【110/04/09 市長施政報告】
北市疫情振興作為當繼續
郭昭巖要求
無圍牆博物館結合人文美食觀光導覽地圖
並跨局處資源投入加強城市競爭力吸引力
台北市議員郭昭巖4月9日質詢柯市長,要求市府結合無圍牆博物館與人文美食地圖大力推展城市觀光,作為疫情延續下的振興對策之一,也做為未來台北市城市發展的一環。最後,她還要求由她爭取在萬華辦理,卻因疫情而延後至中秋節舉行的燈節,相關預算必須補足,讓燈節辦得更好。
郭昭巖說,無圍牆博物館是市府重大政策,也是台北市長期發展城市觀光的重要關鍵,疫情持續的振興對策之一。因為當國外觀光客進不來,如何透過無圍牆博物館,做跨局處資源整合,把台北市打造成一個文化迷人、更具觀光價值的城市,吸引中南部民眾利用週休二日或國定假日連假,到台北市來消費旅遊,非常重要。
郭昭巖表示,去年在她多次質詢,市府也再三研議下,有了台北一起go及台北外宿節等活動,對受疫情影響的產業經濟稍有舒緩,10條台北秘境的宣傳行銷讓中南部民眾發現台北市也有好吃、好玩的地方。市府努力推展城市觀光,她予以肯定。但隨著疫情至少持續到明年,市府的振興對策還要再加強。好比今年市府其實並未編列相關振興經濟的經費,但去年底她在總質詢時,市長曾允諾,只要商圈提出具體可行方案,市府就予以經費支持,這也是西門町春節期間1700多萬商圈補助的由來。
郭昭巖說,早年萬華區前區長周德威曾因為萬華有很多新住民姐妹創業的美食,加上特色小吃很多,因此結合周邊景點、人文古蹟、美食、商圈夜市等,編制印刷了「萬華人文美食觀光導覽地」,曾為萬華帶來了不少的觀光客。其實無論是艋舺無圍牆博物館還是城南台大無圍牆博物館, 都可以和人文美食觀光導覽地圖做整合,因為艋舺的紅樓、剝皮寮歷史街區、青山宮、龍山寺、龍山文創b2、文獻館…等等,或城南台大無牆的寶藏巖、自來水博物館、客家文化園區、紀州庵文學森林、菜園日式宿…等等人文歷史景點,都應該與區內的商圈夜市、市場、小吃、伴手禮、觀光飯店等做一完整的結合。同時要跨局處資源投入、好比都發局工務局景觀再造、公共設施加強。文化局、觀傳局、商業處、市場處共同規劃一日遊二日遊,及大型活動導入、商圈市場夜市的特賣行銷活動,甚至引入網路聲量極高也正面形象的網紅或名人做宣傳,來帶動萬華中正的文化觀光產業。對此,柯市長表示贊同。
她說,她身為選區議員當然首先爭取選區的規畫,12個行政區當然也可比照辦理。在國門尚未開放之際,這樣的規劃做法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南部民眾到台北一遊,也是疫情期間振興方案之一。等到疫情結束,國門一開,台北可以大聲的說:台北市準備好了!我們將讓世界更看得見!市長及蔡副市長也都點頭贊同。
最後,郭昭巖表示,謝謝市長支持她多年爭取燈節在萬華中正舉辦,她希望原訂商圈夜市包括觀傳局一系列原先配合燈節舉辦的特賣、行銷與觀光活動,相關局處仍要有經費配合補助,柯市長也大方同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剝皮寮的故事常設展 連續二集邀請到鄉土教育中心的解說志工組 #駱金威 組長,來為大家介紹剝皮寮的故事。 展覽故事: 阿弟仔與阿妹仔接到一張神秘的明信片,上面寫著「從前有間會說故事的房子,房子裡藏著很多秘密和好玩的事情。想知道它躲在那裡嘛?跟著我從一條長長...
剝皮寮由來 在 黃耀明 Anthony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台灣🙏🙏🙏🙏
———————————————-
【11/17(日) 撐香港,要自由 演唱會】
台灣人,一起和滅火器、朱頭皮蕭福德樂團、陳明章、劉劭希、拍謝少年、大支、董事長樂團,來自由廣場撐香港。
何以 / 這土地 / 淚再流
威權的政府屈服極權勢力,出賣了香港民主。面對民意,港府出動速龍、教唆黑警。土地上,市民流淚,感到憤怒。
何以 / 這恐懼 / 抹不走
人民為了公平與正義,拒絕再沉默,心中雖然感到的恐懼,但相信著只要團結,齊心站出來,公義一定能降臨。
捍自由 / 來齊集這裡 / 來全力抗對
香港成了既熟悉卻恐懼的家,為了自由的光輝,捍衛這塊土地,大家選擇不再退縮,全力抗暴。
黎明來到 / 要光復 / 這香港
同行兒女 / 為正義 / 時代革命
縱使黑暗的時刻降臨,縱使會遍體鱗傷,縱使手足犧牲、流血流淚,但香港人將向世界證明勇氣與智慧,自由的意念一定能撐過黑夜,盼得黎明!
一起站出來,撐香港。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民主,自由,永不朽。
【 撐香港,要自由 演唱會】
日期:2019年11月17日
時間:17:40 - 21:00
地點:自由廣場前
演出確認:
1740-1800 滅火器
1810-1830 朱頭皮蕭福德樂團
1840-1900 陳明章
1910-1930 劉劭希
1940-2000 拍謝少年
2010-2030 大支
2040-2100 董事長樂團
【 Freedom is not Free 台港民主運動展 】
日期:2019年11月16日 - 2019年12月1日(週一休館)
時間:09:00 - 18:00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廣州街145號、147號展間
活動連結:https://is.gd/CD2YA1
主辦單位:守民主護台灣大聯盟
展覽協辦:
Imagine HONG KONG
香港邊城青年 Hong Kong Outlanders
剝皮寮由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北市康定路與廣州街口 1989 vs 2019
上圖由《聯合報》記者吳景騰攝於1989年11月19日(農曆10月22日),當天是俗稱「艋舺大拜拜」的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聖誕慶典活動第三日(正日遶境),迎青山王的遶境隊伍行經,吸引大批民眾圍觀,熱鬧非凡。(照片來源:報時光UDNtime)
下圖由張哲生於2019年11月11日在同地拍攝。(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俐健康會館」讓我借道入內透過窗戶拍攝街景,方能夠以和30年前老照片相同的視角取景。)
畫面左上角的街廓是艋舺著名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接著讓我們來深入了解該地的歷史與發展。
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初,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特色的市街。
清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已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初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都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以街名稱之,表示是已有相當發展的聚落。至於此地今名「剝皮寮」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剝樹皮、剝獸皮,和北皮藔的閩南語諧音,其中以第三種(北皮藔諧音)的可信度最高。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剝皮寮的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1922年,臺北市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於是北皮藔街被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因進行市區改正而開闢的廣州街、昆明街與康定路,則將舊有的剝皮寮街(今康定路173巷)從清治時期的重要街道,變成了隱身聚落中的巷弄。
舊剝皮寮街(今康定路173巷)與廣州街間有一塊空地,乃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徵收作消防水池的遺址。而鄰近的康定路和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集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的洋房,今日該地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
1941年(日治時期),政府依都市計畫將當時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旁的老街保留為學校預定地,實施禁建,因此得以保存清領時期的街型與日治時代的牌樓厝。
1988年,臺北市政府開始進行老松國小學校預定地的徵收,作為老松國小擴建之用,於是原本居住於剝皮寮街區內的居民陸續搬離,在1989年完成徵收程序。
但隨著臺北都市發展中心移轉與生育率下降,老松國小的學生數驟降,校地擴建之需求不復存在。
1997年12月9日,臺北市政府發函通知剝皮寮原住戶,訂於1998年5月1日辦理強制拆除地上物。
1998年2月,「反對老松國小徵收私有地自救會」成立,同年4月更名為「剝皮寮歷史風貌特定區促進會」,向臺北市政府陳情,表達保留剝皮寮為「歷史風貌特定區」的計畫。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裁決待1999年1月再行決定,並同時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進行「艋舺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專案;調查結果顯示艋舺剝皮寮古街乃臺北市裡少數仍能凸顯清治時期漢人生活原貌的街廓,具重要歷史意義,令臺北市政府做成暫緩1999年3月5日的拆遷作業之決策。同時期,老松國小的家長也發起一人一電要求盡速拆遷歸還學校預定地,發起「我要禮堂」、「我要活動中心」的連署活動。
1999年4月23日,當時的臺北市長馬英九下令通知剝皮寮住戶,訂於1999年6月16日執行地上物強制拆除,剝皮寮居民在拆除前夕,以手拿祖先牌位巡街遶境、點燈、守夜等儀式來告別歷史老街。
1999年6月16日,執行拆除廣州街127巷以東第一進建物時,遭文化界人士質疑超越原先協議範圍,嚴重破壞文化資產,引起輿論要求保存歷史風貌價值之聲浪,使得當時的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於6月20日出面組織「臺北市政府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與建築物再利用專案小組」。
2003年8月5日,臺北市政府召集「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設置會議」,決議設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執行推動剝皮寮的活化再利用。
剝皮寮歷史街區東側(現為鄉土教育中心)於2006年修復完工,西側修復工程於2009年修復完成,係以原貌保存為原則,並為結構安全考量加設鋼骨結構等現代科技與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災、防潮、防蛀等機能及存續年限。
剝皮寮歷史街區以臺北市廣州街127巷為界,分為東西側;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為東側的專責單位,內部多為固定的常設展,而西側的修復再利用工程直到2009年6月19日才竣工,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行政委託文化局經營,規劃為藝文特區;由於東西兩側分隸屬於不同單位,發展策略亦有所差異,東側主要以鄉土教育與戶外教學,西側則多為文藝展覽與協助影視拍攝為主。
2010年3月29日,剝皮寮歷史街區經臺北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剝皮寮歷史街區自2009年開放以來,受到各界關注,透過藝文展覽、教育活動及影視協拍等方式,持續推廣藝術文化教育及文化資產。
如今,為有效活化歷史建物群的使用、優化剝皮寮空間服務, 增加訪客駐足停留時間,留下並帶走在地特色深刻印象,各空間用以進行相關藝文特展、電影推廣及文化歷史的宣導教育,希冀剝皮寮歷史街區以不同的能量帶給遊客更新更深更廣的體驗視野,展現街區的獨特魅力,成為舊味新潮相互交織揉合的場域。
剝皮寮歷史街區的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的上午9點至晚間9點、室內開放時間為上午9點至下午6點。(週一不開放)
剝皮寮由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剝皮寮的故事常設展
連續二集邀請到鄉土教育中心的解說志工組 #駱金威 組長,來為大家介紹剝皮寮的故事。
展覽故事:
阿弟仔與阿妹仔接到一張神秘的明信片,上面寫著「從前有間會說故事的房子,房子裡藏著很多秘密和好玩的事情。想知道它躲在那裡嘛?跟著我從一條長長的河流開始探險去! 」突然眼睛一亮,二人就回到了一百年前的淡水河!
原來是阿公寄了張神奇的明信片,邀請他們進行一場時空之旅,由百年前的淡水河逆流而上,來到當時熱鬧繁華的艋舺。轉角的紅磚木造古早厝一間接著一間,每間都有不同的表情哦!
嘿!最會講古唸歌的阿嬤也坐在亭仔腳下等著他們呢,看來阿弟仔和阿妹仔的冒險之旅一定會豐富又有趣!
展覽介紹 :
「剝皮寮的故事」展以故事性與互動性的手法,帶領觀眾認識剝皮寮的由來、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示以國小學生為目標觀眾群,並擴及家庭親子、教師、關心剝皮寮歷史建物活化利用的人士及熱愛鄉土文化、文史保存的民眾。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r7JnNWk0Q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