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101—美匯指數]兼講金本位,同簡明貨幣制度史
繼續事忙(好快忙完!過埋生日啦),出啲簡單文教學。反正上個post 反應都不錯(https://bit.ly/3fgSP1i),話見到美股,同美金美匯指數,基本上係反向咁行。
TL:DR — 你日日見到嘅美匯指數,係1973年嘅產物,咁多年冇update過。而美匯指數出現,正係因為美元本位金本位收皮。
1. 但,好似都未講咩係美匯指數,其實唔難,Google就得。但都解下。照計細細個都會諗(我有啦下,你冇好奇心係你嘅事),世界上咁多貨幣,我細個年代甚至仲有咩西德馬克法國法郎意大利里拉之類,咁咪好多唔同嘅匯率?同埋,你講西德馬克強勢,係指對乜先?瑞士法郎?日圓?古巴披索?定乜呢?
2. 當然大個咗就知,Pax Americana嘛,美國美元獨大,所有嘢以對美國為準。英鎊弱,就係講對美元。日圓強,亦係指對美元。至於AUD/JPY呢啲咁niche嘅cross rate,就用嚟寫文嘅(*)
3. 但,咁,講美金強弱呢?點算?對乜好?其中一個方法係講相對於黃金,「屌,咪即係金價咯」。咁另一方法,對返其他貨幣,「屌,咪即係EURO掉轉」,又唔多好喎,想對晒咁多隻。
4. 於是乎,就有所謂嘅「美匯指數」,Dollar Index,DXY,有時又會就咁叫「美金」「美匯」「greenback」。就係對返一籃子貨幣,不同比重。
5. 呢度就有問題啦,到底用咩貨幣呢?同埋比重點計?
6. 留意呢個「美匯指數」,可以直接拎嚟炒,有期貨賭,仲有ETF,有期權。而入面啲成份,係極之咁化學同兒嬉嘅。
7. 答案就係,歐元佔差不多六成,日圓十四巴仙,英鎊十二巴仙,加元九巴仙,剩返係瑞典克郎同瑞士法郎。
8. 人民幣呢?冇噃。咁當然啲網友梗係講人民幣點廢點乜。Fine,你覺得開心啲嘅,隨你。但,印度盧比呢?一樣冇。親,印度有民主啦掛,印度經濟規模大過英國添。瑞士瑞典都有,印度冇?仲有巴西韓國,全部唔見影。瑞典老幾呀?GDP細過泰國,好快就伊朗尼日利亞都大過佢
9. 明顯地,呢個美匯指數,係反映「舊世界」秩序。
10. 呢度講遠少少歷史,希望唔悶。可能有聽過Bretton Woods system,布列頓森林體系,亦可能冇。但冇都好,應該聽過「金本位制」,以前美好嘅年代,你阿爺嘅年代,好好的,貨幣背後有黃金支持(不過冇得上Facebook,亦冇得一年去幾次日本)。你有幾多金就印幾多錢,冇得係咁印。
11. 金本位制已不復再,而家行嘅係fiat currency,法幣,講個信字,任印。貨幣嘅「intrinsic value」,等於零。港紙叫做有美金支持,但美金背後一樣講個信字。具體啲就係誰大誰惡誰正確, monopoly of the legitimate use of physical force 即主權,亦好多時包埋鑄幣權。當然有啲國家選擇用其他貨幣,係選擇。但一般嚟講,你在越南就要用越南紙,餐廳肯收美金係選擇,但亦可以堅持你畀越南盾,你唔畀就打柒你。就是咁簡單。
12. 而在金本位,過渡去到而家fiat currency,中間嗰三十年左右,就係呢個Bretton Woods system。係邊三十年?係1944-1973。叻嘅大約估到同乜有關,正係二次大戰。
13. 二次大戰後,歐洲英國等等元氣大傷,日本炸到稀巴爛,中國褲都未有著。基本上就係美國獨大,Pax Americana嘛。最後重建秩序,好多人只留意咩馬歇爾計劃呀,日本天皇去神化之類,完全冇諗金融秩序。你而家見嘅咩IMF 同 World Bank,都係二戰後搞出嚟的東西
14. 講返,二戰後,歐洲日本打到仆街,英國亦正式退下神壇,美國成為無可爭議嘅唯一大國。亦都因為咁,呢套Bretton Woods system,就係人人掛美金,唔準貶值,然後美金掛黃金,咁咯。因為美國拎住最多黃金嘛。
15. 但,呢度唔講太深啦,大家都估到呢啲固定匯率有乜問題(其實亦係香港盯住美元嘅問題),總有人各懷鬼胎想貶值。更大鑊係,總有人覺得固定匯率對自己唔著數(**),咁你保證我可以換金嘛,我就換金,於是美國嘅黃金都不停流失。
16. 結果你估到了,就係美國嘅黃金儲備都不停流失,等同擠提。然後當然係落閘,但唔使放狗。就係棄守呢樣嘢。美金再唔盯住黃金,其他貨幣亦唔盯住美金,全自由浮動。時為1973年,Bretton Woods system唔夠三十年後。點解係呢個時間?正因為歐洲經濟全面復蘇,同埋美國爆咗幾次危機。
17. 講到好遠,但,美匯指數,就正係Bretton Woods system收檔之後,1973年嘅產物。如果人人對美金固定匯率就唔使指數啦,日日一樣!而樓上講嘅「歐元佔差不多六成,日圓十四巴仙,英鎊十二巴仙,加元九巴仙」比重,正係嗰時定嘅!之後一路都冇郁過!死未,夠化學未?
18. 聰明嘅你又可以反駁,喂,1973年邊有歐元呀?冇錯,當時係冇的。當時係德國馬克法國法郎(唔知有冇意大利里拉西班牙比薩塔,懶查)。但,其實一樣。應該話,1973年之後,唯一再轉嘅一次,就係1999年,叫做歐元誕生,取替咗細細個屋村師奶炒嘅ECU歐洲貨幣單位(呢個詞好有歷史感)。
19. 打後咁多年,完全冇郁過。根本就係連1999年嗰次,亦只係將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等等,加晒入去歐元。就所以,唔會見到人民幣,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墨西哥披索等等東西。
20. 咁白痴都得?係咁的。所以早有人發明一個更與時並進嘅東西,叫TWEXB,Trade Weighted U.S. Dollar Index: Broad。唔複雜,就係用返而家美國嘅貿易額嚟做比重,加權咁計每一隻貨幣。同埋,可以每年update 一次,咁就當然有人民幣呀甚麼了
21. 不過,正如好早都寫過,美股道股係十分過時嘅東西,計法唔太科學,成份股又得三十隻。真係專業(***)嘅,當然講標普指數。亦好合理,因為道指已經百幾年前嘅產品。但,新聞好多時都仲係報道指為先,甚至「專業」嘅都會講。歷史嘅嘢,唔係咁易取代。「即係好似,明明電路中電子就係負極流向正極,但conventional current 電流都係當正極流向負極咁」
下篇會講埋,美匯指數同港股
(*)其實唔難,大約估到,AUD/JPY亦係量度「風險胃納」。後者係險避貨幣for some reason(唔記得有冇講過,第時再解),同美元同瑞士法郎一樣,但凡見兵荒馬亂,美金瑞郎日元都升。前者呢,澳元一般就係「冒險貨幣」,同韓WON印尼盾之類差不多。倒唔係因為地理,或者因為澳洲係新興市場。最主要係,其實澳元係China proxy,鐵礦石亦係,中國經濟差就全球都冇乜運行,澳元鐵礦銅價等等,多數都大插。
(**)想像下,歐元亦係同一個問題,意大利同德國用同一種貨幣,廢柴意撚當然覺得唔公平。以前意撚就話貶值救經濟,而家冇呢回事。但,又諗返,歐元咁撚廢嘅,就人人爭住退出啦。但你見事實係點?事實你見意大利西班牙之類根本唔想退出,反而係有事個個想加入。原因亦好簡單:因為歐盟有錢分畀意大利西班牙之類,仲有意大利西班牙人可以去德國打工。當然歐盟同歐元區係兩樣嘢,但,正路地,只可以入歐盟唔用歐元(瑞典,同埋以前英國等等),唔可以用歐元唔入歐盟(非歐盟嘅黑山同科索沃理論上都用歐元,但只係單方面,在歐央行並冇任何話事權)
(***)上次都有人挑機問何謂專業,係咪串人唔專業。咁只能答你,冇話專業一定叻,但就係講金融業界咯,基金經理,分析員之類。咁當然你唔著波砵都可以勁過美斯,理論上。
———————
版務:收費專欄已減價。支持埃汾高質文章。
一星期三篇,$175睇到6月22號,加埋過去兩個幾月所有文章。
請去呢度訂:bit.ly/2wVXndj
課程編號填: CC01
報完會有email通知,繳費後有Login及Password
逢一三五入去 homebloggerhk.com (入到去就睇到《事先張揚》)
亦睇得返以前嘅文。一般我都係會黃昏出文嘅。
印尼盾貶值原因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李聲揚﹕越南正行國運 留意當地股市
【明報專訊】落筆時小弟正在越南旅遊,主要還是吃喝玩樂,考察云云只是「副產品」,但越南股市的確值得留意。
香港人投資股票自然偏重中港股市,近年也不少人投資美股。常言道不要把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兩個籃也可能不夠。第三個籃,應會是漁人得利的越南。
人口多且年輕 增長潛力大
先講國運,越南很大機會複製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大運。當年中美建交,兩國友好四十年,很大程度因為美國忌憚蘇聯,希望扶持中國制衡蘇聯,中國才得以快速崛起。二戰後美國和日本化敵為友,也是同一邏輯。蘇聯解體後,中國取而代之成為美國頭號假想敵,美國自然聯合其他國家牽制中國。越南當然是重要棋子。
中國軟實力不足,除了「巴鐵」巴基斯坦外(巴國的盤算則是死抓着中國牽制死敵印度),亞洲多數國家均靠攏美國。為何筆者獨獨看好越南漁人得利?原因如下。
日本韓國固然是美國忠實盟友,但早已食盡紅利,再有高增長機會不大。而且兩國均面臨人口減少及老化的問題。日本尚可考慮吸收移民(香港人仆倒去),韓國則神仙難救——除非和朝鮮統一。越南情况則不一樣,人口仍然相當年輕,中位數約是30歲(日本是47歲,韓國42歲)。印度也很年輕,股市表現也相當好,但畢竟也發展多年,經濟總量是越南10倍,早已是大國。
股市波動 買越南ETF最好
東盟各國中,人口過億的只有印尼及菲律賓,但兩者均是島國,牽制中國的戰略效果不及直接接壤的越南。越南人口也近1億,但發展其實相當落後,人均GDP兩千幾美元,東盟中排尾三(僅勝於柬埔寨及緬甸),發展空間相當大。
近年越南經濟增長比中國還要高,更重要的是股市能充分反映經濟增長,並未出現中國「經濟好股市差」的慘情。越南盾近年雖則仍是貶值,但跌幅已較早年溫和不少,外國投資扣除匯率仍然有可觀回報。
和其他新興市場一樣,越南股市波幅極大。胡志明指數在2017年由不足700點升至2018年3月近1200點才爆煲,升足七成。但其後則跌穿900點才見底,跌幅也近三成,風險遠比成熟市場大。
若打算投資越南股市,最好方法仍是買ETF。XTR富時越南(3087)追蹤的是富時指數,並非上一段提到的官方指數,但相信仍比購買越南基金,或香港的越南概念股更為直接。
印尼盾貶值原因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平行時空365]「脆弱五國」有多脆弱?
投資界很喜歡按某些條件,將某些國家歸類,然後按上一個簡稱,以標示這些國家的經濟前景。最為人熟識的,自然是2001年由高盛銀行經濟師Jim O'Neill提出的「金磚四國」(BRIC),不久加上南非,變成「金磚五國」(BRICS)。其後同類詞彙越來越多,例如形容具前景的新興市場,就有MINT、N11等。但這些概念為何此起彼落?這卻是更有趣的問題。
這些概念的受眾通常是一般投資者,而不是專家學者,所以都不是嚴謹的學術概念,所涵蓋國家的情況也經常相互矛盾。而且這些概念都是「自我實踐的預言」,因為概念的時效性,即國家經濟前景是好是壞,正正取決於投資者的資金,而資金的流動,卻被動地受現今世界財金體系(特別是美國財金政策)影響。不過從這些新名詞的出現,卻能體現美國和投行的最新策略,這倒是不無價值的。
現在最新流行的一個名詞是「脆弱五國」。2013年,投資銀行分析師發明了「BIITS」,把巴西、印度、南非、印尼、土耳其概括在內,用《紐約時報》的說法,是指「過度依賴變化無常的外國投資來維持本國增長雄心的經濟體」。但這名單上的國家不是被認為資源豐盛的金磚國家,就是所謂「新金磚」,其實沒有想像中的「脆弱」。
例如我們可參考摩根士丹利投資經理Ruchir Sharma出版的《Breakout Nations: In Pursuit of the Next Economic Miracles》。他感興趣的是,在「金磚國家」經濟增速放慢以後,還有哪些國家值得投資。他認為巴西、中國與印度增速放慢的結構性原因,是商品價格下滑、不再有廉價勞動力,以及政府角色令交易成本增加。而他特別推崇土耳其,原因是土耳其人口年輕,經濟體系完善,且與中東的旅遊、貿易聯繫緊密,卻有很大增長空間,例如在2005至2010年間,阿聯酋到訪土耳其的數字就增加了246%。此外他也建議投資南韓,因為南韓有三個優勢:出口是國家主要增長來源、歡迎外資、佔有全球IT市場的30%。
換句話說,在土耳其、印尼等被歸類為「脆弱」的同時,它們同時也被追捧。在2014年,Jim O'Neill也有發明新詞:「造幣四國」(MINTs),認為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亞和土耳其,是具有高增長潛力的人口大國。到了2015年8月,投行對「脆弱五國」名單作了改動,印度與巴西被除名,以哥倫比亞、墨西哥取而代之。後兩者的共通點,是有經常赤字、且收入受到油價下滑影響,令經濟增長更需外資。與此同時,還有所謂「麻煩十國」名單:這同樣是摩根士丹利的發明,詞彙成於2015年8月,成員包括南非、巴西、泰國、新加坡、智利、哥倫比亞、俄羅斯、韓國、秘魯、台灣(當然北京會認為把台灣列入是不恰當的云云)。這詞著眼的是外圍因素有變下,這些國家收入減少、貨幣貶值,帶來了投資風險。
無論是否重視這些名詞也好,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麻煩十國」的共通點,是當中大部份以中國作為出口目的地。例如在2014年,中國佔南非出口37%,佔韓國出口30%。人民幣貶值,自然影響這些國家的收入。究竟真正的「麻煩」源頭在哪,也就心照不宣。
小詞典:新興市場
泛指人均年收入處於中下等水平,資本市場不發達、股票市場價值只佔GDP很小部分、工業化程度不高的國家或地區,但因為或擁有豐富天然資源,或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或潛在的龐大內需市場,而成為投資者憧憬的機遇所在。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9月22日
延伸閱讀:「冰島模式」可行嗎?
https://www.facebook.com/…/a.100577713612…/103409341329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