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 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 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 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 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 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 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 厚。 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 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 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 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也在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
52名首航留學生名單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 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消息的27歲台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 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台。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 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舖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 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 第一人”。 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 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余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 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 “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 ”、“万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 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 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 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 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秘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 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 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 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 百老匯。 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盡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 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借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互聯網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互聯網衝擊波。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互聯網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 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卹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 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 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 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 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 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 ,養成了張揚的個性。 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 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占到了出國總量的70%。 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 。 相對早年的迅速復制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 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代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 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聯網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 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 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 、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進程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幹”! 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鑒、赶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回歸的40年。 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萬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萬的網紅Chen Lil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1暑期 Lingoda語言超級衝刺班 報名時間延長🎉 Lingoda 語言超級衝刺班: http://bit.ly/ChenLily_Lingoda06 連續 3 個月,每月上課 30 天,即可獲得學費「50% 退回」! 輸入Lily專屬優惠碼 “FAST23 ” 可享 20 歐首月費用折扣...
「加拿大 it 碩士」的推薦目錄: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謝和弦 R-chord (阿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Chen Lil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Chen Lil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心得] 加拿大College 心得(轉CS) - 看板studyabroad 的評價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成大碩士生來加拿大的求學就業之路 茱莉安留遊學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留學好想去加拿大,心情好低落...(更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加拿大 it 碩士 在 制作加拿大温哥华岛大学硕士学历证 - Facebook 的評價
加拿大 it 碩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肯伊威斯特不是畢卡索 ◎李歐納柯恩( Leonard Cohen )、賴奕瑋譯
肯伊威斯特不是畢卡索
我是畢卡索
肯伊威斯特不是愛迪生
我是愛迪生
我是特斯拉
傑斯不是狄倫那類的
我才是狄倫那類的
我是這個肯伊威斯特中的肯伊威斯特
這個肯伊威斯特
的狗屎文化的巨大虛假轉變
從這個精品店到另一個
我是特斯拉
我是他的線圈
讓電力柔軟得像張床的線圈
我是肯伊威斯特認為的肯伊威斯特
當他叫你滾到舞台邊去
我是正港的肯伊威斯特
我不再能夠四處遊走
我從未
我只在戰爭後才醒過來
而我們還沒有
March 15, 2015
譯註:
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美國嘻哈饒舌歌手。
狄倫(Dylan),美國民謠歌手,二零一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特斯拉(Tesla,1856-1943),塞爾維亞裔美國物理學家。
傑斯(Jay-Z),美國嘻哈饒舌歌手。
Kanye West is not Picasso
I am Picasso
Kanye West is not Edison
I am Edison
I am Tesla
Jay-Z is not the Dylan of anything
I am the Dylan of anything
I am the Kanye West of Kanye West
The Kanye West
Of the great bogus shift of bullshit culture
From one boutique to another
I am Tesla
I am his coil
The coil that made electricity soft as a bed
I am the Kanye West Kanye West thinks he is
When he shoves your ass off the stage
I am the real Kanye West
I don't get around much anymore
I never have
I only come alive after a war
And we have not had it yet
March 15, 2015
--
◎作者簡介:
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1934-2016)
李歐納柯恩在1956年開啟了他的創作生涯,出版第一本詩集《讓我們比擬神話》(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他持續出版十二多本書,包含兩本暢銷小說和受到全世界認可的指標性歌手―作詞人。共出版十四張錄音專輯,包含在其生命最後一年出版的三張唱片,柯恩也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大型演唱會的藝人之一。
在其眾多榮譽之中,曾獲葛萊美終身成就獎(2010)、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文學獎(2011)、首屆新英格蘭PEN卓越歌詞獎(2012)、2016朱諾獎年度歌曲及年度專輯,和曾被選進加拿大創作人名人堂、搖滾名人堂、美國創作人名人堂。他於2016年辭世。(譯自amazon.co.uk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賴奕瑋,高雄人,一九九六年生,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畢業,目前就讀於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班,想像朋友寫作會、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喜歡電影、啤酒、詩、搖滾或一切能被稱之為生活的事物。
--
◎小編一尾賞析:
有時音樂避免不了政治,但偶爾不免也有投懷送抱者。本詩譯自加拿大詩人李歐納柯恩去年十月出版的詩集《The Flame》,出版沒多久隨即搭上了肯伊威斯特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會面的新聞,這首詩造成網友與明星間在推特的熱烈討論引發極大社群效應。《華盛頓郵報》甚至引網友推文「來自墳墓裡的diss詩」稱之,而柯恩如何diss威斯特,則可以先從詩題說起。
「肯伊威斯特不是畢卡索」,令人一頭霧水的詩題,典故來自於威斯特在自己2013年演唱會上說:「我是畢卡索!」接著又說「我是米開朗基羅!我是巴斯奇亞!我是華特迪士尼!我是賈伯斯!」,到了2015年牛津大學演講他又說了:「我的目標是,如果我想要做藝術、真正的藝術,那我要成為畢卡索甚至比他更好」。但這聽起來好像是威斯特在吹噓(braggadocio),沒錯確實是吹噓。吹噓(braggadocio)是嘻哈饒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用各種明喻暗喻來吹噓自己的身分、財富、或饒舌功力等,因此從第一段開始,柯恩模仿饒舌歌手的口吻開始吹噓自己。
柯恩以重複的句式製造饒舌的韻律感,首先開宗明義嗆了威斯特,否定了威斯特不是畢卡索,並以「我是畢卡索、我是愛迪生、我是特斯拉、我才是狄倫那類」來吹噓自己,把自己的地位捧得越高越好,甚至只有狄倫能夠與他齊名,然後趁機偷酸了饒舌歌手傑斯一下。接著饒舌的另一個重要元素登場了――「diss」。我是這個肯伊威斯特中的肯伊威斯特/這個肯伊威斯特/的狗屎文化的巨大虛假轉變/從這個精品店到另一個」,詩人嗆好嗆滿,嗆一個狗屎的威斯特饒舌、嗆一個威斯特與金卡戴珊的拜金生活。
詩句前面幾段又是吹噓自己、又是狂酸diss威斯特,前面鋪陳為得是這段,「我是肯伊威斯特覺得的肯伊威斯特/當他叫你滾到舞台邊去/我是正港肯伊威斯特」,在饒舌文化裡常有誰是真(real)誰是假(fake)饒舌的辯證關係,雖說饒舌在每個年代有不同的標準,但如果一個rapper遠離了當初所謂的饒舌精神時,就會被其他rapper貼上fake的標籤,柯恩那句「我是正港肯伊威斯特」的諷刺意味也在於此。
最後詩轉向了:「我從未/我只在戰爭後才醒過來/而我們還沒有」,diss、beef這類方式似乎也像是「戰爭」,只要不服仍然會有下個battle。雖然這首詩寫成早於川普與威斯特見面,但從這首詩引發的回響,顯示仍有許多人看不慣、甚至揶揄川普,賦予了這首詩一個具有政治意味的解讀,而肯伊威斯特這樣的饒舌歌手不斷向川普輸誠、稱兄道弟,甚至七月中想透過川普影響瑞典收押美國饒舌歌手A$AP Rocky的決定,也使得這首詩讀起來格外諷刺,因為有時引起戰爭的總是那個永遠想要Make anything great again的心態。
參考資料:
‘Here’s what happened at Kanye West’s incredibly bizarre meeting with Donald Trump’, By Helena Andrews-Dyer, ”The Washington Post”(October 11, 2018).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reliable-source/wp/2018/10/11/that-was-quite-something-kanye-wests-meeting-with-president-trump-covers-everything-from-mental-health-to-male-energy/?utm_term=.5b8a2b5bf118
‘Kanye West is not Picasso,’ wrote Leonard Cohen in a ‘diss poem from beyond the grave’ by Allyson Chiu,”The Washington Post”(October 12, 2018).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morning-mix/wp/2018/10/12/kanye-west-is-not-picasso-wrote-leonard-cohen-in-a-diss-poem-from-beyond-the-grave/?utm_term=.a703c85799f1
--
美編、圖片來源: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8/20190806.html
#國際政治詩 #李歐納柯恩 #威斯特 #川普 #諷刺詩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加拿大 it 碩士 在 謝和弦 R-chord (阿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希望柯醫師能看到🙏🏿
#柯文哲
#哈們
🙏懇請政府開放醫療用大麻🙏
😔不要再讓需要大麻的病患走投無路😔
一名台大碩士畢業、在南非工作的江姓男子,與妻子感情極深,沒想到後來妻子被檢出乳癌末期。江男放下高薪工作帶妻回台診治,但病情未好轉。
江男不忍癌症折磨愛妻,去年在網路購買美國「大麻膠囊」試圖拯救妻子,並用包裹走私來台,沒想到遭海關查獲。此案經法院審理,判江男1年9個月有期徒刑,緩刑2年(雲林地方法院107年度訴字第912號)。
江男自述:「與太太結婚20幾年來,都是規矩守分守己的平民百姓,我們也是一貫道的成員,我們都吃素、行善、守本分,所以我們根本不可能與毒品扯上關係,奈何太太於2015年10月被診斷出乳癌二至三期,我們當時在南非工作,所以我們緊急回臺灣治療。」
江男強調:「治療期間我們遵照醫師的檢查、治療、開刀,這樣過程約2年左右,但病情並沒有受到控制,一直惡化最後轉移至骨頭、腦部,2018年2月醫師判定無有效治療必須至安寧照顧房。」
江男在法庭上數度哽咽,他沉痛表示:「太太一直問我說誰能救她,她的訴求讓我很心碎、心痛,她一直希望活下來,因為孩子還小,可是我沒有辦法回答她這個問題,所以我也是試著嘗試,甚至拜佛求神,看有沒有良藥秘方可以救治她的命。」
2月底江男看到網路上關於醫療用大麻的資料,那時腦袋只有出現這個希望,所以他沒有想太多,太太也希望能夠取得大麻來治療,這樣的一線希望讓他們動念從國外進口大麻。
江男說:「因為我們一直在跟時間競爭賽跑,所以沒有辦法清楚思考是否有犯法的問題,所以我們真的沒有要故意犯罪、危害社會或是反社會的想法,就是單純的念頭,所以我在3月12日幫太太訂購,但太太後來於4月17日就往生.....」
他表示:「太太往生之後我也沒有再去追究,我那時候想說這個網購也可能是騙局,當時想法也覺得算了,就算被騙了也無所謂不重要了,太太命也沒有了,我那時候陷入谷底,什麼都不想要再瞭解了,所以對這個物品我也已經忘記了…」
江男在法庭上泣訴:「我是很誠心的懺悔,我懺悔是因為我沒有把太太照顧好,讓她生病,因為她是我岳父最疼的女兒,我很對不起他們,我也對不起我父母,我一直沒有辦法面對他們,因為這個案件的刑責讓他們很憂慮,我真的很懊悔......」
事實上,美國、加拿大等國開放癌症病患使用醫療用大麻早已行之有年。2017年時,一份受到世界矚目的最新研究報告發布,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NASEM)一個由16位神經醫學、腫瘤學、流行病學及小兒精神醫學領域的專家所組成的委員會審視、分析了超過一萬份關於大麻的研究報告,並發表了一百多項結論,給了人們至今對於大麻最全面、深入的回顧性分析。專家小組指出,大麻有「確鑿的證據」可以有效緩解癌症化療後的噁心嘔吐。
2018年3月刊登於期刊《歐洲內科醫學》(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調查了2015年至2017年間,共2970名以色列癌症患者使用醫療用大麻的情況,病患希望改善的兩個主要問題是睡眠與疼痛,結果顯示大麻具有舒緩效果,有高達95.9%的患者回報其病情有所改善。研究團隊在結論中指出,大麻作為癌症病患的「緩和療法」(palliative treatment),可能是幫助患者對抗惡性腫瘤相關症狀有效且安全的選擇。
而早在2014年,由美國專業醫學媒體《Medscape》和《WebMD》針對來自48個州、代表12個不同科別共1544名醫師所進行的調查發現,超過70%的醫師認為大麻提供了真正的治療益處,尤其是那些與癌症患者一起努力的醫療從業人員更是大麻最強大的支持者:有高達82%的腫瘤科醫師同意應該提供大麻作為治療選項。
2015年時,美國舊金山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臨床醫學教授Donald Abrams被媒體評為「美國頂尖癌症醫師」,他在受訪時也強調:「我每天都會看到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疼痛、憂鬱和失眠的癌症患者,大麻是唯一可以增加食慾的止吐藥,也可以改善其他症狀。我可以寫出6種不同的處方,或者我也可以建議病患嘗試一種藥,那就是大麻。」
美國大麻研究專家、紐約亞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教授Marcus Bachhuber博士在2016年的《科學人雜誌》上也表示:「醫用大麻可視為治療慢性疼痛的替代品,如此一來人們就不需要使用鴉片類藥物,或可降低劑量。」 他更進一步強調:「即使是最嚴厲的專業評論者,也能接受醫用大麻在使用過量致死的風險上較鴉片類藥物安全。」
幾年前,台灣知名血液腫瘤科醫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耀昌也曾呼籲「大麻醫藥化」,他強調,現在醫藥上的癌症止痛劑以鴉片類嗎啡為主,但臨床上他見過不少國人對此類藥物極為敏感,不用則極痛,用一些就出現副作用,此時大麻不失為一種值得考慮的替代品。陳醫師也提到:「既然用於癌末病人,則使用期間不會太長,自然無上癮之憂。」
令人不解的是,衛福部日前決定放寬管制「末期病人」使用「成癮性麻醉藥品」。然而,醫學界與政府決定放寬這些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危險性的藥物,怎麼完全不考慮開放大麻這種低成癮性、低風險的藥物給末期病患使用呢?
如今,台灣政府與醫學界決定放寬末期病患使用成癮性藥物,若依照此決定背後的考量與醫學的基本原則,也應深入考慮開放將低成癮性大麻作為末期病患舒緩症狀的選項之一。美國已有多個州政府的衛生機關宣布鴉片類藥物處方可直接改用大麻,因此醫療用大麻對於末期病患來說絕對是合理也正確的選項。
今年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醫學專家才建議聯合國放鬆對於大麻的管制,並從1961年國際禁毒公約最嚴格的管制類別中刪除大麻。這代表世界頂尖的醫學及公共衛生專家承認,各國幾十年來對大麻的危害和醫療效益的認知是錯誤的。
台灣政府及醫學界若要持續忽視大麻的醫療價值,並錯誤地認為大麻是「非常危險的毒品」,這不僅違背國外醫學界的普遍見解,更與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專家建議背道而馳。請衛福部官員、全台灣各地的專業醫師及醫學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正視大麻的醫療價值,摸著你們的良心、秉持著科學精神,為台灣所有受苦的病患做出正確且專業的選擇!
⚠鄭重聲明⚠
本文的論述並非「大麻可以治療癌症」, 而是「開放將低成癮性大麻作為末期病患舒緩症狀的選項之一」,所有科學文獻的引用也都是著墨在舒緩癌症病患的痛苦上。目前還沒有大型臨床試驗可以證明「大麻能治療癌症」,因此病患若只單獨使用大麻而不接受專業醫師治療或延誤就醫,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但就如同本篇文章所引用的資料所言,大麻能舒緩癌症病患痛苦或做為安寧緩和醫療的安全性與相關科學證據已經非常明確,就算沒辦法治療癌症,也可能讓癌症病患得到善終。
此外,之所以標題會用「救」這個字是因為此案判決書中提到:江男「在網路上看見大麻可治療癌症之偏方後,堅信此為治療妻子的最後希望」,因此「大麻可治療癌症救妻子」是此案當事人的想法,本篇文章僅是將其動機忠實呈現出來。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指出,目前初步實驗室數據顯示大麻素可以殺死腫瘤細胞,但不影響non-transformed counterpart,甚至可以保護它們免受細胞死亡。近期已有多個醫學專業組織正在研究大麻素的抗癌可能性,相信未來我們對於「大麻能否治療癌症?」這個問題會有更清晰明確的答案。
📖參考資料📖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edical cannabis in large unselected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8;49:37–43.
The health effects of cannabis and cannabinoids: the current state of 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7.
Could Medical Cannabis Break the Painkiller Epidemic? [Internet]. Scientific American. 2016 [cited 2019 Mar 9];Available from: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could-medical-cannabi…/
Marijuana Is a Wonder Drug When It Comes to the Horrors of Chemo [Internet]. Newsweek. 2016 [cited 2019 Mar 9];Available from: https://www.newsweek.com/…/07/31/keep-toke-alive-356032.html
Medical Marijuana: What Do Physicians Say About It? [Internet]. Medscape. 2014. [cited 2019 Mar 9];Available from: https://www.medscape.com/featu…/slideshow/medical-marijuana…
New York Moves To Replace Opioids With Medical Marijuana [Internet]. The Fix. 2018 [cited 2019 Mar 9];Available from: https://www.thefix.com/new-york-moves-replace-opioids-medic…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commends Reclassifying Marijuana Under International Treaties [Internet]. Forbes. 2019 [cited 2019 Mar 9];Available from: https://www.forbes.com/…/world-health-organization-recomm…/…
🎊🤩專屬Tripper的IG開張囉🤩🎊
💖 instagram.com/asia.tripper/ 💖
👻🌈為生活注入一劑奇幻色彩🌈👻
🔥💞若對我們提供的資訊有興趣💞🔥
🎯⚡推薦您盡情地探索以下平台⚡🎯
㊙🌠 campsite.bio/asiatripper 🌠㊙
加拿大 it 碩士 在 Chen Lil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暑期 Lingoda語言超級衝刺班 報名時間延長🎉
Lingoda 語言超級衝刺班: http://bit.ly/ChenLily_Lingoda06
連續 3 個月,每月上課 30 天,即可獲得學費「50% 退回」!
輸入Lily專屬優惠碼 “FAST23 ” 可享 20 歐首月費用折扣,報名截止日期現在延長到2021/7/27囉
✏️ 領取今天的影片講義:https://bit.ly/chenlily
🌲想用英文自信聊天?
▸ Lily英文聊天術課程:https://speaking.cool
📚想準備出國留學?
▸ Lily新制托福課程:https://bit.ly/2GIs3mC
-
ღ 課程問題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ღ 合作邀約請聯絡:chenlilyofficial@gmail.com
ღ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hennlilyy/
ღ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ennlilyy/
-
我是Lily Chen.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語言教育碩士
我的頻道分享英文學習、語言學,以及留學相關資訊
希望能藉由應用語言學的知識,讓更多人成為自信的bilingual (雙語者)
00:00 前言
2:29 You’re breaking up
3:23 Not in my book
3:45 I’m an open book
4:29 Now you’re talking
4:44 You don’t say
5:46 Pardon my French
6:31 English, please?
7:20 Let your hair down
7:56 Pull my hair out
8:40 I don’t buy it
加拿大 it 碩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北歐童話國,世界第二幸福國家,丹麥雖然稅率高,但生活環境、教育政策和職場文化都令港人Wayne大叫幸福!《逃走他鄉的故事》今集為大家找來居於哥本哈根的IT港男Wayne,了解他移居丹麥的方法,以及一家四口在丹麥的生活。丹麥不像加拿大那般設有投資移民,如想移居丹麥只有兩種方法,讀書或者前往當地工作。Wayne就是屬於前者,當年大膽前往當地修讀碩士課程,發現當地學習氣氛濃厚,學生都會主動發問和溝通。相比起香港的「填鴨式」教育,丹麥的教學方式令他在不知不覺中認真學習,從此便有不解之緣,完成碩士後更找到相關行業工作,於哥本哈根結婚生子。
果籽 :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港版國安法】續領英國BNO懶人包加疑難解答 持BNO入唔到日本境因印錯國籍 (https://youtu.be/44aJ_QjXzB0)
【逃走他鄉】BNO移民英國$12,000租三層獨立屋 銀行中層變餐廳侍應 居英權二代:要接受由低做起!(https://youtu.be/FLFGdaKUtPo)
【逃走他鄉】居英港人移民自白:BNO平權千年一見,蘇州過後冇艇搭 (果籽) (https://youtu.be/qMufEfTaJWY)
【街市尋寶】旺角明星海鮮檔 罕見有證蘇眉+當造黃油蟹+刺身 仲有上門煮海鮮服務!(飲食男女)(https://youtu.be/9YEBSQJPdPU)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丹麥 #移民丹麥 #港男 #逃走他鄉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加拿大 it 碩士 在 Chen Lil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Lily英文聊天術(口說課程):https://bit.ly/36I05CF
📚 Lily新制托福課程:https://bit.ly/2GIs3mC
請開CC字幕,中文英文都有,上字幕上到快死⋯⋯
Turn on the subtitles!!! English/ Chinese available.
It is always hard to make a reviewing schedule for vocabulary learning.
Today I am sharing a few studies on vocabulary retention. Maybe this would give you some thoughts. :)
如何安排自己複習單字的計畫,總是很難。
這次和大家分享一些過去對於單字記憶的研究的結果,或許可以給你一些靈感喔!
Reference (See upper right corner in video):
1. Bahrick, H. Bahrick, L. Bahrick, A. and Bahrick, P. (1993). Maintenance of foreign language vocabulary and the spacing effect. Psychological Science, 4(5), 316-321
2. Bahrick, H. P., & Phelps E. (1984) Retention of Spanish vocabulary over 8 yea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3(2), 344-349
3. Willis, M., Ohashi, Y. (2012). A model of L2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retention. The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40(1), 125-137
p.s. 這是我這學期的final project之一,大家留言可以留英文,教授也會看到唷 :)
⁂⁂⁂⁂⁂⁂⁂⁂⁂⁂⁂⁂⁂⁂⁂⁂⁂⁂⁂⁂⁂⁂⁂⁂⁂⁂⁂⁂⁂⁂⁂⁂⁂⁂⁂⁂
ღ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ennlilyy/
ღ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ennlilyy/
ღ 合作邀約:chenlilyofficial@gmail.com
⁂⁂⁂⁂⁂⁂⁂⁂⁂⁂⁂⁂⁂⁂⁂⁂⁂⁂⁂⁂⁂⁂⁂⁂⁂⁂⁂⁂⁂⁂⁂⁂⁂⁂⁂⁂
我是Lily Chen. 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 語言教育碩士
我的頻道分享語言學習方法、實境生活英文,以及留學、托福相關資訊
希望能藉由應用語言學的知識,讓更多人成為自信的bilingual(雙語者)
加拿大 it 碩士 在 成大碩士生來加拿大的求學就業之路 茱莉安留遊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加拿大 在地學長線上分享會】#渥太華公立亞岡坤學院畢業學長來跟大家分享黃俊諺(Daniel),新竹人,成大 碩士 畢業,在竹科工作數年,想要體驗國外 ... ... <看更多>
加拿大 it 碩士 在 留學好想去加拿大,心情好低落...(更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目前在加拿大多倫多的college囉,後來沒有選擇讀碩士是因為我想了 ... 請問加拿大IT碩士好畢業嗎 工作幾年後想去讀書但是不知道當地的碩士生情況. ... <看更多>
加拿大 it 碩士 在 [心得] 加拿大College 心得(轉CS) - 看板studyabroad 的推薦與評價
板上目前好像比較少看到關於加拿大公立學院(College)的心得
去年底看到有人問就一直很想回
但是當時忙於期末考
然後沒想到忙一忙就到了現在 囧
趁reading week來寫一下文章分享一下我所見的利弊
我先介紹一下我自己的背景以及為啥會選擇這program
我在台灣有理學碩士(NTU)和理學學士(NCU)學位
(因為跟錄取與否不相關,所以就不列出詳細科系跟GPA)
研究所畢業後在科技業工作了三年(非RD類的工程師職缺)
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很想去完成的夢想
但是由於現實考量$
本身是單親家庭 能夠沒有學貸完成台灣的學業
我已經很感激很感謝家裡幫忙了
開始工作有了些存款後
便開始我長期的搜尋資料的過程
這段期間去了很多留學展
也問了很多朋友意見跟看了很多板上文章
最後才選擇來到加拿大公立學校就讀
原因有
1.補足轉職(CS)的學歷
雖然我的背景要直接申請研究所本科的PhD或許可行
但覺得CS還是好就業而且在台灣都已經轉了
轉回去也不確定自己能否適應學術生活 補足三年多來的空白
雖然不討厭研究對於本科也沒有不喜歡
但比起學術還是比較喜歡在業界工作
CS類的工作我也蠻喜歡的 並不是只因為$
所以科系就以念CS為考量
2.時間
從板上文章評估,在這大CS時代
非本科要申請上Master除非先補些課程,不然有些難度
但是年紀+金錢考量,根本不太可能砍掉重念四年
College program一學校跟Program內容 只需要一到三年
3.錢
因為加拿大的公立學校有些政府補助加上匯率的關係,加拿大公立學校一年學費約
16000~19000
依照匯率1:23.5估算的話,一年學費不到五十萬台幣
比起英國美國便宜非常多
且因本身是台北市民
兩年的課程(diploma)正巧符合台北市留學貸款的申請條件
(我有寫另外一篇文章關於貸款申請 可以a我ID)
4. 實習實做機會
因為College大部分Porgram都有Coop(帶薪實習)
也是我看到很多加拿大College文章代辦主打的內容
我當初是從板上文章+朋友經驗分享
深深了解到實習的重要,所以馬上就被打動了?!
但這點其實不該是主要原因後面會提到為啥
我現在覺得不該為了這原因選College
5.畢業後工簽(身分取得)容易
比起美國的Opt一年
加拿大念兩年課程之後,就有機會拿到三年工作簽證
而PR申請很重要的加分項就是
一年的"當地"工作經驗
目前政策還是這樣,所以這點吸引到一堆
像我一樣
工作一陣子之後想轉職想移民的國際學生
甚至不少國際學生是攜家帶眷來
像我班上就有個40歲帶著老婆兩個小孩來念書的國際生
6.申請容易
加拿大college只看高中成績單
所以對於國際生來說
英文門檻過了
剩下就只是看能報到最早名額沒滿的學期是何時的問題
除了有些移民熱門或是名額比較少的課系
可能會需要提早個一年以上申請
像我是2018Fall(九月入學)
但我2017一月初才拿到英文考試成績單+送件 月底就拿到accept letter了
介紹完我的背景跟原因,那麼加拿大College到底是什麼呢?
硬要說他比較像是台灣大專的存在
College主打實作 University主打學術
但和台灣比較大的差別是
College和University的科系沒有重複
(這是學校招生的說法)
我個人認為這沒有錯但也不完全對
有些Program確實是College獨有
像是 Fire fighter, Police, Massage...
但有些比較Common的Program
就拿我念的Computer Studies來說好了
我念的是Computer System technician (兩年)
我們學校還有
Computer programming(兩年)
Interactive Media Design - Web(兩年)
這兩個Program
College做法就是
把一個 Bachelor Degree四年要念的
拆成兩三個Program
好處是可以只學自己喜歡的
且不用多花錢跟時間學自己沒興趣的
對於像我有預算限制的人來說
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麼念加拿大college的壞處有哪些呢?
1. Part-time師資問題
College Part-time teacher比例過高一直都是個問題
根據2016年底發起罷工的新聞(有興趣可以Google一下
正職教授佔不到三成
我目前問到幾乎所有人都只有三成的課會是由Full-time teacher教授
這樣的系統也影響到教學品質
Part-time teacher素質參差不齊
Part-time teacher並沒有一定要有XX學位或是工作XX年的標準
好的話會遇到在業界打滾多年
下班有空所以兼職教教書的老師
或是半退休所以不想兼太多課變Part-time的老師
但有些Part-time teacher只是早個幾年從同一個program畢業
對於所教的東西懂得也不多
甚至有些Part-time teacher會讓人感覺到上課就是想混時間
就一直叫學生報告討論 然後提早下課
2. 課程內容所教知識有限 (以CS來說 其他不太確定)
由於College強調實作
所以基本上三個小時的課程頂多只會講授一個半小時
後面一個半小時做課堂實作(作業)
對於一個在台灣的大學幾乎三小時上課都是上滿
然後再出作業回家自己實作
且加拿大ㄧ個學期只有14週 台灣則有18週
相比之下
我覺得在加拿大College一個學期學到的量可能只有台灣University一學期的三分之一
甚至不到
3. 以CS來說 就業level還是與University有差距
從前面幾點可以想像
College學到的東西少了很多
在就業競爭上
能符合College的條件的跟University條件的職位
光看職缺內容就能看得出來一段差距
除非自己能把缺的部分補足
或是甚至之後轉學分拿個學位
不然要光靠College的東西上Google,Amazon那些
難度是非常非常高 幾乎不可能的高
而University其實也很普遍有Coop
Coop不是只有College有的
所以如果是高中畢業要出國讀書的
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College和University的利弊
4. College 各學校Coop並沒有保留職缺
雖然我並沒有預設這點
但畢竟和我所知的台灣一些學校實習的做法有差距
所以還是提一下好了
就我所知台灣很多大學科大的實習機會會直接開固定名額給某個學校
例如我前公司的team每年都會固定開3個實習名額給明志科大
這三個名額完全就只有明志科大的相關科系學生彼此競爭
但是這裡透過學校Coop就業平台PO出來大部分的職缺
是要跟其他College甚至University的學生一起競爭
少部分小公司可能資源有限 才只PO 1,2所學校
但不管公司大小 名額都不多
畢竟光一個學校相關Program加起來就已經兩百人左右
真的蠻競爭的
也有不少人因為找不到所以畢不了業
或是找不到所以就換一個不用Coop學分畢業的program
以我淺見,CS領域絕對不能只滿足於College所教
要額外充實自己的經歷、能力
不然是有點難競爭的
來了之後才看到這些念College的缺點
但目前覺得如果時光倒轉我知道這些
我應該還是會做一樣的選擇
雖然完全燒積蓄過著拮据留學生活
還遇到教學品質很差的老師的時候
真的會有點懷疑自己當初如果拼申請本科Ph.D 拿獎學金
出國留學的經濟壓力會不會少一些 甚至也不用背留學貸款了
雖然跟板上眾多CS強者比起來還是差很多
但真的很感謝板上的文章
讓我獲得很多找實習工作的寶貴建議
希望此篇文章能給予
對於留學移民就業有夢的人
另外一個參考選擇
也提醒自己
在CS領域要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才是王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99.233.108.1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551031686.A.38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