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
大家好,我是角爸。
最近角媽在準備一項對於BPD相當有幫助的社會研究,叫做「《集合吧,動物森友會》對BPD的幫助(中毒)與支持(沈迷)」,目前看來因為(遊戲)內容很多,所以短期內應該會無法上線。
以上是開玩笑的,因為這事是我主動支持她去做,也希望能從中建立她過去沒有好好建立的人際關係,的一個恰巧的途徑。
本來這期打算寫《和BPD在一起的好事》,不過就在昨天晚上我們洗澡的時候,角媽和我聊到⋯
角媽:「前幾天我在你載我跟小孩去逛逛的時候,在路上我突然想到一件事。」
我:「什麼事?」
角媽開始娓娓道來。
「就是「模仿」這件事,我覺得人跟人在一起好像都會互相模仿,比方說外貌好了,像本來小孩長得跟爸爸不怎麼像,但後來會越來越像這類型的,就好像他每天看著你,漸漸的一些神情跟眉毛、表情什麼的,就都會開始變得跟你接近,五官好像也不知不覺越來越像你,這樣的例子。
不是也有兩個女生住在一起久了,經期也變得越來越像,這樣的例子。
就是一種,人跟人在一起,不知不覺間很多東西都會互相模仿一樣。
我很小的時候就有注意到,像有的人、一群團體,在聊天時就會不知不覺去附和其他人,就好像別人想什麼,我們也學人家模仿人家一樣,就為了要表現出「我跟你們一樣」那樣的氛圍,我反而因為注意到這件事,所以刻意的不去做這種模仿的行為⋯
另外像我們在一起,我也是會去學你的好的部分,像最近我也是有一些情況,要是本來的我,可能就要有情緒上來還是什麼的,但我會在第一時間之後,馬上去想到「你在類似的情況下是怎麼對我的」,我就會去學習你對我的態度。」
角媽的這個開頭,我覺得很驚艷,因此開啟了我們的話匣子,一路從洗完澡出來又聊了半小時。
雖然角媽說的內容,並不一定都是「模仿」這個形容詞,像有的是同步性、有的是見賢思齊,但確實都可以基本用「模仿」兩字做最簡單的代表。
確實人跟人在一起,就有一種彼此學習模仿的效應存在,在各種事情上屢見不鮮,而角媽最後提到的「對我的模仿」,也正好點出了BPD與陪伴者兩個人跳出「惡性循環」的最簡單「關鍵字」,就是「模仿」。
過去我和角媽過得很痛苦,爭吵特別多,感覺所有事都看不到盡頭與光芒,每天都感覺很絕望的那個時期,基本上就是我們在互相模仿「彼此不好的部分」。
BPD因為想法的慣性上,容易傾向極端與決絕,所以剛遇到我的時期,只要是她敏感的事情,她都無法理解與無法接受的大爆發,我經受了幾次事件,我因為也同樣不理解她的狀態與她的模式,所以我也是「冤冤相報」的回應,我從角媽身上學到了,原來生氣可以這麼的憤怒、這麼的爆發,因此有幾次我也因為激到一個高昂而和角媽扭打與壓制,就算不是出拳打人,我們彼此身體上也都出現多多少少的指甲抓痕,而這些不好的回應又成為一種新的傷口,讓她接下來又有更充足的理由「不相信我」、「不相信這個世界」、「不相信事情會好轉」。這就是我模仿了不好的部分,而導致我們進入負面循環的能量之中。
所以爭吵始終沒有停下來的一天,身上總是有新的傷痕、心裡總是有新的傷害,角媽踢破過家裡的玻璃門,而我則是在角媽懷二寶的時候,用腳去踹過她的肚子,雖然是沒影響胎兒的力道,但這個動作已經讓角媽傷心欲絕,覺得我竟然殘忍至此,連小孩也不放過。角媽的負面信念一直沒有解開,而我也是輪迴在「從絕望中站起來」、「又再次倒在絕望中」。幸好與有希望的時刻,是我們一直努力的在我們狀態好的時候,始終維持著會好好談話與檢討的習慣,剛開始時這些內容也缺乏決定性的改變,因為總是「傷害大於修復」,常常有幾次我們想到一些解決辦法,但過幾天爭吵又發現完全沒用,不適用,狀況還沒太好的改善。但即便如此,我還是總是跟她說,「妳看,我們有越來越好」,「所以我們的努力是有成果的,我們不會放棄的」,因為至少我們有「行動」在做改變,雖然這些「行動」還沒真正產生效果,但我始終相信,一定會有用的。
就這樣始終維持著「瘋狂的事件」之後,我們都會好好的去談這次事件又發生什麼了,我也會好好道歉,她也會好好道歉,起初也就關鍵性的「維持這樣的習慣」而已。
直到有一次出現了也真的是關鍵性的轉折,就是我們開始做粉專跟做影片的動機,就是我終於釐清了「不論我是不是有心的」「不論事情是不是她自己無限上綱之後,所想像出來的傷害」(我以前都說「那都是妳想像出來的!」這樣否定的句子),這些對她造成的傷害,都是「真的」。
就在我承認的那一瞬間,也就是我真正認清與理解的那一瞬間。我們的關係突然就出現了一個飛躍性的成長。一方面我理解了那個傷害不論是不是想像的,其實傷害性都是一樣的,而對她來說,也就等於「我終於聽懂她的話了」,經過這麼長久、這麼多次無止盡的爭吵之後,我終於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承認了她的傷害,聽進了她的話。
我鬆了一口氣,角媽鬆了更大的一口氣。
之後雖然還是有爭吵,但都漸漸的我們都察覺不一樣了,我覺察與道歉的越來越快,角媽也開始對我產生了「同理心」,「同理『一般人』對於這樣的狀況肯定是很困擾的吧」,然後之後當然還有很多次的練習,直到現在。
這整個過程,最關鍵的就是有一天終要跳出「惡性循環」的那一天,也就是「盡可能的停止去報復對方帶給自己的傷害」,開始一個良善的、無私的、包容的態度,讓對方察覺不一樣,如果對方沒察覺或不認同,那那些良善無私跟包容就只是陪伴者自身以為的「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因為BPD最終要的是「認同」,有傾聽、有理解,最後就是「認同」。所以那些良善、無私、包容,需要基於「我懂妳的傷害、我懂妳的痛苦」之後,我做的選擇。
如果沒有「我懂妳的傷害、我懂妳的痛苦」,我就一味的說「沒關係沒關係,我都懂的,我都會包容的」,這BPD可是不會信的。
所以一旦我們跳脫出了互相埋怨、互相傷害的惡性循環,我一旦懂得了角媽之後,我即便做得是跟過去一樣的「包容」的行為,在這裡的意義就跟過去大不相同,效果也大不相同,角媽開始也認同了這些溫暖與關懷是真實的,進而也讓她開始思考,也想要做一樣的事來對我,也讓我感覺到幸福。自此才終於踏入「正向循環」的第一步。
所以這一切,其實都跟「模仿」有關。過往我們都一直在互相模仿,她怎麼傷害我,我也緊抓著不放,我雖然盡力在做功課,雖然有一直維持談話與生活,但我內心深處還是很多怨懟與不滿,還是有很多不理解,像一層霧一樣,薄薄的又穿不透,感覺以為沒有,我卻從來沒有走出來過。
所以一旦開啟了正向循環,加上模仿的力量,兩個人就會越來越好。
想想這個看開其實很不容易,默默的我和角媽好像也離那樣的日子很遠了,但我知道還有很多夥伴都還在負面循環中,加油,希望我們的分享能再幫助到更多人一點。
大家辛苦了。
——————————
延伸閱讀
【陪伴者相關文章】
《負面風暴中的生存者(上)》
https://www.facebook.com/104041254269767/posts/240688520605039/
《負面風暴中的生存者(下)》
https://www.facebook.com/104041254269767/posts/241288833878341/
【最新影片】無法解釋的無法控制—「自卑感(壹)」
https://youtu.be/ocjGRkqIwhM
【相關影片】最多人需要,卻最少人做到-同理心(上):
https://www.facebook.com/104041254269767/posts/149569589716933?d=n&sfns=mo
【line貼圖】角媽繪製-邊緣性人格少女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8427229?lang=zh-Hant&ref=gnsh_stickerDetail
【line貼圖】角爸繪製-超有同理心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9587046?lang=zh-Hant&ref=lsh_stickerDetail
【社團】邊緣性人格親友互助會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23265491353712/?ref=share
【關於BPD】吃醋?多疑?情緒失控?其實這不是你本來的樣子,最常見但最鮮為人知的心理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https://youtu.be/hz7YmVqHmz4
【關於PBD】如何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溝通:https://youtu.be/sEjA2TWNiSs
【影評】角媽影評-小丑Joker:
https://youtu.be/pl3e1TFsPow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