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的身份時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研究生、時而是融入外籍勞工的田野調查員,同時更深入仲介公司考察移工在訓練時的細,同時訪問了雇用移工的雇主,秉持著中立多元不偏坦的角度去剖析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種種現象,再提出改善的方針。
如果你認為「大家工作都一樣辛苦,憑什麼空姐你去罷工」、「政府為何不大量取締非法移工,讓他們趴趴走成為疫情破口」、「台北車站是台灣門面,這麼多『外勞』席地而坐能看嗎?」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會改觀,但或許可藉由書中的歸納敘述,去理解背後的因果。
*** 「外勞」的面孔既模糊卻又刻板
這本書開頭就逼著我思索,哪些人是我們心中的外勞?
我承認在過去,提及外勞,閉上眼絕不會浮現金髮碧眼的商務人士,而是那些膚色較深、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他們的臉恐往往模糊,我甚至也粗魯地認為「菲傭和印傭的差別就是前者會說英文、小聰明但難管理,印傭較純樸、學習力較差,但相對較好用聽話。」殊不知,這些無知的刻板印象和說法很多都是仲介公司為求最大利益所塑造出來,哪個國籍仲介費高就把哪國移工講得好用一些。(什麼商業利益?)刻意塑造的說法。 他們遠渡重洋跨國來台前,早已被層層剝削、教化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到車站聚會的印尼移工特別多。因受宗教因素影響,印尼女性不被允許進入清真寺,因此她們不像菲律賓人可在教堂禮拜集會在無處可去又無餘裕到咖啡廳、餐廳消費的狀況下,當然只能群聚在各城市的車站。
看完這個章節,我不假思索地逼問自己家裡的「外勞兼外配」:「誒,為什麼你在台灣當外科醫師五年就能取得永久居留,同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只能待三年就得強制離境,遇到爛雇主還不能更換?」
他默默地說,「這就規定啊!而且我算是技術人員吧~」
我雖懶得再爭辯,但其實很想追問:規定也是人制定,而且也不是鐵板一塊,誰說人家就沒技術,我就認為好的「外勞」有時候比好的外科醫師還難找啊!
p.s 自2016年修法後,外籍移工可在台十二年不需離境。(可展延至十四年)。
**** 為難女人的到底是女人還是躲在其後的父權體制
這本書也呼應了台灣至今仍常被提及的現象:每到母親節就會有很多人疾呼,全職媽媽的薪水被低估,即使是雙薪家庭,太太也負責了較多的家務。
過去我很單純的認為兩個人真的忙不過來,經濟許可不妨請個外勞,大家樂得輕鬆。
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的確許多職業婦女以「外包」家庭勞務給外勞的方式,換取事業上的進展和免去「第二輪班」的蠟燭兩頭燒,但相對的,女性移工「替代」本地母職的酬勞,換取養育遠方家人的資本,卻仍擔負著「失職媽媽」的內疚,放棄照看自己孩子的機會。同樣都是犧牲自己的母職換取事業,這條女性專屬的產物鏈卻也像鎖鏈般牢牢把家務綁在女人身上。
那男人的角色又在哪❓
「我看我太太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所以我幫她請了一個外勞」
「我家外勞都是我太太在管,去問他」。
書中田野故事裡,先生事不關己的回話說明了一切。
說到底,女就算在外也要「主內」的觀念仍是根深蒂固,甚至是當家務外包後,因性別因素,男主人為避嫌、減少和外傭接觸,加上台灣薪資結構通常男多於女,這筆費用男生出得較多,導致爭辯的時候,男性往往一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句點。但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礎的假齊頭式平等。
弔詭的是,女主人和女傭除了互利共生、某種程度也是在競爭。比較容易被外包出去的常是打掃、洗衣、幫小孩換尿布、整理環境。為避免「母親」角色被弱化,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念讀本給小孩聽這些原本「應該」媽媽做的事則通常會被保留。看到那段分析時,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往年回娘家聚餐時的行為。我也會很「社會化」地夾起一口菜說「姑,這個是小菲煮的吧!我還是覺得妳做的比較好吃誒!」
因為我知道,廚房這個領域是已經退休二十年的她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讓小菲分掉她的辛苦可以,但可不能剝奪掉她的成就感。但小菲在我家工作到底有沒有成就感呢?我好像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現在故人已歸鄉,無從追問了。
**** 從外籍移工和雇主的互動學「管理」
除了從公共政策和兩性分工的角度去探討移工議題外,作者也深度訪問了雇主和僱傭對彼此的態度,做出交叉比較。
有些雇主覺得我是移工在台的監護人,食衣住行皆得由我掌控,也有人強調,阿姨是來我們家幫忙的,要予以尊重,不能把他們當下人看。從雇傭的角度來看,有些移工覺得我事情做好就躲遠遠的互不相欠,當然也有被惡意對待的外勞仍用盡心力想討好雇主。這樣上對下關係的排列組合,既融合了遙遠的種族差異,又混雜著如家人般的貼近,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超高難度的公司管理學啊!
但愈讀,我也愈覺得雇主、僱傭好像傳統的婚配,唯有掀起蓋頭才知道對方長怎樣、合不合適、速不速配。而僱傭永遠是故事裡的小媳婦,沒有權力抗爭、只能祈禱對方善待自己,不要被任意「休妻」。當苗頭不對,也沒人幫忙,只能變成「落跑新娘」一途。
雖然大家都說婚姻就像經營公司,夫妻就像隊友同事。我倒是天真的認為,現代勞資雙方的關係應該也要越來越貼近自由戀愛下的婚姻,老闆和雇主在權力對等下,共同為事業打拼。當發現雙方理念不合要「離婚」時,能有合理的法條保障雙方利益,而不是像傳統嫁娶,弱勢那方總是有苦說不出,眼淚往肚裡吞。
在「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裡處處可見作者對母職的關切,同樣是平權的議題,比起內閣女性成員的比例,我揣測她和我一樣,對於現代母親承受的壓力焦慮,以及如何盡可能達到家務事兩性平權分工等更有興趣。也難怪她在十多年後延續這個議題,寫出「拼教養」這本大作。
這兩本書在很多面向給我更多的力量與勇氣。首先作者和我一樣不曾當過母親,過去我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的我到底夠不夠格在「母職」這個議題為媽媽發聲、盡心力。 看了這兩本書,我更相信,也許正因為我不曾深陷這個角色,反而更可以用中立客觀的分析目前看到的困境與問題,不帶偏見地去反思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的策略。
再來她也提醒了我社會運動不能和醫療相比,那個成效和回饋往往是很慢且不立即的,不是一兩天,也不是懷胎九月就可瓜熟蒂落。作者在書中提及,1998年時報紙社論竟有人以「不做家事的女人,人人嫌」的標題投書評論請移工協助家庭勞務的現象。我看到的瞬間覺得跨張又震驚,如果現在報社登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早就被抗議翻了!
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二十年來,社會改變得如此多,這中間多少人悶著頭努力付出才有今天。雖然至今網路仍會出現,為了鼓勵爸爸多做一點而提出男性在某些育兒能力優於女性等性別刻板的言論,兩性平權至今仍難逃討價還價的魔咒。但回頭看過去,又覺得性別平權的觀念一路都在前進、未來可努力的空間仍很大、阻礙也永遠不會小。所以,如果現在我什麼都不做,未來二十年的人會不會怨我笑我呢❓
#跨國灰姑娘
#藍教授是我的偶像
喜歡這本書或是對類似議題也很有感的的大家,期待你留言和我討論喔!
*留言有我最近剛看完的兩本,也歡迎大家分享心得
「南亞科薪資結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KAI 的微笑世界100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分享] 南亞科近況分享- 精華區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南亞科在想什麼? - 科技業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聘書] 請益南亞科薪資結構(代PO) - Tech_Job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討論] 南亞科工程師同事競爭力和薪資福利強嗎? 的評價
- 關於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心得] 我在南亞科技的四年 - PTT 的評價
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的身份時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研究生、時而是融入外籍勞工的田野調查員,同時更深入仲介公司考察移工在訓練時的細,同時訪問了雇用移工的雇主,秉持著中立多元不偏坦的角度去剖析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種種現象,再提出改善的方針。
如果你認為「大家工作都一樣辛苦,憑什麼空姐你去罷工」、「政府為何不大量取締非法移工,讓他們趴趴走成為疫情破口」、「台北車站是台灣門面,這麼多『外勞』席地而坐能看嗎?」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會改觀,但或許可藉由書中的歸納敘述,去理解背後的因果。
*** 「外勞」的面孔既模糊卻又刻板
這本書開頭就逼著我思索,哪些人是我們心中的外勞?
我承認在過去,提及外勞,閉上眼絕不會浮現金髮碧眼的商務人士,而是那些膚色較深、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他們的臉恐往往模糊,我甚至也粗魯地認為「菲傭和印傭的差別就是前者會說英文、小聰明但難管理,印傭較純樸、學習力較差,但相對較好用聽話。」殊不知,這些無知的刻板印象和說法很多都是仲介公司為求最大利益所塑造出來,哪個國籍仲介費高就把哪國移工講得好用一些。(什麼商業利益?)刻意塑造的說法。 他們遠渡重洋跨國來台前,早已被層層剝削、教化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到車站聚會的印尼移工特別多。因受宗教因素影響,印尼女性不被允許進入清真寺,因此她們不像菲律賓人可在教堂禮拜集會在無處可去又無餘裕到咖啡廳、餐廳消費的狀況下,當然只能群聚在各城市的車站。
看完這個章節,我不假思索地逼問自己家裡的「外勞兼外配」:「誒,為什麼你在台灣當外科醫師五年就能取得永久居留,同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只能待三年就得強制離境,遇到爛雇主還不能更換?」
他默默地說,「這就規定啊!而且我算是技術人員吧~」
我雖懶得再爭辯,但其實很想追問:規定也是人制定,而且也不是鐵板一塊,誰說人家就沒技術,我就認為好的「外勞」有時候比好的外科醫師還難找啊!
p.s 自2016年修法後,外籍移工可在台十二年不需離境。(可展延至十四年)。
**** 為難女人的到底是女人還是躲在其後的父權體制
這本書也呼應了台灣至今仍常被提及的現象:每到母親節就會有很多人疾呼,全職媽媽的薪水被低估,即使是雙薪家庭,太太也負責了較多的家務。
過去我很單純的認為兩個人真的忙不過來,經濟許可不妨請個外勞,大家樂得輕鬆。
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的確許多職業婦女以「外包」家庭勞務給外勞的方式,換取事業上的進展和免去「第二輪班」的蠟燭兩頭燒,但相對的,女性移工「替代」本地母職的酬勞,換取養育遠方家人的資本,卻仍擔負著「失職媽媽」的內疚,放棄照看自己孩子的機會。同樣都是犧牲自己的母職換取事業,這條女性專屬的產物鏈卻也像鎖鏈般牢牢把家務綁在女人身上。
那男人的角色又在哪❓
「我看我太太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所以我幫她請了一個外勞」
「我家外勞都是我太太在管,去問他」。
書中田野故事裡,先生事不關己的回話說明了一切。
說到底,女就算在外也要「主內」的觀念仍是根深蒂固,甚至是當家務外包後,因性別因素,男主人為避嫌、減少和外傭接觸,加上台灣薪資結構通常男多於女,這筆費用男生出得較多,導致爭辯的時候,男性往往一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句點。但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礎的假齊頭式平等。
弔詭的是,女主人和女傭除了互利共生、某種程度也是在競爭。比較容易被外包出去的常是打掃、洗衣、幫小孩換尿布、整理環境。為避免「母親」角色被弱化,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念讀本給小孩聽這些原本「應該」媽媽做的事則通常會被保留。看到那段分析時,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往年回娘家聚餐時的行為。我也會很「社會化」地夾起一口菜說「姑,這個是小菲煮的吧!我還是覺得妳做的比較好吃誒!」
因為我知道,廚房這個領域是已經退休二十年的她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讓小菲分掉她的辛苦可以,但可不能剝奪掉她的成就感。但小菲在我家工作到底有沒有成就感呢?我好像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現在故人已歸鄉,無從追問了。
**** 從外籍移工和雇主的互動學「管理」
除了從公共政策和兩性分工的角度去探討移工議題外,作者也深度訪問了雇主和僱傭對彼此的態度,做出交叉比較。
有些雇主覺得我是移工在台的監護人,食衣住行皆得由我掌控,也有人強調,阿姨是來我們家幫忙的,要予以尊重,不能把他們當下人看。從雇傭的角度來看,有些移工覺得我事情做好就躲遠遠的互不相欠,當然也有被惡意對待的外勞仍用盡心力想討好雇主。這樣上對下關係的排列組合,既融合了遙遠的種族差異,又混雜著如家人般的貼近,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超高難度的公司管理學啊!
但愈讀,我也愈覺得雇主、僱傭好像傳統的婚配,唯有掀起蓋頭才知道對方長怎樣、合不合適、速不速配。而僱傭永遠是故事裡的小媳婦,沒有權力抗爭、只能祈禱對方善待自己,不要被任意「休妻」。當苗頭不對,也沒人幫忙,只能變成「落跑新娘」一途。
雖然大家都說婚姻就像經營公司,夫妻就像隊友同事。我倒是天真的認為,現代勞資雙方的關係應該也要越來越貼近自由戀愛下的婚姻,老闆和雇主在權力對等下,共同為事業打拼。當發現雙方理念不合要「離婚」時,能有合理的法條保障雙方利益,而不是像傳統嫁娶,弱勢那方總是有苦說不出,眼淚往肚裡吞。
在「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裡處處可見作者對母職的關切,同樣是平權的議題,比起內閣女性成員的比例,我揣測她和我一樣,對於現代母親承受的壓力焦慮,以及如何盡可能達到家務事兩性平權分工等更有興趣。也難怪她在十多年後延續這個議題,寫出「拼教養」這本大作。
這兩本書在很多面向給我更多的力量與勇氣。首先作者和我一樣不曾當過母親,過去我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的我到底夠不夠格在「母職」這個議題為媽媽發聲、盡心力。 看了這兩本書,我更相信,也許正因為我不曾深陷這個角色,反而更可以用中立客觀的分析目前看到的困境與問題,不帶偏見地去反思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的策略。
再來她也提醒了我社會運動不能和醫療相比,那個成效和回饋往往是很慢且不立即的,不是一兩天,也不是懷胎九月就可瓜熟蒂落。作者在書中提及,1998年時報紙社論竟有人以「不做家事的女人,人人嫌」的標題投書評論請移工協助家庭勞務的現象。我看到的瞬間覺得跨張又震驚,如果現在報社登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早就被抗議翻了!
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二十年來,社會改變得如此多,這中間多少人悶著頭努力付出才有今天。雖然至今網路仍會出現,為了鼓勵爸爸多做一點而提出男性在某些育兒能力優於女性等性別刻板的言論,兩性平權至今仍難逃討價還價的魔咒。但回頭看過去,又覺得性別平權的觀念一路都在前進、未來可努力的空間仍很大、阻礙也永遠不會小。所以,如果現在我什麼都不做,未來二十年的人會不會怨我笑我呢❓
#跨國灰姑娘
#藍教授是我的偶像
喜歡這本書或是對類似議題也很有感的的大家,期待你留言和我討論喔!
*留言有我最近剛看完的兩本,也歡迎大家分享心得
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KAI 的微笑世界100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就算會辛苦~我還是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依稀記得去年夏天,收到來至三位新聞系女孩子的訊息,希望能訪問我的過去旅遊故事,並把他收錄在畢業專刊書籍裡,三個月前收到他們寄來的專刊書籍,直到今天整理辦公桌書櫃讓在忙裡偷閒之際有時間翻閱.
================
書籍前三段話開頭是:
台灣產業結構在近幾十年有劇烈的轉變.十大建設完成後,鋼鐵,機械,石化等傳統工作發展迅速,支撐起七十年代台灣經濟奇蹟,也為台灣贏的亞洲四小龍的聲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電子資訊業開始帶動台灣產業另一波發展,而七十年代盛極一時的勞力密集型傳統產業,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加上台灣工資上漲,紛紛外移至東南亞及中國.
曾幾何時,曾經風光一時的高科技產業,在長期代工的結構下,對面中國.印度這些新興國家的競爭,再度演起產業外移的劇碼.千喜世紀以來,台灣便落入產業空洞化,低薪,薪資停滯的噩夢中...
我們的人生,一開始就被灌輸很多社會價值觀,只有少數人能幸運的遠則跳脫社會價值觀,找到自己能享受並悠遊自在的人生道路.這些人固然有其幸運,但更重要得是對自己的信念.要想打破傳統思想,就要從每一個人自身開始用敢去做.
=================
三位新聞系女孩收錄了數十則在正在台灣做出改變的故事
1.蛋糕師傅
2.陶藝創作者
3.布花設計師
4.無菜單料理廚師
5.街頭塗鴉藝術家
6.旅行攝影師...KAI
7.鐵製藝術家
8.熱氣球飛行員
9.沙發衝浪客
10.咖啡廳老闆
在這過去我曾經待過14X國中,除了持續收集各國孩子的微笑,麥當勞冰淇淋外,還自費前往特別產業去無薪實習,比較特別是在非洲各領域工作/記錄/實習,從西非營造業、鋼鐵業、餐飲業、到東非的零售業、教育、製造業、森林業、農業、礦業、NGO。期間拜訪無數小學、孤兒院、農村、社區拍攝了數十萬張幼童的笑容。
以上都是幾乎我一人獨立實踐去學習去改變收集不斷新想法,新觀念,今年過年剛好有機會去參訪Facebook新加坡亞洲總公司,也去拜訪孟加拉台商協會等.
我很努力嘗試付出去改變命運而選擇創業,期許身邊更多優秀朋友互相扶持成長.
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南亞科在想什麼? - 科技業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南亞科 現在碩畢新人起薪才49k,四大碩52k,大概是全部半導體廠裡面最低的,甚至比系統大廠還要低,在裡面都不好意思講自己是在半導體業工作, ... ... <看更多>
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聘書] 請益南亞科薪資結構(代PO) - Tech_Job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公司南亞科技職稱薄膜設備工程師交通(泰山)租屋薪資(37K(?)*15)+分紅+夜班輪班6.3K 工時8hr(輪3班) OFEER在薪資上只有寫月薪,並沒有寫底薪,詢問人資只說新人課程會 ... ... <看更多>
南亞科薪資結構 在 [分享] 南亞科近況分享- 精華區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來分享一下負評很多的南亞科情況
以一個碩士畢業滿一年的基層工程師來說(月薪算43k)
年薪:43k*15(保)=64.5
季獎金:0.6(月)*4(四季)*43k=10.3 (最近又再多一些)
三節紅包:6.5k*3 (資深工程師以上沒紅包換成職等獎金)
以上是不管再怎麼爛都可以領的錢
分紅:一年一次大包的 考績中上的工程師約 200kup 不綁約。去年好像又更賺了...
認股:前幾年綁人的認股,最近股票大漲到7X,認購價約30,一般工程師10張起跳,
今年可以兌換。
加班費:實報實銷,人資絕對不擋。
南亞科的優點:
1.上下班幾乎準時(工廠端我不確定,沒有認識的人),六點半後整層樓超少人。
2.下班後可以運動。有室內籃球場、羽球場、桌球場、撞球場、健身器材、室內跑道
ktv(雖然歌不新)包廂*2、按摩椅、跑步機,投籃機(全免費)...
我覺得娛樂運動設施超級棒
3.加班費人資不擋,只要老闆簽過人資不會擋,看老闆。
4.下班後可上課。廠內很常開英文課或是瑜珈課,費用不貴 ,英文課公司有補助。
南亞科缺點:
1.升遷不容易,大家年資普遍很長,想當基層主管年資8年以上還不一定當的到
(除非跳槽來的)。你的上司可能只是因為年資比你長背景比你硬,不是能力比你強。
在南亞科應該很少35歲前當基層主管的,這點可能會讓很多人有志難伸
2.制度僵化,例如辦完活動會要填寫活動評價,刷餐時間有規定不能亂刷...
很愛寫報告,例如新人每幾個月要寫報告,什麼東西做錯了要寫預防報告之類的
反正很多擾人的東西,這個能不能接受要看人,很多人寧願去看機台也不要寫報告
這樣在這家公司真的會很痛苦,這邊報告真的很多。
3.資安擾人,上下班過金屬門,上班不能帶自己手機,公司會配一隻不能照相的爛手機。
4.近期重視英文,一般資深工程師約500左右門檻,沒過無法拿職位加給,
雖然500不高,但是對很多宅宅理工生很痛苦。
5.有關先進製程的工程師離職去大陸DRAM廠會很麻煩,
就算沒有竊取資料也會被檢調調查一段時間。
6.補充一下,這家薪水低到誇張,每年調0~5%,若DRAM大壞,
這家公司年薪會比面板廠低
以上分享給大家參考,
南亞科近年大賺,不會輸系統大廠,大贏面板廠,事情也沒這麼雜,分紅一次領不囉嗦。
南亞科我覺得適合胸無大志,任命聽話的人,有家庭有小孩尤其適合,台塑集團的風格
若你有很多想法或理想,南亞科的制度很死,會蠻挫折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87.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520041107.A.61D.html
※ 編輯: shawn1116 (111.251.87.43), 03/03/2018 09:42:58
要噓的可以把缺點打成一篇分享給大家 不要在這邊不負責亂噓
人生本來就不是公平的
HI 大家 我能打的都打上來了 不要私訊問我私人問題或公司問題
我沒這麼多閒時間回信回答學生和鄉民的問題 打的是不是真的要用自己的智慧判斷
若鄉民也在這家公司但遇到的狀況不是我這篇寫的 也歡迎自己發一篇心得文
不用在下面不負責任用噓的未來也沒多少人會看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