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重回江湖,但因為疫情的關係,師大實體課程上了三分之二就嘎然而止,後面雖線上學習,總覺得隔靴搔癢。肥水不落外人田,學期初請同學看我出的世界遺產新書,然後要寫讀書心得,當做期中報告,明天是繳交的最後期限,大致上都寫的不錯,不過大部份像是作文,較沒有自己的見地,這篇看完深得我心,也覺得這是教書最後小小的的成就感,希望同學知行合一,畢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跟(其)大(實)家(是)分(打)享(書)!
讀後⼼得:
«世界⽂明奇蹟» ⼀書寫道:「⽂明遺蹟總帶有⼀種強烈的浪漫意味,它們以飽含 風霜的⾯容向世⼈展⽰著曾經的故事:愛恨情仇、戰爭、信仰、財富、權⼒交織演繹的歷史記憶。」⼀代代⼈在世界上流下了他們的智慧結晶,讓後⼈可以推測曾經的⽣活⽂化與過去的繁榮昌盛。
本書中詳細介紹了世界他國的地⽅特⾊與⽂化遺產,並以宏觀的⾓度去探究該國的⼈⽂風情與遺址背後的故事,有很多曾經在歷史課本上看過的隻⾔片句,這些遺產都是過去的⾒證者,⽽⽂化就是在不停的交融與歷史洪流中被塗上各式⾊彩。
各國包裝世界遺產,將遺跡重新包裝,將其展現在世⼈眼中,⽽我們也在旅遊的過程中探索與挖掘曾經的歷史。如同老師在書中寫的,我們或許是「借住於此的過客」,但也是⼀種與歷史的交流,並同樣在創造新的⽂化。現今科技社會的進步讓旅⾏變得容易,只要⼀張機票就能夠穿越到⼀個截然不同的地⽅,⽽⼤眾媒體的盛⾏也讓旅遊的⽅式變得多元,我們可以透過影⾳媒體得知他國的樣貌,能夠藉由⽂字來了解歷史,但唯有親⾃造訪,才能感受⽂化的重量與底蘊。⽽這些認知歷程的過程奠基於遊客對背景脈絡的興趣之上,將參觀的過程結合個⼈的情感連結,將古今做對比,了解過往⼈麼的⽣活模式與發展過程。除了輕鬆愉悅的旅⾏經驗外,還有對⽂化、美學等不同層⾯的學習回饋。也許透過世界遺產的旅⾏,我們才能從中感知時間的流轉,看出⽂明的演變,找出發展的答案。
此外在上課的過程中讓我反思,各國對於申請世界遺產都很熱衷,也形成⼀種趨 勢,但漸漸的會發現世界⽂化遺產的頭銜後⾯不只是單純的為了保存跟欣賞。政府追求景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看中了其背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如同老師課堂提及,當抽象價值觀無法⿎勵全⺠投入保護古蹟的⾏列時,政府便需另闢途徑。
⼈⺠之所以不看重⽂化遺產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背後的經濟價值,倘若跟他們說明維護並打通觀光渠道可以獲得的利潤與⼯作機會後,就會被說服。但這種商業模式卻有可能帶來無可想像的環境負荷。觀光旅遊有著「綠⾊產業」的美稱,因為這種商業模式具有經濟成長之貢獻,卻相較於其他⼯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與⽣業競爭有較⼩的迫害。然⽽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倘若國家沒有制定完善的法規,將可能帶來更多的環境傷害與污染,為了容納更多的觀光客、吸取更多的鈔票,肆意的開發導致觀光品質下降,也容易提升犯罪率等社會危害,⽽觀光客在利是古蹟刻下無法抹滅的到此⼀遊也導致觀光發展⾯臨負⾯衝擊。我們總在追求進步、開發的道路上與⽂化保存兩者間做出取捨,各地古蹟保存⼤戰不時上演。
當法國聖⺟院被燒毀時,引起全球極⼤的關注,法國政府也投入⼤量資⾦在古蹟保存與⽂物修復上,可⾒其對歷史⽂物保存之重視。⽽反觀台灣,縱使有專⾨立法規範古蹟管理、和保存⽂化資產,但歷史建物仍無可避免地⾯臨被拆的危機。根據資料顯⽰,絕⼤多數的台灣歷史建物都沒有受到«⽂資法»的保障,除了政府對遺跡修繕的重視度不⾜外,依«⽂資法»的規定也有損所有權⼈之利益。
或許每⼀個⼈對於歷史遺跡有價值有不同的判斷與看法。從這些⽂化世界遺產,我們推敲過去古帝國的輝煌,研究前⼈的⽣活⽅式與智慧,以及不同⺠族的價值觀。⽽有些⼈認為遺跡應該被留在過去,需要開發新的⽂化並創造商業價值,修復古蹟需要花費⼤筆⾦錢與⼈⼒的投入,保存古蹟的成本對所有權⼈也是⼀種負擔。
為維護⽂化遺產開發和保護的平衡,也為了⽂化遺產的永續發展,除了上位者的經營規劃外,也需要⺠眾對⽂化遺產與歷史的認同感與使命感。⽽老師則給予了⼀個全新的⾒解:「⼈類的⽂明也不就是在這樣不斷地破壞與融合中,才有了全新的概念與發展嗎?」古蹟保存⾃有其歷史與⽂化傳承之意義,過去的歷史是⼀種借鑑,其複雜的脈絡代表著各個時代的更迭,與其去判斷破壞之對錯,政府除了需 要考慮周詳古蹟保存的影響及因應對策,也應該針對當前複雜的社會型態有所省思,思考觀光帶來的負⾯成本。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彷彿透過⽂字瀏覽了世界的多元精彩,期中最讓我敬佩的是老師的精神,能深切感受到老師豐厚的⽂化底蘊和深度的思想。很早就了解⾃⼰的興趣並有強⼤的⾏動⼒去執⾏,在課堂上老師不斷強調旅⾏的意義,如果只是走⾺看花,只為了拍照打卡,⽽沒有經過整理與消化,就沒有任何意義,留下的也只剩照片與出入境章戳。老師教給我旅遊的另⼀種⾯貌,加深加廣了所到之處的知識性與省思,旅⾏的收穫貴在思考與⾃⾝的連結,並在⽂化遺產觀光中建立對⽂化遺產的認識或對待⽂化遺產的態度。
少了疫情期間觀光客的壓⼒,這些世界遺產也能獲得⼀絲絲喘息的機會就像 防疫要提前部署,我們也期待著疫情解封的那天,在這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趕快把之前的世界遺產記錄下來,為⾃⼰也為⼤家提供未來重回世界遺產不同觀看的旅⾏⾓度。
包裝產業的 世界 趨勢 心得 在 WorkFace Taipe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 | 創變時刻📽】08/27例會Live
▶️轉型奇「雞」— 翻轉經營思維之路
從桂丁雞的前世今生談傳產轉型
🎤 凱馨實業總經理 鄧學凱
土雞肉、燒酒雞、烏骨雞!
餐桌上面的美味雞肉,竟然可以成為國際精品品牌?
究竟看似平凡無奇的土雞,要怎麼加入品牌思維,以「桂丁雞」打造行銷通路,幫助凱馨脫離傳產低價競爭的策略,拓展高附加價值的市場呢?
🔥品牌孕育前期的苦難,連品種都沒有固定,談何來品質?
「桂丁」之名來自當年父親對於恩人的感念,決定以6萬選200的原種雞隻,育種7代等級,絕對嚴格萬中選一的方式挑選出的「金雞」。
「桂丁雞」的第一步,是跨出養殖領域,垂直整合上下游,從雞飼料開始做起!改良活菌飼料,讓肉質更不帶腥味、更加鮮甜,也較不容易引起雞隻的身體不適。
2008年鄧學凱更導入「豐田式生產系統」,藉著掌握每筆訂單的料源,控管品質,更因為加入國外量販店通路,對於雞隻的外觀更加要求,開始雞隻的配種之路!
訂製規格後的雞隻,得以加入國際市場的競爭門檻,讓土雞肉跨出台式、中式美食的範疇,以規模化、飼養標準化的方式讓「桂丁雞」一舉進軍異國料理!
同時考量市場對包裝的接受度,將雞隻從全機換成小包裝土分切品販售,讓超市的客群更容易帶回家,也建立數位化的倉儲系統,降低傳統產業過於仰賴人力和腦力運作的舊習。
🔥然而要教育超過7成以上的中高齡員工,該怎麼溝通品牌的核心經營?
🔹「傳統行業要做教育訓練是很痛苦的!首先是溝通、接著是觀念的不同,這項層需要花很大的力氣磨合。」鄧學凱首先在基層搞懂所有生產環節,從現場錄影開始一步步教導員工食品安全、品質管理的重要性,帶領土雞從傳統產業蛻變規格化的通路品牌!
👉追求成為雞肉界的「和牛」
🔸研究多方料理之後,鄧學凱發現原來對雞肉來說沒有一套學術法則,而在深入考究後,他自行推斷出了對肉品來說重要的「三八法則」...
比較水、纖維、油質分佈比例,將會影響口感,而品種、環境、飼料、性別、週期、分割、料理等要素,則是決定雞隻根本品質好壞的決勝點!
⚠️後疫情時代的前驅思考?當地化養殖,新鮮直送最健康!
當年在為進軍東南亞市場前,針對廣大的伊斯蘭世界,得先取得入場券——清真認證(Halal)的進場身分!
投入「清真認證」的凱馨實業,更在緬甸發展出當地的養殖模式,「原先是為了因應禽流感等流行疾病,無法出口的時期佈局,正好遇上全球疫情的出口困境,這將會是我們的一大優勢!」
👉東南亞與中亞,鄧學凱的設點策略是瞄準大城市。並非進入市場,而是為東協生產鏈的提前佈局,「以亞洲思維養殖土雞,會比在西方與白肉雞更有優勢!」
🔹「其實最重要的是定位!」是鄧學凱對市場長年的心得,差異化與價格戰是供需市場的兩大趨勢,而只有進行「差異化」策略,才可以避免陷入紅海市場的泥淖!
更多不同領域的機會與交流,都將繼續在WorkFace Taipei例會發生,讓繼續我們相約週四見!
--
🚀參與更多WorkFace Taipei
https://pse.is/JVF88
#週四主題例會 #WorkFaceTaipei #全球創變者社群
包裝產業的 世界 趨勢 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跟大家分享瓦基最近這兩個月來,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的體驗。如果說《紐約時報:書籍》是我心目中最嚴謹的選書推薦來源,那麼《華爾街日報》無疑成了我最信賴的金融財經資訊權威
🚀在我讀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之後,開始規劃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這是一種稱為 #慢媒體 的新聞吸收方式
✍️使用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
【為什麼我對華爾街日報產生興趣?】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鼓勵我們以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在國際媒體方面,我一直都有留意《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這兩家權威報社,他們在近幾年來也成功以「訂閱制」從傳統媒體搖身一變成數位媒體巨頭。
正當我思考著要選擇訂閱哪一家、仍猶疑不決的時候,《風傳媒》很巧地在此時跟我接洽(受寵若驚!)請我試閱《華爾街日報》。原來,他們在2019年底取得了《華爾街日報》中英日三語版的合作授權,正在推廣給台灣的讀者朋友們(文末有優惠價訂閱連結)。
因此,我答應了《風傳媒》的試閱邀約,很開心能跟大家分享兩個月來的使用心得。
【華爾街日報給我的印象是什麼?】
在分享我的閱讀體驗之前,先簡單介紹《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簡寫WSJ)這家老牌媒體,它是美國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報社,以嚴肅的報導風格聞名,側重金融和商業領域的報導,媒體界給予的評論是「其調查型報導所保持的高品質和挖掘精神」。
那麼,所謂的調查型報導是什麼意思?這就值得提起兩本精彩的暢銷書。
去年我分享過心得而且印象非常深刻的《惡血》這本書,就是由《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記者約翰.凱瑞魯爆料,他費時六個月的時間深度追查,揭發這場史上最大高達90億美元的生技醫療騙局,凱瑞魯追逐新聞真相的執著令人打從心底敬佩。
接著,今年我分享的另一篇心得,讓我拍案叫絕的馬來西亞史上最大詐騙案《鯨吞億萬》,也是由兩名《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湯姆.萊特和布萊利.霍普聯手揭發,他們跑遍全球十幾個國家,訪談過上百位受訪者,解讀數千份文件,最後鉅細靡遺地還原了這起驚人的案件。
這種實事求是的報導精神,除了體現在每天的報紙和線上新聞之外,從這些龐大縝密的調查案例之中,我都可以深刻感受到這家媒體對「新聞」本質的專業態度。如果哪一天又出了一本新書,作者剛好又是《華爾街日報》記者,我應該也會毫不猶豫地買單。
【華爾街日報跟其他媒體有什麼不同?】
《華爾街日報》最擅長的領域是金融、財經、商業、時政,在美國的訂閱戶定位為主流精英階層,以及金融市場裡的眾多投資人們。不同於《紐約時報》包羅萬象的內容,《華爾街日報》更專注於提供金融方面的專業資訊,大至整體世界財經趨勢分析,小至個別公司產業的商業策略。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經濟新聞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某國的政策態度變化,可能導致特定商品的成本大漲,而影響商品售價,或是其他間接影響。《華爾街日報》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國際觀認知,是一個在即時性、可靠性、深入性都極具權威聲量的國際媒體內容。
比起許多媒體只在乎「用盡全力爭奪你的眼球注意力」,然後把你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華爾街日報》對於報導內容的品質要求嚴謹,在網站上也沒有氾濫的廣告,尤其是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專欄與觀點」報導,讓我從每一篇裡都學到許多新東西。
目前的台灣訂閱戶有大部分是對於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族群,接收商業經濟動態資訊的新聞內容,擁有一份在美國最具權威、最有代表性的財經資訊來源,對於他們在投資上操作具有直接影響力。
【我使用至今兩個月的心得】
我以往很少主動去讀數位新聞網站,直到今年初COVID-19疫情開始爆發後,我對疫情和世界局勢的關注才熱中起來。前陣子喜歡從Yahoo新聞網,讀衛服部最新的疫情狀態更新,偶爾逛逛其他的地方和國際新聞。
不過,像Yahoo新聞這類型的網路媒體,在網頁上總是充滿廣告和吸引人的聳動標題,很容易讓人不自覺開始閒逛起來。但是,我自從兩個月前開始讀《華爾街日報》之後,其簡潔、精煉的內容,讓我看待新聞的方式發生了許多改變。
舉最近的四大科技巨頭CEO,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來說,議員直接拿《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來質詢貝佐斯,指稱亞馬遜惡意使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資訊,可能導致創新被扼殺,我當下就直接回頭找了這篇刊於四月的原始報導來看(亞馬遜利用平台上獨立賣家的數據來開發競爭產品)。
接下來,我就使用《華爾街日報》的搜尋功能,以一種做研究的心態,尋找亞馬遜近期與過去的報導(長篇、短篇都看),發現了亞馬遜正開始反其道而行「擴大實體辦公空間」、「併購餐點外送公司」、「擺脫疫情影響交出最佳季度業績」。
我原本對於新聞抱持一種可有可無、事不關己態度,卻漸漸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對於商業領域的深入報導方式,這讓我更能用一種「主題性」和「主動性」的態度,在不會令人分心的網頁環境下探索特定主題。
這段時間以來,讓我感受深刻的是,與其被劣質新聞疲勞轟炸,不如吸收精煉又簡潔的優質內容。《華爾街日報》總是被其他報章媒體引用、包裝、轉述,想想看,如果你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報導的源頭,對於自己思考品質的提昇會有多少呢?
在我經歷了「數位極簡生活」搭配《華爾街日報》的這些日子後,我認為提升思考的涵養的訣竅之一,就是懂得「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把寶貴的注意力留給最有深度和意義的事情。
【我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什麼缺點?】
雖然說了很多關於《華爾街日報》的優點,但我也不吝於分享體驗時看到的缺點。這個缺點不是《華爾街日報》的本身,而是使用「手機APP」的體驗。一般而言,訂閱了《華爾街日報》之後,有兩種主流方式可以閱讀報紙:桌上型電腦、手機和平板APP。
首先,桌上型電腦的用瀏覽器閱讀的體驗是很好的。你可以透過《風傳媒》官網登入帳號之後,再跳轉《華爾街日報》自由切換中、英、日文版網頁,瀏覽器的cookie記憶登入資訊之後,往後你只要直接開啟《華爾街日報》網頁就可以直接閱讀(我預設繁體中文網頁到我的最愛)。
反而,手機APP版的體驗讓我很不滿意。你必須先開啟風傳媒APP,在裡面跳轉《華爾街日報》後再切換語言,然後,讓人難過的地方就來了。你關掉風傳媒APP之後,下次重開APP,就要再走一次上面的流程(10~20多秒),是個很不順暢的APP體驗。
我建議喜歡在手機閱讀的讀者,直接用手機的瀏覽器,把《華爾街日報》網頁加到我的最愛,這樣你至少直接開瀏覽器,點網頁進去就能直接閱讀。這個缺點對我的影響較小,因為我採行「數位極簡生活」的方式,只在固定時段、固定地點、用電腦網頁閱讀新聞。
無論你習慣滑手機看新聞,或者像我一樣用電腦看新聞,你可以在「風傳媒VVIP會員使用手冊」的網頁裡,參考在不同平台上使用的詳細步驟說明。
【華爾街日報有沒有免費試閱或導讀?】
《風傳媒》在網站上特別提供了《華爾街日報選文》專欄報導,每週一到週五,每天挑選一篇《華爾街日報》文章提供讀者免費閱讀。我覺得這個服務非常親民,即使還沒有正式訂閱的讀者,都可以一探究竟這個優質媒體的內容適不適合自己。
此外,我還想推薦給你,可以免費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風傳媒》每週二、四、五共寄出三篇由資深主編「金牛幫幫忙」撰寫的《華爾街日報》導讀信,讓你可以透過電子報從金融、科技及個案的角度,快速了解本週世界大事。
電子報內容共分為三種主題:《六圖華爾街》從六張圖表閱讀六個世界財經的重點大事、《科技人的華爾街》不只閱讀技術發展,金錢、權力、生意,看清楚科技的本質與全貌、《金融人的華爾街》用金融人的視野閱讀華爾街日報,針對單一個案主題做深入的導讀與分享。
我透過這個方式,在平日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能快速透過電子報的掌握重要的國際新聞。如果你有興趣,推薦你前往訂閱《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導讀電子報》。
【華爾街日報的訂閱價格是多少?】
《華爾街日報》在全球累計250萬訂戶,官網中英日三語版本原價是每個月29美金,換算台幣大約是每個月870元左右,年繳10,440元,這對普通的上班族而言,應該是滿沉重的負擔。而且在美國《華爾街日報》官網訂閱的話只能看得到英文版內容。
不過,《風傳媒》為台灣讀者提供的優惠「《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訂閱VVIP方案」,只要不到原價的4成,每個月333元,年繳3,998元,就可以享有《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的三語訂閱方案,繁體中文對台灣讀者來說閱讀起來不吃力,甚至還可以參考英日文的版本。
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吸收新聞資訊的品質,這絕對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投資。如果你對金融投資市場有一定涉略,或許掌握到幾次關鍵訊息,就能賺回訂閱的費用。當然,優質的深度報導內容,對於自己知識和眼界的提升,就不是單純用錢可以衡量的了。
👉前往訂閱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llstreet-journal-storm/
包裝產業的 世界 趨勢 心得 在 CAS 台灣好肉- 【十大食品發展趨勢】(1) #喵編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一項墨西哥的市場調查報告(Top 10 Trends 2017 by Innova Market Insights, Food Tech Summit & Expo)提出了未來十大食品趨勢,而世界最大的食品展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