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與一件襯衫的錄製,是在進行一整天電影宣傳訪問的最後一個。走進現場,一群年輕人們已經專業的設置好器材就定位,安靜的等待我們的到來。
認真算起來這幾乎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新興行業,一直以來我非常好奇網路頻道的拍攝流程。開始拍攝之前我問了訪問人黃山料,他是如何定位自己,一個Youtuber ?網紅?或是一個網路談話頻道?
對他來說,倒也沒特別怎麼去定義這些身分,只是他與團隊創造出一件襯衫這樣的平台,試圖給予多面向的思考場域,所以受訪對象不僅主力在名人,還有很多各行各業,主流非主流人物的探討。
一件襯衫的準備非常充足,所有的問題寫滿訪綱,如同影片中山料說的,我的回答並不在他和團隊的預期之內,但他也很快的能夠臨場應變,從我的回答中,再拋出題目。兩個不同背景不同年紀不同職業的人,能夠在過程中觀察彼此,給出空間去明白各自養成的不同處境~透過一來一往,所謂的對話才得以成立。
我們都在人生的課堂裡學習,所以時間常常是最好的老師。此刻我們相遇於二十幾歲的他與四十歲的我,相信同樣的提問,在若干年後,經過不同的生命旅途,他或我都還是會有不同的答案~變化就是年歲增長淬鍊給人們最大的禮物。
(特別謝謝企劃團隊和剪輯師,當天我們聊了許久,能夠剪出這樣的版本,應該熬了好幾個夜晚🤣🙏🏻)
#這是完整版 #一件襯衫 #孤味11月6號
https://youtu.be/F5pzhsauuJ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剪應變定義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管是在診間或是網路,時不時都會有媽媽詢問我自然生產要不要剪會陰?剪了那一刀真的會造成日後性交疼痛、甚至尿失禁嗎?搜尋網路也會發現,許多文章提及「剪會陰」這件事都蘊藏了許多怒氣,甚至認定台灣的女人都白挨了這一刀,怎麼可以不生氣! 相對的,我也有同事認為,這是對婦產科醫師最沉痛的指控,他完全不能接受。
容我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在現代的醫療技術下,剪與不剪會陰對於產婦的恢復,其實真的沒有差那麼多!
**流程標準化、醫病溝通不足,讓剪會陰成為產婦陰影
在過去,剪會陰之所以幾乎成為常規的做法,最主要是因為早期自然生產被定義成純粹的醫療行為,有其標準的作業流程,剃毛、灌腸、連續性的胎心音監控缺一不可,五指全開後,就要停止減痛藥物的給予、積極地配合宮縮、用力讓胎兒儘速娩出。
在痛苦指數爆表的狀態下用力,產婦不免嘶吼扭動,為避免傷口亂裂、增加出血、影響癒合,醫師皆會常規性先執行會陰切開術,好讓傷口裂得平整,恢復良好。
這一切流程,在醫師要對生產安全負全責的前提下都「沒得商量」,若又遇到胎心音不穩定,媽媽不能好好配合用力,基於讓胎兒快點平安出生的考量,醫護人員的口氣也會變得急躁不耐,甚至被認為有點粗暴。
因此,很多媽媽在生產的過程中,都會覺得自己上了產檯後,像極了任人宰割的一塊肉。生產是最痛苦的回憶,一想到眼淚就要流下來。那一把刀也就變成醫療權威的象徵,剪去的是女人的尊嚴。
**生產觀念轉變、減痛普及,剪會陰不再是醫界常規
不過,近二十年來,社會風氣轉變,社會對過去的生產流程提出各種反思,強調產婦才是生產的主體,各種醫療介入應該都要「有得商量」。如果沒有強烈的醫學佐證,不應一味地延續過去傳統的做法。其中,有些數據顯示各國常規會陰切開率皆已下降,且常規切開會陰反而可能增加傷口延伸到肛門的機率,也就是所謂四度裂傷,對癒合未必真有好處。
在對話和溝通下,也催生出了「生產計畫書」,協助產婦在生產前理解各項醫療介入的必要性,及生產的不可預期性,進而自主的做出選擇。我個人的做法近幾年也慢慢調整,現在除非狀況非常緊急,我是「能不剪就不剪」。但我認為關鍵在於「減痛分娩的普及」與「延遲用力」。
有別於以往子宮頸全開就要馬上用力的做法,現在因為有麻醉專科的全力後援以及減痛分娩正確的觀念建立,在胎心音穩定的狀態下,即使產婦子宮頸已經全開,醫護人員仍會持續給予減痛藥物。若胎頭還不夠低、媽媽生理、心理尚未準備好,也不會催促產婦儘早用力。雖然產程會稍微延遲,但產婦在做足準備且在「沒那麼痛」的狀態下用力,一來骨盆底肌較能放鬆、二來也較能平靜地配合用力。因此,我觀察到的產婦,即使未執行會陰切開術,大部分情況下傷口也都不大且平整,,甚至在少數的狀況下可以達到「零」傷口。
當然醫療資訊最忌諱報喜不報憂,我得老實承認有時候不管「剪不剪」其實都會出現非預期的狀況。
過去我曾遇過切開會陰後,胎頭下降後傷口一路裂到肛門,導致媽媽傷口癒合不良,得重新縫合。也曾因誤判情勢,堅持不剪會陰,結果胎頭下降的力道往內釋放,一路裂到子宮頸,雖說會陰表面沒傷口,卻花了比平時數倍的時間做深部傷口縫合,總出血量也比較多。因此,我至今不敢武斷的說哪一種做法就一定比較好。
**剪會陰,不代表就是「不溫柔」
我想強調的是 ,婦產科醫師期待母嬰均安、傷口越小越好的心情,絕對不會比媽媽們少,但生產真確地存在眾多不可確定的因素,胎心音驟降有時來得又快又急,我們也只能憑著經驗瞬間應變,在過程中難免不符社會期待,甚至被認定為不溫柔。
而且每個媽媽每次生產的狀況也都不盡相同,每個醫師的選擇也各有其專業判斷,因此真的不能以結果論定沒剪會陰的醫師就是比較高明、溫柔,反之就是急躁、不貼心。
我完全認同過往「沒得商量」的生產模式得改革,且不僅是生產當下,包括要不要懷孕、是否選擇自然產、施打減痛分娩、哺餵母乳,女人都應有身體自主權,藉由充分了解各項醫療措施的利弊,自主做出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作為婦產科醫師,也有責任充分提供專業資訊,協助媽媽評估決策, 盡可能地在尊重媽媽的選擇下,降低各種風險。
但將是否「剪會陰」視為溫柔生產的指標,甚至將「那一刀」簡化成權威的象徵我則覺得太過狹隘,因為懷孕生產這件事有眾多面向,絕非單一個選項或動作就可定義。
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信任和同理的基礎上,我不敢說我已經做得很好,但我會試著做得更好。如果妳對「剪會陰」有所疑惑不解,我會鼓勵妳勇敢地諮詢妳的產檢醫師,充分溝通討論。
最後我也要藉此提醒,不管剪不剪會陰,要減少撕裂傷,懷孕時規律的運動,如深蹲、凱格爾運動就是最佳處方。而且其實會陰部的傷口因張力較小、血液循環好,無論是切開或自然裂傷,癒合狀況都會不錯,媽媽們無須太過擔心。倒是針對深層的骨盆底肌肉拉傷,產後應儘早恢復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才能有效避免癒合時因血流不足產生結痂,進而導致肌肉緊繃甚至性交的疼痛。
#期許自己溫柔又堅強
#多元生產
剪應變定義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盲點》釋放內心的嘻哈精神 (8.6/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loory.pixnet.net/blog/post/240192759
《盲點》是一部美國饒舌喜劇電影,由戴維德迪格斯與拉斐爾卡薩爾編劇、主演,講述一位因為犯罪被判緩刑的黑人男子柯林,平日與白人死黨邁爾斯在一間搬家公司工作,晚上兩人則時常在外遊蕩。不過就在緩刑即將結束的三天前,柯林在回家路上目睹一場街頭警匪追捕,其中的槍擊畫面讓他回到家後依然耿耿於懷,加上邁爾斯的輕浮性格與種種不穩定行為,柯林要安穩度過緩刑似乎更加困難。
一直以來,嘻哈饒舌就是代表著自由態度,由不輕易妥協的精神所催生的文化,連珠炮的唸詞看似模糊難辨,但其實句句都帶有人們最真實的生活寫照,其中所蘊含的不光只有日常煩惱,他們甚至可以拿來講出自己夢想或對社會不平等提出控訴,因此《盲點》這部以黑人種族議題為主軸的電影,把嘻哈元素融入劇情實在是再適合不過。
我個人非常喜歡電影建立的角色與美國時下背景,雖然我沒有去過奧克蘭,卻多少在其他影視作品或新聞中對當地情況有了基本的認識。《盲點》在片頭就展示出奧克蘭的多元樣貌,不論是在逆境中努力求生的黑人,還是在其中努力融入的白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而片中的兩位一黑一白的柯林與邁爾斯,正好分別就代表其中兩者。《盲點》幾乎所有篇幅都聚焦在主角的日常,透過他早起慢跑、和邁爾斯家人與街訪鄰居的互動、工作環境,還有夜晚在巷口街角活動的人們,就已經隨著故事讓觀眾清楚柯林所處地區人們的生活型態。
但作為一部喜劇片,《盲點》以柯林與邁爾斯充滿的互動來製造笑料,其中絲毫沒有令人尷尬的場面,內容就好像我們平常跟朋友嘴砲,講生活、講路人、講家庭、講女人一切都是這麼真實,甚至就連懸疑大師希區考克與最愛片尾大逆轉的奈沙馬蘭都成為他們互損對方的比喻,也就是如此,我們在無形中已經深深愛上這些角色,徹底融入他們的世界,更加在乎他們的遭遇。
不過他們也不是完美的人,片中還是呈現出許多兩人的的問題,看著柯林與邁爾斯在一起,從兩位不成熟的大男孩,在酒吧前打架鬧事,到後來柯林經過司法體制的教育,反倒變為約束邁爾斯的角色。他們絕對不是壞人,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最壞的狀況,如同那場極為駭人、因為一把槍所引發的家庭事故,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邁爾斯的行為是為了保護家人,但他也在與別人的爭執中,拿出那把槍作為威脅的手段,我們不能確定他帶槍的動機,但卻能清楚知道那把槍確實使家人陷入危機,就因為外在因素是無法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盡力降低危險發生的機率。柯林與邁爾斯在停車場的爭執是兩人全片中的唯一衝突,不過也是他們透過彼此的鼓勵與影響,成長為一位具有責任感成人的重要轉機。
然而柯林與邁爾斯在成長過程中,同樣也必須面對各種熟悉事物漸漸改變的徬徨,不論是片頭失去原有味道的速食店、那杯蔬草汁、辦公室的檀香、還是白人中產階級的搬入,從前奧克蘭那套能夠混得得心應手的作法,在各方的快速變遷下早已不再適用。但這確實是一個地區的必經過程,他們所能做的,大概也就只有在順應變遷的同時依然保留自我嘻哈的生活態度,否則就只能被時代洪流所隱沒,難逃消失的命運。
另外,就如同歌手唐納·葛洛佛《This is America》MV裡帶出黑人地位與槍枝氾濫議題,黑人在社會所受到的壓迫與暴力其實也是《盲點》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片中非常有趣的引用了心理學的魯賓花瓶(Rubin's vase)理論,他講述在一塊黑白的圖形中,我們能在第一眼看到人臉或花瓶的其中之一,卻不會發現另一項的存在,等一段時間開始能清楚分別兩者,但依舊無法一次把它們完全看清。
把這現象衍伸到《盲點》,就變為一個人無法拋棄對他人的刻版印象,並把自身想法加諸於別人身上,進而忽視更多的可能性。人們常用第一眼就決定對一個人的看法,卻不知道這時自己只因為他外在,而定義了這個人的全部,就算日後加以認識也難以消抹當初的印象,從此陷入了自己無法發現的「盲點」。
人們對黑人刻板印象也是如此,看到黑色皮膚、留著辮子頭的黑人,便馬上認定其為犯罪的嫌疑人,或許這是出自於自我防衛的心理,但卻在無形中對他人造成傷害。柯林在結束緩刑三天前看到白人警官對於黑人的強硬執法,催生他對此不合理現象的反思。在路上被擊斃的男人,也許確實是個罪犯,但更很有可能是跟柯林一樣有著善良的內心,卻因為一時的衝動或長著一張黑人的臉,而被貼上了危險分子的標籤,最後失去寶貴的生命。
《盲點》後段那場堪比《逃出絕命鎮》警車到來,更令人差點叫出聲來的臨檢戲,同樣把這種驚恐感覺完整呈現給觀眾,因此片尾柯林對白人警官的那場將近5分鐘的即興饒舌台詞,字字都充滿他身為黑人所受到的委屈、恐懼,還有對不合理現象的憤怒控訴。相信能夠成為警官的人,都一定具備能夠明辨是非的道德觀念,但在各種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的社會之下,警方卻習以為常的忽視弱勢應有的權力,選擇帶動新聞媒體的報導風向,使民眾在一段時間後就對此事件淡忘,底層社會也永遠困在無法跳脫的惡性循環,這是多麼的令人難過。
整體而言,《盲點》有著出色的拍攝剪輯方式,劇本也在水準之上,只花短短96分鐘的片長就講了一個極為飽滿的故事,其中不但利用角色日常的嘻哈饒舌唱出奧克蘭的庶民文化,又以大量流行文化來製造笑料,但回到內容也完全不失對黑人種族議題的嚴肅探討。儘管電影最後只有點出問題,並沒有提供任何具體解決辦法,但其真實感使我產生的深刻共鳴,甚至遠遠超過全球為之瘋狂的《黑豹》。片尾字幕一升起,雖然剛播畢的電影名叫《盲點》,我卻感覺自己雙眼似乎從未如此明亮。
CATCHPLAY
CATCHPLAY CLASSICS
剪應變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VDKKVl1Ei4/hqdefault.jpg)
剪應變定義 在 陳永隆博士的6D思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1-11 最後一堂課,學期回顧影片
[美麗的意外,意外的美麗]
我常告訴自己,不在計畫中的事,就是神安排的事,
是神安排的事,就順服去、盡心去,好好為神做光做鹽。
這學期,不在預期中,應中華大學趙瑀教授的邀請,
為大學生開了一門通識教育的課─自我探索:職場爭霸。
我重點沒有放在履歷自傳的打造,或是面試、簡報的技巧,
反而刻意給了課程一個副標題:斜槓職場的職涯發展力
我告訴學生,即使有了好履歷和面試技巧進去一家公司,
但是不懂得熱愛工作、當責盡職、包容多元、柔和謙卑,在職場仍會是風雨飄搖。
我設計了九個單元,並在每個單元課前都先給一段主題演講(約1小時),
接著設計符合每個單元的空白學習表單(共35張),強化學生實際操練、認清自己、多元思考。
最神奇的事是,別小看這群大學生(七、八十位)的心胸,他們是如此的寬廣,
竟然大方接受我在【單元2】的主題演講中,分享認識神的見證(感謝神給我溝通的智慧)。
【單元1】 盤點自己,定位自己
主題演講:茫茫人海,你在哪裡?─做個不一樣的Z世代
(看清自己不完美;放大優點,縮小缺點;隨時保持第二專長;捍衛自己的熱情)
【單元2】 放大優點,接受缺點
主題演講:不斷修剪,終將豐盛
(大學四年寫日記的收穫;從迷失到覺醒之路;建立自己的夢想;從社團中學會給予)
主題演講:恩典之路─美好的祝福
(分享我認識神的歷程;從病痛、難關的試煉中學會順服;在蒙福的路上學會做光做鹽)
【單元3】 定義成功,設定目標
主題演講:當責+執行力
(檢視工作、學習的定位;菁英是自律的;以策略地圖訂人生藍圖;PDCA與甘特圖的應用)
【單元4】 適應變動,包容多元
主題演講:小習慣決定大未來─不再跟改變擦身而過
(持續你的好習慣;改掉你的壞習慣;讓改變成為一種習慣;學會看見每件事的三正三反)
【單元5】 積極行動,適性發展
主題演講:正向積極X效率優雅
(學會一分鐘看見十個幸福;正面思考的七項修練;效率優雅的人與窮忙瞎忙人的區別)
【單元6】 熱愛生命,熱情工作
主題演講:創造心流,愛上工作
(如何在工作或學習中達到心流;哈佛的幸福學;優質工作的快樂秘訣;1.01法則)
【單元7】 專業主義,成為菁英
主題演講:問題分析與解決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工具;菁英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人)
【單元8】 跨域學習,成為斜槓
主題演講:斜槓青年與跨界思考
(T型人與斜槓職場;跨界創新的三個驅動力;如何在無關中發現有關:跨界思考三招式)
【單元9】 柔和謙卑,俯就卑微
主題演講:示弱的強大力量
(會讀書,不代表甚麼都很強;示弱,是為了照亮更多人;用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
期末報告結束前,我知道這一生不一定有機會再見到這群學生,
我珍惜學生相信這位老師的機會,送上七段上帝的智慧話語,希望陪伴他們未來的旅途。
【愛】(希望他們一生有愛)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 13:4~8)
【饒恕】(希望他們面對犯錯的人時...)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 18:21~22)
【施捨】(希望他們有機會行善時...)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 6:1~4)
【不論斷】(希望他們面對不同觀點的態度)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 7:1~5)
【試探】(希望他們面對挫敗苦難困境時...)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 10:13)
【謙卑】(希望他們身處成功順境的時刻...)
要別人誇獎你,不可用口自誇;等外人稱讚你,不可用嘴自稱。(箴言 27:2)
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 2:3)
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 4:6)
【向著標竿直跑】(希望他們保持夢想,永遠向前看...)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着標竿直跑。(腓立比書 3:13~14)
課程已結束,你們和老師都還有許多新故事才要展開,願大家都平安喜樂。
#這群學生心胸很寬廣
#為他們的未來好就是做光做鹽
#做光做鹽就是傳福音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5JmauJLfR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