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時報出版思潮線:《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
#文末有抽獎喔
你是我明亮的喻依 ◎劉曉頤
我偏不說你是雨,是玻璃樂府
不說你
是耽於潮濕的病
你是太多事的稗官
專朝我采集素材
攝入我身體詩學裡的黃昏,說那是你
偏好書寫的紫圓桌
我暗下來,你的性
是揉碎的星星,颶風後
依然在那裡
制禮作樂——
但我
偏不說你是千年炊煙的野史中
款擺而升
靜默的襤褸
鳥巢築成的節奏,接近
天空的情味。我的破曉內蘊一枚蠻荒時代的蛋黃
你心愛地抱著
在我體內顛簸晚霞馬車
在我不開燈的臥房,你
像松香焚亮——
只要一切我偏偏不說
你就是我
明亮的喻依
--
◎作者簡介
劉曉頤,詩人、特約記者。天秤座A型,無可救藥的愛與美信仰者,愛好和平,但反骨因子不時蠢動。東吳大學中文系畢,現任中華民國新詩學會及中國文藝協會理事,藝文雜誌特約主編及採訪主任,詩刊編委工作。
得過中國文藝獎章新詩類,新北市文學獎新詩首獎,飲冰室徵文首獎,葉紅女性詩獎等多項詩獎。入選《2018臺灣詩選》、《2017臺灣詩選》、《創世紀65年詩選》等多本國內詩選集,大陸《臺灣當代詩選》。詩獲中華民國筆會英譯。著有詩集《春天人質》、《來我裙子裡點菸》、《劉曉頤截句》。《來我裙子裡點菸》獲選臺灣文學館107年度「文學好書推廣專案」。
--
◎小編林宇軒賞析
本詩選自劉曉頤詩集《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劉曉頤的詩作具有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從詩中停留聚焦的時間推移手法、選用的詞彙以及構築的情境裡頭,可以發現她獨特而乾淨的世界觀;也因為劉曉頤所書寫的文字往往色調一致,所以在美感上呈現出一種正面的特色,這也使得她的作品在一片詩海之中能夠獨樹一幟。
既像是一個人自言的獨白,卻又有一個明確的對象。在詩中,「我」以七種意象去比喻「你」,分別是:雨、玻璃樂府、耽於潮濕的病、太多事的稗官、千年炊煙的野史中/款擺而升/靜默的襤褸、松香、明亮的喻依。從這些物件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它們共有的特質——典雅樸靜。
劉曉頤以古典意象作為「你」的修飾,前面以不完美的「病」、「多事」等字詞去形容你,中間書寫時間長流裡的緩慢過程,後頭寫道「你就是我/明亮的喻依」的全然接受與珍惜,可以看出這種愛並不是表層的,從器物層次的雨、玻璃、潮濕到制度層次的野史和制禮作樂,最後再昇華到思想層次的「愛」上。有趣的是,這裡劉曉頤卻故意「偏偏不說」,讓情感的表述更隱晦而純真。
比喻的意義在於「以一物去類比另一物」,但奠基於萬物的獨特性及無可取代性,我們往往只能盡可能地去接近而永遠無法抵達,也因此在這首詩中的各種比喻都只能呈現出「你」的一個面向,可能是身體、儀表、個性等等,但這一切都一再表現出「我愛他的身體,愛他的靈魂,愛他的全部」。當然,相較於你的明亮,這裡的我不一定就是黑暗,只是在我的面前,你就代表了什麼是「明亮」,可見得這份情感的深厚與純實。
在無數譬喻修辭之後,劉曉頤寫道「只要一切我偏偏不說/你就是我/明亮的喻依」展現出人類對於情感的原始本能與生命力。在詩的最後,劉曉頤統合前面所有敘述,寫「你」是「我」明亮的喻依,意即「你」是明亮版本的「我」,這是多麼美好理想而用情至深的形容,且詩中並不是選擇「最明亮」的最高級而僅僅寫道「明亮」,讓「你」在我的世界之中獨一無二,除去了我以外的其他所有可能比較的對象——除了你,沒有其他明亮的事物了,你就是明亮的我。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手法是劉曉頤在時間設計上的遲滯。整首詩看似時間完全沒有推移,但實際上在我的精神層面從千年之前的蠻荒時代就已開始,並且穿越了多重而複雜的時空,顛簸、緩緩的移動而持續進行著,最後回到不開燈的臥房裡,在個人的睡夢與最私密的空間中,「你」就是我精神上所有寄託的明燈。劉曉頤以畫面感取代文字的細部描寫,這已經遠遠超越了愛的表象,全然而決絕地指向了本質上唯一的答案:我愛你,最深最深的那種。
相較於前一本詩集《來我裙子裡點菸》,《靈魂藍》可以說是更深層而精神上的情詩集,她用更多面向的角度去探討情感上的對應與關係,將愛情提升至更寬廣而巨大的層次——靈魂的鄉愁。這是多麼溫暖樂觀的設定,屬於靈魂與靈魂的對話——在這個重視表象的現代社會,或許我們可以從這首詩中看見另一種愛的可能。
--
美術編輯:ㄈㄈ
圖片來源:自攝
--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V6N0A6
讀 冊|https://reurl.cc/V6N0rN
-
▎抽獎辦法:
1.幫這篇文章按讚
2.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要設公開哦)
3.在文章下面以「隱喻」形式留言,寫下「你是_____(填入任何比喻)」
抽獎活動至5/5晚上23:59截止,我們將從中抽出兩位幸運讀者,贈送《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親簽本)一本。
#劉曉頤 #靈魂藍 #時報思潮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rt #inkart #painting 無數的細砂曠日廢時的沉積在海盆中,透過地表壓力的擠壓改變質地,再因造山運動而隆起於水面,又經無情的海潮日積月累拍打,不疾不徐,一分一毫的琢磨出各種奇石怪岩,此等時空經歷絕非是三言兩語所能訴盡。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
「劉國松作品賞析」的推薦目錄:
劉國松作品賞析 在 阮丹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晚十點 陽光海岸復播首集
為大家深度專訪資深音樂人林少英老師,暢談近日受到各界學子歡迎的音樂賞析課「閱讀音樂」。提起這一系列課程的發想,緣起台北市藝文推廣處的特邀開課。曾多次榮獲金曲獎項的少英老師要帶著我們,向古今中外的文人、音樂家、設計家、藝術家學習,並超越自己拓展視野及創作靈感。不論你是否學習過音樂,都可以從閱讀中找到創作音樂與生活的靈思,演奏家更可透過閱讀音樂,在詮譯作品時更擁有自己獨特的解析。
* *
專訪這天,少英老師帶了一本曾陪伴她去寒冷高山大陸青海創作音樂的「老人與海」,大文豪海明威究竟賦予書中世界何種魔力?
書裡的內容..簡單卻充滿高低起伏..随處都是音樂的迸發...
https://youtu.be/chxWaX50P88
* *
関於閲讀音樂課程
https://event.culture.tw/TAPO/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90347&request_locale=tw
節目播出音樂
阮丹青 /陽光海岸 #陽光海岸 /薇光旅程 #藍雨 #誕生
# I wish #Green Field #Shine 單曲:茶枕
(風潮合輯) 我的海洋
Martin Kohistedt /Strome #AuheJA
郭虔哲/A magical Christmas with the cello family
#Silent Night #Ave Maria
節目Jingle背景音樂 林少英:蘆葦
#收聽節目請點擊網址
CanCheers.org
若是錯過了播出時間,牽手之聲已播過的節目都會在愛播聽書上架。只要下載[愛播聽書FM] app,安裝後,搜尋牽手之聲或節目名稱,就可以隨時隨地收聽囉!
.
今晚十點繼續在陽光海岸棲息靠岸
__̴ı̴̴̡̡̡ ̡͌l̡̡̡̡͌l̡*̡̡ ̴̡ı̴̴̡ ̡̡͡|̲̲̲͡͡͡ ̲▫̲͡ ̲̲̲͡͡π̲̲͡͡ ̲̲͡▫̲̲̲͡͡|̡̡̡̡ ̴̡ı̴̡̡̡͌l̡̡.** ̴ı̴̴̡✿ܓ ...♥
|関於林少英|
簡歷:延伸有聲出版負責人
中原大學通識課─詞曲、創作新思維講師
專業音樂工作者
師大音樂系畢
美國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畢─主修爵士鋼琴&作曲、編曲
竹林中學音樂教師
國光藝校爵士鋼琴、作曲教師
音樂月刊爵士流行樂評
救國團彩虹音樂營資深講師及作品指導老師
YAMAHA山葉鋼琴老師研修班[P.T.C.]─作曲、編曲、現代伴奏、即興演奏、和聲主講。
河合鋼琴、國際牌數位鋼琴全國教師研習策劃主講
國際牌數位鋼琴全國教師研習課程設計主講
國際牌數位鋼琴全國教師檢定評審
1999年YMCA兒童音樂創作營策劃及主講
TCA台北傳播藝術學苑作曲&鍵盤資深教師
『山狗大』樂團鋼琴、鍵盤手&作曲編曲
視障創意作曲課指導老師
全方位樂團、啄木鳥樂團、黑門樂團……課程設計及指導老師
江亦帆數位音樂中心創意作曲講師
資策會數位內容學院「創作新思維」作曲、編曲講師
2002年應客委會邀請為「新客家音樂」旅美巡迴演出
2003 客委會主辦桐花祭,山狗大現代兒童弦樂團指揮及編曲
2004 『跨界樂集』編曲、作曲、音樂總監
2005 應佛光山香海文化之邀為星雲大師的「流轉」的詞譜曲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
2006 漢聲電台每週六「開心開心講」與梅少文談音樂與生活
2006 台北秋之興文學季頒獎典禮「海洋」主題音樂的作曲編曲與演奏
2006/12 中原大學數位音樂節─名家講座系列 講題:林少英最新概念作品「月見草」
的創作心路歷程
2006/12 中原大學數位音樂節─名家講座系列「心靈」與「音樂科技」的神祕對話鋼琴演奏
2006/12 郭子究紀念音樂會文化週─「藝術創作聯想及數位音樂的未來趨勢」專題講座主講
2007 花蓮高中音樂班創作新思維、現代和聲伴奏、即興演奏、編曲指導老師
2007/1 廖咸浩與林少英對談「詩與意想的吟唱」
2007/1 「藝術創作聯想」專題主講
2007/6/5 「詩與音樂即興之夜音樂會─移動的迷宮」
2007/7 應南港園區數位內容中心之邀,身兼詞曲、編曲、創作新思維、作品指導講師
2007/10/20 現代詩欣賞與教學教師專修研習班─「藝術與詩的輪舞」主講
2007/10/31 台北市高中資優教育知能講座「生活文學與音樂」主講
2007/11/3 董陽孜「心弦—書法藝術跨界系列講座─某種頻率的相遇」,林少英與李守信、
央金‧拉姆現場以即興音樂的方式演出
2007/12/16 應國家國樂團之邀為東方搖滾音樂會作曲
2008 第19屆金曲獎評審委員
2008 「來自角落」張林峰豎笛演奏專輯作曲、編曲
2009/3/18 台大藝文中心特邀為「2009台大杜鵑花節」製作、作曲、演出
2009/3/24 台大文學院演講廳,講題「旋律的風向」
2009/9/29 中原大學瑞麗堂─主題:水魂「延續的空間音樂會」策劃、作曲、演出
2009/11/24 國際詩歌節:「詩與音樂即興之夜」作曲、編曲、演出
2011/6/5 董陽孜製作誠品「追魂」詩與音樂演奏會:作曲、演奏、音樂總監
2012/5/24 中原大學藝術季(詩與音符相遇─追魂組曲),策劃、作曲、演奏
2012/6/23 「追魂II」,書法家董陽孜「無聲的樂章」與音符的相遇展演: 作曲、演奏、
音樂總監。
2013/6/8 「追魂III」,書法家董陽孜「山與海的詩作音樂會」:作曲、演奏、音樂總監
2013/6/9 新北市「追魂III」:作曲、演奏、音樂總監
2013/8/27 馬祖誠.心弦-董陽孜誠字雕塑展音樂會:作曲、演奏、音樂總監
2013/10/12 台灣文學館「追魂III」:作曲、演奏、音樂總監
2014/5/22 中原大學藝術季「追魂III」:作曲、演奏、音樂總監
2014/5/25 誠品「追魂IV」:書寫台灣山水作曲、演奏、音樂總監
2014/6/23 國家音樂廳「遇見馬祖:水翼樂章」:總策劃、作曲、演奏
2014/10/16 東華大學秋藝季「書法、詩作與爵士的創新跨界結合」:總策劃、作曲、演奏
2014/12/3 輔仁大學心理系演講:「夜裡的翱翔~生活就是創作的源頭」主講
2014 歡樂宜蘭年除夕《民間人文音樂故事》演出的製作構思、作曲、編曲
2015/5/20 中原大學藝術節【夜裡的遨翔】搖滾就是搖滾,總策劃、作曲編曲、演奏;
特邀Trash樂團與流行樂精英鼓手黃瑞豐、吉他黃中岳、呂錦盈、獅子吼樂
團編曲Modular synth演奏家,programner 黃浩倫,老中?三代同台玩搖滾
分享【共生樹】理念
2015/6/20 誠品松菸詩與音樂【追魂五】總策劃、作曲、編曲、演奏;特邀臺灣國樂團打擊
樂首席、琵琶、笛子與流行樂精英,女詩人同台演出人文藝術的詩集
2015/7/30 頭城喚醒堂王恩主二甲子迎聖典;【時空的交錯】詩與音樂音樂會的總策劃、作曲
編曲、演奏,特邀國家國樂團揚琴、琵琶、笛子聲部首席與流行樂精英鼓手黃瑞
豐、貝士手郭宗韶、吉他呂錦盈、台語歌手銘佑、詩人向陽…與年輕新秀同台演
出,展望老中青三代同台觀摩學習分享的【共生樹】理念
2015 深入在地庶民 孵文化【共生樹】概念演出策劃,作曲編曲
2015/11/26中原大學【電音描繪中國山水】總策劃、作曲編曲、演奏特邀請流行樂,國樂團
精英,modularsynth融合國樂,作曲解構,重構成功走出【新民風國樂】
2015第26屆金曲獎評審
2015第26屆金曲獎【海風的牽引】(製作、作曲編曲、演奏)榮獲最佳錄音獎
2015/12/17中山堂台北客家文化節【山歌浪想】專輯首演總策劃、作曲編曲、演奏。
2015【山歌浪想】專輯總策劃、作曲編曲、演奏;此專輯特別邀請國內流行、爵士精英演奏
家,國家國樂團嗩吶首席、長榮、高雄市、交響樂團法國號,Nso樂團弦樂完成錄
音,遙想紀念《客家山歌國寶賴碧霞》;展望台灣音樂的大融合及未來音樂新風向
作品:侯孝賢電影“好男好女”配樂
賴英里長笛演奏曲“美麗的和聲”作曲編曲
心靈音樂-起、承、轉、合,整張CD完整作曲及編曲
兒童音樂專輯“美麗的顏色睡覺覺”─『風叔叔』作曲、編曲
陳永淘客語創作專輯“頭擺的事情”─『天上搖籃曲』編曲
布農族『阿嬤編織的手』記錄片配樂
南卓仁波切-金剛薩埵專輯,整張CD完整作曲及編曲、製作
心靈音樂”當菩薩遇見小朋友?”作曲、編曲、製作
顏志文創作專輯”紙鷂”編曲入圍2003金曲獎〝最佳最佳客語專輯〞、行政院新聞局
好歌大家唱徵選優勝作品『茶』
2005 〝心的搖籃〞林少英創作專輯I,入圍金曲獎「最佳跨界樂集專輯」
2005 應佛光山香海文化之邀為星雲大師的「流轉」的詞譜曲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
2006 〝意湖〞林少英創作專輯II,榮獲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
2007 〝月見草〞林少英創作專輯III,入圍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
2007 〝月見草〞專輯,獲誠品好讀推薦為誠品選樂專輯國家國樂團東方搖滾音樂會,創作
─”枯嶺秋風”
2008 「來自角落」入圍「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最佳製作人」
2009 「旋律的風向」最新跨界專輯+DVD
2010 「某種頻率的相遇」著作
2011/6 詩人陳育虹「之間」詩選的音樂製作及編樂
2011/9 劉立芩鋼琴專輯「擁抱」製作及概念指導
2013 劉立芩鋼琴專輯「午后」製作及概念指導
2014 最新創作專輯「海風的牽引」CD作曲、編曲、製作
2014 陳綺貞最新專輯「時間的歌」弦樂編曲
2015 「海風的牽引 」專輯總策畫及編曲,榮獲第26屆金曲獎最佳錄音獎
指導過的學生:
視障音樂家:蕭煌奇、張林峰、吳柏毅、江奕帆(數位音樂)、歌手陳綺貞、何蓁蓁(鋼琴)、彭郁雯(鋼琴)、張林峰(豎笛)、黃浩倫(錄音)、章世和(Keyboard)、石碧玉(教會鋼琴)、楊曉恩(薩克斯風)、蔡旭峰(編曲)、劉立芩(鋼琴)、化清泉(吉他)、洪筠惠(鋼琴)、蔡柏松(薩克斯風)
劉國松作品賞析 在 胡晴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今日宣布第一屆「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得獎者為徐麗松先生。
評審團認為,他的譯作《夜訪薩德:薩德侯爵對談錄》(諾艾兒・夏特雷Noëlle Châtelet著,八旗文化出版),「十分貼合薩德放肆且奧妙的詭辯和批判,並充分傳達作者的巧妙銜接和機智提問,呈現某種跨時空虛構對話。簡明流暢的譯文順利呼喚古今文本,予人以結實之信賴感。」從五本入圍精采譯作中脫穎而出,可謂實至名歸。
頒獎典禮將在2016年2月16日於台北國際書展與法國館開幕儀式同時隆重舉行。徐麗松先生將在台法貴賓的祝賀下,由「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的獨家贊助單位 - 法國巴黎銀行 - 台灣區總經理胡日新(Olivier Rousselet)先生頒發獎金五萬元及獎座一座。
第一屆「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在2015年八月宣布設立。經過九月一整個月的徵件,由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的三位會內專家:阮若缺女士,劉順一先生及吳坤墉先生組成初選委員會,從十四件合格報名作品中選出五本入圍作品;並於10月22日公布。
決選的評審團由知名作家胡晴舫女士、文化大學法文系胡安嵐(Alain Leroux) 教授、翻譯家莫渝先生、尉遲秀先生、及現任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淡江大學法文系吳錫德教授五人組成。此一兼具經驗、學識與品味的評審團,經過近兩個月的詳細審閱,於12月18日齊聚於台北市汀州路的「瑪德蓮書店咖啡」進行評審會議。評審們先逐一評析並討論入圍作品,之後進行評分;統計結果,排名前兩名的作品以壓倒性的高分進入第二輪評選。再經過充分的討論之後投票,徐麗松先生譯作《夜訪薩德:薩德侯爵對談錄》獲得四票勝出。
評審胡晴舫女士指出:「本書其實是古人與今人的對話體,內容跳躍了時空、性別、語言,譯筆立體而生動,像一盞燭光領讀者進入禁忌的深夜,聆聽精彩絕倫的放肆對話,讀來大呼過癮。」胡安嵐先生則認為:「(譯者)對語言及表達的層次有極佳把握,中文與法文呼吸著同一空氣。聽到的是相同的聲調。」
評審會議歷時兩個半小時。討論涉及語文精準度及韻味、翻譯的技藝、譯作的價值…等等,考慮的面相周詳並有主從先後,為「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立下一個嚴謹的評審典範。
評審團並一致認為,入圍五本翻譯作品質地皆屬上乘,更驚喜五位譯者都年輕少壯。評審莫渝先生說:「九零年代以來,台灣出版社大量使用中國譯者的譯本,其中良莠不齊,令人憂心。而這次評審的經驗,讓我覺得台灣的譯者事實上是很強勢的!」尉遲秀則認為:「這幾部漂亮的譯作,每一部都令人驚艷,每一部都可以拿到課堂上當作翻譯賞析的文本,他們高明的轉化功夫讓我在閱讀/評審的過程中非常著迷。」
劉國松作品賞析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無數的細砂曠日廢時的沉積在海盆中,透過地表壓力的擠壓改變質地,再因造山運動而隆起於水面,又經無情的海潮日積月累拍打,不疾不徐,一分一毫的琢磨出各種奇石怪岩,此等時空經歷絕非是三言兩語所能訴盡。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FvjTFsg6f4/hqdefault.jpg)
劉國松作品賞析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水墨 #水墨画 #水墨畫 #水墨画家 #水墨画の世界 #水墨創作 #台灣水墨 #台灣水墨畫家 #東方媒材 #梁震明 #藝術 #美術 #創作 #繪畫 #繪畫創作 #艺術 #芸術 #youtube #youtuber #youtubechannel #youtubevideos #youtubevideo #youtubers #youtubevlogger #art #artist #artwork #artoftheday #artfollowers #artmodern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hgryLuIQQw/hqdefault.jpg)
劉國松作品賞析 在 【水墨畫_文化藝術】劉國松水墨師生展呈現實驗創新精神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水墨畫_文化藝術】 劉國松 水墨師生展呈現實驗創新精神(NTDAPTV) ... 從參展的 作品 中展現出不可預知的實驗效果,及多樣的風貌,可以看到 劉國松 對學生 ... ... <看更多>
劉國松作品賞析 在 其畫中雅致古典的文人氣質亦源自於此。劉國松認為書法所表現 ... 的推薦與評價
『藏蘊』經典收藏展手冊藝術家介紹與作品賞析劉國松(b.1932) 上升的月亮水墨設色紙本188x45.5cm 2008 年簽名:劉國松2008 鈐印:劉國松展覽:「寸心運大化-劉國松個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