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修持在雲端】
佛祖曾有著名的「筏喻」: 佛之教法如筏,渡河既了,則筏當捨,到涅槃之岸,則正法尚當捨,因之一切所說之法,名為筏喻之法。示不執著於法也。連佛法都不必執著,我們為什麼要劃地為牢,堅持要用千年前的艱澀文言古文去向大眾弘法呢?
「水可載舟, 亦可覆舟」,用在今天,可謂「成也手機,敗也手機」。年青人沒有手機無法呼吸,沉迷網絡世界,泥足深陷,,不能自拔。父母天天咆嘯吼叫要他們放下手機,無異與虎謀皮,反而造成更多世代矛盾。不如學一下佛光山,善用手機和網絡,作為向青年人弘法的最潮載體。
在佛光山的第二天,做了早課回來稍作休息之後,滿禎法師帶我們遍遊這座佔地廣闊的台灣第一座十方叢林。佛光山本來是一座荒山,但星雲法師發現此地形如蓮花瓣狀,在地利上,先天即已具備了佛國淨土的條件, 在短短的數十年中,五片蓮花瓣的五座小山,分別建成了東山,包括地藏殿、大佛城、大智殿、男眾學部; 第二座山供信徒朝山禮佛,包括有放生池、不二門、淨土洞窟、朝山會館及大雄寶殿; 第三座山包括有寶橋、大悲殿、東方佛教學院、中國佛教學院女眾學部; 第四座山是福慧家園與信眾教育園區; 第五座山是峨嵋金頂,包括普賢殿、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等。我們在抄經堂抄經之後,再去禪堂參觀。
午餐吃自助餐,有將近十款不同素菜可以選擇,十分豐富。午餐後休息片刻,滿禎法師來接我們去法寶堂,這裏正在舉辦一個妙趣橫生的「科技弘法」,將手機對着多幅的國畫及書法作品上,手機屏幕就會出現不同的動態動畫,例如用手機對著牡丹畫,花上面就會出現很多蝴蝶在飛。對著另一幅山水畫,瀑布就會開始流動,原來是用了A R擴增實境的科技。真的實現了星雲大師所說的「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岸水轉、遇舟水轉」的意境呢!
@溫暖人間 577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志蓮淨苑Chi Lin Nunnery是香港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屬下設有安老院、佛教志蓮幼兒院、佛教志蓮中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志蓮淨苑夜書院、志蓮淨苑圖書館。此外,志蓮淨苑亦定期舉行法會。院址位於香港九龍上元嶺志蓮道五號,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
十方叢林 在 楊文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重現唐宋古風 創建現代禪林】
十方禪林方丈首愚和尚,弘揚準提觀音法門,早年選定依山傍水的峨眉,作為培育宏法人才的聖地。
今日十方叢林書院動土大典,恭祝和尚利文教、興慈善、辦學院、育賢才,成就行道利生事業,廣弘正法於世界。
#首愚和尚永續菩提心之志業
十方叢林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茅蓬--寶蓮禪寺|寶蓮禪蹤|10 >
離開了天壇大佛,我們朝寶蓮禪寺走去。
前稱「大茅蓬」的寶蓮禪寺是世界名剎之一,素有「南天佛國」之稱,多年來香火鼎盛,吸引了眾多中外信徒前來朝拜。
參觀寶蓮禪寺是我們今日的重頭戲,穿過素雅莊嚴的白色牌坊,我們正式進入了這座百年古剎。
-------------------------
寶蓮禪寺最初名為大茅蓬。1906年,大悅、頓修及悅明三位法師由江蘇省來到大嶼山建立道場。自此,十方雲水僧聞風而至,香港的禪門漸見規範,至1924年正名為寶蓮禪寺。紀修和尚出任第一代住持,迄今百多年,凈因大和尚為現今第八代住持。
當時,在國內鎮江金山江天寺參學的大悅、頓修、悅明三位襌師輾轉遊歷至大嶼山,喜見高山之上有一大片平原(後人把這幅平原名爲昻平),雖然長滿荊棘荒草,人跡罕見,卻清幽寧靜,認為是修行辦道的理想地點。三位襌師披荊斬棘,合力建小石室;後來,出家僧衆嚮往這處清幽的道場,聞風而至,遂蓋搭大茅蓬,自耕自食,用功修道,故初期命名爲「大茅蓬」。香港襌門十方叢林的規範從此創立。
1924年,紀修襌師,廣東省四邑人,從鎮江金山江天寺遊化到大嶼山,在寺内僧衆懇請下,出任第一代住持,並把大茅蓬改名爲寶蓮襌寺。後人稱大悅、頓修及悅明三位襌師爲開山功行大德。次年,寶蓮襌寺首次舉行秋期傳戒。當時,同住大衆共有數十人。
1928年,寶蓮襌寺興建佛殿「大圓滿覺」和左面的「金剛窟」,初期用作參襌靜坐之所;右邊用作客堂及庫房。興建佛殿時,山中各小靜室出家二衆齊心合力鋪設階磚,爲十方叢林各盡一分力量。
60年代,筏可大和尚動議把寶蓮襌寺的管理架構(佛教舊有制度),改組爲董事制,寺内一切事務均以董事意見爲依歸。董事會成立後,筏可和尚爲首任主席。
1963年,由於上山參拜的信衆日漸增多,舊有佛殿(大圓滿覺)不敷應用,遂開始籌建大雄寶殿,樓高二層,大殿下層爲觀音殿和羅漢堂。1976年,寶蓮襌寺開始籌建天壇大佛和筏可療養院。
1979年,源慧法師、智慧法師率領香港佛教僧團一行20人回內地訪問,受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等人的熱烈歡迎。此行對中港兩地宗教正式建立聯系有重要的意義。「中國佛教協會」送贈大藏經珍本《龍藏》一部,共7173卷給「寶蓮禪寺」。《龍藏》為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的版本,是清朝最後雕刻製造的大藏經,極為珍貴。1982年,「寶蓮禪寺迎請大藏經代表團」到北京,迎請《龍藏》,趙樸初會長主持贈經儀式。10月,「中國佛教協會」派出以副會長巨贊法師率領的《龍藏》護送團,護送《龍藏》抵達香港。寶蓮禪寺與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行了盛大的迎接大藏經儀式,並同時舉辦了《龍藏》公開展覽。
1992年10月,初慧大和尚及董事會諸法師組成「迎請佛陀舍利團」,赴斯里蘭卡迎請舍利,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敬領兩顆佛陀真身舍利。1993年12月,天壇大佛建造完成,舉行開光慶典。寶蓮禪寺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寺院。
2000年寶蓮禪寺開始籌建萬佛寶殿,將寶蓮禪寺完善為集宗教、佛教文化、園林景觀、雕塑藝術、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佛教聖地。萬佛寶殿預計在2013年落成。2014年10月31日萬佛寶殿正式落成,舉行隆重開幕慶典及佛教三大語系開光儀式。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寶蓮禪寺與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辦「趙樸初思想研討會」,廣邀國內及本港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參與。
-------------------------
資料來源:寶蓮禪寺網站 http://www.plm.org.hk/history.php?mainnav=0
十方叢林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志蓮淨苑Chi Lin Nunnery是香港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屬下設有安老院、佛教志蓮幼兒院、佛教志蓮中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志蓮淨苑夜書院、志蓮淨苑圖書館。此外,志蓮淨苑亦定期舉行法會。院址位於香港九龍上元嶺志蓮道五號,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建築群,是香港的特色建築及景點之一。志蓮淨苑亦是香港唯一的「女眾十方叢林」,為從各地而來的各方女高僧提供修道場所。1934年由葦庵法師和覺一法師,在藍昌源等居士協助下,成立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作為供僧侶清修的場地。由於大量難民隨著國共內戰影響而湧入香港,不少聚居於黃大仙及鑽石山一帶的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甚大,志蓮淨苑於1948年開辦義學為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1957年開辦非牟利的孤兒院及安老院,收容貧苦無依。1988年5月,香港政府因興建大老山隧道而清拆志蓮淨苑及周邊的木屋區,政府的市區重整計劃及熱心人士的支持(特別是藝術界及演藝界的積極參與),造就了志蓮淨苑的重建計劃,首先重建護理安老院、志蓮中心,隨著是佛寺、學校、蓮苑等。志蓮淨苑的重建工程於1989年展開,全部重建工程於2000年5月18日完竣,並正式落成啟用。志蓮淨苑的殿堂是以中國唐代傳統木構建築為藍本,採用天然建材,殿堂的木構件,均以榫接方式結合,不須使用釘子,比例和諧優美。殿堂供奉的佛菩薩像依據佛經描述,參照盛唐造像風格,厚重端麗,其造型、手印、執持法器各異,彰顯諸佛菩薩特有的願力和德行。整個殿堂南、東、西邊設三個大門,分別是「山門」、「東門」及「西門」。整體建築佈局為「三進三重門一院」:
• 第一進(闊66米,深36米):山門/蓮池/長明燈/長廊/天王殿/鐘樓/鼓樓
• 第二進:大雄殿/客堂/藥師殿/祖堂/觀音殿/臥佛殿/淨土經變圖
• 第三進:葦公紀念堂/五觀堂/法堂/藏經樓/方丈室/念佛堂
• 一院:萬佛塔
志蓮淨苑以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作為佛寺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為主體佈局,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小部份的建築手法亦採日本「和樣」形式。全棟建築物完全以檜木打造,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手造木構建築群。「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為配合‘志蓮’的古樸設計,不少樹木有數以百年計樹齡,其中更有兩棵羅漢松是由湖南移植來港二千年以上,大大小小的樹木姿態各異、妙趣橫生。而整個寺院內的木窗,亦以獨特設計,窗內的木條以菱型擺放,據悉亦能阻隔雨水的進入,卻無損涼風飄送入內。無論看植物、建築、古園林設計,亦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在護理安老方面,經五年重建和擴建,志蓮護理安老院成為全港最大的護理安老院,共可容納三百五十多位長者。並有日間護理中心及物理治療中心。可見志蓮淨苑在弘法利生各方面,均積極投入,蓬勃開展。1982年得到董事會主席王澤長積極支持,又開辦了達一萬平方英尺的志蓮圖書館,現時館內藏有佛學、哲學、建築及藝術書籍四萬餘冊,並公開提供圖書借閱、期刊閱覽及佛學資料查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