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中國應積極吸引移民 「三胎」非應付老齡化最有效方法
文章日期:2021年6月4日
【明報專訊】早前中國公布了2010至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只微增了5%,正式超過14億人口。平均每位女性生育率只有1.6左右(適齡生育的女性更低,只有1.3),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
期待已久,內地政府終於再放鬆人口政策,容許生第三胎。一如所料,中外的即時反應以負面為主,異口同聲肯定這些政策改變無用,每年最多只將帶來微不足道的數萬額外新生嬰兒。現今一代大多為獨生子女,結婚後,兩口子已需要照顧4名父母,如真的生3個孩子,豈不是要負責9個人生活!須知現在養1個孩子都已經非常昂貴,如何能夠負擔3個?
我知道要逆轉生育率非常困難,根據「人口轉型理論」(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隨着經濟發展,嬰兒夭折率下跌,教育水平上升(尤其女性),生育率自然下降。何止中國,所有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歐洲,人口增長都在放緩,日本及韓國人口更已開始下跌。連印度的生育率都落後1980年的5以上,跌至現在的約2.2。去年加上疫情,美國新生嬰兒更加速下跌了4%,證明某些人預測會因夫妻被疫情困在家中而在一年後出現一次「疫情嬰兒潮」是完全錯誤的!疫情中,所有人心情煩躁,何來心情享受魚水之歡?反而家暴和離婚率有所增加。
農村人口多 提供經濟利益或鼓勵生育
「人口轉型」雖可說是大趨勢,但並非自然科學定律,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家庭情况都不盡同,即使不易逆轉,但不等於完全不受政策和科技發展所影響。即使在中國,雖然城市化已剛超過了50%人口比例,即是仍有近半人住在生活水平較低的農村,或較容易利用各種經濟利益,例如西方流行的所謂「牛奶金」,或更有效的房屋津貼和價錢優惠等手法,去鼓勵生育。
近日香港是個好例子,本來很多人抗拒疫苗,有發展商捐出一層樓,作為鼓勵接種疫苗的獎品,都收到很好反應,預約人數馬上跳升超過50%,但其實此計劃的每人平均成本很低,可能20元不到!如利用類似手法鼓勵生育,可能亦有點成效呢!除經濟鼓勵方法外,現在醫學昌明,另外還有很多人工受孕和基因工程的新科技和方法,但當然道德和安全性都是重要考慮。
中國人口的最差預測是到2030年代中人口見頂(新增勞動人口早在2012年已見頂),到2100年,人口更將「腰斬」下跌一半,回到約7億人。很多人擔心這將帶來巨大經濟災難,應驗西方人的詛咒,「China will get old before it gets rich(中國未富先老)」,未來那麼多的老人家,靠誰來奉養和照顧?中國確要小心有這個可能,但毋須過慮。
以美國為例,也有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本來亦有很多人擔心當二戰後至1960年代初出生的Baby Boomers到退休年齡時,社會將無法應付此龐大的醫療和社會福利財政壓力。事實上,即使美國財政赤字和總債量不停上升,但由於過去40年,利率也不斷下降,結果利息支出對GDP比例,不升反降,再加股市長期表現奇佳,負擔能力綽綽有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近日繼續呼籲美國應以比總統拜登(Joe Biden)提出更大量的基建投資,來替代老齡化社會的自然疲弱消費需求!
同樣政策適用於中國嗎?我認為答案是「yes and no」。我贊成人口老齡化自然減慢長期消費增長,帶來巨大通縮壓力,所以現在所見到的通脹反彈,只因經濟重開對供應鏈製造的短期壓力,只屬過渡性,而非結構性通脹。
1970年代為近代消費通脹最嚴重的年代,當時全球人口增長亦是最快的,再加上當年是「石油年代」的高峰期,所以每當OPEC減產,馬上挾高油價和全球通脹。現在全球女性生育率已跌近半,只約2.4,加上世界已進入無限供應的「數據年代」,所以何來結構性通脹?如長期通脹上升,最有可能的原因將是全球政府和人民,決定為對付氣候變化,寧付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加速轉移到太陽能、EV(電動車),以及各種減碳排放生產鋼鐵和混凝土但仍較昂貴的綠色技術。
人民幣倘成功國際化 將減未來財政壓力
但中國面對的老齡化問題比美國嚴重得多,更重要的是人民幣缺乏美元的話語權。美國至今仍可隨意行使美國獨有的「exorbitant privilege」(過分特權),亂印鈔,肆意操控利率曲線,基本上即把財政負擔推給全世界投資者幫他埋單,但竟然仍無損美元地位!所以我經常提醒,中國的真正短板絕非製造業,連半導體也不是,中國的真正短板是金融和傳媒。如中國能提升人民幣地位,成功國際化,即使不能代替美元地位,但將對減低未來財政壓力,大有幫助。如再加上成功打造股市的健康慢牛,當然亦對退休基金和人民自己積穀防老,有莫大幫助。
除財政擔憂外,很多人亦擔心未來勞工短缺問題,包括誰來照顧大量老人家?中國人非常相信科技,寄望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利用5G和AI等新技術,工廠變得更自動化,連家居工作,包括老人家的日常生活護理,都可由機械人替代人力。但兩周前我在文章中已解釋過,5G和AI的發展速度都遠遜預期,尤其如駕車和照顧老人家等關乎安全的任務,當成較簡單的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問題來處理,可能是個基本性錯誤,因為這些是極需要可見將來仍沒有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需擁有「common sense」,才能解決的問題。
如真的不能提升生育率,科技亦無法完全解決勞工短缺問題,那麼是不是真的絕望?當然不是,其實最實際和最有效化解老齡化問題的方法就是接受移民。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以移民來解決老齡化問題,同時亦是最符合全地球利益,減低對氣候變化壓力的最佳方法。即使發達國家和中國人口增長緩慢,但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增長率仍高,所以全球人口仍以每年約1.1%的頗快速度增長,為世界環境製造不小壓力。我不清楚此增長率是否過急,會否因此而威脅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從而防止全球暖化攝氏1.5度的危險臨界點。
人口問題跟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息息相關,每個國家不可自私地盲目追求經濟發展,漠視全球人口和環境問題,必須全球合作。自遠古石器時代以來,從非洲開始,人類遷徙大方向按照兩個原則:第一是人類「滲透」(osmosis),從人口密度高,遷至密度較低的地方,過去500年,南北美洲和澳洲的開發,就是最佳例子。第二是人類亦會遷至即使人口密度較高,但經濟發展機會亦較多的大城巿;所以即使日本人口已在收縮,但東京都人口仍在增長,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明顯也有同樣情况出現。
美國有大量經濟機會 排外無礙吸引力
美國當然是移民建國的最成功例子。數百年來,不停吸引全球移民去尋金、尋找機會,亦有人為了逃避原來出生地的戰亂、饑荒和貧窮。美國每年接受超過100萬名合法移民,非法移民的總數量亦遠超過1000萬。移民不止為美國帶來全球精英,亦帶來更需要的勞動力,如真的杜絕非法移民,全美國將無人收割水果和蔬菜,更沒有工人為富人修葺花園和打理家務。
當然在美國和歐洲等地,移民亦帶來嚴重種族關係和其他社會問題。反移民潮正是過去數年,西方民粹崛起、推動英國脫歐、不少歐盟國家極右主義抬頭,以及特朗普入主白宮的重要推手。不少歐洲人誇張地擔心在不久將來,歐洲甚至將變成伊斯蘭為大多數的地區。長遠當然有這個可能性,但伊斯蘭教徒仍只佔歐洲人口不到10%,真正害怕的原因仍是種族主義居多。况且,近日中東和北非難民加速湧入歐洲的原因,正是因為美國跟歐洲和以色列等盟友,在中東啟動多場不義之戰,大量殺戮伊斯蘭教徒,他們才會遭巨大生命危險,逃亡到歐洲。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美國擁有大量土地和經濟機會,所以吸引力更大。即使特朗普如此排外,大量減少移民和工作證額度,近日針對亞裔人士的歧視與日俱增,仍無礙美國對大量移民的吸引力。當拜登一上台,數以百萬計的中美和南美人即湧至美墨邊境,企圖偷渡到美國,希望拜登特赦,或最少不會遣返所有非法移民。
有些西方「聰明人」已指出,美中之爭,決定勝負的關鍵,正取決於美國處理移民的政策。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如此比例不改變,毫無疑問,即使美國使盡陰招,包括貿易和科技戰,抹黑中國等,中國名義GDP仍必將在10年內超越美國,並且將繼續拉開距離,變成美國的兩倍甚至三倍。打仗則兩敗俱傷,絕不可行,唯一最有效抗衡方法是加速接納移民,但當然要非常小心處理種族關係,和對教育、醫療、房屋、福利等範疇的影響。過急的移民速度將帶來極大社會矛盾,即使特朗普已下台,但很多社會問題仍未解決,未來隨時可因移民問題而再度爆發。
中國吸納移民 更需要一般勞動力
我當然不贊同此修昔底德陷阱、零和遊戲式的觀點,但我認為基於老齡化問題,中國也必須考慮移民政策。中國大多數人為漢族,雖然有50多個少數民族,但大多都已歸化中國多年,並非移民。
近年因經商和留學交流,多了不少外國人居住在中國,在一些餐廳已開始見到外國人當服務員,據聞有些工廠亦有顧用外勞。但整體人數仍有限,拿了永久居留權的應不多,入了中國籍的就更少了。我鼓勵中國採取更積極吸引移民政策,精英當然歡迎(雖然大學生過剩,但全球精英可帶來創意和新市場),但其實可能更需要一般勞動力,尤其未來照顧老人的護理人員。
我非常歡迎中國逐步開放人口政策,但原因並非天真期待純粹藉此解決未來的老齡化和相關經濟問題。最重要的是,此政策改變符合人道立場。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2748057226&issue=2021060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摩洛哥北部的古城菲斯(Fes)是全國手工藝最有名的城市,想找到最美最齊全的家品,進舊城區(Medina)就對了。舊城區一共有500多個街區、9,400條街巷,就像一個大型迷宮,根本找不到出口,更遑論找到某間餐廳或店舖。所以,在這裏購物,最重要是快狠準,也要懂得鑽窿鑽罅,往小店尋寶。在舊城區行走經常見...
北非餐廳香港 在 Megan安琪兒的理財與斜槓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安琪兒愛報報-關於花旗撤出台灣✔
對於花旗計畫退出包括台灣在內的
亞洲、歐洲、中東及北非等13國市場零售業務
所謂的消費金融
指的是包括信用卡、儲蓄、貸款等
提供給個人的金融業務
也就是一般大眾最常跟銀行往來的服務內容
其實不少人說不定跟安琪兒一樣是錯愕的
因為至今我都還刷著花旗卡呢
對那時終於有點資格可以申辦高點額度的我來說
辦張花旗卡感覺是第一首選
你說是迷思也好
外商當中我的確是比較喜歡花旗的
之後才是美國運通(AE)卡
畢竟貼近生活又親民許多
看電影可以打折
超多餐廳可以打折
停車可以送時數
高鐵可以坐升等商務艙
機場還有免費貴賓室
拿出來前幾年重新辦的現金無限回饋卡
為了知道自己的消費習慣
一堆開支包含車費餐費甚至捐贈費都直接綁定
統一在同一張卡上比較知道自己消費內容
其實也是好焦慮啊(又要重綁了)
⚠️幾個Q&A從品觀點的部分統整給大家⚠️
🤷♀️:對於台灣業務會有何影響?
A:花旗銀僅處份消金業務
包括信用卡、信貸、房貸、車貸、ATM、保管箱及分行,但保留企業、法人客戶業務。
🤷♀️:台灣客戶的權益有無保障?
A:在找到新買主前,花旗銀現有的客戶權益都維持現狀不變
🤷♀️:花旗銀撤出台灣,金管會態度?
A:金管會對花旗銀出售消金業務,表示尊重其商業考量。
👉🏻三大要求:
1️⃣新接手買主需是台灣的銀行業者
2️⃣要求花旗銀須對客戶、員工溝通、說明清楚,且要確保客戶和員工權益
3️⃣禁止花旗銀將客戶轉介到香港、新加坡做業務,否則一旦客戶在香港交易出現問題,將沒有任何保障。
🤷♀️:台灣的分行會賣掉嗎?
A:因銀行的分行業務都是以一般民眾、消金業務為主,若依澳盛銀處份消金業務包括分行、ATM經驗,花旗銀目前在台的45家分行,應該都會全部出售。
#以上
#未來花旗銀可能僅保留一家分行
#我是焦慮的重度使用者
#歡迎追蹤分享並按讚
🌟IG
http://instagram.com/meganbyangel
🌟想了解更多理財專業,生活小知識,美妝美食分享,產品邀稿~請follow安琪兒
https://www.facebook.com/AngelbyMegan/
北非餐廳香港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toryteller:【RubberBand:散與聚】
「Ciao!」
無論見面或道別,意大利人都習慣說 Ciao,這次 RubberBand 也對全香港人說了一聲 Ciao ——讓很多人好奇,這是道別,還是對我們打招呼的一聲「Hello」?
「用散與聚做主題是大家的共識。」他是 RubberBand 主音 6號,「面對社會大環境,生死、移民、散聚,我們相信大家對這個主題會有共鳴。」
本地樂隊 RubberBand 由主音6號、結他手阿正、低音結他手阿偉及鼓手泥鯭四位成員組成,今年四月,他們決定在紅館舞台舉行音樂會,以 Ciao 為題,說一個「關於你和我、關於散聚的故事」。
▸散與聚
「平時大家對 RubberBand 的印象是很振𡚒的,但到了 2021 年,已經不可以再『呃』大家。」6號說。「人到中年,面對很多離散,媽媽亦在早前離開了我,因此對這個主題有很多想法,亦希望可以從中得到某種釋懷。」
泥鯭說,這次是阿正先想到 Ciao 這個字。樂隊成員生活中,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散聚。泥鯭是一個狗公園的常客,最近卻發現有愈來愈多公園熟臉孔移民;阿偉亦提到,女兒有不少朋友離開了香港,而音樂圈也有朋友走了。「但是誰就不說了,」他們笑道。
在太古坊,6號是其中一間專門食蠔的餐廳的老顧客:「我食了差不多九年,和餐廳老闆都混熟了。我們經常一起睇波,因為我們都支持曼聯。」6號說,「最近發現連他都要走了,有種措手不及的感覺。」
面對身邊人陸續離開,阿正卻不完全認同:「如果是為了小朋友而走的話,我是明白的,但假如仍未生兒育女,走這一件事不一定是最好,大家要想清楚,移民一定是好的嗎?」
▸大家想離開嗎?
「我好喜歡這個城市。」阿偉說。
「上有高堂,暫時不會考慮離開。」6號覺得,現在一切好像重覆著 1997 年,「那時有很多朋友被父母安排離開香港,當時我剛由澳門來港,當然不會再走,只好一個個目睹大家離開。」
阿正曾在外地生活一段時間,更能體會旅行和居住的不同。「我很喜歡日本,但要我長居當地也未必可以,始終不是本地人,而且也會有語言問題。」阿正說。
「音樂上,當然想用自己語言發展到外地,就好像韓國音樂發展到外國一樣。去台灣也不錯。」阿偉說。泥鯭亦有接近想法,他說他想由香港出發到其他城市,繼續用廣東話表演。
「我反而想去到好遠,」6號說。「我以前曾去過阿根廷,在當地認識的一位導遊原來是一隊樂隊的結他手。所以我會發夢,覺得去到好遙遠的地方,即使是搞個小型的表演也好啊。」
▸靈感來自哪裡?最近看過甚麼書,聽甚麼歌?
6號說他們的靈感一般源於生活,在郊外行山,城市逛街遊盪,閒聊之間,便會有靈感誕生。「要多點聽別人在做甚麼。」泥鯭補充。
「我最近看過一本叫《木蘭與麒麟》的歷史書,」6號帶點認真地說。「書中說花木蘭並不如傳說中是代父從軍的女子,因為他不是漢人,木蘭本來就是男生的名稱。」
「最近少看書,看電影比較多,我在 Netflix 看了《我們的天與地》 (Our Planet),最深刻印象是一群海象跌落海那一段。」泥鯭說。「之前也在 Apple TV+ 看了 Billie Eilish 的紀錄片,其中一段講她得獎後發脾氣。我覺得人是應該適度發脾氣的。」
「我不看書也不看電影,不過最近經常聽 Joan Armatrading 的音樂,那是比較騷靈的音樂。」阿偉說。
「我最近甚麼都沒看。無論想看甚麼,看著看就會睡著。」阿正坦言。
▸最深印象的經歷
「 大多是到外地玩音樂的經歷令人最深印象。2019 年我們在台灣參加一個音樂節,也試過去跟著宣明會去北非,還有去過德國慕尼黑音樂節,」6號說,「真的會開眼界。」
阿偉說最深印象的經歷,也是到香港以外的地方玩音樂:「最記得很多年前,在土耳其拍攝一個音樂旅遊特輯。我們在街頭 Busking,當時有不少人給錢,結果賺了二百多元。整個體驗很深刻,我們在香港也未試過 Busking。」
「我的話,則是 2016 年脫離唱片公司獨立的時間,那是樂隊的新一頁,」泥鯭說。「之前我們一直都在主流音樂中掙扎,之後自由了,但我們在傳統遊戲制度之下行得通,離開之後又可以嗎?」
「印象最深刻,是當年在台灣高雄的一個 Live house 表演。只有八個人來聽,當中還有三個是香港人。」阿正說。
阿偉苦笑:「那種尷尬很難忘。」
「阿正提起這個故事很好,這個經歷讓我們體會到高與低。雖然觀眾不多,但那時又有居台的香港朋友專程支持,很感動,心情很複雜。」6號補充。「整件事在當時感覺不太好,現在回想起來,又有種回甘。」
由 2005 年開始,簽過唱片公司,又獨立出來,辦了大大小小的音樂會,四人有過很多共同經歷。
「RubberBand 組成十六年了,現在,只想忠於我們四個的步伐。」6號說:
「所有人難得體驗一場疫情下的音樂會,可以做就要盡力做。老土一點也要講,希望大家記住當下的一切並不是必然的,連外出食飯都並非必然。所以,我們都要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事物。」
Illustration and Storyteller:RubberBand
【RubberBand Ciao 2021】
演出日期:2021年4月3-5日|地點:紅磡香港體育館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EveryoneisStoryteller
加入StoryTeller Reading Club 👉🏻 https://bit.ly/3qL7yqI (Link at IG story highlight)
新網站會員系統和網店試業中:store.story-teller.com.hk
→Follow @ztorybook.official 留意最新動向
北非餐廳香港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摩洛哥北部的古城菲斯(Fes)是全國手工藝最有名的城市,想找到最美最齊全的家品,進舊城區(Medina)就對了。舊城區一共有500多個街區、9,400條街巷,就像一個大型迷宮,根本找不到出口,更遑論找到某間餐廳或店舖。所以,在這裏購物,最重要是快狠準,也要懂得鑽窿鑽罅,往小店尋寶。在舊城區行走經常見到驢子,當地人稱他們為Medina Taxi,負責運貨,在迂迴曲折的街巷與驢仔爭路,也是有趣的體驗。經過一整天瘋狂購物,我們覓得以下家品,準備將屋企大變身!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413/GTGC7MQNXWUDZZJEPILFBFHTFA/
摩洛哥最令人難忘的是她鮮明的顏色,火紅色的馬拉喀什(Marrakech)、泥黃色的菲斯(Fes)、藍色的舍夫沙萬(Chefchaouen),連清雅如白色的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也有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摩洛哥曾為法國及西班牙屬地,融合非洲、阿拉伯與歐洲文化,一次感受三種異國風情。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413/EDTOY2SBZ7UOQD4ZB6TSLHSH2A/
摩洛哥的異國風情,不止於如中世紀般迂迴曲折的街巷,也不限於市集內極富阿拉伯特色的香料、銀器與皮革。走進馬拉喀什(Marrakech)的德吉瑪廣場(Jemaa el-Fnaa),遊走在各式攤檔,把一堆奇怪食物統統塞進肚子,用舌尖去感受異域味道。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414/TX7GJ6Y7HIQU6I5L4IYCY4WS7I/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摩洛哥 #菲斯 #羊毛地毯 #北非 #馬拉喀什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北非餐廳香港 在 Casablanca Restaurant & Cafe – 香港尖沙咀的地中海菜 的相關結果
幾年前去過突尼西亞, 這餐廳令我有北非的回憶, 還記得當時買了很多很多特色的杯杯碟碟, 還有沙漠玫瑰, 行李差點OVERWEIGHT, 這餐廳門口有水烟, 入內有很多北非的佈置, ... ... <看更多>
北非餐廳香港 在 Le Souk:地中海吹來的北非滋味 - MICHELIN Guide 的相關結果
《米芝蓮指南香港澳門2019》結果在去年底出爐,共有80 間餐廳獲得必比 ... 這間由3 位埃及人創辦,充滿地中海北非風情的餐廳,有着怎樣的異邦故事? ... <看更多>
北非餐廳香港 在 Casablanca Restaurant & Cafe (香港) - 餐廳/美食評論 的相關結果
行過尖沙咀,見到有摩洛哥餐廳,在香港咁耐都真係未見過未食過,北非真係冇咩機會去,所以就去試下。 餐廳是六樓全層,一出LIFT就見好特別的裝飾,真係好似去左外國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