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67 到 2021
同一地點的兩張照片,跨越了54個春秋;
不一樣的年代,秉持著相同的精神。
第91代的大龍國小佾生
繼續傳承著千年的薪火~
祝福全天下的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謝謝您們的付出❤️
拍攝地點:臺北孔廟
上圖拍攝時間:1967年9月28日
下圖拍攝時間:2021年9月28日
這兩張照片皆攝於孔子誕辰紀念日。圖中為擔任佾生的大龍國小學生,身著藍色長袍與黑色馬褂,腳穿白襪與黑布鞋,在臺北市大龍街的臺北孔廟大殿前擔綱演出「六佾舞」之後,與指導老師合影留念。
謝謝臺北市孔廟儒學粉絲團提供照片
《認識 佾舞》
釋奠佾舞簡稱佾舞,又稱丁祭佾舞、祭祀大成至聖先師之佾舞。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是釋奠典禮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
相較於歷經近代戰亂與文化大革命的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至今仍保存完整、嚴謹的儒家祭孔儀典於世,是東亞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
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對於釋奠已有記載:「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國古代諸侯用舞的編輯,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
軒縣就是軒懸,是中國古代諸侯樂隊的編制。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的開始,之後各朝代祭孔的規模和樂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時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唐朝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採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來自宗廟宮庭雅樂舞,舞者稱為「佾生」,佾是隊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與宮庭樂舞相同,釋奠佾舞也分文舞和武舞。
台北孔廟在1967年前的佾舞因日本殖民統治的緣故被迫改變服飾,1931-1932年(昭和6-7年)的佾生是著白衣繫紅帶,執雉羽。到了1934年-1936年(昭和9年-11年)佾生是著白長袍黑短掛,到了1943年,日本對台灣的統治進入皇民化時期,此期的佾生服裝也稍有不同。1946年-1967年共22年間,和1968年後,佾生的服裝也有兩個不同的變革。後期至今改用明朝服飾,佾生為黃袍墨綠腰帶黑靴,節生為綠袍墨綠腰帶黑靴。
台北孔廟的佾生長期由大龍國小學生擔任,男女生皆可,採六六三十六的佾舞編制;由佾舞老師躬身教導後學生須自行記憶所有舞步。
《認識 教師節》
根據《孔氏祖庭廣記》記載,孔子生於東周春秋末期,鲁襄公22年(西元前551年)的農曆8月27日。1934年的孔子誕辰日時,柳翼謀、張其昀等人主辦的國立中央大學《國風》雜誌,曾出版「聖誕特刊」以紀念孔子之誕辰。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教師節出現在1931年,由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人發起,他們聯絡了京、滬地區的教育界人士,共同擬定每年的6月6日為教師節,並發表《教師節宣言》,提出「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增進教師修養」三項目標,在全國各地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翌年(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將6月6日明定為全國教師節(亦稱雙六節)。
至於為什麼要訂在6月6日?根據發起人的說法,並沒有太特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比較好記「便於號召」而已。另外,由於6月已接近學期末,是個向政府提出建言的好時機,因為如果有改良的方案,還可以趕在下一個學期實施。
1939年,教育部決定把教師節的日期改為「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日,但卻誤將農曆日期當做西曆,而把教師節定在8月27日;後來經師範大學的程發軔教授進行考據,依曆法推算出孔子的西曆誕辰日應為9月28日;於是行政院在1952年提請總統明令,將孔子誕辰紀念日及教師節改為9月28日,沿用至今。
每年到了教師節(孔子誕辰紀念日)這一天,不但各地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以最隆重的禮儀對孔子表達無上的敬意,在教育行政單位及各級地方政府所舉辦的「慶祝教師節大會」中,也會頒獎給資深及優良的教師,以表彰教師們對社會的貢獻。
原本我國的教師節屬於國定假日,但自從2001年我國施行週休二日後,許多國定假日就變成了只紀念不放假的節日,而教師節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6月21日,我國行政院正式公告勞工國定假日7天刪除案失效,勞工國定7天假日確定將恢復,換句話說,教師節勞工可以放假,但是一般公立學校教師因不適用勞基法,所以不能放假。
勞工7天國定假日恢復後,所有符合勞基法的勞工,在9/28、10/25、10/31、11/12、12/25五天可以放假,但這就產生了一般勞工在教師節這天放假,但教師卻沒有放假的情況。
教育部人事處表示,目前是依循內政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的第二、三條之規定,孔子誕辰紀念日(俗稱教師節)是只紀念不放假,在該法尚未修改之前,一般教師在教師節仍無法放假。
於是,2016年的教師節成為勞工放假、公家機關照常上班、公立學校更出現「教師上班,學生放假」怪象,堪稱史上最混亂的教師節,不過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於9月24日表示,教師節和勞動節都是勞工放假、軍公教上班,這個規定已經存在15年,絕對沒有史上最亂休假這種事情。
陳美伶強調,五一勞動節就是最好的運作模式,希望國人放心依照五一勞動節模式來進行就可以了,不過唯一例外是股匯市,五一勞動節時股市休市,但在教師節不休市,其原因是金管會早已在前一年公布次年股匯市休市時間。金管會副主委桂先農表示,已跟銀行業及金融業工會達成共識,教師節當天的薪資給付,會按照國定假日雙倍給薪來處理。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北魏 朝代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澄清唬爆米花教室:同出一系互相敵視的歷史政權--前後趙、前後秦、東西魏】 #福編
退役陸軍少將于北辰日前在某談話性節目說現存兩個「中國」之間的問題,他說東漢、西漢「都稱對方是偽政權」、「都稱對方是篡漢」,「晉朝也是,東晉、西晉當時都稱自己是晉」、「宋朝也是叫南宋、北宋,當時雖然分裂,都稱自己為宋」,這些場景跟現在「一模一樣」。說完之後引發極大的議論。😅
因為這些朝代其實都是前後繼受的朝代,但中間遭遇國難,皇帝被俘或死難,皇室旁支重建政權,所以歷史家還是把他們分開,而不視為單一朝代。
🧐但撇開于將軍的平行宇宙史觀,歷史上有沒有類似兩個「○」系出同門,卻「都稱對方是偽政權」、「都稱自己是○」,然後互相敵視開幹呢?
有的,其實有3次,但 #都發生於魏晉南北朝期間。
◎第一次:「前趙」、「後趙」(319-328)
劉淵率內遷之匈奴部橫掃北方後,子嗣陷入不斷的內爭兵變,傳至劉粲時因粗暴亂政又沉迷淫樂,被岳父靳準奪權殺害。但在外領兵的劉系旁支劉曜帶兵回剿,劉曜勝利後改國號為趙。
而匈奴劉漢另外一位大將石勒,則藉機襲取控制多數山(肴山)東區域,也跟著稱帝,國號也為趙。因劉曜稱帝較早數月,故稱前趙,石勒之羯趙稱為後趙。時為西元319年。
但前後趙並立沒有維持很久。雙方互有衝突,9年後(西元328年),劉曜發起總攻,後趙軍大敗,洛陽岌岌可危,石勒不顧勸阻,押上所有預備隊親自前往洛陽旁的金墉與前趙大決戰,一戰全殲前趙主力,統一漠南關內之北方。(石勒為人重朋友、惜恩情,上位以後愛讀書,希望推動民族融合,安定內政,晚年更信佛法,盡力避免殺戮,太子石弘也努力讀書,溫文儒雅。但跟隨石勒南征北討的石虎在石勒患病後開始兵變部署,石勒一死,石虎奪權,滅石勒子孫,而石虎子孫也互相仇殺攻戰,導致羯人衰微。漢人大將冉閔日後藉機發出殺胡令,以報復石虎昔日的濫殺平民之舉,羯人幾全死難,導致五胡中羯人成為後世最難實際確認族系的一族)
◎第二次:「前秦」、「後秦」(384-394)
淝水之戰後,前秦政權崩潰,被征服之各族均各自起兵。384年姚萇率關中羌人起兵,但仍自稱「秦王」,全力爭奪關中,次年殺害苻堅,394年後秦徹底攻滅前秦餘部。
◎第三次:「東魏」、「西魏」(534-550)
北魏六鎮之亂後,爾朱氏掌握山(肴山)東兵權,爾朱榮於晉見魏孝莊帝時被刺殺,爾朱兆等起兵攻魏廷殺孝莊帝,爾朱氏大將高歡藉機以覲王之名舉兵自立,攻滅爾朱氏並掌握朝政。不堪高歡專政的孝武帝元脩意圖號召關中主將賀拔岳入京護主,高歡卻收買賀拔岳戰友刺殺賀拔岳,孝武帝令宇文泰接替賀拔岳,並別奔長安,高歡改立元善見為魁儡皇帝,東西魏正式分裂,高家與宇文家均稱其政權合法合統,互相攻擊。
東魏方面,550年,高歡之子高洋不演了,逼孝靜帝禪位並害死全家。北齊建立。
西衛方面,535年宇文泰與元脩鬥爭加劇,宇文泰直接毒死元脩(元脩他自己即位時也大殺親族),掌握朝政,557年宇文泰之侄宇文護也不演了,逼迫魏恭帝禪位並殺其全家,建立北周,魏亡。
(下一集:歷史上三國鼎立,最後勝利者都是第四國...)
北魏 朝代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古代中國運動史,那些有趣的古代體育運動(一)| 長知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現代的人們,充分享受體育運動的快樂,世錦賽、奧運會以及世界性的、洲際性的各種大型體育比賽層出不窮,國內的體育比賽更是有很多,每年都會誕生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金牌、銀牌、銅牌,創造出不同的中國紀錄、世界紀錄。在遙遠的古代,其實也是有體育運動的,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就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也不乏時尚的、有趣味的體育運動。
田徑運動,夸父逐日領銜,楊大眼速度天下無敵
田徑,是一項古老的運動。不管是長跑、短跑還是中長跑,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是用得著的,尤其是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一切靠腿,如果不能跑,會遭遇很多危險。比如碰到野獸,碰到敵人需要逃生的情況下,跑得快的,自然生存機率大。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一個叫夸父的人,是長跑的健將,夸父追日的故事,耳熟能詳。不過最後他累死了。
夸父畢竟是傳說中的人物,不能引為信史,真實的歷史中,也湧現出許多國徑健將,春秋時吳國的慶忌,「走及奔馬」,古代「走」就是跑,跑得速度能趕得上奔跑的馬;另一位東晉人諸葛朗,不知道是不是諸葛亮家族的後人,也和慶忌一樣,可以跟馬賽跑,並曾經試驗過一次,取得了勝利,「自雲能走與馬等。桓車騎以百疋佈置埒,令豹奴乘馬,諸葛競走,先至者得布。便俱走,諸葛恆與馬齊,欲至埒頭,去布三尺許,諸葛一透,坐布上,遂得之」。
南北朝的另一位北魏英雄楊大眼更邪呼,他在應聘時,憑藉跑得快而取得先鋒軍職。楊大眼跑得多快呢?他將一條三丈長的繩子系在他的發髻上,然後開始奔跑,因為速度超快,這條繩子平直起來,奔馬追他都追不上,「便出長繩三丈許,系髻而走,繩直如矢,馬馳不及」,楊大眼速度,令考場的考官目瞪口呆,當場錄取。
其實奔跑運動,還有兩位鍵將,就是岳飛的兩個書僮兼保鏢,聽評書的都知道,一個叫馬前張保,一個叫馬後王橫,這二位與岳飛的寶馬賽跑,結果一個跑到了馬前面,一個跑到了馬後面,其奔跑速度著實厲害。
古人重視田徑,跟步兵發達有關係。遙遠的古代,中國的步兵是最發達的,而步兵的腳力,是最重要的考核標準,一旦遇上急行軍,就是考驗跑步的時候。所以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神行太保」出現。水滸中的「神行太保」戴宗,只不過是作者將其神化了而已,其實就是他跑得快,跟甲馬沒關係。
球類運動,蹴鞠、擊鞠、捶丸、木射等各領風騷
中國古代的球類運動其實也很發達,最有名的就是古代足球「蹴鞠」,宋朝的高俅,因為這項運動玩得好,被皇帝賞識,成了當時的國防部長。雖然宋徽宗很昏庸,但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人們對古代足球的熱愛度。其實蹴鞠的發明遠比宋朝早,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流行,漢代更成為一種兵家練兵之法。
中國古代的馬球運動名叫「擊鞠」,早在中國的漢朝就已經流行,這是一種騎在馬上擊球入門的運動,三國時期曹植的詩篇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唐朝詩人王建有「十隊紅妝伎打球」、「寒食宮人步打球」之句,明朝官員王直有「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的記載,可見當時的馬球之盛。唐朝的馬球是一項軍事訓練課目,詩歌「百馬攆蹄近相映,歡聲四合壯士呼」便是其反映。馬球又被稱為馬上高爾夫,現在成為一種高雅的運動形式。
說起貴族運動高爾夫球,其鼻祖乃是中國古代的「捶丸」運動,捶丸在唐朝時又叫「步打球」,宋朝改名捶丸。關於步打球的詩作也有不少,魚玄機有「堅圓淨滑一星流,月杖爭敲未擬休。無滯礙時從撥弄,有遮攔處任鈎留。不辭宛轉長隨手,卻恐相將不到頭。畢竟入門應始了,願君爭取最前籌」,王建有「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捶丸在唐宋時非常流行,可見這項高雅的運動,來源於中國古代的貴族。
還有一種高雅的運動,是類似於西方保齡球的「木射」,發明於中國的唐朝。木射又叫「十五柱球戲」,也就是樹十五根柱子,其中十根用紅字書寫「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五根用黑字書寫「傲、慢、佞、貪、濫」,然後在一邊用球狀物擊打,擊倒紅柱勝,擊倒黑柱負。這項運動與西方保齡球玩法十分相似,但具有中國特色。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古代體育運動 #體育運動
北魏 朝代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北魏 朝代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北魏 朝代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北魏 朝代 在 [錦繡未央] 龍門石窟與北魏馮太后近來在中國熱播的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錦繡未央] 龍門石窟與北魏馮太后近來在中國熱播的連續劇[錦繡未央] 的背景是在北魏,魏晉南北朝一向是許多人想到就頭痛而且永遠弄不懂的一個朝代,不過總是有幾個人物是 ... ... <看更多>
北魏 朝代 在 一口氣看懂北魏歷史!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異族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一口氣看懂東周國歷史!中國古代最長的 朝代 ,500年裡都發生了什麼? · 一口氣看懂楚國歷史!戰國七雄中楚國面積最大,為何最終敗給秦國 · 保生大帝(大道公).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