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日虹安於教文委員會針對「#科技教育實施現況及發展」進行質詢,為了培養學生的 #科技素養,透過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培養設計與創造科技工具及資訊系統的知能,108課綱新增 #四學分 的科技課程,包括生活科技兩學分、資訊科技兩學分。
▶️虹安表示111學年度,全國有59間大學,共584學系會查審高中生「科技領域」的修課紀錄,其中也不乏社會組的科系,都會參採科技領域的修課紀錄,包含設計系、外文系、法律系、政治系、傳播學系…等,請問教育部是否有針對高中端科技領域開設課程的類型等進行盤點?哪些課程是佔科技領域的大宗?根據高中資訊教師表示,目前有許多學校 #師資其實仍較匱乏,因此大多都只能開設符合主流的資工系升學需求的#APCS檢定課,非資工系及理主科系也會被參採所謂的科技教育,例如清大藝術與設計系欲結合人工智慧發展科技藝術,台北大學會計系也有相同情況。
▶️虹安認為,高中科技領域淪為APCS培訓班的問題,最大部分可能就是 #需要增加教師的員額,學校沒有那麼多人力可以開設更多元的課程,因此學校只能選擇優先開課綱裡的 #加深加廣選修,對此情況教育部掌握多少?
教育部長潘文忠則回應:「科技領域一直都不是考科的項目,但卻是未來的趨勢,所以在準備資料上不會要求一定要加深加廣,因此校方不能要求學生一定要修學分,它只是培養學生基礎素養。」
▶️對此,虹安自己是出身科技領域,雖很支持教育部推崇大數據、程式設計等相關課程,但是其實對社會組學生來說,並不是人人都需要學會APCS、寫程式,可能統計軟體、Excel、金融科技或影音製作等課程對社會組學生來說會更適合,因此希望教育部 #在未來可擴充資訊開課的多元性。
▶️另一方面,虹安也發現108課綱將國小的資訊課程刪掉,教育部國教署立場是,各縣市教育局處可根據地方特色,自訂「#課程架構」供學校參考,但只能用「#引導」而非強制,因此學校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開設課程,正面來看是保有學校開課的彈性,但若反面來看,學校可開、可不開,拿掉國小電腦課的話會不會使國小生資訊能力較差、跟不上?國小資訊不列入正式課程,沒有寫課程參考,也沒有能力指標,有沒有可能造成各校程度落差?
▶️虹安認為上了國中後課程銜接也有可能會有困難,根據108課綱官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資料,國中學習內容包含演算法、寫程式、大數據等內容,若A某學生就讀之國小未開設相關課程,而B某學生就讀之國小有開設,難免會讓人質疑是否導致有些學生「#輸在起跑點」?而國小老師不見得每個人都有資訊素養,所以搞到最後就是,國小的資訊融入教學變成「會用電子白板上課就等於培養了學生的資訊素養」?結果升到高中發現學生根本就不會用Word、Powerpoint,然後資訊教師就會被其他科的老師質疑為什麼高中資訊課不教學生這些資訊能力?
對此,教育部長潘文忠僅表示:「目前已有相關類課綱做銜接準備,速度會加快。」
🔺虹安希望教育部,能 #正視資訊教育第一線人員所面臨到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否則就是徒增教師與學生的困擾。
#科技教育
#理性監督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 在 鰻魚家家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會說英文的家長,怎麼教小孩?》
很多爸媽都知道,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也就是所謂 108 課綱,將於 2019 年上路。在這份課綱總覽中,開宗明義就提到「隨著時代的變遷,英語文除了被視為人際溝通的工具之外,當今亦是學習各領域知識的媒介」。這個理念,其實也就是我們對Maya 的英語學習,最核心與最初始的理念。
舉例來說,Maya 上次跟媽媽一起玩英語遊樂學習機時,母女倆一直回答不出 Puffin 這個發音到底是哪隻動物(當然,也還不會拼)。所以,Maya 最後拿了她的 iPad 用「語音搜尋」的方式,模仿遊戲機念出類似的音,找到了與遊戲機上的圖案類似的照片與英文說明,多方比對之後,確定就是 P U F F I N 這個拼法,指的是一種生長在極地的鳥,後來,甚至知道原來這就是冰島的國鳥,海鸚。
這個過程也恰好告訴我們三件事:
第一,孩子需要自主性的掌握這個探索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單向被動的由父母來給答案。讓孩子有興趣,有動機是一切的起點。
第二、有了動機之後,可以透過現代科技來解決問題。從現在開始,擅長背誦與記憶不再是優勢,搜尋比較與邏輯分析的能力才是關鍵。
三,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現代孩子所接觸的資訊,不再只限於中文。尤其是越長大之後,越複雜,越領先的第一手知識,幾乎都是英文。
這三件事其實也剛好是108課綱的發展軸心,值得進一步與大家分享。
一,自主學習
在這個例子裡,驅使Maya 展開探索的動機是因為好奇好玩,是因為跟媽媽的遊戲競賽。這兩個原因,驅使她展開了主動探索的過程。這就是所有學習理論中常提到的「內在動機」。要讓孩子的「自主學習」會發生,孩子要能有掌握及做選擇的權力,並且學習的內容必須是「有趣的」。而且,老師與家長們也必得調整自己的角色,成為孩子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支持者而非教導者。更直白的說,家長必須去學習以學生的需求及興趣為出發。
在調整角色的過程中,老師與家長們要面對的挑戰,首先是自己的心態,是否願意將學習主導權交給孩子?的確,在傳統的初等教育現場,老師主控一切,超出老師能控制的,是課外、是不被接受的答案。但試想,我們的孩子,從到大被要求在標準答案中斤斤計較,那上了大學之後,進了職場之後,教授或老闆們卻突然要求他們要有自已的想法,豈不是強人所難。
當然,這種角色的調整,也意味著,家長不見得自己懂,才能扮演主動學習的支持者。所以,很多家長問我,自己英文不好,如何教孩子學英文。答案就是:建立孩子主動學習的環境與動機,才是家長的首要工作。
二,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
108 課綱中的課程發展方面,提到要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在傳統的英語教室裡,學生花大部分的時間學習英語文「知識」(單字與文法),但是這麼多年下來,教室裡所學的英語與教室外實際的應用有著巨大的落差。今天很多年輕父母依然用「知識」的角度,來看待「英語」。她們很認真的透過各種工具,例如繪本共讀,有聲書,點讀筆,企圖把各種英語「單字」教給小孩。此舉雖然多少有助於於傳統教室上的「考試」,但距離孩子利用英文來認識世界,還有很長的距離。
舉例來說,當今網際網路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並且帶來許多影響。那網路時代的核心素養是什麼?就以前述Maya 由遊戲所引發的探索為例,從模仿發音發動搜尋,閱讀可能的條目線索,比對照片與圖片的特徵,用找到的單字做進一步的搜尋,最後甚至因此認識了冰島。
這整個過程,就是在養成孩子們遇到問題,會懂得運用各種工具去查詢,去閱讀,以及去比較判斷的能力。孩子要有能力閱讀完整的句子;當句子中有好幾個陌生的字詞時,懂得從上下文對比與推敲出八九成的意義。才是真正的英文素養,而不僅是片段的英文知識。當然,我也理解有不少父母不想讓孩子們太早接觸3C 產品,所以,擁有幾本好的英英字典,也是養成核心素養的重要工具。
三,共同參與
前面一開始提到,因應時代變遷,我們應該視英語文為學習其他領域知識及技能的媒介,也就是說,英語老師不再只是「語言」老師,上課的內容必須多元、跨領域、跨學科。這點,對於傳統的英語老師固然是很大的挑戰,但反過來說,這同時意味著不會英語但會別的領域的家長,也依然可以和孩子一同參與英語的學習。
就像在前述 Puffin 的例子裡,Maya 最後是很興奮的用中文跟媽媽分享她對 Puffin 的了解,並提到了Puffin 住在一個叫 Iceland 的國家,而媽媽也趁機拿出了之前的地圖書和地球儀,用中文告訴Maya 關於 Puffin 的故鄉─冰島的位置與各種美麗的風景圖片。然後,這些又引發孩子認識極地,冰島,冰河地形與其他相關主題的興趣,構成了一個良性發展的循環。
這樣的過程,才是真的需要爸爸媽媽來陪伴的。
#鰻爸觀點
#本文亦將收錄於即將出版的新書
#中文家庭的雙語小孩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 在 資策會創新學習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期末了~小校聯盟越語課,教育部開課 On Air!
Con chào bố ạ.爸爸再見 Con chào mẹ yêu.親愛的媽媽再見
Con đi học nhé.我去上課囉 Chiều con lại về.我下午回來喔
(越南 Bài hát “Lời chào buổi sáng”- 打招呼歌曲)
今天秋姮老師在資策會教研所攝影棚,與永定國小的小朋友們-佳佳、俊元、敬棠,帶著教育部的大家長們一起『上學去!』
過去5年,小校聯盟致力採用「遠距直播共學」(同步)方式讓學生線上參與課程,讓偏鄉小校師生,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即時互動,學習零落差。
106學年第2學期,我們將與國立中央大學攜手,協助國教署自辦理小規模新住民語文遠距教學(小校直播共學)試行計畫,讓108學年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新住民語文列入語文領域課程,更為順利。
小朋友因為已經非常習慣這樣的模式,即使面對那麼多攝影機,一樣不改活潑可愛的個性,佳佳在教育部大禮堂上課,忍不住對著大家說:這是秋姮老師因為我表現好特別送我的書唷,上面還有老師寫給我的越南文。#小編表示已融化
#特別感謝:永定國小師生:校長-林雅芳、老師-張宴慈、圓展科技及所有協助的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