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年間的「南北大路」竟然是今天省道台1線的原形?
而現今的你還能認出多少關於南北大路行經過的地點呢?
這次的數位展件及空拍影片就是透過古今地理的疊圖對位方式
來帶著大家一同踏查這趟時光之旅
#北院輿圖互動展陳
#故宮、#說古地圖、#南北大路、#省道台1線、#光雕疊圖投影、#空拍
故宮當期展覽 說•古地圖 特展
展期:2021-04-23~2021-07-22 (敬請預約參觀的民眾 把握機會前來觀賞)
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4011663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3C 達人廖阿輝,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讀者優惠:膜斯密碼包膜或貼保護貼時,可以出示阿輝的影片給店員看,並說是阿輝的粉絲(請低調不要影響其他客人),就可以享有當次包膜及貼保護貼 85 折的優惠,永久有效! Sony Xperia 1 III 完整開箱與評測:https://ahui3c.com/100579/xperia-1-iii 膜...
南北大路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走在臺灣的路上🕵
103陳列室數位多媒體展示專區
在〈康熙臺灣輿圖〉上可見到一條南起沙馬岐頭,經過竹塹社附近,北到干豆門,貫穿南北的黑色虛線;同樣的,〈乾隆臺灣地圖〉也畫有南起瑯𤩝社,一路往北,經過竹塹城,連接臺灣西岸重要聚落,然後扺達淡水河一帶的紅色虛線,此兩條虛線所表述的,便是當年臺灣住民們來往南北的「南北大路」。
本區除展現十七、十八世紀之時,從新竹到臺北地區「南北大路」段所經過的聚落、軍事要地,以及沿線之自然地理特徵之外,並從使用此數位裝置者角度出發,透過空拍影像與滑軌疊圖裝置,遙想當年,臺灣住民走在南北大路上的所見所聞,與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所看到的地景,又有何異同?倘若時光互換,回到三百年前,我們又如何循著「南北大路」,走到北端「八里分社」,或「艋舺渡頭街」之後,在沒有明確路途標記的情況下,來到屬於「八芝蘭林庄」(即今士林)一帶的「故宮」。
📍本數位多媒體展示專區由本院數位資訊室專責設計。
📍《康熙臺灣輿圖》為「國家重要古物」,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相關圖檔。
🔍🔍🔍🔍🔍🔍🔍🔍🔍🔍🔍🔍🔍🔍🔍🔍
「說 • 古地圖」特展
Stories of Ancient Maps
展期:2021-04-23~2021-07-22
陳列室: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區 103,104
南北大路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所謂臺北城?範圍有多大?
我們所說的臺北城就是在東西南北門內的區域,臺北城始建於清朝晚期,在這稍早以前,台灣這麼一個小地方,坐在紫禁城內的皇上大人根本看不上眼,更別說要花力氣幹些什麼建設了。這麼不太想管台灣的態度,一直到了1874年日軍侵台的牡丹社事件,才開始有了大轉變。當局開始意識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為了抵禦外敵而開始有了積極的作為。
這是臺北城誕生的舊故事,那新時代的故事呢?
跟著島內散步聽生生不息的老城故事~
📍從北門到西門,失落的台北城
如果你還搞不太懂台北城到底是什麼,這條路線最適合入門。
場次時間|01/04、02/01、02/29,10:00-12:00
詳細說明|https://walkin.tw/tour/78
📍台北賓館與台大醫院
一個月開放一次的台北賓館,是日治時期迎接外賓的高高高等場域,沒去過真的太可惜!
場次時間|02/08,09:00-11:00
詳細說明|https://walkin.tw/tour/79
📍台北車站與北三線,現代交通的起點
讓我們從清代牛車走的南北大路開始,一路講到今日的高鐵臺灣生活圈,重新爬梳台灣的交通網絡建立的歷程。
場次時間|01/11、02/22,10:00-12:00
詳細說明|https://walkin.tw/tour/77
考考大家,這四個城門,分得出來誰是誰嗎?
-----
2019年,我們從台北城市散步成為 #島內散步
#永續旅行 #WalkinTaiwan島內散步
南北大路 在 3C 達人廖阿輝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讀者優惠:膜斯密碼包膜或貼保護貼時,可以出示阿輝的影片給店員看,並說是阿輝的粉絲(請低調不要影響其他客人),就可以享有當次包膜及貼保護貼 85 折的優惠,永久有效!
Sony Xperia 1 III 完整開箱與評測:https://ahui3c.com/100579/xperia-1-iii
膜斯密碼官方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MosCoat/
---------------------------------
店家資訊
膜斯密碼(台北西門旗艦店 )
服務地點: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32號1樓(捷運西門站 6 號出口)
預約專線:(02)2381-5501
營業時間:星期一 ~星期日 中午 12:00 -晚上09:30 (防疫期間提早20:00打烊)
膜斯密碼(台北忠孝店)
服務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23巷10弄12號
預約專線:(02)2773-3223 營業時間:星期一 ~星期日中午 12:00-晚上 09:30
膜斯密碼(桃園站前店)
服務地點:桃園市長壽街9號之6
預約專線:(03) 3377-222
營業時間:星期一 ~星期日 中午 12:00 -晚上09:30
膜斯密碼(新竹西大店)
服務地點:新竹市北區西大路476號
預約專線:(03)522-4998
營業時間:星期一 ~星期日 中午 12:00-晚上 09:30
膜斯密碼(台中公益店)
服務地點:台中市西區公益路155巷5號
預約專線:(04)2305-9090
營業時間:星期一 ~星期日 中午 12:00-晚上 09:30
膜斯密碼(台南北門店)
服務地點:台南市中西區北門路一段59號
預約專線:(06)222-1773
營業時間:星期一 ~星期日 中午 12:00-晚上 09:30
膜斯密碼(高雄新崛江店)
服務地點:高雄市新興區文化路63號
預約專線:(07)236-1819
營業時間:星期一 ~星期日 中午 12:00-晚上 09:30

南北大路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日本京都市和京都府南部、滋賀縣西部及大阪府的部份地區共同組成了「京都都市圈」,是「京阪神都會區」的一部份。自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1868年明治天皇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市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遺跡,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京都的一些傳統民俗祭典,諸如葵祭、祇園祭等已舉辦超過千年,成為京都獨有的風景。京都市的部份歷史建築在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名義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因素使得京都吸引了眾多觀光客,2008年造訪京都的日本國內外遊客數便已突破5000萬人。京都也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其中又以傳統產業和電子產業最為重要。京都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城市之一,市內共有37所大學,每百萬人平均擁有大學數量和學生佔人口比例都在日本大都市中居首。京都市內主要的河川有桂川及鴨川等。鴨川位於京都市的東部,河道兩岸廣植櫻花等樹木。每逢夏季常有眾多市民和遊客在鴨川的河床灘上納涼,成為京都獨特的風景線。而桂川也流經嵐山等著名景區。兩條河流在南區及伏見區交界處合流,注入淀川水系。和日本其他河流一樣,京都市內的河流大多短小湍急,容易發生洪水。在平安京時期,京都就多次遇洪水侵襲。即使在現代,每逢颱風過境造成集中豪雨時,京都市內河川的水位也常會在短時間內大幅上升造成洪水。京都在其開發早期是一座計劃城市,市內道路類似棋盤,極為規整,且許多平安京時期的路名沿用至今。也正因如此,和日本其他都市常用町名(類似中文世界的「里」)來表示地址相比,京都多使用道路名稱來表示地址。而京都市內的路口也和日本其他地區大多採用附近地名不同,多合成兩條道路的名稱作為路口名,如「四條河原町」這一地名就是得來於因其位於四條通和河原町通兩條街道的路口。京都盆地自舊石器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在繩文時代,位於現今京都市東北部的北白川地區和山科盆地的丘陵地區已經有集落出現。到了彌生時代,平原地區也開始有集落出現。進入5世紀後,渡來人貴族秦氏開始在京都居住,其在京都盆地興修水利,此為京都地區大規模開發之始。奈良時代末期,桓武天皇為了擺脫奈良佛教寺院勢力的影響,於784年將首都從平城京(今奈良市)遷移到長岡京(今長岡京市)。然而僅過了不到10年,桓武天皇在和氣清麻呂的建議下,於794年將首都又遷到位於山城國的平安京(也就是現在的京都市),自此開啟平安時代,也開始京都作為日本首都的歷史。平安京的選址參考風水思想,並且效仿中國的長安和洛陽,是一座傳統的市坊制都市。平安京南北長約5.2公里,東西長約4.5公里。天皇居住的大內裏位於平安京的正北,以朱雀大路為中心,城市分為右京(又稱「長安」)和左京(又稱「洛陽」)兩個對稱的部份。平安京堪稱是一座規模宏大且規劃嚴謹的東亞傳統型的計劃城市。進入17世紀後,德川家康取代豐臣家,成為日本的統治者。德川家康將幕府設在江戶,但京都仍然是日本的國都所在地。德川家康雖然新建二條城,並以其作為京都新的都市核心,然而京都整體的都市空間仍然維持豐臣秀吉時期的格局。1788年,京都市內發生天明大火,是為京都史上最大的一次火災,市區幾乎完全被毀。然而之後京都很快實現復興。位於眾多街道交匯點的京都是當時日本全國的商業物流中心之一,眾多豪商巨賈聚集於此。京都也是當時日本最重要的宗教文化都市,京都的文化人在神道、佛教、儒學、蘭學等學術領域建樹頗豐。江戶時代的京都和大坂、江戶並稱為「三都」,是代表日本的大都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京都市是日本城市中較少遭到美軍空襲轟炸的都市,因此京都市是日本少數仍然擁有豐富的戰前建築的城市之一。為了降低空襲造成的損害,堀川通、御池通、五條通沿線的建築被強制拆除,卻也提供之後拓寬道路的空間。然而卻也正因為舊市區保存較好,導致市中心很難修建新的道路和公園,使得京都市中心地區的道路面積率和公園面積率極低,並且都市更新也進展較慢。1964年10月,東海道新幹線開始通車,極大的促進京都觀光產業的發展。1978年,京都市電被宣告廢止,地鐵取代市電成為京都市內重要的交通方式。這些事件都象著着戰後京都都市空間的巨大變化。進入平成時代之後,在平安遷都1200年之際的1994年,京都的多處古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京都已成為日本具代表性的觀光都市和文化都市。

南北大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