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後七日,氣溫驟降,東北季風來襲,風中夾著寒意。
河邊看芒草,一叢一叢,隨風低揚起伏。忽然想起少年時熟讀的「論語」的句子「風吹草偃」。孔子也常在河岸邊看叢草風中飛揚起伏的樣子嗎?
那一段故事是講統治者季康子問政,他問孔子:為了使人民趨向「善」,要不要用「殺」。
現在的執政者也會有季康子一樣的困擾吧?歐洲從上個世紀就從各個領域探討「死刑」存廢的問題。不容易有結論,但是各種從不同角度出發的意見,讓大眾的思維更成熟周到,不會被粗暴的情緒意氣左右。
孔子回答季康子的話令人動容,他說了三個字:「焉用殺」。
為什麼要殺?
那三個字其實是歐洲討論死刑存廢問題的核心價值。生命存活的意義何在?誰可以判定他人生命的存廢?
我喜歡的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在他的「十誡」影集裡就深刻以基督教義闡述了現代「死刑」矛盾。許多發人深省的哲學都未必在當時發生結果。孔子回答統治者季康子的話,兩千年過去,依然在風中迴響。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居於社會主流,像風一樣,言行舉止有必然的影響,在下位的人民百姓大眾,一定跟風。
季康子也許應該聽懂,孔子不贊「殺」百姓,因為他們只是跟「風」,大眾永遠是「風吹草偃」,他們若有偏差,真正該「殺」的不應該是他們。
「十誡的現代意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蔣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十誡的現代意義I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十誡的現代意義、遵守十誡、新約十誡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十誡的現代意義、遵守十誡、新約十誡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從上而來的叮嚀:十誡現代意義... - 環球聖經公會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出埃及記十誡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出埃及記十誡2022-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生話題選篇(之15)
美國秩序的根基- 李怡
( 2018年12月6 日與7日,我分兩天介紹了美國的一本書《美國秩序的根基》,現將兩文合拼重刊。現在正值美國的所謂進步勢力要拋棄固有傳統的時刻,也許可以再了解一下美國秩序的來源與根基是什麼。)
在許多人印象中,美國秩序是進化的、世俗的、科學的、現代的、民主的。事實上,美國秩序是神明的、宗教的、道德的、古老的、共和的。印象中,美國是各國的現代化楷模;事實是,美國是古老智慧之樹的新枝。
一、人民心靈的永恆城堡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有不少大國,勃然興起,但也迅速衰落。論幅員廣闊,資源豐富,許多國家不輸於美國,如俄羅斯、加拿大、澳洲、中國、印度,但都不能像美國那樣吸引全球人才和持續強大。原因何在?美國究竟有什麼其他國家所不及的優越之處?
很多人會說是美國的制度。但制度也需要人去運作,而美國是世界各地移民建立的國家。來自全世界的人,能夠在一種秩序之下發揮個人的潛能,這才是美國持久成功的關鍵。
那麼這是怎樣的秩序?1974年,尼克遜不光彩地辭去總統職務,越南戰爭正走向災難性的結局,大學正從學問的殿堂墮落成瘋人院……,在這樣的危機時刻,美國政治理論家羅素•柯克(Russell Kirk)出版了一本書《美國秩序的根基》,揭開了美國持續成功的秘密:它的強大不是來自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越的地理環境、發達的教育和科技、強大的國防、高素質的民眾,而是來自建立在古老又文明的傳統根基之上的美國秩序。
許多人認為,美國是只有200多年歷史的新興國家,是現代的、科學的、世俗的,但柯克從對西方政治思想與宗教思想史的梳理中,認為美國基於悠久歷史的基督教和自由主義的思想傳統中建立的體制,是美國得以長期保持自由與繁榮,長期維繫和諧高速發展的力量之源。換言之,美國秩序就是在保守傳統中的充份自由。
美國秩序的思想根源,來自四個古老城市:耶路撒冷、雅典、羅馬和倫敦。耶路撒冷的信仰和倫理、雅典的理性與榮耀、羅馬的美德與力量、倫敦的法律與市場,四個城市的傳統價值融匯到美國秩序之中。
美國的政治首都是華盛頓特區,但耶路撒冷是美國的精神首都。美國秩序不是起源於西歐,而是起源於舊約聖經,起源於耶路撒冷。聖殿山上的神明才是美國秩序的首席作者。希伯來人的這一秩序經過很多世紀傳到美利堅合眾國的手中,上帝的律法依舊是秩序的源泉。摩西頒佈十誡啟示了超驗秩序的原理,正是美國秩序的神明根基。美國的開國元勛們把舊約聖經的神明意圖變成了現實。
美國秩序建立在人們普遍相信神明是宇宙最高主宰的基礎上。邦國的秩序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靈魂與信仰深處的內在秩序,也叫靈魂秩序;一個是政治與社會的外在秩序。內在秩序決定外在秩序。美國人的靈魂秩序端賴從耶路撒冷而來的神明秩序,這是人民心靈的永恆城堡。有此永恆城堡,內心就有了俯視現實流變的定力。心中是永恆,眼前是流變,而且一定是向那永恆秩序的流變。這才是真正的制度自信。
無神論的國家,不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人民,不可能建立這樣穩定的秩序。
二、永恆的必定是古老的
作為美國秩序思想根源的第二個古老城市是希臘的雅典。雅典創設民主制度,但盛世未超過50年。美國的開國元勛們不是揚棄民主,而是要吸取雅典民主所提供的負面教訓,希望找到更持久的實行民主的道路。
構成美國秩序的第三個城市,是古羅馬。民主起源於雅典,共和則起源於羅馬。共和的本質是政權的公有,是公天下,其對立面是一人獨大或一黨獨大的私天下。相對於專政依靠武力的統治,共和的統治依靠和平手段。專政權力的特點是暗鬥,共和權力的特點是明爭。
美國參、眾兩院所在的國會山(Capitol Hill),這個稱呼取自古羅馬的Capitoline Hill,是古羅馬政治權力中心元老院所在。古羅馬的公民精神與公民美德,信仰上的虔誠,詩歌與雄辯,法律傳統與政治制度等等,深度影響美國秩序的建立。
對美國秩序構成最直接影響的是第四個城市——倫敦。
為什麼美國獨立戰爭會出現這麼多傑出的、被後世視為典範的開國元勛?因為獨立戰爭的對手是英國,對抗英國不但要在武力上戰勝它,更要在道德、理念上不輸於它。你的對手強,你也會強;你的對手爛,即使你贏了他,你也好不到哪裏。
美國對英國的秩序一脈相承。繼承了以個人自由、財產權、普通法、大憲章、代議制政府等為特徵的盎格魯‧撒克遜自由傳統。此外還有重要性被低估的英語語言、自由市場經濟、英國的傳統、習俗、民風、觀念。
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英國《自由大憲章》所確立的「法在王上、王在法下」的法治傳統。《大憲章》確立「法律之下的自由」,是全人類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不偏不倚、一視同仁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法理不只是由國王與議會創制,而且是他們權力的來源。
美國《獨立宣言》與憲法再現了《大憲章》的精華。美國憲法是一部保守主義的憲法,它保守《大憲章》的自由傳統,繼承《大憲章》的法治原則。
美國秩序是人類漫長優秀傳統的集大成者。永恆的必定是古老的。耶路撒冷啟示了秩序的奧秘與原理,雅典貢獻了民主精神,羅馬貢獻了共和政體,倫敦則貢獻了法治、語言、習俗、傳統與盎格魯傳承。沒有這些傳統,就沒有後來的美國秩序。在這種意義上,美國的秩序在性質上是保守的。
在許多人印象中,美國秩序是進化的、世俗的、科學的、現代的、民主的。事實上,美國秩序是神明的、宗教的、道德的、古老的、共和的。印象中,美國是各國的現代化楷模;事實是,美國是古老智慧之樹的新枝。
很多人認為,美國秩序是歐洲啟蒙運動結出的果實,但柯克認為,美國秩序的永恆之道,蘊藏在美國和西方文明的三千年傳統之中。美國革命所要建立的,是基於古老事物與古老原理的新秩序。
《美國秩序的根基》的結尾,作者說:「在上帝的良辰吉日,可能有人會以審慎與愛心更新與改善這一秩序的結構。」這句話意味美國秩序並非完美。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秩序,基於人性的醜惡,任何人類社會中也到處藏着魔鬼。維護美國秩序的保守主義者認為,在熟悉的魔鬼和陌生的魔鬼之間,寧可選擇前者,而一定要拒絕後者。
(後記:網友Michael Siew在我的文章《美國的靈魂》後留言:2020 大選 , 證實了美國第二任 總統亞當·史密斯 一句名言 : 「 我們的政府 不具備能力去對付不受倫理和宗教約束的人類情感 , 我們的憲法只是為有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制定的 ,它遠遠不足以管理任何其他民族 。 此憲法只適合於有道德與信仰的人民 。」( 參見 : 美國《 憲法 》 )這話是 200多年前說的 。)
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奇士勞斯基短片選(ㄧ)
還記得金馬五一的時候看了《機遇之歌》,誇張一點說,他改變了我的一生,那時候我發現原來電影可以這樣拍,可以離真實這麼近,然後又同時與情感保持疏離,克制的令人既投入其中,又能看清楚自己的處境。
導演論或許是真的,奇士勞斯基窮極一身在告訴我們宿命與自由意識的拼搏應當是如何,國與家的關係應該是怎樣,而我一股腦地,向是宿命般的被吸進電影裡面,也是希望能夠有一點稍稍清出我與影像的距離,或許便能看得清楚些。
後來陸續看了幾部《十誡》、三色、《雙面薇若妮卡》,但卻一直沒有機會好好系統性地看他的作品,於是這次終於下定決心,自辦奇士勞斯基經典影展,希望能藉由爬梳他的創作生涯,看出一些端倪,也更了解大師一點。
以下觀影時的隨手筆記
電車(1966)
奇士勞斯基的第一部,如果要定義一個主題的話,我想或許可以說是一個孤寂的人急欲被這個世界理解,最後卻徒勞。故事起於一個男子百無聊賴的待在派對中,最後因為遲遲沒有跟人搭上話所以決定返家,在電車上,邂逅了一名女子,兩人有過短暫的眼神交流,讓男子重新恢復自己對於其他人的信心,但他依然有些自卑,不敢上前搭話,甚至期待對方會來主動示好。然而因為這對於世界的審慎態度,或說怯懦,導致兩人沒有發展出如《愛在黎明破曉時》的那種故事,最後電車離去,才想到要追逐卻已來不及。
.
辦公室(1966)
奇士勞斯基早期的紀錄短片,大抵就是關注一個類似公所的單位處理民眾關於社會補助的一些案例,有趣的地方是影片中人員反覆的問著來的人說「你這輩子做了什麼」好似人地一輩子就可以這樣被輕易定義似的。因為對於奇士勞斯基整體的生涯,從一開始還沒有看得很清楚,但或許可以看出,它關注社會上底層民眾所遭遇的困難的反應,也或許可以以此延伸出它創作影片的道德立場。
觀察到那些很細微的特寫,常常落在人不經意或很日常的動作上,比如說喝水,比如說嘴巴細微的變化,是不是要藉此映照一個人的狀態,還不是很確定。但在上一部《電車》中也有類似的運用,還算有趣。
.
祈願音樂會(1967)
這一部特別注意了開頭結尾中都有一個戴眼鏡男子像是偷窺般地凝視,男女主角這對情侶。如果延伸一點說,這感覺跟電車中的那個男子一樣,處境孤寂,疏離的看著熱帶的中心,自己因為一堵牆被隔絕開來,這面牆士什麼,或許是社會,或許自卑,或許少懦弱。但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這種凝視當中卻又體現出了人的兩面性與複雜的辯證,觀看的同時卻也是觀看,巴士乘客要求女生跟他們走的那段或許是一種短暫衝破、彰顯可能性的設計,但這道最後依然是徒勞的,不過依然有種見證的意味在。應該吧
.
相片 (1968)
奇士勞斯基早期的一部紀錄短片,片長大概三十分鐘。主要在講當他(奇士勞斯基)在一個士兵的攝影展上發現了一張兩名兒童的合照後,決定取尋找這兩個人,看看他們現在在做什麼。於是影片就一路跟著他尋找,最後也真的找上
了當年的男孩,並給他們看照片。
我覺得就敘事來說,本片其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但比較有趣的點在於,拿著一張照片去問當年的影中人你還記得自己當時在做麼嗎,這點有點類似於黃邦銓的《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有種照片的客觀紀事與當事者主觀詮釋在裏頭。而若進一步延伸,就如同照片中弟弟所說,似乎並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再度拿起相片去提及,哥哥也說當時候雖然照片看起來很歡樂,但現在想起來當時卻是很痛苦的,因為母親在照片中的房子生重病後來去世了。所以,那所謂的回憶,所謂的紀錄到底要如何才算數呢,哪些才是有意義的呢?這就連當事人都說不清楚的事,或許也就
更模糊了
.
我曾經是個士兵 (1970)
奇士勞斯基的一部紀錄短片,就內容上來說,其實一如前面在《洛茲小城,》中可以看到的,他關注那些受到戰爭排擠、影響的小市民的生活現狀。只是這次鏡頭直接對象了曾經參與戰爭的四名老兵,透過他們的言談,讓我們慢慢地進入他們戰後孤寂的內心世界。就影像上可以發現,畫面中時常有著黑色的前景橫豎在觀眾與主角之間,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標示著那些人與世界之間的隔閡。透過影像,我們發現這四個人失明了,「一開始摸溼溼的以為是汗,到後來才發現是血,不久後我便看不到了」。戰爭的傷害,讓他們失去所有,對於世界的理解只剩下一面黑,當然這部影片的最後毫無疑問地指向了反戰,他們希望消滅戰爭,帶來和平。
但諷刺的是這些事情就有如他們的失明一般不可能改變也不可能發生,最後他們應該如何自處呢,又回過頭來該如何去看待自己當年的愛國行為呢?我想或許沒有一個定論,但在他們的內心當中,又或者夜晚睡著之後,總有著個彩色的美夢等著他們,在夢裡他們看得見,生活一片絢爛,他們很快樂,而唯一支持他們活下去的,便是睡上一覺,頓入夢中,到最後,誰是現實,誰是夢境,好像都已不重要得。然而,這樣的樂觀、模糊,也再次顯示了戰爭的殘忍,也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奇士勞斯基一路所觀眾得主題以及他的道德立場。
.
工廠 (1971)
奇士勞斯基的一部約長18分鐘的紀錄片,主要分成兩個場景進行,一個是鑄造廠的會議室,老闆官員資方喋喋不休的在討論工廠營運的狀況以及轉型的計畫,另一部分則是無聲的勞工默默的操作著機器工作著。
若其實不刻意去注意片子的類型,很難分辨《工廠》是一個紀錄片還是劇情片,我想奇士勞斯基老早就在用拍劇情片的方式在經營紀錄的影像,他巧妙的將鏡頭融入了會議裡頭,特寫、過肩特寫X,然後再與工廠工人的工作畫面交叉剪接,產生了某種強烈的連結與社會拚判性。
老實說,實際上會議中那些人吵些甚麼我在觀影當下反而不是很在意,甚至我覺得就算拉掉字幕也不太會影響對於這部片的理解。我想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出發,一開始往往都是以一個由下往上共生共榮的姿態進行,然而隨著規模擴大、集體產生、組織產生、效益、產值、目標產生,那集中、階級、權力似乎也自然而然的產生,資本主義或者階級制度最後好像又再次回到了人民身上,社會主義好像一場騙局,話都是上面的在講,下面的永遠只有服從,也不曾有過耳朵。大概是這樣
.
拉力賽之前(1971)
奇士勞斯基的一部紀錄短片,因為找片源的時後遲遲找不到有字幕版本檔案,所以就將就著的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之下把它看完了。劇情其實蠻單純的,就我的臆測,大概就是有人想要參加拉力賽,所以在比賽開始之前晉行一連串的準備與車輛技術的調整,當然也有所爭執,也有所阻礙,但最後還是順利的上場比賽。
有趣的點在於,其實影片中對於那種緊張感的營造好像沒有很充足,反倒是過程當中安插了許多開車飛馳的窗外場景令人印象深刻,搭配輕快的音樂,瞬間在壓力下獲得了些許的自由。
另一方面,開頭結尾同樣是輕快的音樂,特別在結尾前的剪了一個小男孩滿心期待看著父親的畫面,再轉接比賽正式開始,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進一步說,這也將通篇影片的煩躁感抵銷掉,可以好好的上場比賽了。
.
疊句 (1972)
奇士勞斯基的紀錄短片,主要在紀錄一個政府喪葬公證單位工作的日常。有趣的點是,它用一個很極簡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現代社會制度下的悲哀(又或者是共產以及社會主義下的悲哀),也就是當一個人的一生到頭來的意義只剩下一些數字,運費、棺木尺寸等,然後變成一個商品一般,可以訂製、可以交易,那所謂的人生該何去何從,然而,最後更諷刺的是,它剪了一段剛出生幼兒被依序的放在育嬰籃中,標示著數字,那那終老後杯數字化、規格化、交易化的絕望又更深了,因為這一切好像從出生就開始了。
.
弗羅茨瓦夫和錫隆納葛拉之間 (1972)
奇士勞斯基的一部類似地方政府宣傳片的紀錄短片,老實說雖然只有十分鐘,但整部沒什麼重點,就有點像了無新意的消費性廣告片,大致介紹了當地的地景、設施以及民眾的生活休閒。
如真要說甚麼特別的地方,或許便是它是奇士勞斯基一路看下來首部彩色的電影,感覺還在習慣色彩的運用,沒有像黑白電影那般來的悠遊。
.
銅礦廠安全與衛生守則(1972)
奇士勞斯基的紀錄短片,這次稍長大約22分鐘,它的取向與《弗羅茨瓦夫和錫隆納葛拉之間》類似,就是一個功能取向的影片,這次面向銅礦廠內部,拍攝了類似教學影片的產品,教導員工正確的SOP,以及如何避免職災。不過整體而言其實就沒什麼看點,中規中矩之類的
.
磚瓦工(1973)
奇士勞斯基的紀錄短片,以一個平凡磚瓦工第一人稱自述的口吻,講述他是如何從一個默默聞名的磚瓦工,後來因為區委員的安排前進華沙,又是如何參與社會主義的建設活動,然後最後回過頭來,他看似還是最懷念那一開始他擔任磚瓦工時的歲月,因為他可以走在路上指認,他曾修過哪些路、哪些牆,好似這些代表的的青春,也證明自己沒有虛度光陰。而雖然影片沒有明講,但如果以此延伸,似乎也暗示著往後那些組織內部的、社會主義的工程,似乎有一些不那麼踏實,踏實、對國家有貢獻的,似乎依然是那些基層的勞工,只是他們很少被看到。
.
人行地下道(1974)
奇士勞斯基繼《祈願音樂會》之後睽違七年再度執導劇情片,但雖然這樣說,但他在這期間的紀錄片其實也混雜了許多形式,多以一種劇情片的方式在處理紀錄片。而這部《人行地下道》其實也是以一種紀錄片的方式在拍攝劇情片,所以基本上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分野在奇士勞斯基身上是相對模糊的。而或許也歸功於他早期大量的紀錄片經驗,因此可以發現他的劇情片其實往往以一種靠很近卻又疏離旁觀的感覺,一方面能夠體現情感的真實,另一方面又能達到觀看的克制,我想這或許在往後的長片中會越來越明顯。
回到故事本身,《人行地下道》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便是述說一個波蘭小鎮的教師隨著學校遠足來到華沙,順道找尋前妻試圖挽回的故事。如果將這樣的一個故事視為一個典型,那或許可以說奇士勞斯基從很早便開始探討一種人性的疏離與情感追求的徒勞,以《人行地下道》來說,雖然看起來夫妻兩人仍眷戀著彼此,也互相吸引,但先天上的差異仍硬是將他們分開。而若擴大一點來說,如果命運是不適合的人分開,而眷戀是自由意志的掙扎的話,那命運似乎一直獲勝,因為人的努力終將徒勞,即便情感上百般不得已。
然後有一點有趣的是,當一開始男生找到女生時,奇士勞斯基選擇用了一段情緒豐沛的民謠當做配樂,當然代表的是情感的外溢,但這讓我想起王家衛早期如《旺角卡門》時,也曾有一段期間用這樣俗的方式外顯的表達情感,讓人感到格外親切,果然大師也都是從小長大的。
.
X光(1974)
奇士勞斯基的紀錄短片,紀錄一群因為工殤而罹患肺結核的工人,出事之後被安置在寧靜的療養院中,雖然一開始在風光明媚、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感到放鬆,但過沒多久他們就受不了了。
因為在過去,他們付出、他們勞動、他們為生活奔波,然後換取報酬活下去感覺自己擁有存在的價值,但現在不勞而獲,就感覺自己曾經唯一僅存對於世界的貢獻與作用被剝奪了,於是他們陷入一種對於自身存在虛無化的焦慮,他們拚了命想要逃離,那怕打雜也好也想要勞動。我覺得這裡可以分成幾個點,一個事社會主義的運行之下,是不是養成了人民不勞動就沒有價值的觀念,另一方面,若放在奇士勞斯基作品的框架下,這其實也是一種今昔自我的錯置,懷念過去、想回到過去,討厭現今的自己,近而否定自己的存在。然後想要回復,卻又無法,又陷入一種生命的徒勞感。從此對於生命、對於世界疏離。
當然這是以一種全知的角度再看這樣的事情啦,如果站在第一人稱的話,那可能就是再怎麼困苦,都要追求美好,但我也不確定這樣的想法是過於樂觀,還是被教育成真的相信如此。
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十誡的現代意義、遵守十誡、新約十誡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推薦與評價
在十誡的現代意義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kenshin078也提到先說我很喜歡咒啦! 以下《咒》雷覺得整個細節、佛母意象塑造得很好,不過很多人吐槽劇中人行為 ... ... <看更多>
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十誡的現代意義、遵守十誡、新約十誡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推薦與評價
在十誡的現代意義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kenshin078也提到先說我很喜歡咒啦! 以下《咒》雷覺得整個細節、佛母意象塑造得很好,不過很多人吐槽劇中人行為 ... ... <看更多>
十誡的現代意義 在 十誡的現代意義I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十誡的現代意義 I ... MCMAC Worship Dept. MCMAC Worship Dept. 41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