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什麼樣的人會活得最幸福?>分享創新工場李開復推薦及其工作人員翻譯的影片
https://m.youtube.com/watch?v=8KkKuTCFvzI
以下為Dr. Robert Waldinger 演講文字版 ▼
#生命進程中是什麼讓我們保持健康和幸福?
...Continue Reading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什麼樣的人會活得最幸福?>分享創新工場李開復推薦及其工作人員翻譯的影片
https://m.youtube.com/watch?v=8KkKuTCFvzI
以下為Dr. Robert Waldinger 演講文字版 ▼
生命進程中,是什麼讓我們保持健康和幸福?
如果你現在開始著手規劃未來最好的人生,你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哪裡?
回答有很多種,我們已經被無以計數的有關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圖景轟炸了。媒體上充斥著那些富有、高聲望、建立起自己事業帝國的成功人士故事,並且我們對這些故事堅信不疑。
有個最新的調查,詢問1980- 2000年出生的年輕人,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有哪些。超過80%的人說,他們主要的生活目標是要變富有。這群年輕人中,還有50%說:他們另一個主要生活目標是成名。
我們總是被告誡要投入工作,努力奮鬥,完成更多。我們似乎覺得要生活得更好,這些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的。可事實真是這樣嗎?這些真的是在人類生命歷程中幫助他們保持幸福感的東西嗎?
人一生中所做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怎樣影響他們,我們幾乎無從得知。我們對於人生絕大多數的理解,是從他人的回憶中獲得的。我們知道,人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記憶。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發生過的事情我們都遺忘了,有時我們記憶形成過程簡直充滿創造性。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說道,「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慘的事情根本就沒發生過。」
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實際上以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在保存我們的記憶。我想起一張廣告上說的:「任何時候開始擁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
但要是我們能夠觀察整個人生呢?要是我們能從人們青少年時期一直追蹤到老年,去觀察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幸福、健康的東西呢?
我們已經做到了。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關成年人生活研究中歷時最長的。
75年間,我們追蹤了724位男性。年復一年,我們詢問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他們的健康狀況,當然我們在詢問過程中並不知道他們的人生將會怎樣。
這樣的研究極為稀少。幾乎所有類似的研究都在10年內流產了,原因可能是失訪率太高,或者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或者研究者興趣點轉移或去世以後沒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虧了運氣以及幾代研究者的堅持,這項研究成活下來了。
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約有60位還在世,並繼續參與這項研究,他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超過90歲了。現在我們正開始研究他們總數超過2000個的孩子們。
而我是這項研究的第四任領導者。
從1938年起,我們追蹤了2組男性。第一組在加入研究時還是哈佛大學大二的學生。他們屬於Tom Brokaw所說的「最偉大的一代」。他們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大學學業,之後絕大多數人為戰爭工作。
另外一組我們追蹤的群體是波士頓最貧窮區域的男孩。正是因為他們來自於20世紀30年代波士頓麻煩最多、最底層的家庭,才被選入我們的研究。多數人都住在出租屋裡,許多甚至沒有熱的自來水。當他們入選研究之後,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談和醫學檢查。我們也去他們家裡對他們的父母進行訪談。
後來這群青少年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各行各業。有的成了工廠工人,成了律師、泥瓦匠、或是醫生,有一位成為美國總統。有的成了酒精依賴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從社會底層,一路爬升到上流社會。而一些人卻沿著相反的方向,走過這段人生旅程。
這項研究的發起者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後我能夠站在這裡,告訴你們這項研究仍然在繼續。
每兩年,我們充滿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員打電話給我們的研究對象,詢問是否能夠再寄給他們一套有關他們生活的問卷。
波士頓城郊的許多研究對象問我們:「你們怎麼總是不斷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沒什麼意思啊。」而哈佛的畢業生從沒問過這個問題。為了得到他們人生最清晰的畫卷,我們不僅僅只是寄給他們問卷。我們在他們的客廳對他們進行訪談。我們從他們的醫生那裡獲取醫療記錄。我們獲取他們的血樣,掃描他們的大腦。我們和他們的孩子們交談。我們用攝像機記錄他們和自己的妻子,談論最隱秘的擔憂。大概十年前,我們終於詢問他們的妻子們,是否願意作為研究對象加入我們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說:「你知道,是時候了。」
那麼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們從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來的長篇累牘的信息到底教會我們什麼?其實,完全無關財富、名聲或者拼命工作。
我們從這項長達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
就這樣!
對於關係,我們學到了三條。
第一條是,社會連結真的對我們有益,而孤獨卻有害。
事實證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圍人群連結更緊密的人更幸福。他們身體更健康,他們也比連結不緊密的人活得更長。
而孤單的體驗是有害的。和不孤獨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更孤單的人,覺得自己更不幸福,他們到中年時健康狀況退化地更快,他們的大腦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們的壽命更短。
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個時刻,每5個美國人中就有不只1個說自己孤獨。我們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
所以我們學到的第二條信息是,產生決定作用的不是你擁有的朋友的數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中,而是你的親密關係的質量。
事實證明,處於衝突之中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害。
舉個例子,充滿衝突而沒有感情的婚姻,對我們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離婚還糟。而生活在良好、溫暖的關係中是有保護作用的。
當我們追蹤我們的研究對象到他們的80歲之後,我們希望回顧他們的中年生活,來看看我們是否能在那時預測誰會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誰不會。
當我們把所有有關他們50歲的資料都整合之後,發現能夠預測他們晚年生活的,不是他們的中年膽固醇水平,而是他們對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而良好、親密的關係,似乎能緩衝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
生活的最幸福的伴侶,無論男女,在80歲之後都說,當他們感到更多軀體疼痛時,他們的心情依然快樂。而那些處於不幸關係中的人,當他們感受到更多軀體疼痛時,這些疼痛,被自己情緒上的痛苦給放大了。
第三條我們學到的關於關係對我們健康的影響是,良好的關係不僅只是保護我們的身體,也能保護我們的大腦。
研究表明,在80歲之後,依然處在對另一個人的安全依戀關係中,是有保護性的。在關係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時,可以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們,他們保持清晰記憶力的時間更長。而感到自己在關係中真的無法依賴另一個人的人,他們將更早出現記憶力衰退。
而那些良好的關係,並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順。
一些 80-89 歲老年夫婦,他們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們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難時刻,依賴另一個人時,他們根本就不會記得那些爭吵了。所以我們學到的是,良好、親密的關係有利於我們的健康和完好狀態。
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師的忠告。
為什麼明白這個道理這麼難?
就拿巨大的財富來說,我們知道,一旦我們的基本物質需求被滿足了,財富就幫不上什麼忙了。如果你從每年掙75,000美元提高到7500萬美元,我們知道你的健康和快樂基本不會發生變化。
而至於聲望,媒體不斷地入侵和缺乏隱私,使得多數名人顯著地不健康。這顯然不會讓人更快樂。
至於拼命工作,有一條真理說,沒有人在臨死前,覺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就好了。
為什麼這些這麼難理解,這麼容易就被忽視了?
是啊,我們是人啊。我們真正喜歡的是快速解決方案,一種我們能得到的,又能讓我們生活得好並且一直保持下去的東西。
關係錯綜複雜,照顧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點也不性感也不光芒萬丈。
而這也是終生的,絕無盡頭。
在我們的75年研究中擁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動尋找玩伴來替代工作夥伴的人。正如調查中的年輕人一樣,我們的研究對象中很多人在一開始還是青年的時候,真的相信聲望、財富以及高成就是他們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須追求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75年間,我們的研究顯示:發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係,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
那麼你們呢?
假如你們今年25,或者你們40,或者你們60歲。投入關係對你們來說是什麼樣的?
可能性可能是無限的。
也許是簡單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時間來和人打交道,或者通過一起做點什麼新鮮事,比如散步或者約會,或者聯繫那個多年來不曾說過話的人,來點亮一段死氣沈沈的關係。因為對一個總把小彆扭放心裡的人,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敵對事件,是會造成嚴重後果的。
我想用馬克吐溫的另一條名言來結束演講。
一百多年前,當他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寫下了,「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
所以說,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關係上的。
而這種理念是值得傳播的。
謝謝大家!
undefined
助人為快樂之本 名人 例子 在 陳泰源-專任約房仲的斜槓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70715黃子佼著《我還在》的重點整理與讀後心得part4
閱讀章節:15~end
【15-舞台花絮X驚險萬分】
如何做好一名主持人?佼哥答:「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更進一步說是「誠懇面對,投入好奇。」還要「臨危不亂,力求鎮定,見怪不怪」。還說主持人其實蠻像心理醫生的,時常要將心比心,例如受訪者的心情如何?什麼問題是地雷不能問?觀眾希望了解什麼?媒體希望看見什麼哏?盡量做到賓主盡歡。並舉例2015年KKBOX數位音樂風雲榜頒獎典禮,敲定歌神張學友到場演唱一事,還有《風中家族》電影首映會,楊祐寧與郭采潔同台互動之如何巧妙避免尷尬?最後呈現都是圓滿的,孰不知,都是在一個兵荒馬亂之下組成的。內容很精彩,有興趣讀者的可以買書來看喔!
聽佼哥這樣描述主持人,我怎麼覺得好像套用在房仲這份工作也行得通?聽懂客戶的言下之意、善用同理心、對的應答,才能創造圓滿的交易。有時候既要想辦法跟客戶常聯繫,可又不能為了聯繫而硬聊天。例如,明明客戶要買套房,你卻一直介紹公寓,客戶預算就是2000萬元,你卻偏偏總是介紹3000萬元的房子。只是,萬一真的想不到話題,且暫時沒有新的合適物件釋出可以介紹,到底該怎麼辦呢?這也是為何我堅持每個月要做實價登錄資訊給客戶的原因了,因為這樣一來,縱使沒有新物件可以介紹,至少每一個月,客戶都還是會接收到我整理過的第一手最新大直房地產資訊,長期互動下來,客戶就對我有印象,只要一有需求時,鐵定會想到我。
有些單位找佼哥主持,會給他全權的發揮空間,但有時也會遇到主辦單位堅持按照他們的流程進行,佼哥只能適時加點調味料,幫觀眾提提神。佼哥說,針對不同的客戶,要用不同腦袋來因應,因為,客戶永遠的是對的。
說到「客戶永遠是對的」,讓我想到幾個案例:
我曾經遇過一組客戶,他要買6樓的房子,但是他定義的6樓,是從地下室開始計算,也就是說,假設某社區大樓的樓層規劃是地上10樓/地下2層,客戶要的6樓其實是我們一般認知的4樓,因為對他而言,所謂的1樓是要從B2開始算起;另外一個案例是,一般我們計算房子單價是總價除以房屋權狀,但我也有遇過客戶會自動扣掉公設坪數,直接用總價除以「主建物+附屬建物(少掉公設坪數)」來計算單價。
以上2個案例,能說客戶是錯的嗎?當然不行,如同佼哥說的,遇到不同的客戶,就要用不同的腦袋來因應,因為客戶永遠都是對的。
【16-享受鍛鍊X節奏至上】
佼哥提到他在念世新廣播電視科(五專)時,廣播界名人葛大衛是他的老師,教學相當嚴格,要求每周都要製作出一個節目作業,壓力不小,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絞盡腦汁、學生們怨聲載道,但也因此讓他實際體會了不同的表達方式,能獲得不同的效果。
不看「輕」自己,也要看「清」自己,堅守崗位,做一個最專業的螺絲釘,舞台不分大小,市府前跨年,幾十萬人潮,賣力是必然的,後來接下新竹、基隆跨年,場面縮小許多,也要用一樣的力氣,才不會辜負重用我們的貴人。
看「清」自己,換句話說就是「人貴自知」,談到舞台不分大小,都要同樣賣力,才不辜負重用我們的貴人。房仲工作也是如此,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莫忘房仲本職的初衷,要將客戶的需求擺第一,而不是自己的服務費,才不會有銅臭味,不會給人老油條的壞印象。
我也時常提醒自己,客戶不該分大小,不能因為客戶是要買套房不是豪宅,還是只是要租房子而不是買房子,就大小眼、服務打折,如同佼哥說的,會幫助你的貴人未必都是大老闆,而且都在默默觀察你,人脈蝴蝶效應,有時真的是難以想像的大!
關於節奏,佼哥說,再幽默風趣的人,如果欠缺節奏,觀眾也來不及笑,他年輕時容易衝過頭,一分鐘出現3個哏,觀眾根本消化不了,有些搞笑藝人、綜藝咖
扛下主持棒時就變得不有趣?因為不懂節奏,佼哥說:亦莊亦諧,才是最高明的境界。書中並舉例了大師張菲的例子,他的主持就很有節奏,像是在跳探戈,你前進一步,我倒退兩步,在動態中維持平衡。
我覺得房仲與客戶互動時也是很注重節奏,千萬不要趕,更不要給客戶壓力。
舉例:某間房子,各家仲介都在賣,A仲介有一組客戶有考慮,但需要點時間評估,但A仲介等不及,告訴客戶,別家的B仲介已經有客戶在洽談中,有可能這幾天就會被賣掉,要客戶趕緊做決定,沒想到吃緊弄破碗,客戶說:「那等B仲介的買方沒買到,再說吧!」
類似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縱使明明是真的,但互信基礎不夠,往往房仲講的話都會被打折質疑3分,這也是太急、太趕,沒有節奏的表現,因此,我後來都告訴自己,做房仲,態度就是要「積極但不黏」,不給客戶壓力,讓客戶在最舒服、理智的狀態下決定何時要出手,這樣的互動方式,結局往往是圓滿的。
【17-話語練習X永無止盡】
佼哥說,主持活動時,搭檔之間需要溝通與彼此信任,有一次慘痛的經驗是,他按照腳本走,先講公司的歷史,突然搭檔跳tone開始講公司的願景,他隨即轉為綠葉配合模式,沒想到,願景講完,搭檔又繞回去公司歷史回顧,重複話術,挺糗的。搭檔,要互相扶持,不是互相牽制與卡位。
這樣的觀念用到房仲工作上也行得通,因為賣房子,往往物件是同事的案子,買方是我的,又或者我是賣方經紀人,買家是同事的,所以要互相扶持與信任,而不是互相牽制。
講到這兒,最近我又有一個切身之痛的案例:
某間房子,我是賣方經紀人,同事有買家在考慮,但僅止於口頭出價,我堅持,請我同事逼買家一定要白紙黑字把價錢寫下來,我才願意去跟屋主談,而同事也很倔強,一直要我告訴她「屋主心態軟化」她才願意收斡。就這樣,同事間彼此牽制,僵局拖了超過4個月,沒想到最後被同行成交掉,而且成交的金額,比同事的買家當時的口頭出價還要低,我相當懊悔!
各種場合都有不同的目的與訴求,幽默風趣與穩重知性,仍須以主辦單位想要的效果為主,同時也要置個人風光於度外。並提到很多主持人都誤會主持人就是要不斷搞笑?也舉例郭靜的例子,她主持節目後表示懊惱以為自己表現不好,可佼哥看了重播影片,發現郭靜穩定大器表現極佳,佼哥覺得,帶著誠意且乾淨清爽型的主持人,反而比較能走得更寬廣長久。
說到這兒,有人評論佼哥在主持第28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時「四平八穩」,媒體同時批判別的主持人問話白目,一經比較就高下立判,我想從這本書中,就可以看出佼哥的觀念,也印證他的做法是正確的。
佼哥說,好笑的人發展比較受限,也容易被看輕低估,畢竟社會比較尊重沒那麼好笑,卻專業、勵志、溫暖、親和,能夠啟發他人且言之有物的人。好不好笑?有多重標準,但說話有魅力、內容具公信力,大家願意聽也願意相信,則是單一標準。因此他樂在搞笑,卻也不安於現狀。
佼哥說他以前原本發音不標準,也被小燕姐糾正過,後來透過廣播節目的機會,聽見自己的聲音才發現確實有用錯力、發聲部位不對的情況,因此多聽多修正,調整到最適合自己的音域與咬字,後來說話明亮清晰有磁性,疲勞也不倒嗓。
我也慶幸自己有去學過相聲,上過正音訓練班,所以很多人一開始與我交談時,都不相信我爸媽都是用台語溝通,而我是夜市長大的本省小孩。
佼哥說,有些事可以不聽,例如八卦,只要不涉及法律、安全疑慮、公眾事務,一切八卦他都拒聽,圖個耳根清靜,也拒絕傳播,久了,喜歡八卦、人云亦云的人也就遠離他,隨後聚集而來的都是術業有專攻的益友。
他也鼓勵多和不同領域、年紀、資歷的人交朋友,才能吸收豐富的知識和常識,尤其是和長輩相處時,同時也是性格試煉,因為和同輩一言不合可能就吵架,但若是長輩,當下基於禮貌也得聽完,比較有耐心,縱使當下不認同,至少把話聽完了,回去消化、思考,這就是一種修練。
說到八卦與跟長輩相處,我是工作狂,也不愛聽、不愛傳八卦,我也發現那種愛聽八卦、愛傳八卦的人,通常都是閒閒沒事幹、胸無大志的人。我也覺得自己蠻幸運的一點是,我天生個性喜歡跟長輩聊天,所以與我同年紀、或者是比我年紀小的朋友真是少之又少,也因此我給朋友的印象總是「年輕人的臉、老人的心」。
【人脈人緣X隨時串聯】
佼哥的朋友中,很多不是藝人、娛樂圈的人,他不刻意經營累積人脈,也不攀附權貴,隨緣不強求,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有人看見,就會延伸善的人脈,金杯銀杯不如好口碑,努力不懈就是幫自己累積人脈。並舉例他認識了3C達人─Tim的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買書來看喔。
佼哥說,任何角落都不能鬆懈,也不要因為看的人的份量大小而有所輕忽,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人際網絡都有交集,也在書中舉例了一對母女的故事,分別在不同的公司卻有所連結,佼哥也因緣際會被大力舉薦接了一場活動主持。
說到不刻意經營人脈,我也是告訴自己,對天底下百百種的客戶都要平常心,凡事只要盡力,問心無愧,結局要平常心。
2個案例,其1,有時是客戶想省服務費直接跳過仲介,面對這種令人吐血的事,也要懂得見怪不怪,畢竟,我服務客戶,客戶享受服務卻想跳線,這也代表客戶決定不想跟仲介交朋友,我又何必強求?
其2,曾經有位內湖的同行pass客戶給我,說是要租房子,服務過程我盡心盡力,也順利幫客戶找到房子承租,沒想到事隔一年,客戶竟然要買房子,而且最後還是被我成交!客戶說,他其實主要是想在大直置產,只是不熟悉這裡的環境,所以才先選擇租屋,再慢慢找房,也覺得我當時並沒有因為她只是租房子,不是要買而大小眼,因此決定繼續找我服務。
佼哥說,自己是哪種人,就會吸引到哪種人,因此,他特別欣賞積極正面、對工作有熱情,懂得與時俱進,且在職進修的人,這樣相處起來才有正向循環,也能擦出更多人生火花。書中也舉例「桃大機構劉騰駿先生&李炳輝」的故事,從臉友變成真朋友,故事很溫暖感人,想知道的人可以買書來看喔。
這又是一個佼哥執著於「當別人的貴人」的經典案例,助人不只得到快樂,因為樂當別人的貴人,就會有更多貴人願意幫助你,進而串聯起更廣大的正向人脈網絡,這個觀念我覺得很棒、很重要!也是我在佼哥的這本書當中學到的,我一定要效法執行這個理念。
最後,佼哥說,誰都會犯錯,沒關係,只要願意,都可以繼續努力,一起做更好的人!共勉之~
部落格網址→http://taiyuanchen1223.blogspot.tw/2017/07/170715par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