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藝!(小編)
因為過年重播了兩週節目
今天創藝多腦和恢復首播
晚九點攝影師曹良賓登場
推公益平台共享照片識讀
有感於台灣攝影資料四散
缺乏教育資源攝影愛好者
也無可以交流的實體空間
成立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試解決影像創作者的困境
延續了攝影以及圖書館的
自由開放和面向公眾特質
曹良賓秉持著非營利精神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分享著台灣種種攝影資源
並且蒐集豐富的攝影資源
讓民眾能夠一起免費共享
明晚是旅美藝術家曾新耀
捕捉城市光影街景風情畫
畢業於舊金山藝大研究所
靠一系列城市風景畫爆紅
在推特上曾引起一陣討論
不少日本網友對於曾新耀
細膩筆觸和描繪都很佩服
畫作多著重重舊金山景觀
2020年他首度在台灣
晴山藝術中心舉辦了個展
『尋祕』以『家』為主軸
利用街貓的視野帶領大家
展開一段特別的懷舊旅程
週三晚間九點是兩位嘉賓
巧藝木雕形塑出人際情感
木雕藝術家林禹彤作品多
圍繞著人作為其主題並且
透過木質的紋理去表現出
禹彤對人的生命以及情感
以生命來講述生命的故事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現在
展出最新個展「亻x亻」
以人與人之間連結做主題
探討「愛」的各種可能性
及人與人之間在交互影響
進而形成出了不同的樣貌
還有:版畫藝術家李彥蓁
不規則銅版蝕刻生命經驗
慣用銅版畫中的腐蝕技法
將銅板切成大小幾何造形
其像不規則窗景漫畫分鏡
也像是記憶的碎片般呈現
現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個展航行於星屑之間
以銅版畫為主軸展書他從
日本留學作品到近期創作
旅行經驗描繪非現實風景
更多精彩好看的內容敬請鎖定
每週一至每週三的晚間九點鐘
BLTV人間衛視創藝多腦河
快來跟著主持人—黃子佼佼哥
讓我們一起顛覆傳統的想像,
直攻創作背後的深刻故事吧!
https://goo.gl/gQChxN
你也有感到「藝」猶未盡嗎?
各集的精彩訪談回顧在這邊:
http://arts.bltv.video/
來下iBLTV的APP吧!
【創藝多腦河】隨身帶著走!
【App Store】
https://apple.co/2CxCDZO
【Google Play】
http://bit.ly/2DVFZmC
人間衛視
黃子佼
南藝大造形所 在 老車事務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92年,我唸北藝大二年級,因為崇拜水墨教授李義弘,所以跟他學抽菸斗,
藉暑假到歐洲自助旅行之便,帶回了幾支名家手工斗,還得到製斗大師親筆簽名,成為我菸具收藏的頂峰,
照片中是我的斗王,體型巨大,造形天成,霸氣十足,
當年我還特地取煙的造型,設計了新藝術風格的菸斗架。
1996年回到家鄉台南,開了畫室,天天講課,喉嚨受不了,1999年也就戒菸了,菸斗從此淡出我的人生。
但老車同時進入了我的人生,噴煙這檔事,也就讓老車接著來。
同一年家父過世,緊接著我新化的老家,新化國中教員宿舍,政府要收回拆除,我緊急回去找一些想要保留的東西,
其中有 Suzuki 刀 的模型,目前還沒修復,還包括了一支我父親的菸斗,
父親是個玩咖,我無疑繼承他血脈,他的斗也就上了我的菸斗架。
由於菸斗不常使用,後來就收在玻璃櫥櫃裡,偶爾拿出來擦拭把玩,任時光悠悠。
兩天前,我將菸斗架掛上了老車事務所的牆上,我將每一支斗細細上油擦拭,二十年後再度回到菸斗架上。
南藝大造形所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影音檔:
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
粉絲頁: 雷雷的快樂木雕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 Yuting Huang 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6/09/03-2017/01/08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