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告訴大家,我打開這學期的新課本,發現台灣民主國相關的描述中,被台灣民眾拱上台的唐景崧、講話很漂亮但啥仗也沒打的丘逢甲,他們都還出現在課本,但是鎮守台南的劉永福卻在課本中消失了。
(順帶一提,我拿到的課本版本連唐、丘兩人的照片也遭刪減,這存在感也是挺低的。)
對於前幾年課本會出現的台灣民主國代表人物中,我對唐景崧的印象普通,雖然他常被人Diss為「落跑總統」。可其實我設身處地去想,唐景崧他不是台灣人,而是來台灣擔任官員的廣西人,馬關條約台灣及澎湖被割讓為日本領土後,於公他已經履行完官員職務,於私他沒有理由以及感情待在異鄉台灣,若非後來被台灣民眾威脅,換作是我,我也不會想待在台灣呀!
另外,台灣民主國從建立構想的預訂戰略中,就是以「促使外國干涉」為保台最高原則。純論軍事實力,大清最精銳的淮軍、北洋水師尚且慘敗日軍之手,那台灣當地的落後部隊怎麼可能有勝算?
做為當時掌握台灣形勢資訊量最多的唐景崧,他已經知道沒有外國勢力會干涉,又看到日軍登陸後,台灣守軍的確無力抗衡。「逃回國內」,我想是絕大多數人都會萌生的念頭,甚至是選擇吧。
因此,我以前覺得唐景崧很孬,現在覺得......他是個明白人。
丘逢甲呀......
日軍來之前他都喊得挺大聲的,但臨戰之際,他卻是拋下義軍統領的職務以及所有麾下成員,自個兒去中國了。
雖然打不過就逃是正常反應,旁人也沒啥叫人死戰到底的權力,但人與人之間最怕的就是比較。要我說,你丘逢甲還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結果跟唐景崧這異鄉人一個德性,丟不丟人?
如果跟後來奮戰至死的徐驤、吳湯興這一些台灣民眾相比,那更丟人。甚至劉永福的部下─浙江人吳彭年,他也是奮戰至死,你個唱高調的與他相比,真是丟人丟到太平洋去了。
所以我一向對於「逢甲」這個紀念詞挺感冒的,是紀念啥?他很會發言?還是很會逃跑?不過後來我知道,丘逢甲逃到大陸後,主要在廣東省一帶活動,之後在武昌起義時,支持革命黨並推舉孫文擔任臨時大總統......曉得了,「逢甲」是用來紀念他贊成中華民國,這就還勉強說得過去。要是以後有人再說紀念台灣民主國,瞧他當初那德性,那就是不明就裡的瞎說了!
最後總算說到影片主角─劉永福。
以軍事表現來看,劉永福在台期間我覺得頗為消極,因為他大部分時間都把主力扼守在台南。定點死守的結果,就是讓中南部民軍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被日軍擊敗,無法更積極的扼守日軍攻勢。
但我前面曾說:大清最精銳的淮軍都敗於日軍,那麼性質介於土匪及鄉勇之間的黑旗軍有可能抗衡日軍嗎?很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劉永福想辦法要支援,甚至想要跟日本人談判和平好做拖延,這些舉動也證明劉永福是個明白人。
其實劉永福很早就有離開台灣的想法,畢竟他跟唐景崧一樣,本是廣西人,來台灣當官,當時於公於私都沒必要死守在台灣。那為何他待得比較久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希望獲得清朝接濟,讓他麾下部隊能夠比較成建制的撤離台灣。
這樣或許也解釋劉永福為何不那麼積極的派兵北上防禦,我的觀點是:他在知道無法力敵的前提下,想保留實力讓麾下弟兄能夠全身而退。而之所以如此,或許是捨不得自己多年的心血,也可能是因為部分麾下成員有跟著他從廣西到越南出身入死的袍澤之誼。
還是說我對劉永福的看法:他在台軍事表現不算好,最後落跑也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連橫就diss過這一點,但我覺得......你老兄也不太有資格說別人,因為你還幫日本人說出鴉片有益的迎合之論),不過他對於自己麾下部隊還是挺顧念的,而以他當時能掌握的資源來看,他能做的也不多了。
最後我多聊一些自己的狀況。
我以前看歷史,很習慣直接評價批評歷史人物。如今多了一些不同經驗後,我開始比較多帶入歷史人物,然後我發現:我也就是個見利忘義、趨利避害的活老百姓,如果換我面臨一些人生選擇時刻,且不說最後結果是好或壞,我覺得自己露出的醜態應該是一言難盡。
那麼我有什麼資格去評價他人呢?所以我對歷史人物多了一些同情。但我也就此不去評價嗎?我是換成兩個方式:1.就事論事的討論檢討(因為我以前很愛牽拖) 2.我不想輕易做出評價,但如果我做出評價,我是帶入我自己做檢討,所做出的評價,是一種期待自己進步的提醒。
就算回顧過去,也未必學到教訓。但如果不回顧過去,那連一點徐到教訓的可能都沒有了。
最後的最後,每個人觀點不同,回顧過往的側重點不同,帶出的結論也就不同。對話,成為一個我們是否能從過往經驗中得到更多的重要表現,這其實很不容易,但是我現在對歷史這門學科很大的期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iLABlOVLI&t=31s
劉興衡評價 在 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舊文重推】《#香港第一暴徒孫文》
■■ 滿清統治期間,經歷百年閉關鎖國,數十年對外戰爭未嘗一勝。鴉片、英法聯軍、甲午及八國聯軍等戰,導致清廷賠款、割地,對內,則向國民橫徵暴斂;對外,則向列強俯首稱臣。直至太平天國席捲全國,若非內鬥、戰略失誤,則中國已經改朝換代。
■■ 太平天國滅亡後,革命事業一時無以為繼,而其革命行動,則啟蒙了國父投身反清事業。國父孫中山之策動革命,被清廷視之為「逆賊」。綜其革命策略,文宣、策反、眾籌及暗殺等,又聯絡清朝重臣及港英高官,最終推翻清朝,終結皇帝制度,以下概況孫文革命謀略,俾能在雙十之刻,重溫孫文平生。
【革命思想之來源】
■■ 「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也。」
■■ 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前赴香港大學大禮堂,發表以下演說:「我之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間在荒島上成此偉績,中國以四千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其故安在?」
【專打政府建築】
■■ 孫文革命,專攻政府建築,包括以衙門、官署及軍火庫為目標,務求做到「一夫發難、各處響應」,以最快方式佔領軍事重鎮,迅速控制全城,達致革命目的。
■■ 同時,每次攻打衙門,革命黨人徒有槍械,卻沒有子彈。幾經奔波後,仍只得子彈數十發的情況,比比皆是。或只有數十人,卻迎擊官署數百人,以一敵百。由於情況惡劣,孫文等革命黨人唯有配合策反、暗殺策略,達致佔領官署之目的。
【策反軍隊頭目】
■■ 由於人少、力薄,孫文等革命黨人不僅以報紙、演講,向人民灌輸思想,還針對軍隊頭目進行策反。
■■ 一八九四年,日本在甲午戰敗擊敗中國之後,清廷訓練新式陸軍,以德國、日本編制練兵,務求與列強抗衡,順勢打擊革命黨人。
■■ 孫文等人,卻針對新軍進行游說,例如湖北新軍熊秉坤,本為普通步兵,卻被孫文策反,其後熊秉坤更成功游說二百多名士兵加入革命黨。
■■ 武昌起義之日,革命黨人迅速軍械庫,導致辛亥革命成功,實際是策反的效果。
【刺殺朝廷命官】
■■ 孫中山認為成功舉事,以一敵百,難以成功。為了達致麻痺敵人、製造震懾效果,又組織多個暗殺隊,達致目的。
■■ 當時,孫中山及革命黨人組織多個暗殺組織,包括「天津暗殺團」、「北京暗殺團」、「天津暗殺團」及「東方暗殺團」等。1900年惠州起義,史堅如甚至掘地道,打算炸死兩廣最高軍事負責人德壽。
■■ 根據孫中山親述,革命黨人尚有以下具名的暗殺行動,包括吳樾刺殺五大臣、劉思復擬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徐錫麟槍殺安徽巡撫恩銘,熊成基擬殺愛新覺羅.載洵,汪精衛、黃復生擬殺攝政王,溫生財殺廣州將軍孚琦,年僅十六歲李沛基炸殺廣州將軍鳳山等,均屬可歌可泣的故事。
【籌集革命資金】
■■ 孫文等人籌劃革命,事必牽涉大量金錢。
■■ 根據記載,孫中山曾經要求「匯款萬元與黃克強(黃興)、為籌設暗殺機關經費」,反映資金部分是為了僱人執行暗殺任務。
■■ 不僅暗殺,其他開支亦大,故急需籌集資金,支援武力革命。私人捐助方面,孫中山兄長孫眉支持甚大,1895年廣州起義、1900年惠州起義,均落力捐助,直至後來孫眉財困,亦是由於支援孫文革命之故。
■■ 在云云財團中,法華籍商人張靜江,出手闊綽。張靜江曾經向孫文透露,若需要資金,可發電報暗號,A等於1萬,B等於2萬,如此類推。
■■ 然而,私人捐款有限,革命亦不可能靠個人感召,孫文設法動之以利,將籌款變成一種投資,發行債券,籌集更多資金。例如在日本發行「中國幣」債券,面值1000,售價250。革命成功後,歸還本息。購買100元者,獲公民資格;購買1000元者,可獲優先經營企業權;如超於此數,則可另置雕像、冠名公園或道路。
【出版政治報章】
■■ 為了廣泛爭取海外華僑支持,啟蒙國民思想,配合策反、籌款等策略,孫文等革命黨人遂出版報紙。
■■ 報紙,包括香港《中國日報》、澳門《鏡海叢報》、日本《國民報》、檀香山《檀山新報》、加拿大《大漢公報》及美國《少年中國晨報》等。
■■ 以上各種,皆在宣揚若欲中國強大,滿清必先倒台;若欲走向共和,帝制必先廢棄。報章在中國境外發行,卻流入中國境內。孫中山又針對海外不識字者,舉行多場演講,務求感動海外華僑,達致推翻政權之目的。
【聯絡中港官員】
■■ 孫文策動革命期間,利用香港背靠中國的獨特地理位置,並善用人際網絡,作為籌劃革命的基地。1913年港督梅含理向英國殖民地大臣報告,披露定例局(今立法會)議員何啟及韋玉,均曾經借出地方供孫文召開革命會議,並指點行動如何不觸犯香港法律。何啟身兼定例局議員,又曾經擔任孫文的醫科老師,革命黨人之所以成功在香港籌劃多次革命,實多得香港官員鼎力襄助。
■■ 不僅港英官員支持孫文革命,香港總督亦曾經出力。八國聯軍入侵期間, 中國各省官員拒絕向列強宣戰,並擬策動「兩廣獨立」,推舉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李鴻章甚至派人聯絡孫文,共商合作事宜,雙方曾經融資,預備策動獨立。可惜不久李鴻章調任北京,計劃又遭英國政府反對,遂不了了之。
■■ 雙十辛亥革命距今一百零八年,孫中山的革命事蹟,在晚清時期則視為叛逆,在今日社會則奉為國父。革命之涵義,不限於推翻政權,亦在於對抗不義、革除陳腐思想及謀求國民福祉。孫中山的暴力革命,其手段或被時人譴責,然而打倒邪惡政權,實在不能以談判、妥協等手段解決。暴力革命是推翻滿清的惟一手段。近年學界對孫中山的評價毀譽參半,然而推翻滿清,謀求共和,則有不可替代的歷史貢獻。
劉興衡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國創業大佬曹操的五次瘋狂「跑路」哲學|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兵書有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所謂「走起」,應該算個委婉的說法,其實就是跑路。不過,倘若身在亂世,跑路可算是門學問,絕非張開雙腿那麼簡單,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若說跑路的鼻祖,可算大漢的創始人劉邦,也許是跑路跑多了,到了後世,不諳兵器文人阮籍,竟給出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般評價。戲劇性的是,一向以硬漢之名把持江湖的霸王項羽,雖一向鄙夷老對手劉邦的做法,可未想聽了垓下楚歌,竟跑向了烏江,卻再也跑不動了,跑路卻跑成了末路。
有意思的是,老爺子劉邦的「跑路哲學」,到了漢末,卻經此擋住了數百年歲月的沖洗,著著實實流傳了下來。不用說,將漢高祖跑路理念發揚光大的衣缽傳人,自然非劉備莫屬了。我們的劉備,雖有著皇叔的頭銜,當終究是白手起家的,腳下沒有一塊可靠的根據地,因此前半生,大抵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寄人籬下,自然要看人臉色,主人不高興了,下逐客令倒是小事,倘若一時憤起,扔塊追殺令,後果想必就凶險了。譬如,在宗親劉表處,一向謹小慎微的劉備,竟得罪了其手下大將蔡瑁,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逃殺」就此上演。躲了一路的追兵,終於到了檀溪口,怎想河面寬闊,自己卻又不習水性,一時間,劉備悲從中來,老淚縱橫滿面。未想胯下坐騎的盧馬,聽聞主人哭聲,竟躍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一出飛躍壯舉。
不過,人生並非一場馬戲。劉備人生中經典跑路劇目,當然絕非神奇的「馬術表演」,他的終極目標可是「酣暢灕淋」地拋棄妻子(真是得到劉邦真傳)。根據不完全統計,劉備如此賣力演出,一生中至少出現四番:兩次面對的是呂布、兩次遭遇的是曹操。本來,呂布是三國頭號肌肉男,曹操是千古少有的奸雄,招架住拔腿便跑也是常事。可偏演到了攜民渡江那出,趙雲小宇宙爆發,竟殺了回馬槍,單挑曹營八十萬大軍。趙雲倒是一戰成名了,可皇叔拋妻棄子的行徑,卻再也隱瞞不住了。
當然,因拋妻的「勾當」做了太多,自然讓人記住,劉跑跑的名頭,至此落在皇叔頭上。劉備逃跑整理了一套心得,老對手曹操自然也不甘落於人後。據不完全統計(以《三國演義》為參考藍本),曹操一生中積累的逃跑經驗,至少不下五次。
第一次,獻刀殺人不成,逃,遇呂伯奢,完事之後丟下名言:「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
第二次,戰呂布於濮陽,逃,典韋立擋。
第三次,睡張繡嬸,事發,逃,失典韋及曹昂。
第四次,赤壁戰敗,跑路,華容道遇「紅燈」,關羽放行。
第五次,和馬超「飆車」,輸,剃胡脫衣。
只是,相對於劉備逃跑至尊三寶:「大哭、找馬、甩女人」,曹操的逃跑之路,似乎要文藝得多,要麼事前睡個女人,要麼事發時剃個鬍子抹個妝,要麼事後朗誦一段逃跑感言。反正,時人們回溯三國時代,但凡提及曹操,大抵好奇的是他殺了多少人,睡了多少人,騙了多少人,在何處添了哪些風流,至於那些狼狽的跑路往事,因為有了劉備尷尬的墊背,似乎隨著滾滾江水,全付諸了一笑。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孫權。對於孫權,他的老哥孫策是這樣評價的:「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應該說,孫策此人,儘管行事魯莽,可識人的眼光,卻是毒辣,輕描淡寫寥寥片語,竟將孫權此後數十年的人生一併概括。終其孫權一生,他的權力觸角從未企及江北,即便偶有心思,奈何一渡江,卻遭來一通猛打,倉惶逃竄,未想這一跑,卻成就了一代名將。這就是三國時代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
當時的時局大致是這樣的,曹操取下漢中欲南下掃蕩西川,孫權見有機可乘(此人偏愛背後搞小動作,偷襲荊州也是如此),竟親率十萬大軍渡江圍城合肥。合肥的屯軍,大約只有七千多,面對江東來犯的一片黑壓壓的大軍,如何迎戰,這是個問題。幸好,還有張遼。張遼毫不露怯,星夜提點八百壯士,趁孫權立足未穩,竟來了突襲。
此時的孫權,正穿著褲衩,醞釀了情緒,仰望著江北星空,準備抒發情懷。只聽帳外一片喧亂,正待問時,只見凌統踉蹌跌入,振臂高呼「主公快跑」。孫權不知何故,以為天降神兵,也顧不上穩定軍心,倒是發揚了「有事領導先跑」的作風,尋了匹馬倉惶跑路。奈何行至逍遙津橋時,橋南板已被拆除丈餘,馬不得過。在此危急關頭,一名隨行貼身侍衛,叫谷利的,也顧上不「動物保護法」了,向著孫權坐騎一鞭猛抽。駿馬屁股一緊,奮力一躍,飛橋而過,孫權的老命,就此留下。
逍遙津一役後,一篇由曹魏陣營主編的,標題為「十萬雄獅狼狽潰退,江東領袖單騎落荒」的報導,終是江東流傳開來。於是,東吳百姓們的心間,竟落下了「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的後遺症。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