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特效化妝師、視效師加奈多.德.羅西(Giannetto De Rossi)辭世,享壽79歲。他的代表作包括《艾曼紐在美國 Emanuelle in America》(1977)、《生人回避2 Zombie2》(1979)、《沙丘魔堡 Dune》(1984)等作。並曾以《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1987)提名英國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
加奈多.德.羅西出生羅馬,在六〇年代以化妝師身分入行,參與作品包括《狂沙十萬里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1968)等作,並迅速在影壇站穩地位。七〇年代,他曾與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合作《1900》(1976),也曾在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卡薩諾瓦 Fellini's Casanova》(1976)之中為一手為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設計華麗而怪誕的妝容。
.
不過真正讓他換得國際聲譽的作品,卻是為剝削電影《艾曼紐在美國》打造的性暴力場面。片中惡名昭彰的特效如女性乳房被割除等畫面,皆是由他創造。其場面太過真實,不僅讓觀眾信以為真,參與演員也抱怨自己因此產生陰影。隨後盧西奧.弗爾茲(Lucio Fulci)也找上他主導《生人回避2》的殭屍場面,戲中不少暴力場面成為經典,該片真正鞏固了德.羅西在業界的大師稱號。
.
在製片人狄諾.狄.勞倫蒂斯(Dino De Laurentiis)的邀約之下,加奈多.德.羅西前往墨西哥為《沙丘魔堡》打造驚人奇幻特效,包括非人類生物「公會領航員」(Guild Navigator)。同場拍攝的《王者之劍 Conan The Barbarian》(1982)所出現的怪物造型,也是由德.羅西設計。
.
在《第一滴血第三集 Rambo III》(1988)之中,德.羅西特地設計了一個裝置,讓火焰能從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的背部和腹部都是噴發。他的專業獲得了史特龍的高度認可,兩人日後也曾數度合作,包括《十萬火急 Daylight》(1996)等作。
.
在九〇年代之後,德.羅西依然處在事業高峰,包括為《鐵面人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1998)製作了片中的鐵面人面具。而他過去擅長的恐怖特效化妝,在《顫慄 Haute Tension》(2003)依然奏效,成為許多觀眾的噩夢。
.
《獵殺星期一 What Happened to Monday》(2017)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除了化妝,他也身兼髮型設計。2021年4月11日,加奈多.德.羅西辭世。
.
.
(圖為加奈多.德.羅西。)
卡薩諾瓦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義大利攝影師朱塞佩.羅圖諾(Giuseppe Rotunno)辭世,享耆壽97歲。他咸認為影史上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其代表作包括《浩氣蓋山河 The Leopard》(1963)與提名奧斯卡最佳攝影的《爵士春秋 All That Jazz》(1979)等作。同時,他也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等名導最為密切的合作班底。
.
朱塞佩.羅圖諾於1923年出生羅馬,在二戰時期,因為其父親去世,促使他在17歲時就得出外覓職。他早期先在一間攝影工作室起步,學習靜態攝影與相片沖洗技術。20歲初入電影界,擔任過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作品的攝影助理,也參與過多部紀錄片拍攝。
.
1942年至1945年間,他進入軍隊服役,為軍方擔任攝影師。戰後,他回到羅馬再操舊業,繼續擔任攝影助理工作。而之所以讓他攀上攝影指導大位,其實與一個悲劇有關,當他以助理身分協助資深攝影師艾爾多(G.R.Aldo)完成《戰國妖姬 Senso》(1954)期間,艾爾多因為車禍意外喪生,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只好請羅圖諾協助完成工作,而他的表現也深獲認可。
.
當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之後在籌拍《Scandal in Sorrento》(1955)時(他雖非導演,但卻主導該片製作),想起了頂住《戰國妖姬》拍攝工作、才華洋溢的朱塞佩.羅圖諾,於是邀請他擔任攝影指導。這成了羅圖諾第一部正式擔任攝影指導職位的作品,該片以外景拍攝為主,也是義國首批採用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拍攝的作品之一。
.
也因為《戰國妖姬》之緣,羅圖諾與維斯康提成了緊密的合作夥伴,羅圖諾曾將之喻為自己的父親。自《洛可兄弟 Rocco and His Brothers》(1960)開始,他與維斯康提一起開創了獨特的攝影手法,即每場戲都採取三機拍攝。這延續到了維斯康提之後的所有作品,包括被美國攝影師協會選為百大攝影之作的《浩氣蓋山河》。
.
簡而言之,一號攝影機先拍完一場戲之後,演員走位到其它位置,接著由第二號攝影機拍攝,然後再接到第三號攝影機。維斯康提為避免重新佈光會導致演員的節奏與情緒不能銜接,因此堅持用這種方式進行,這也使得他能在同一時間之內拍攝完一個主要場景的戲份。方法固然有效,但對羅圖諾而言,這卻非常折磨人,而且現場幾乎沒有攝影機以外任何設備與人的藏身空間。
.
朱塞佩.羅圖諾與另一位大師費里尼的多次合作亦尤其令人難忘。他們起先原訂要合作《The Journey of G. Mastorna》,但最後計畫為能成行,成為費里尼的未盡之作。後來短片集錦電影《勾魂摄魄 Spirits of the Dead》(1968)之中的 《該死的托比 Toby Dammit》一章成為兩人初次合作,片中迷離奇幻的攝影與燈光風格,成功模擬了角色的精神喪失。
.
之後羅圖諾又與加入了費里尼的《愛情神話 Fellini Satyricon》(1969)製作,整整跟拍攝長達八個月的時間。之後跳脫出巴洛克風格、更有紀實感的《羅馬風情畫 Roma》(1972),一樣是由他掌鏡。後續他又繼續為《阿瑪珂德 Amarcord》(1973)、《卡薩諾瓦 Fellini's Casanova》(1976)、《樂隊排演 Orchestra Rehearsal》(1978)、《揚帆 And the Ship Sails On》(1983)等後期費里尼作品擔任攝影。
.
除了在義大利影壇,朱塞佩.羅圖諾也與美國影壇保持良好關係,除了最常共事的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之外,他還與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合作了 《聖經創世紀 The Bible: In the Beginning...》(1966)、也參與了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的 《大力水手 Popeye》(1980)等。其中他為鮑伯.佛西(Bob Fosse)掌鏡的《爵士春秋》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
.
在九〇年代,羅圖諾也曾與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和達利歐.阿基多(Dario Argento)合作,在1997年退休。他雖然未能在奧斯卡折桂,但曾三度獲得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獎、八度獲得銀緞帶獎,在業內地位首屈一指。晚年的他,更可說是載譽無數,包括1999年的美國攝影協會的國際獎與義大利金球獎的終身成就獎殊榮肯定。
.
在1999年受訪時,回顧自己長達近六十年的攝影生涯,朱塞佩.羅圖諾強調自己的秘訣就是「用少來創造多」,他說就如同音樂只有七個音符,電影攝影也只有主光、補光和背光三種光,用三種光,一樣能創造無限變化。
.
「從這三盞燈中,你可以得到無限的結果。光如同萬花筒,但三種光共冶一爐,卻比萬花筒更炫目。」羅圖諾接著說道:「當我和費里尼一起拍片時,我總是想著為下一個鏡頭打光,我深怕失去光。」
.
2021年2月7日,朱塞佩.羅圖諾於羅馬辭世。
.
.
(圖為朱塞佩.羅圖諾。)
卡薩諾瓦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義大利製片人阿爾貝托.格里馬爾迪(Alberto Grimaldi)辭世,享耆壽95歲。其監製作品涵蓋了多部上個世紀的義大利經典之作,包括《黃昏三鏢客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1966)、《愛情神話 Fellini Satyricon》(1969)、《巴黎最後探戈 Last Tango in Paris》(1972)、《索多瑪120天 Salò,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1975)、《卡薩諾瓦 Fellini's Casanova》(1976)等。
.
阿爾貝托.格里馬爾迪出生拿坡里,修習法律起家,1962年與妻子共同成立電影製作公司P.E.A.,同年推出首部電影《The Shadow of Zorro》。同一時期,他參與了多部義大利麵式西部片,包括塞吉奧.李昂尼(Sergio Leone)執導的《黃昏雙鏢客 For a Few Dollars More》(1965)、《黃昏三鏢客》等作。
.
格里馬爾迪的活動範圍包括拿坡里、羅馬與洛杉磯,在歐盟成立之前就主導多部跨國合作案,並且一手製作了多部蜚聲國際的義大利導演名作。例如他幾乎製作了巴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所有電影,包括《十日談 The Decameron》(1971)、《坎特伯雷故事 The Tales of Canterbury》(1972)、《一千零一夜 Arabian Nights》(1974)以及惡名昭彰的《索多瑪120天》。
.
他也曾與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有過多次合作,兩人自《勾魂懾魄 Spirits of the Dead》(1968)結緣,日後合作的作品包括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愛情神話》、《卡薩諾瓦》,以及《舞國 Ginger e Fred》(1986)。格里馬爾迪也與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合作過《巴黎最後探戈》與《1900》(1976),其中《巴黎最後探戈》的過激情色場面差點使得他與貝托魯奇身陷牢獄,為了創作自由,他挺身與司法對抗。
.
2003年,阿爾貝托.格里馬爾迪以聯合製片人身分、憑藉《紐約黑幫 Gangs of New York》(2002)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與英國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為職業生涯留下完美句點,他一生製作電影數目將近80部,堪稱是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歐洲製片人之一。在2017年,他與貝托魯奇合作了《1900》的修復製作,最終將作品送上威尼斯影展上映演。貝托魯奇在隔年過世。
.
2021年1月23日,阿爾貝托.格里馬爾迪因自然原因辭世。
.
.
(圖為阿爾貝托.格里馬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