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贈台灣獨家藍光光碟
⠀⠀⠀⠀⠀
八月的第一天,在無數個八月一日裡只是平凡的一天,但在全國沸騰的昨晚,它極有可能是歷史必須畫上一筆的不平凡的那一天;而這些不平凡,卻又是索然無味的十年磨一劍做為基礎,你必須活過這些平凡,才有可能迎來極其不容易的一刻,即使還差臨門一腳,即使還有無法完美的部分。這也是我從《#真愛每一天》領悟到的,或許沒有辦法找到一個更迷人的方式書寫此部電影,就如片中所闡述,也沒有辦法找到一個更聰明的方式面對人生,只能於黑暗中摸索,於慌亂中成長,那些挫折、跌宕,點點滴滴藏著陰晴圓缺後溫柔珍惜生命的真實重量。
⠀⠀⠀⠀⠀
回到 Richard Curtis 這部百聊不膩的作品,初衷只是盼能拍出關於「平凡日常中俯拾即是的幸福」,但這個簡單的概念可能無法撐起一個完整的故事,因此添入了時空穿越的元素。
⠀⠀⠀⠀⠀
相當有趣的是,這位甜美可人的女主角 Rachel McAdams 並非最一開始的選角,原本為被封為文青女神的《戀夏 500 日》Zooey Deschanel ,因工作檔期衝突之故所以選擇退出,由現在我們眼前這位補上,拍出一部多數人心中無可取代的動人愛情、親情與成長詩篇。且無巧不成書,Rachel McAdams 還寫下一個極為特別的紀錄,所有參與演出的作品中,就有四部與時空穿越相關,除了《真愛每一天》之外,還包括 2009 年的《時空旅人之妻》、2011 年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以及 2016 年漫威宇宙的第十四部作品《奇異博士》,她似乎總與時空旅行者有著不解之緣。
⠀⠀⠀⠀⠀
雖然 2013 年上映時,歐美反應較為普通,評價好壞參半,不少著重於其漏洞百出的時空理論;然而於亞洲卻以幾乎無負評的口碑所稱起,特別是票房成績最好的韓國,闖出三百萬人次進場觀看的驚人數字;當年台灣於 PTT 上的迴響也非常熱烈,被許多人視為該年度的最佳電影且名列人生愛片,至今仍時不時被提出討論,私以為《真愛每一天》堪稱愛情喜劇範疇的上乘之作。
⠀⠀⠀⠀⠀
令我傾心還有一個原因,文藝色彩與父子關係。在《光影華爾滋》裡也有提到,爸爸曾自豪地告訴兒子,自己將特殊能力全都用來閱讀,不停地看書,不停地閱讀,讀遍人一生中可以讀的經典文學,甚至將狄更斯所有著作看了三遍以上。接近電影尾聲,爸爸手拿書本執意要朗讀給 Tim 聽的,就是狄更斯《遠大前程》的第四章:「我想羅馬人的鼻子一定讓彼此相當惱怒,或許他們就是因此靜不下來,總之,沃普賽先生的羅馬式鼻子令我極為惱怒 ......」
⠀⠀⠀⠀⠀
喪禮那一天,Tim 忍不住再次重返過去,知子莫若父的爸爸不忘囑咐自己的 Big Day 要記得放 Nick Cave 的歌曲,此時背景音樂便響起了令人動容的〈Into My Arms〉https://youtu.be/LnHoqHscTKE,便是 Nick Cave 此生創作出自認最值得驕傲的一首曲子。
⠀⠀⠀⠀⠀
我們對一個人念念不忘的,都是這些不起眼的細節。即使穿越時空,必須面對的仍是自己渺小的一生,多讀一本書,多感受一場回憶,多和孩子聊一次心裡話,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活成電視裡背負國人期待的傑出身影,但我們足以陪伴彼此好好打場桌球,好好散一次步,好好準備每一場猝不及防的別離。
⠀⠀⠀⠀⠀
「戰況激烈的比賽來到 17 比 20,由兩位史上體能最優越的球員出戰,觀眾都為年輕選手傾倒,也對老選手的輝煌戰績回味不已.......」
⠀⠀⠀⠀⠀
⠀⠀⠀⠀⠀
⠀⠀⠀⠀⠀
——
⠀⠀⠀⠀⠀
非常感謝 CX Media 傳訊時代多媒體 環球家庭影音 提供兩套《真愛每一天》台灣獨家藍光收藏版,設計成精緻打凸開口盒,使用透明光碟殼,內含精彩花絮、四張雙面劇照卡、40P 原文電影劇照書,並以藍光高品質畫面及音效呈現,只收錄在此版本的藍光光碟。這裡將抽出兩名幸運的獲獎者。參與方式請按讚、分享並於下方留言處回應,為期七天,僅限台澎金馬,預定在 8 月 9 日周一晚上十二點截止。
⠀⠀⠀⠀⠀
⠀⠀⠀⠀⠀
一、喜歡《真愛每一天》並想收藏的原因?
⠀⠀⠀⠀⠀
二、愛情喜劇類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
⠀⠀⠀⠀⠀
三、不想抽獎也可參考以下折扣活動
⠀⠀⠀⠀⠀
《真愛每一天》台灣獨家藍光收藏版
$50 專屬限量蝦皮折扣碼【A811TIME】
使用期限:2021. 8. 2 至 2021. 8. 9
https://reurl.cc/R0gmyG
午夜巴黎 劇照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為何懷緬不曾經歷的舊?- Brian Liu
面對崩壞的社會政治現實,愈來愈多人懷緬黃金時代的舊香港,當中更不乏年輕世代。未曾經歷那個時代的他們,究竟何以懷舊?美國神經科學學者 Felipe De Brigard 文章分析,類似的不解背後,往往牽涉對懷舊心理的錯誤認知。其實懷舊不必靠個人真實經歷,也未必令人意志消沉,甚至可轉化為龐大政治能量,足以改寫現實。
在美國杜克大學兼任哲學系、心理與神經科學系副教授的 Brigard 分享,他最近突然回憶起中學時的點滴,感到一陣哀愁和渴望,希望回到從前,回到當時的班房、健身房及走廊。懷緬過去,相信是很多人有過的經驗,但矛盾的是,他明明很討厭中學讀書時期,畢業前還為此發過惡夢,生怕自己要重讀中學,那麼為何又會渴望回到過去?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重新反省對「懷舊」的傳統認識。
懷舊的英文 Nostalgia,由瑞士醫生 Johannes Hofer 於 1688 年提出,以古希臘文的「回家」(nóstos)與「痛苦」(álgos)合併而成,形容人無法回家或返鄉的痛苦之情,被指可引發抑鬱、失眠、焦慮、食慾不振等徵狀。20 世紀初,懷舊成為精神科課題,被視作憂鬱症的變體;至今學術界的共識相信,懷舊有 3 個面向:認知上牽涉個人回憶,情感上使人消極軟弱,同時有使人回家的渴望。但 Brigard 反對上述觀點。
他指證,懷舊不必與任何實際地方有關。美國已經有數個研究發現,當事人想念的「家鄉」,可能是指抽象的童年經驗、失落的友誼,或者某種食物和服飾等等。這現象不限於美國,而是跨文化的共同經驗。2014 年,英國心理學家 Erica Hepper 與國際團隊調查 1,704 名來自 18 個國家的學生,發現他們的懷舊對象,通常都是一段關係、一件信物、一段童年,多於發生過的實際事件和地方。
更有趣的是,人往往會懷緬自己不曾經歷的時空,情況更相當普遍。現代英語甚至發明了 Anemoia 一字,描述對不曾經歷的過去所衍生的懷舊。2011 年活地亞倫(Woody Allen)導演作品「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作為現代人的男主角 Gil 便沉溺於自己不曾生活過的 1920 年代巴黎。
電影「情迷午夜巴黎」中,男主角 Gil 搭上午夜列車,時空穿梭至自己極為嚮往的 1920 年代;圖為劇照。
要理解這些過去備受忽略的懷舊心理特徵,Brigard 認為可參考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證明懷舊對象之所以如此多樣,全因為懷舊的認知內容,並非基於個人回憶,反而是基於心理模擬(Mental Simulation)機制。
從想像的過去開拓未來
雖然時下觀念認為,回憶與想像是兩碼子的事,但過去 30 年的研究足以推翻這種成見。1985 年,多倫多心理學家 Endel Tulving 觀察發現,其失憶症病人在難以回憶的同時,亦難以想像未來,因此推斷回憶和對未來的想像,可能是基於相同心理機制的一體兩面。
2000 年代初的數個研究進一步證實,回憶與想像未來,牽涉大腦中的「預設網絡」(Default Network),而「預設網絡」又會支援其他心理模擬能力,譬如幻想過去的不同可能、空間導航、代入他人角度思考等等。Brigard 以此推斷,正是「預設網絡」多樣的心理模擬能力,使人在懷舊狀態下,不僅會憶起個人經歷,還可以想像不曾經歷的過去,或者利用片段的資料,拼湊出一個理想化的過去。
沉醉昔日美好時光,通常都被批評為脫離現實而不夠積極,精神分析亦沿用早期對思鄉病的報告,傾向認為懷舊使人悲傷、憂鬱和嗜睡。但 Brigard 相信,懷舊使人消極的成見,其實是倒果為因,實際上是負面情緒較容易促使人懷緬過去,但懷舊本身不必然就是消極。當代有愈來愈多情緒研究發現,懷舊反而是苦樂參半。
日常生活有很多例子,有助我們理解這種矛盾。譬如在不能旅行的情況下,你很可能會埋怨:「如果沒有武漢肺炎,我就可以去旅行啦!」想像中的圓滿結局,可帶給人安慰,但當與殘酷現實比較,反而會觸發人的遺憾。也就是說,心理模擬的行為與內容本身,可以帶來相反的情緒,懷舊也有類似的心理歷程,叫人悲中帶喜。美國心理學家 Keith Markman 和 Matthew McMullen 在 2003 年的研究證明,假如當事人能夠把注意力,從心理模擬過程的遺憾,轉移到圓滿結局的內容之上,充實感覺確實可以抵銷遺憾。
面對想像中完美過去與現實的落差,如果當事人執意要回到過去,終究會因為徒勞無功而陷入不能自拔的哀愁,除非人類能夠展開逆向時間旅行;但如果當事人把注意力放回現實,並決意在當下恢復腦海中的舊貌,那麼這種懷舊的追求,便有機會轉化為行動力,使人積極介入現實,甚至激發創意。
事實上,懷舊經常擔當重要的政治引擎,主宰著政治走向,無論過去和現在,政治領袖都曾經承諾要重建失落的美好家園。2016 年,波蘭社會心理學家 Monika Prusik 和 Maria Lewicka 進行大規模研究,並訪問了大量波蘭人對 25 年前共產時代的印象。可想而知,共產波蘭的既得利益者,或者不滿現狀的長者,大部分都有懷舊傾向,但出人意表的是,有更多年輕一代懷緬他們未曾經歷的共產時代。
如果基於傳統的懷舊認知,我們很難理解這些年輕人,甚至會嗤之以鼻,但只要明白懷舊必然牽涉的想像,可憑藉過去的片段資料,心理模擬出未曾經歷的過去,便知道這種事絕不稀奇。對美好過去的想像,往往反襯出令人失望的現實,在政治宣傳和絕望情緒推波助瀾下,很容易便轉化為政治能量,在重建昔日黃金時代的號召下開拓未來。
原文: CUP
#歷史 #人生 #文化
午夜巴黎 劇照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畢卡索在1906年曾幫葛楚史坦畫了張肖像畫,當時葛楚家算是在小眾中相當知名的沙龍,人人看了都說畫得不像。連葛楚的同性伴侶愛莉絲也在某次沙龍中,和畢卡索講些悄悄話,表達自己雖然喜歡那幅畫作,但卻也感覺與本人實際長相有落差。畢卡索聽聞後,笑了笑,表示:「雖然現在長得不像,但相信我,以後她會變得越來越像那幅畫的。」後來晚年照片中的氣質,確實有越來越相似於那張肖像畫的感覺,甚至伍迪艾倫《午夜巴黎》中的葛楚史坦,甚至直接採用畢卡索肖像畫的氣質和神態作為創作依據,甚至1987年《等待月亮》中的神態,也與歷史照片的神態有所差異。
葛楚史坦的故事很有趣。她其實是美國遠渡重洋到巴黎的猶太人。因為愛好藝術文學,所以在自個家中搞起聚會,久而久之便成了文化人士定期聚會的沙龍場所。不過其實也沒甚麼了不起,因為當時這些人真沒怎麼有社會地位,都是些尚未出名的創作者。
不過名單列一列也是嚇死人,塞尚、畢卡索、馬諦斯、海明威、費茲傑羅、紀堯姆。也不要太驚訝,因為這些人當時不過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創作者,只是剛好都是葛楚史坦家中沙龍的常客。這名單已然驚人,若算上那些有朋友交情的,怕是整個講也講不完。值得一提的是,葛楚史坦也是畢卡索和馬蒂斯最早的藏家,因為當時這些畫作也真的是銅板價。
只要你偶而讀本現代藝術史,都很難不讀到這人。前年台灣終於出版了葛楚史坦替愛人愛莉絲寫的自傳《花街二十七號》,雖說是別人的自傳,但其實故事處處皆與自己相關。齋主近來也終於有空,能讀一讀這本期待已久的書。
有甚麼有趣的就再找機會與各位分享吧。
PS.你覺得這劇照和哪張圖比較相似呢?
齋主我覺得藝術形象比歷史形象重要多了,畢竟沒有三國創作裡的關羽不拿關刀。自光榮以後,也沒有呂布頭上沒有翎。真實的樣貌如何,根本也不重要了。
#齋主談文化
午夜巴黎 劇照 在 午夜巴黎 剧照 | Couple photos, Cinema, Photo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午夜巴黎 剧照 Owen Wilson, Woody Allen, Rachel Mcadams, Wedding Photos, Cinema. More like this. Utopiarongrong. 12 followers ... ... <看更多>
午夜巴黎 劇照 在 午夜巴黎劇照8/12~8/19 光點台北上映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午夜巴黎劇照 8/12~8/19 光點台北上映 by 光點台北SPOT-Taipei(台北之家Taipei Film House). 191 Likes6 comments. Kiki Ko and 190 others like this. Carolyn Tzeng.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