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疫情過後 印度的黃金年代來臨了!
文章日期:2021年9月17日
【明報專訊】早陣子跟一位極有智慧的大企業家吃飯聊天,他有一個觀察,兩千年前,政治和經濟上最重要的海域為地中海,一百年前為大西洋,過去五十年,最重要海域已變為太平洋,而他預測在未來五十年,重心將再往西移至印度洋。
從2018年5月起,美國在亞洲的駐軍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也正式改名為United States Indo-Pacific Command,以此突顯南亞,尤其印度的重要性。從2007年起,當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牽頭成立了The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the Quad),其他成員為美國、澳洲和印度,後來沉寂了十年,到了2017年,再由特朗普重新推動。前天拜登更宣布成立一個新的三方國防協議,跟澳洲和英國加強在AI、網路安全、量子計算等方面合作,以及協助澳洲建造核能推動潛艇。
美中關係倘續惡化 擦搶走火風險升
從中國角度來看,這些發展都當然是衝着中國而來的,這亦是事實。近年中國的國防支出也當然不斷增加,海軍軍艦數量已超越美國,中程導彈技術更非常先進,希望有足夠阻嚇作用。但我仍然擔心如美中兩方關係繼續惡化,且不斷在印太地區進行軍備競賽,擦槍走火的風險亦將上升。
擔心此可能性的不止我一人,原來早在去年10月,美國大選前和今年1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將軍,曾兩度在沒有知會特朗普總統情况下,私自跟中國軍方領導通話,保證美國不會突然對中國發動戰爭!這個驚人披露又是由著名記者Bob Woodward和Robert Costa,在新書《Peril》中爆料的!特朗普當然勃然大怒,直斥此舉為叛國行為,暫時拜登仍說對Milley將軍保持信心,但要求Milley辭職的聲音已愈來愈大。本來我很想今個月去華盛頓參加從前我經常去的峰會,但因隔離時間太長,所以決定不去,後來主辦者亦因Delta Wave仍頗嚴重而再次從實體改回zoom模式。Bob Woodward固然是這個峰會常客,而今次的特別嘉賓正是Milley將軍,雖然只是經zoom,但我仍非常期待今次峰會,聽聽他們對現今全球局勢有何看法。
不認同索羅斯指投資中國不符西方國安利益
印太地區的地位提升,不止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經濟和投資上的重要性,也正在上升。無可否認,部分原因是在不少國際投資者眼中,據非正式統計,比例可能高達30%,中國已變成uninvestable,不止是政策不穩定而賺不到錢的問題,而是因為投不投資中國,已成為一個意識形態問題。索羅斯早前毫不客氣地點名直指Blackrock和Blackstone等,投資中國並不符合美國和其他所謂西方民主國家的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
我當然完全不認同此觀點,我認為增加雙向貿易、投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人民、文化、資訊、學術和科技交流,才是確保世界安全的最好方法。但事實上,明顯不少資金已開始撤離中國,部分回流到美國,但不少仍留在印太地區,但選擇轉投到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
今年美股有多強勁已不用多說,標普500指數已穩步升近20%。日本選擇硬推奧運,結果不止賠上數十萬人的健康和上千人性命,首相菅義偉亦要賠上政治前途;但市場反而以此為炒上的藉口,日經指數升上30,000點的31年新高,今年升超過10%。感應器製造商Keyence,股價在一年半內翻倍,創始人Takemitsu Takizaki更已成為新的日本首富。澳洲受惠於大宗商品的強勢,今年ASX 200指數也升了約13%。
印度股市過去20年表現領先全球
中國人最瞧不起的印度,今年表現更突出,Nifty指數升了超過25%。其實這也不是甚麼新奇的事,印度股市過去5年、10年,甚至20年的表現,都是幾乎領先全球的。非常慶幸,我們在過去十多年,一直在積極投資印度。
早前印度確經歷過一波極嚴重的Delta Wave疫情,真正死亡人數可能高達400萬,甚至600萬,非常恐怖,但這一浪已基本上過去。已接種一針疫苗人數已超過5億,加上已被感染的,身體有抗體的人口比例或已高達80%以上!我再說一次,印度的衛生、健康和整體生活環境,當然都偏向差,在過去30年,出生和生活在中國,當然比在印度幸運得多,但若以投資者角度來看,結論是恰恰相反。
原因很簡單,印度有不少真的純粹想賺錢的企業,過去政府雖然不算很好,但亦未有嚴重影響營商環境。現任總理Modi,雖然也有強人政治傾向,但最近針對刺激經濟政策,似乎總算走向正確方向,包括企圖提升企業盈利對GDP比例,推動數字化經濟、反貪腐、對抗氣候變化,以及廣納人才入政府,例如上任不久的通訊和鐵路部長Ashwini Vaishnaw,擁有豐富私人企業管理經驗,在3個月內已落實頗完滿通訊業重組方案,對Reliance、Bharti和最弱的Idea都有幫助。
愈來愈多印裔人各領域取極大成就
印度人非常聰明,但不少中國人誤會印度人只懂說話,但實踐能力沒有中國人強。這只是沒根據的種族歧視,我見到的是愈來愈多的印裔(和南亞)人士,在全球各地尤其西方,在各領域取得極大成就,包括科學、醫科、文學、科技、商界,甚至政界,數目肯定遠多於中國人。表表者包括微軟總裁Satya Nadella、Alphabet總裁Sundar Pichai、Novartis總裁Vasant Narasimhan、英國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的Rishi Sunak是下屆首相的熱門人物,亦是Infosys老闆的女婿。美國下屆總統選舉為時尚早,但兩黨的其中兩位熱門候選人極可能包括半個印裔的副總統Kamala Harris,以及共和黨的前聯合國大使,百分百印裔的Nikki Haley等!厲害嗎?
從前印度的科技公司如TCS和Infosys等,都是以顧問和outsourcing商業模式為主,缺乏自我互聯網品牌,但現在時機已到。早前的送外賣企業Zomato,帶起了IPO熱潮,短期內上市的包括數碼支付公司Paytm、網上保險的Policy Bazaar、網上化妝品電商Nykaa、SaaS服務科技的Freshworks等,今年集資額或將達100億美元,超過之前3年的總和。有間網上教育公司Byju正在進行pre IPO融資,估值210億美元,全球最高,且50%收入來自美國,20%世界各地,印度只佔30%;Freshworks也同樣高度全球化。據悉Byju的很多商業模式,都是模仿中國的教育公司的,但如今看到這些中國企業的下場,不止唏噓,更嘆息完全錯過全球發展,教育大量學生,甚至影響他們思想的絕好機會!
(中環資產擁有Infosys、TCS、Bharti、Reliance、Zomato、Microsoft和Alphabet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南亞裔人士歧視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重違法濫抓外籍看護工作者案】三重分局危機公關之後?
#背後的系統與文化問題不是分局長一個鞠躬就能解決的
就危機公關而言,小寶分局公開道歉的危機處理方式,
和去年 #中和踹頭案 大寶分局死不認錯踹頭還被表揚+粉專大內宣、密錄器影片消失的處理方式➡️ https://bit.ly/2RyyECV ,
相較之下進步太多了,這點值得肯定。
個案交由檢方偵辦中,偵查中案件細節、是否構成剝奪行動自由罪等法律問題,我們不多做評論,也請大家給司法獨立判斷的空間,而不要流於民粹。
而我們身為法治國的理性公民,可以做的努力是什麼?是一起思考的是警方制度性(盲目追求績效)以及全民人權觀念(歧視東南亞裔外籍工作者)的問題。
政客之所以可以當政客、機關惡性文化可以繼續循環,不就是民意的縱容嗎?
#這不是分局長一個鞠躬就能草草了事的
而是內政部警政署、執政當局、全民要共同檢討的
關於警方盲目績效與數字遊戲之惡,本粉專已經多次討論,系統性的討論參見:吳忻穎,《#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 ,第二部,2021年3月聯經出版:https://bit.ly/3q3vNjP
至於對於外籍人士的歧視與人權問題,
正如作者在上一篇貼文的留言:
「我還是要強調,「逃逸外勞」這個名詞本身,就是國恥,就是建立在一個自以為經濟富強的傲慢心理,帶著種族歧視眼光靠著剝削與壓榨外國人士來獲取所謂的經濟富強。
防疫期間把外籍勞工關在宿舍不准假日出門,也是個例子。
如果這麼歧視外國人,不如乾脆鎖國,
我也想知道沒有外籍工作者,台灣會不會垮。」
將心比心,如果台灣人出國也遭受他國政府與人民如此待遇,會不會從此痛恨該國?
如此一來,台灣的國際地位,還有望改善嗎?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
新聞畫面來自民視臉書影片:https://bit.ly/3gtrCMf
南亞裔人士歧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是否有聽說過歐美人士講到「亞洲人長得都一樣」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好像只是一個說法或是觀念,但若我們是被誤認的當事人,或是自己的名字不被記住,是否總覺得自己難以融入或是就只是被貼上一個「亞洲人」的標籤?
這篇來自NY Times上的文章探討了「可互換的亞裔」即在美國社會之中,亞裔常被叫錯名字這個現象背後所隱藏的可能歧視或是偏見。同樣的反思其實也應該發生在台灣,我們是否也難以記得身邊東南亞朋友或是其他國家朋友的名字,甚至難以辨認他們的臉?如果真是如此,這正代表我們對於他們的陌生,看不到標籤之下他們真正的模樣與差異。
----------------------------------------
「亞裔長得都一樣」這一刻板印象早在100多年前就在美國人的意識裡扎了根。楊致和說,當政治人士制定法律,禁止亞裔移民到美國時——1882年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中國勞工移民,1924年的《移民法案》(Immigration Act)全面禁止所有亞裔移民和一些其他群體——他們用語言把亞裔比作「沙丘中的一粒沙,大海中的一滴水,聚在一起,威脅要淹沒這個國家」。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當美國在日本、朝鮮和越南打仗時,士兵們接受的訓練是把所有亞裔當作一個邪惡集體的一部分來對待。
「亞裔美國人可以互換、沒有名字、沒有面孔、被徹底非人化,這種觀念在戰爭期間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的歷史學教授謝莉·李(Shelley Lee)說。「當美國人在亞洲作戰,目的是盡量多殺死亞洲人的時候,這也鼓勵美國人將亞洲人非人化,不要去同情你要消滅的敵人。」
加州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南希·袁(Nancy Yuen)表示,白人辦公室職員更容易記住白人同事的面孔和名字,而不能區分有色人種,這可能與一種被稱為跨種族偏見的現象有關,即人們更容易認出屬於自己種族的面孔。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與其他種族的人互動更多時,這種行為模式就會減少。南希·袁援引無黨派機構公共宗教研究所(Public Religion Research Institute)2014年的數據指出,75%的白人沒有任何非白人朋友。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多的有色人種朋友,甚至無法區分差異,」南希·袁說。
這種缺失超越了人們的個人社交圈。在最近為一個非營利民權組織進行的全國調查中,42%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無法說出一個亞裔美國人的名字,連有印度血統的副總統卡瑪拉·哈利斯(Kamala Harris)都不知道。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10607/the-cost-of-being-an-interchangeable-asian/zh-hant/?fbclid=IwAR1WeLujP-kbVG4Utllstve7cFq6EVpaamkNCKEorjWPfYK2Kleb7DzJk6Y
南亞裔人士歧視 在 「網絡媒體對香港少數族裔的描繪和香港的網絡種族歧視研究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本影片分享研究項目《網絡媒體對香港少數族裔的描繪和香港的網絡種族 歧視 》的主要研究發現。研究項目由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資助,王遠博士(香港 ... ... <看更多>
南亞裔人士歧視 在 要求遣返難民大聯盟- 南亞族裔組政黨投訴香港人歧視?乜唔係 ... 的推薦與評價
他說,在去年十月,一群對政治有熱誠的南亞裔人士有感少數族裔在港生活困難,決定要自行籌組政黨直接向政府表達訴求。 「南同盟」婦女部主席Limbu Genu是創黨的重要骨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