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起點於香港電台第二台工作。加入青春交嚮曲時,公司讓我和Jennifer陳漢詩同時一起製作並主持了兩檔節目,分別是廣播劇節目《兩小無賴》和校園節目《卜卜齋叱咤榜》。我和Jennifer的傻瓜年代一起工作得好快樂和投契,好miss她的豪邁聲音和她那發狂的笑聲!😆
當我今年無意中發現她和方家煌有Youtube Channel英法夢之後馬上訂閲,再次看到她做節目和聽到她的聲音真的超感動。過去經常有人向我問起Jennifer的近況,大家自己看頻道的片便能知道,我終於不用再重覆回應了!😬
從未聽過Jennifer和方家煌口中的我,很好奇。順道一提,記得subscribe他們的channel啊!謝謝🙏🏻
#陳漢詩 #方家煌 #英法夢 #周慧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九華徑Kau Wa Kang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原名為狗爬徑,因舊時山路極爲陡斜,村民及野狗上山時都似爬行模樣而得名,後來因名稱不雅而改作「九華徑」。九華徑位於下葵涌東南面,範圍包括九華徑村、九華徑新村、九華徑長坑村、南面的荔灣花園和華豐園以及位於荔園舊址的住宅華荔邨和荔欣苑。南面的呈祥道為深水埗區...
卜卜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在天邊….#錦田】
通常最近既地方最遲先肯去發掘…住左係度咁多年,終於肯「的」起心肝行返轉。🥲
錦田有眾多圍村,而今日我決定畫傳統的「卜卜齋」— 永隆圍耕心堂。興建於1880年代,佢而家係三級歷史建築物。
我自己好鍾意睇毛筆字,所以有對聯、牌匾既地方都好吸引我眼球。住宅門前貼著的「平安是福」、祠堂門前掛著的「入則孝出則悌」,流露著村民平實的祝願、對傳承與孝道的堅持。
#天氣真係熱到爆炸
#村長有出黎sayHi
#耕心堂
卜卜齋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育空間記憶系列:香港中式教育空間的記憶】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都說古代學子寒窗苦讀,然而這些書生又是在哪裏學習知識、那扇寒窗又落在何處呢?相傳中國自夏朝起,就已經有「學校」出現,不過「學生」只限貴族子弟,供他們學習貴族必須懂得的文字及禮儀。直至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將教育推廣到民間,書院和「卜卜齋」式的私塾慢慢流行起來,把知識傳播給有志於學的平民子弟。
不過,這些書院和私塾大都以「家」或「族」🏘營辦,只供大家族的子弟入讀。
你又可曾知道香港也有這樣的書院和私塾?想知道香港最古老的學校在哪裏?當時學生又如何交學費?🤔立即觀看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特別製作的一系列教育空間短片,認識香港學校的發展吧!
特別預告‼️我們已為今次教育空間記憶系列短片準備有獎遊戲🎁,想擁有屬於你的「掌上校園」建築模型嗎?📣請密切留意我們的專頁、追蹤一連3️⃣集的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教育空間記憶系列短片啊!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agQh2s1Us-atYygOJcWxw
#記住家 #記園林 #記價值 #記風格 #看得見的記憶 #教育空間 #停課不停學 #記憶 #價值 #香港 #歷史 #建築 #中式 #memorystick #school #value #HongKong #history #architecture
卜卜齋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九華徑Kau Wa Kang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原名為狗爬徑,因舊時山路極爲陡斜,村民及野狗上山時都似爬行模樣而得名,後來因名稱不雅而改作「九華徑」。九華徑位於下葵涌東南面,範圍包括九華徑村、九華徑新村、九華徑長坑村、南面的荔灣花園和華豐園以及位於荔園舊址的住宅華荔邨和荔欣苑。南面的呈祥道為深水埗區及葵青區的分界,所以該區屬於葵青區。但清麗苑及盈暉臺是屬於深水埗區。據報載,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出生時,曾在九華徑村居住(其母秦厚修女士則在荔園售票);與此同時,不少左派文化人士,包括國畫大師黃永玉、作家端木蕻良及妻子蕭紅、樓適夷、詩人臧克家等等三十多人在香港避難時,也住在九華徑村。藝人曾華倩也出生在九華徑村。擁有三百年歷史的九華徑,舊村以曾姓族人為主,保留著本身的祖祠和點燈風俗。村內有三座祠堂,其中饒公祠(地址:九華徑舊村26號A)建於1905年前,是族人祭祖及舉行宗族會議的地方。九華徑舊村一系列建築,大都超過八十年歷史,展現了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西洋平房的建築風格;全村只有一座未曾改動的村屋,採用傳統中式建築風格。先祖在康熙八年撤銷遷海令時移居香港,並扎根於此。村民享有新界原居民權利,以姓曾為主,曾氏跟陳氏和鄧氏是葵青區三大客家姓族,村內有三座祠堂,仍然保留點燈傳統。九華徑村曾經有個小街市,就在「養正學校」對下一個大水井旁,村子有豬肉檔、菜檔、魚檔、粥麵腸粉檔、可訂火水石油氣的糧油雜貨舖、文具店等等,十分興旺,卻在九十年代初逐漸消失。今天入村,觸目所見盡是閉鎖的店舖鐵閘、剩下一根石柱的藥行,較諸薄扶林村和茶果嶺村更顯荒涼,那唯一的茶檔,現已變成村子唯一的士多,舊村與新村之間的農田變成燒烤場。客家人本以耕田捕魚維生,六十年代的九華徑仍見漫山農田,據《葵青──舊貌新顏.傳承與突破》記載,香港二十年代曾大量招聘中國人上蒸汽船當船員,先是美國總統輪船公司招人,後來不招人了,村民便轉赴荷蘭及英國等地的輪船工作,有些甚至當了海軍。航海生活讓村民見過世面,小部份人在異鄉落地生根,大部份海員都會回鄉,把多年積蓄用來修建西洋平房,以示衣錦還鄉,變相把當時西方國家最先進事物帶回舊村,令村民大開眼界。這批海員亦為教育出力,清末民初舊村有家卜卜齋名「養正家塾」,屬家族學堂,教授四書五經,1921年,養正家塾改名「養正學校」,便是由海員支援辦學的,並招收海員子弟讀書,1922年成為首批教授英語的津校,至七十年代學生漸多故興建新校舍,至1992年被殺校。在抗日期間,著名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指揮官曾生,曾在養正任教,所以不難明白,何解舊村村民組成的游擊隊,大部份都是接受過西方文化洗禮的海員。
荔園於1949年開業的荔園遊樂場曾是香港規模最大的遊樂場,設施包括各類劇場、機動遊戲、攤位遊戲、水上遊戲及動物園等。1961年邱德根購入荔園並增設「宋城」景點。海洋公園於1977年落成後,荔園入場人數下跌。荔園動物園首先於1993年關閉;1997年,荔園與「宋城」一同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