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不敵再生能源,衰退已成定局
2017《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說到,「報告已敲醒鐘,辯論已然結束。世界能源的優先選擇順序上,核電將被太陽和風力所取代。這並非夢想或推估,而已成為現實」。而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全球能源發展的整體趨勢呈現為再生能源持續有突破性發展,核電則不論在發電量增長、發電占比或是發電成本上,皆 #不敵再生能源。
以下我們整理了幾點核能不敵再生能源的事實:
✅ 均化成本:核電已比風、光貴將近4倍
根據金融諮詢和資產管理公司拉札德(Lazard)2019年的能源技術成本報告,太陽光電的均化成本(註1)從2010年每度電 0.359美元降至2019年0.041美元(USD/KWh),降幅89%;風電從每度電0.135美元降至0.04美元,降幅70%;核電成本十年來則上升了26%,從每度電0.123美元漲至0.155美元,已比風、光貴將近四倍。
✅ 投資金額:全球再生能源投資金額是核電的10倍
《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註2)指出,2019年全球挹注於再生能源上的總投資超過3000億美元,是核能發電投資的十倍之多。
✅ 就業人數:未來再生能源就業人口是核電的36倍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2018年的報告(註3),2016年全球再生能源就業人數已達到近1000萬人,核電為70萬,而在全球升溫於世紀末前控制在2度C的情境中,再生能源至2050年預估可創造2880萬個就業機會,核電為80萬。
✅ 平均建置期:核電比風跟光多花2倍時間
根據五位能源學者分析123個國家的數據後共同發表的報告《對照追求再生電力、核電國家間的減碳排放量差異》(註4),核電的平均前置期為 90 個月,風力和光電僅為 40 個月。因此在投資同樣金額之下,再生能源比易受延宕的核電更能迅速地減少碳排放。
✅ 碳排放量:核電碳排最高將達到再生能源的10至18倍
史丹福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Mark Jacobson的研究報告指出(註5),將不同電力來源生命週期,包括採礦、燃料製造、電廠營運到後端除役與廢料處理過程之碳排都完整計入時,核電的碳排放量將高出再生能源10到18倍。另一個匯集分析了103份核電生命週期碳排的研究(註6)則指出,每度核電的平均碳排約為66克二氧化碳當量,相較之下太陽光電是32克二氧化碳當量、離岸風力則是9克二氧化碳當量。
Jacobson也指出另一個常被忽略的「機會成本碳排」,是指由於興建速度緩慢,需要耗費更多時間依賴化石燃料,因此相較其他更快速的電力選項會再增加額外的碳排。新建核電的機會成本碳排和風電相比,每度電為64至102克二氧化碳當量。
✅ 發電佔比:再生能源占比超越核電
非水力再生能源在2019年時貢獻了全球10.39%的發電量,首度超越核電的10.35%,其中核能發電的發電占比自1996年以來便持續下降,2019年只比前一年微幅成長0.2%。
✅ 裝置容量年成長:風和光是核電的65倍
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全球非水力再生能源在2019年新增的裝置容量達到184GW,創下歷史新高,其中風力發電量新增59.2GW,年增率為13%;太陽光電新增了98GW發電量,年增率為24%,相較之下,核能發電的淨成長僅為2.4GW,年增率為3.7%,且有一半來自於中國。
✅ 國際能源總署的評估:再生能源減碳貢獻遠超過核電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年發布的「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註7)中指出,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的占比需要達到將近90%,核電則不到10%。
種種對比顯示核電在現今社會已經是過時又危險的舊世紀產物,全世界都在減少核電(除了中國),台灣卻還有某群人在掙扎,不免讓人擔心是否墨守成規,不願接受世界趨勢。因此,我們邀請大家在12/18的全民公投第17案投下不同意票,讓台灣邁向更乾淨、更安全的家園。
#分手吧我們不核四
#核四公投17不同意
#12月18日公投讓我們大家ㄧ起對核四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
---
註1:均化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用來計算發電設備壽命週期內的平均發電成本,包括投資、運轉與維護、燃料及除役成本,是評估電力技術競爭力的基本指標。
註2:《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0” https://www.worldnuclearreport.org/-World-Nuclear-Industry-Status-Report-2020-.html
註3: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 " Global Energy Transformation: A Roadmap to 2050 "
https://www.irena.org/-/media/Files/IRENA/Agency/Publication/2018/Apr/IRENA_Report_GET_2018.pdf
註4:《對照追求再生電力、核電國家間的減碳排放量差異》(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between countries pursuing renewable electricity versus nuclear power)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4482658_differences_in_carbon_emissions_reduction_between_countries_pursuing_renewable_electricity_versus_nuclear_power
註5:”Evaluation of Nuclear Power as a Proposed Solution to Global Warming, Air Pollution, and Energy Security” https://web.stanford.edu/group/efmh/jacobson/Articles/I/NuclearVsWWS.pdf
註6:"Energy Balance of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 https://www.energyagency.at/fileadmin/dam/pdf/publikationen/berichteBroschueren/Endbericht_LCA_Nuklearindustrie-engl.pdf
註7:"Net Zero by 2050 -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 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beceb956-0dcf-4d73-89fe-1310e3046d68/NetZeroby2050-ARoadmapfortheGlobalEnergySector_CORR.pdf
♡
半當量點計算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有在留意之前的貼文,大家可以發現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會提到「當量」的概念。
其實,”當量”存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例如,用藥、中毒,甚至連調味都會有類似概念。
比方有一碗湯裡有一茶匙的鹽而讓你覺得太鹹,於是你選擇加水來稀釋鹹味(或是打顆蛋進去),但若你最後依然把整碗湯喝完,則不管加了多少水或是自覺鹹或淡,你最終都是喝下了那一茶匙的鹽量。
在做化學實驗時,當量很重要;在計算人體每日所需營養時,這也是很單純的加減法問題;但只要扯到用藥,這就非常重要了,因為它直接影響藥效與耐受度,然後決定你是劑量不足或是過量(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無效或是中毒)。
有留意過藥物外包裝盒上的“建議用量”嗎?
基本上,它提醒著服用頻率與最大用量。
從「服用頻率」來說,一般是從代謝時間、體內濃度與藥物動力學作為基礎來制定的。除了療黴舒這種塗一次可以頂七天的(外用)藥之外,一般常見的內服藥大多分為一天吃6次、4次、3次、2次與1次。
這裡要注意的是,這種使用建議一般都是用除法來制定吃藥頻率的。
也就是說,如果醫生說這種藥一天要吃6次,那就是每4小時吃一次;一天要吃4次的,就是間隔6小時吃一次。以此類推,3次的就是間隔8小時、2次的就是間隔12小時,一天1次就是24小時吃一次。
如果不按照這麼頻率吃會如何?
可能就是藥效不夠,又或是超量讓副作用更嚴重(例如倦怠、腹瀉或反胃感之類的),但嚴重的話,可能就會出意外了;只是也不用太擔心,基本上市面發行的藥物要吃死人其實沒那麼容易。
以市面上最普遍的普拿疼來說(連去診所看感冒,醫生都會開給你),就連劑量比較重的加強錠包裝說明裡,都會說明12歲以上是“每4~6小時一次,而24小時不能超過4錠”。
這裡有兩點要注意,一個是它叫你間隔時間不能低於4小時,也就是說你不能吃藥之後一小時,覺得沒見效就再吞一顆;二是它寫明是24小時,不是“一天”,所以你不能15號晚上11點吃一顆,然後16號早上1點半又吃一顆。
另一方面是它是以12歲作為分界。這其中考量幾個面向,有些是吸收、有些是體重考量,也有肝腎功能考量(發育完成與否與代謝功能)。
一般很常用到的是體重考量。例如,獸醫給貓狗用藥、用麻醉時就是考慮貓狗的體重,這也就是你買犬心絲蟲藥時,不同體重會有不同價錢的原因。(聽過獸醫師說偏鄉的獸醫會拿給牛的痠痛藥膏才來擦痠痛的膝蓋,只要塗一點點就會有神效;我相信這是真的,但我擔心他的腎臟、肝臟會受不了………)
人也是。如果從體重的角度來看普拿疼加強錠的12歲定義,我們大約可以知道它的體重是設定在33公斤以上。
但為什麼不乾脆寫明是33公斤以上呢?
因為如果是阿嬤養的,那可能8歲就能摜破50公斤了………但體重夠不表示體成熟(肝腎發育),所以加上12歲(足齡)會比較明確。
那憑什麼12歲就一定有33公斤呢?
根據中國2018年統計,12歲的男孩跟女孩即使是“偏瘦”,也應該要有34公斤以上;這是甚麼概念?
瘦弱如我的國一時期,我的上臂還真的僅堪一握,當時的我也真的就是34公斤;要是真的12歲還沒有這個體重,其實就應該呈報給社會局關心一下了………
-----------------------
再說回普拿疼吃太多的問題。
剛剛說到它建議一天不能吃超過4錠,那吃6錠會怎麼樣?
敏感一點的人可能會開始出現說明書中的副作用,但嚴格來說還是不會死;因為在普拿疼裡面最主要的成分是「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這是一種解熱鎮痛劑,它藥效快、安全性高(小孩跟孕婦都能使用),且幾乎沒有成癮問題,代謝也快(有充分喝水,都是一天上下,所以不要聽什麼吃一顆體內留幾年之類沒有實質根據的話)。
而「Acetaminophen」一天只要超過4000毫克(就是加強錠一天吃8顆),就很容易出現強烈不適的副作用(腸胃症狀、厭食、反胃、冒冷汗等)
(這已經很糟了,但要距離吃死人,還是有一段距離。)
所以這告訴我們,只要遵照醫囑或是好好看過說明書後再使用,基本上市面上能買到的藥物大多都是安全的。
-----------------------
而一個很重要的用藥觀念要分享一下 :
很多人說吃西藥不好,這不是全然正確的。
因為只要是吃藥,都會有藥效與風險,所以有症狀再吃,還要對症下藥。
另一說是,盡量不要吃藥,免得身體有抗藥性或依賴性。
這也不盡然是,主要還是要看醫囑如何囑咐。而且,如果今天感冒了,不適的症狀讓你連睡也睡不好,那其實不只影響睡眠、影響生活,也會影響感冒恢復的進程。
如果今天吃藥能夠讓你緩解症狀,能好好睡一覺,那對精神的培養、不適症狀的解除跟縮短感冒的時間來說,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藥不是不能吃,是藥適時適量的吃,不需要迷信更不需要見鬼一樣的躲避。
(但如果醫生給你開抗生素,你最好乖乖按時間把整份藥吃到完,不然麻煩會很大;而且沒吃完也不能亂丟,要拿回醫院,不然對環境的問題更大。)
-----------------------
然後為什麼我要再提當量?
其實就是這個新聞裡面所說的,更是一般人的通病。
很多人都忽略了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藥品,其實也有當量問題。
痠痛藥膏能解除痠痛,但它也是藥,也有耐受度的問題;之前就看過痠痛藥膏貼到進急診的新聞,那個人身上貼了12~16片的痠痛藥膏,貼到爆肝。
而最被濫用的可能就是曼秀雷敦(以前叫面速力達姆),很多媽媽或老人家喜歡分享一個訊息就是:小嬰兒脹氣時,可以拉開衣服,在肚子上塗曼秀雷敦,這樣涼涼的會比較舒服跟好睡…………結果我也看過一歲以下的嬰兒,全身塗了過量曼秀雷敦結果進急診的新聞。(用藥量其中一種考量也就是"體表面積")
一方面叫媳婦不要吃太多藥,會傷身體;然後叫媳婦給小孩塗滿整個肚子的曼秀雷敦?
到底甚麼毛病?
你達爾文?
所以拜託大家切記,只要這個東西有藥的成分,就得好好閱讀說明書並遵守用量或聽從醫囑。
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能吃的東西是無毒的,因為一小時喝下4000cc的水,也會喝死人的;反之亦然,如果你有遵照使用規則,就連砒霜跟紅花這種藥物都能起到療效。
最後要說的是。
如果今天有一個強調自己可以健康養生的“食品”,它可能會很有良心的提醒你“多服無益”,而你也不用對它寄予厚望(因為食品不能強調療效)。
但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種“藥品”,那你最好注意使用頻率跟量,因為(一般來說)那“超量有害”。
無它,當量而已。
.
.
.
.
====
#其實就試想聊兩句而已
#哪裡知道又打這麼多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是藥三分毒_不可不慎
#其實專頁裡這領域的高手很多
#但我就是一直班門弄斧……..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500…
半當量點計算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除了反送中、阿翔偷忻、蔡總統趁著送中事件偷渡修改公投方式、秋行軍蟲事件之外...........(其實多事值得關心,結果一堆人在那邊討論阿翔偷吃點忻的事件)........
其實還有一個也是影響不小的事件 : 巴拉刈的禁止事件。
這件事引起了正反兩邊很大的爭論,更討厭的是照舊引起了民進黨VS國民黨之間的爭端,因為一部分的方向被吸引到陳吉仲與韓國瑜的隔空互喊與爭論。
--------------------
爭論的事由很簡單。
那就是農委會準備跟進許多國家來禁用巴拉刈,但巴拉刈的效果好、價格低廉,所以禁用後會提高很多農家的成本(就會減低他們的利潤),這讓多數農家急著跳腳。
其實好像也不關韓國瑜的事,但面對一個高達全國使用量總體農藥用量4%的農藥,準備要選總統的韓國瑜自然要為民請命一下。
於是兩邊就吵起來了;但兩個人一吵,事情就會上限上綱到兩黨之間的爭端,然後看熱鬧的、見縫插針的留言便四處生成了。
--------------------
為什麼要禁止?
因為它很毒,毒到沒有解毒劑可以解;一旦中毒,基本上就剩幾天了。
而隨著誤用致死的傳聞始終不斷,用來自殺的成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所以農委會決定跟進其它七十餘國的政策,開始向禁止的方向緊縮。(以防止更多意外產生更多死傷)
那為什麼有人反對?
因為它便宜又有效,對環境負擔也相對低。
然後大家就各有各的立場開始吵了起來。
但我覺得兩造爭執的原因,可能根本就沒這麼複雜;甚至可能簡單的出奇..........
在我的觀點裡,巴拉刈的優點是成本低、效果好。
如果就成本部分來討論,如果政府要禁成本很低的A,就必須補助成本高的B,好讓B的成本能跟A一樣,不然至少要能很趨近;而這種事很多地方都在這麼做。
(例如機車、特定行業的用油,甚至農田報休耕都在給錢了)
如果只禁止,然後不給人家方案去替代,因為補助本身是拿納稅人的錢去用,所以該怎麼補,必須計算跟研商。
至於效果,如果在解決成本問題後,效果相同的東西絕對還有很多。
--------------------
但我贊成禁止的原因在於:這是一個容錯性很低的農藥。
從正面來看,全國使用超過4%的量是非常大的,但並不是到了每年的農耕施藥期都會死一堆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巴拉刈其實比海水浴場或仰德大道安全。
只是我要在這裡講一個之前講過很多次的科學概念。
毒性講求的是"當量"。當量夠了會死;不夠就沒事了,但所謂的沒事那指得是使用正確的情況下。
這個月初剪頭髮,設計師的姊夫就是死在巴拉刈手上的,但他沒有喝,就是不當使用而送命(在防護裝備不足的情況下,身體大面積接觸)
所以問題來了,他為什麼不使用正確的防護裝備?
但以同樣邏輯來問問題 : 暑假一堆人懷孕,為什麼不吃避孕藥?
撞車摔死的,為什麼不戴安全帽?
汽車的乘客跟駕駛,為什麼常常不繫安全帶?
吃避孕藥就不會懷孕嗎?
不,正確使用下還是有逼近一兩成的機會中標。
戴安全帽就不會死嗎?
不,至少可以保護醫治起來很複雜的腦部受到創傷的機率。
繫安全帶,出車禍就不會死嗎?
不,至少可以避免慣性作用力將你往前帶去撞擊擋風玻璃、飛出窗外,或是在車裡面多點碰撞,造成更大的傷勢。
所以從這三個問題可以衍生出兩點思考 :
第一,安全帽、避孕藥、安全帶可以有效控管意外發生跟發生後的嚴重度。
另一點則在於,有正確使用都會中鏢了,何況還有一堆人根本胡亂使用或不使用呢?
(曼秀雷敦都有能人給孩子擦到送急診,痠痛軟膏貼到進加護病房的新聞也不是沒有........那都是短時間大面積的接觸,提高藥物毒性)
--------------------
同觀點說回"巴拉刈"。
這個農藥中毒幾乎沒救(林杰樑在世時,發明一個可以救的方式,有25%機率可以留住一條命;但只是留住,基本上救回來一個廢人);所以禁止這個農藥,而改用其他效果相仿的藥物是可以減少意外喪命的機會。
從此來看,一部分的人所持的觀點是對的 : 農藥本來就不是拿來喝的,所以拿這個來禁止是很奇怪的事。
但同個問題的反面詰問則是 : 禁止它的原因也不是全因為怕人家喝來自殺的啊。
(所以那些講甚麼菜刀木炭也可以自殺,所以也要禁止........這種話的,基本上是自以為聰明的抬槓。)
於是問題就應該要變成 : 如果不小心被孩童誤食....或是裝備不足下大量接觸.....或是裝備充足下,卻因為意外的原因而中毒.....或是弄錯稀釋濃度...........的情況下中毒,施救的人有多少機會被(接近正常的情況下)救回來?
以巴拉刈的角度來說 : 沒有。
真的出現中毒症狀基本上死定了。
一般藥品,甚至殺蟲劑、液體蚊香中毒了,外包裝標示上都會叫你帶著產品去醫院給醫生判斷;但基本上巴拉刈中毒,你帶著孩子跟農藥瓶子去給醫生,醫生要不就是插個點滴給你個交代;要不就是叫你直接領回家辦後事。
(其實普拿疼+酒喝也是一樣死定了的效果,我沒聽過有救回來的。)
所以,我認為如果禁止是可以減少誤用下造成的傷亡,還有誤用下能真的有效救治的觀點來看,那這個農藥確實可以禁。
因為其他效果相同的藥物,可能可以有解毒劑;討論至此,其它的問題就只剩下成本問題了。
所以政府要禁止,就必須處理替代方案。
要禁巴拉刈,你要告訴人家用甚麼替代?
政府可以補助到甚麼程度?
因為很多人顯然在意的是成本,所以從這裡開始寫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支持巴拉刈是好東西,不能禁,不能沒有它;但如果今天成本能被"大致"被解決(例如,可以只比巴拉刈多出每公頃80塊的費用),而替代產品效果不要差太多(巴拉刈用10罐就能處理的,其它產品用個13罐也能有相同效果)
真的能做到這兩項,基本上國家公權力本來就可以禁止這些東西。(這在哪國都一樣)
不然如果成本低就是王道,國家就只能蒙眼放行,那當初幹嘛禁止食品商用工業用起雲劑來當作飲料食品裡面的增稠劑與穩混劑?
因為工業用的東西雖然規定不能用在食品業裡,但還是要回到當量問題來討論,你吃少一點,照樣死不了人。
(套句老話,珍珠奶茶都有人敢一天一兩杯了;而且我真的沒聽過喝"紅牌 速纖",喝到因為起雲劑毒性而死人的)
所以巴拉刈不是不能禁止,因為很多國家也禁止了;難道人家沒成本問題?
(說不定人家根本不補助,就是限制不給用。)
而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成本問題;然後各路打手找出對自己有利的說法來構成現在一人說一句的情況罷了。
最後要說的是,如果今天不是陳吉仲跟韓國瑜對槓,上限上綱到國民黨、民進黨的角力,這場風波可能還不會這麼大。
.
.
.
.
====
#這兩天真的忙翻了
#很多人分不清楚巴拉刈跟巴拉松
#扯上政黨事情往往就不再單純了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