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妳認識不一樣的九份✨
北部人應該都去過九份這邊
但妳知道九份的故事嗎?
沒關係,讓趙導遊說給妳聽👂🏻
https://gtchao.pixnet.net/blog/post/352815863
#九份老街 #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十分瀑布 #陰陽海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Meck大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景點名稱:基隆廟口夜市 電話:無 地點:基隆市仁愛區愛四路20號 開放時間:pm12:00 - am00:00 歷史: 基隆廟口的發跡與奠濟宮密不可分。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稱為聖王公廟。奠濟宮所奉祠的神祇為開漳聖王,是中國唐朝中葉時開墾福建漳州的陳元光將軍,是當時基隆漳州籍移民的...
「劉銘傳與日治時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GT愛旅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新聞] 台灣鐵道之父不是劉銘傳?他怒譙台獨「捏- 看板Railway 的評價
- 關於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教科書吹捧的「劉銘傳鐵路」是建築奇蹟or破銅爛鐵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方遠北杯講看麥 的評價
- 關於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111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期中考試卷 的評價
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景點名稱:基隆廟口夜市
電話:無
地點:基隆市仁愛區愛四路20號
開放時間:pm12:00 - am00:00
歷史:
基隆廟口的發跡與奠濟宮密不可分。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稱為聖王公廟。奠濟宮所奉祠的神祇為開漳聖王,是中國唐朝中葉時開墾福建漳州的陳元光將軍,是當時基隆漳州籍移民的心靈寄託(基隆市區的居民大多原籍漳州)。後來於同治年間,由基隆居民和板橋林家等士紳合作將之遷於今仁愛區仁三路、石硬港溪(今日的旭川河)的右岸附近,與左岸慶安宮(基隆媽祖廟)隔岸而對。奠濟宮周邊原本為稻田,1884年,時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到該地時,讚美「田美如玉」,日治時期亦曾設立「玉田町」。後雖經日後多次行政區劃,今日仍保有「玉田里」之名。
據當地耆老的記錄,廟口小吃的歷史可追溯到日治時代末期。當時奠濟宮香火鼎盛,隨著眾多香客而來的流動攤販,在廟埕上聚集延伸,並逐漸擴大成為市集;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經基隆市政府統一規劃仁三路上、愛三路到愛四路之間路段的攤販成為食肆街區,登記的店家數目達六十多家。經過長期發展,廟口小吃的知名度反而凌駕於奠濟宮之上。
目前的基隆廟口,除了原有於仁三路的小吃攤販區(狹義的基隆廟口)之外,也與日後逐漸興起的愛四路夜市連成一氣,呈「┘」形狀(橫躺的「L」形)聚集。
#Meck大叔#基隆廟口夜市
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景點名稱:基隆廟口夜市
電話:無
地點:基隆市仁愛區愛四路20號
開放時間:pm12:00 - am00:00
歷史:
基隆廟口的發跡與奠濟宮密不可分。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稱為聖王公廟。奠濟宮所奉祠的神祇為開漳聖王,是中國唐朝中葉時開墾福建漳州的陳元光將軍,是當時基隆漳州籍移民的心靈寄託(基隆市區的居民大多原籍漳州)。後來於同治年間,由基隆居民和板橋林家等士紳合作將之遷於今仁愛區仁三路、石硬港溪(今日的旭川河)的右岸附近,與左岸慶安宮(基隆媽祖廟)隔岸而對。奠濟宮周邊原本為稻田,1884年,時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到該地時,讚美「田美如玉」,日治時期亦曾設立「玉田町」。後雖經日後多次行政區劃,今日仍保有「玉田里」之名。
據當地耆老的記錄,廟口小吃的歷史可追溯到日治時代末期。當時奠濟宮香火鼎盛,隨著眾多香客而來的流動攤販,在廟埕上聚集延伸,並逐漸擴大成為市集;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經基隆市政府統一規劃仁三路上、愛三路到愛四路之間路段的攤販成為食肆街區,登記的店家數目達六十多家。經過長期發展,廟口小吃的知名度反而凌駕於奠濟宮之上。
目前的基隆廟口,除了原有於仁三路的小吃攤販區(狹義的基隆廟口)之外,也與日後逐漸興起的愛四路夜市連成一氣,呈「┘」形狀(橫躺的「L」形)聚集。
#Meck大叔#基隆廟口夜市
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更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臺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
該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自來水博物館的建築,是很多結婚新人拍婚紗照必取景的地方。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教科書吹捧的「劉銘傳鐵路」是建築奇蹟or破銅爛鐵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日治時期 臺灣鐵路的發展蔡龍保- 學術期刊日治初期臺灣鐵道政策的轉變陳家豪Cheap貼圖上架啦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author/1784332 成為 ... ... <看更多>
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方遠北杯講看麥 的推薦與評價
其內部展廳的看板,稱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為「台灣 ... 劉銘傳蓋的,是日本人蓋的'的歷史,可惜從來沒有藍營的人去阻止過. 3 yrs. ... <看更多>
劉銘傳與日治時期 在 [新聞] 台灣鐵道之父不是劉銘傳?他怒譙台獨「捏- 看板Railway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恕刪
點開misson大貼的連結(https://www.drnh.gov.tw/var/file/3/1003/img/32/024.pdf)
內文就有 清治時期和日治時期鐵路選線的比較表
(以下自原文貼上)
由上可知,在長谷川謹介時代,臺灣國有鐵路的性質已經由「軍用鐵路」性質轉向具殖民
地特質的「開拓鐵路」(Pioneer Railway)。
所謂開拓鐵路,是指在文化、產業未發達之地敷設鐵路,以促進未墾地的開發、資源的開
發、人口的移殖。不僅歐美等開拓大陸之鐵路屬之,日本北海道、朝鮮、臺灣亦屬之。
惟必須注意的是,就歷史的脈絡視之,開拓鐵路大部分是殖民地鐵路,我們在肯定開拓鐵
路的「開拓」之功時,同時也必須進一步瞭解殖民地鐵路的特殊性,才不會落入肯定殖民
主義之偏見。
就日治時期的臺鐵視之:
1.推進鐵路事業的過程頗多壓榨、剝削,例如,徵用土地時強迫臺灣人以「無償上納」的
方式供獻土地。
2.臺鐵的鐵路財政並沒有像日本國內有獨立的鐵路會計,使得臺鐵盈餘無法作為本身的資
本,影響改良事業與運費正常化。
3.經營人才完全由殖民地母國官僚主導,沒有積極培訓本地職員的機構,使得戰後臺鐵的
營運產生諸多問題。
4.總督府官廳有排擠、歧視臺灣人之傾向,鐵道部亦然。不僅經營幹部排斥任用臺灣人,
鐵道部的福利機構-「鐵道職員共濟組合」,在 1925 年以前甚至不准臺灣人加入。
5.鐵道部為了維持營運,畸形的高運費制度對產業發展帶來侷限性。
這些殖民地鐵路的特殊性,亦是吾人所不可忽略的。
-----
雖然現今台鐵大多數路線是日本人留下的
但也不可忽略日本人興建鐵路的殖民性
當然清朝劉銘傳留下來的鐵路爛是歸爛啦
只希望大家不要陷入意識形態之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42.2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ailway/M.1594776703.A.92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