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豬膀胱】🐷
豬或許是用途最廣泛多元的家畜,尤其古時候物資較為短缺,無論在東西方文化,豬身上的每個部位幾乎都會被物盡其用,一絲一毫都不放過,包含豬膀胱。
豬膀胱可以拿來做什麼?入菜、入藥,或做成樂器和玩具…等等,都是常見用途,另外,豬膀胱也曾經為藝術史貢獻良多。
------------
在旅居英國的美國畫家約翰・戈夫・蘭德(John Goffe Rand,1801-1873)1841年發明錫製顏料管之前,畫家需要從顏料商那裡買來由礦石或是植物所研磨成的各色顏料粉末,再回到工作室加入亞麻仁油或核桃油等油類,製作成油畫顏料。這些顏料有時就是被分別貯存在一袋又一袋的豬膀胱裡頭,等到需要時再擠出來使用。
雖然比起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室裡,學徒得由研磨礦物粉末,再調製顏料,一切從頭開始來得方便些,但是拿豬膀胱做為顏料容器並非如此完美,例如容易破損導致顏料溢出,或者戳破它們取用顏料時,還得想辦法密封開口。
〝被畫家耽誤的發明家〞蘭德一開始就為他的革命性發明向美國專利局申請專利。這種錫製顏料管不但方便貯存顏料和收納,使用時整潔得多,也不會有怪氣味,同時還可避免顏料變乾的問題,對於畫家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
不過即使提供極大便利性,因為錫製顏料管起初價錢高昂,豬膀胱還得再過個幾十年才會被逐漸淘汰。
就連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這種背景硬又名氣響亮的成功畫家也都繼續使用豬膀胱盛裝顏料,再擠到調色盤上,奔放揮灑出磅礡氣勢與華麗色彩。想像一下公共委託案眾多的德拉克洛瓦大師在工作架上埋頭工作,身邊被成堆豬膀胱包圍的情景,多~浪~漫~(咦😁
待到19世紀中期之後,錫管顏料越形普及,剛好成為印象派漫遊自然,追逐〝外光〞(en plein air)的有利條件。你想想,如果莫內和雷諾瓦每次出門畫畫,要努力捕捉轉瞬即變的光影變化已經很忙碌,還得背上一堆豬膀胱顏料袋,然後萬一不小心失手或是摔一跤,可能就會發生袋破顏料亡的悲劇惹…..
#豬膀胱顏料袋 看這裡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561926/Has-Gainsboroughs-paint-set-attic-former-home.html
------------
對於老百姓而言,豬膀胱除了入菜做成義大利香腸Ventricina、西班牙香腸Sobrassada,或是讓人口水流不停的法式佳餚「膀胱雞」,18世紀末的英國因為物資較為豐富,豬膀胱則更常被用來作為玩具。充飽氣體的豬膀胱就像顆氣球被丟來丟去,或是塞進乾燥的豆子在裡頭滾動碰撞發出聲響,都是可以讓小P孩消磨時間和精力的好選擇。
18世紀英國畫家-德比的約瑟夫・賴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1734-1797)就畫了這麼一幅《兩個男孩和豬膀胱》(Two Boys with a Bladder,c.1769-1770)。
畫面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男孩,大男孩正鼓起雙頰就著吸管奮力為豬膀胱吹氣,小男孩則是眼巴巴地盯著大哥完成這項〝神聖的任務〞,想要快點玩到膀胱球。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中,豬膀胱因為被後方的燭光映照,成為畫面中心焦點,就連上頭的血管都清晰可見。
真好奇有沒有怪怪的味道?
像賴特這樣運用單一光源所營造的夜景畫讓人想起法國最著名的〝燭光畫家〞之稱的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宗教畫風格,而男孩吹豬膀胱的題材也早在17世紀的荷蘭藝術中常有所見。
------------
荷蘭黃金時期由於新教信仰不主張崇拜偶像,以往繪製聖經故事和聖人事蹟的宗教畫失去光環,加上較為均富和階級平等的社會風氣,使得資產階級品味崛起,靜物畫、風景畫和風俗畫都成為受歡迎的主題。但是無論靜物畫和風俗畫不免都要隱含警世寓意,這樣才能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有所提醒增加深度,例如豬膀胱主題就是。
豬膀胱在這類荷蘭〝虛空〞(vanitas)畫作中,不僅僅是玩具而已,其實更像是肥皂泡泡的變體。而肥皂泡泡那瞬間迸裂的脆弱易逝,不就像世間生命與眾多事物般短暫無常嗎?
即使現代科技和醫藥已經有大幅進展,仍有許多人力所無法控制之情況,更何況是疫病侵擾、煙烽戰火交迭起落的古代?無力避免且不可預期的莫可奈何都讓古人更加感慨。因此豬膀胱氣球當然是玩具,但若成為畫作題材時,意義通常就不會如此單純享樂了。
------------
賴特是英國史上首位出了倫敦,回到故鄉,照樣能將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重要畫家,他的夜景畫自然不可能完全承襲前人而來。
儘管賴特畫作裡戲劇性的明暗對比和光影效果確實受到荷蘭大師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和傑拉德・範・昂瑟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1592-1656)等人影響,然而身處工業革命發軔之地,賴特的夜景畫同時反映出啟蒙時代對於科學的專注和興趣,於是他的關注對象還包含科學實驗場景、新式機具器械和工業革命景況等等,並且在畫中探索工業技術和科學成就。
------------
另外,17世紀荷蘭風俗畫出現豬膀胱的背景,通常是農民、市井階級在節慶或是宰殺牲畜場景時。
從17世紀荷蘭畫家卡斯帕・內切爾(Caspar Netscher,1639-1684)所創作的《被屠宰的豬》(Slaughtered Pig,c.1660-1662),也能見到男孩正拿著吸管努力對豬膀胱吹氣。以背景看來,這應該是廚房角落,就樸素的服裝而言,男孩可能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說不定就是屠夫或是廚房傭人的小孩。
這類荷蘭風俗畫裡的屠宰牲畜主題源自中世紀每年屠宰季的傳統,尤其11月正是把豬隻宰殺之後,醃製或加工,準備年節和寒冬來臨之用。1640年代開始,荷蘭畫家越來越常繪製這類將動物宰殺後,吊掛在木梯橫桿上的景象,背景通常都是在廚房、穀倉或馬就廄裡,就連林布蘭也曾經創作現存於羅浮宮的《被屠宰的公牛》(Slaughtered Ox,1655)。
同樣都是屠宰動物,畫面意義卻會隨著對象而不同。
牛對農耕工作貢獻良多,又象徵精力旺盛的男性,也常被當成供品,因此自古代就有犧牲的涵義,被屠殺的牛同時也代表耶穌為了拯救人類而受難。不過豬就不同了,由於平常食慾太好,狼吞虎嚥又無法提供勞力回饋,因此宰殺豬隻有時含有貪婪寓意,而豬的貢獻得等到牠死後才能好好發揮作用。
------------
跟荷蘭風俗畫裡衣著平淡的男孩相比,在《兩個男孩和豬膀胱》中,賴特筆下的男孩卻穿得極為講究。你看他們的蕾絲領口和袖口、金色滾邊和緞面衣料,都不是一般老百姓的穿著。
事實上,這比較可能是賴特為了呼應英國當代流行的〝花俏畫〞(fancy pictures)風格所創作,而非呈現真實情景。畢竟賴特是位成功的肖像畫家,技巧與創意缺一不可,即使要畫農村產物豬膀胱,也要賞心悅目才能迎合金主們挑剔的品味啊~
同樣都是豬膀胱,賴特卻讓它增添了科學實驗的知識性和精緻感,為豬膀胱的人生開闢了另一條道路。要是這位豬膀胱地下有知,會不會給他有點感動?🐷🐷🐷
#一切都是豬膀胱🐽
#不要再誤會豬了🐖
#非洲豬瘟退散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印象派中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師最後的浮光掠影|法國莫內花園 Monet’s Garden
雖然巴黎市區的奧塞美術館與橘園美術館有著很棒的印象派畫作收藏,但若要一探大師實際作畫的環境,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到距離巴黎約一小時,印象派先驅及大師莫內在吉維尼的故居與花園。看看莫內是如何在人生晚期,用已臻成熟的技法,創造出高達250幅、著名的睡蓮系列,將現實生活之處轉化成藝術作品。
我是從巴黎北站搭火車而來,抵達吉維尼之後還需步行一小段路才會抵達莫內故居。如果不是在熱浪襲來的時候造訪,這小段鄉間漫步其實相當舒適。參觀莫內故居與花園前最好還是先讀過一些莫內的生平與作品,特別是後期的睡蓮系列,才比較能激起共鳴,否則參觀起來可能會覺得跟看一般的花園無異。
莫內的一生其實住過很多不同的地方,雖然是在巴黎出生,也陸續在諾曼第、英國倫敦、荷蘭贊丹等地居住,甚至還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從軍過,但莫內晚期長達43年的時光則是在吉維尼的這個故居度過的。在一次火車旅行時發現這個地方後,他便先租後買下這棟房子與土地,將花園改造成他想繪畫的場景, 並在這裡創造出許多傑作,直到83歲時因肺癌逝世為止。
莫內花園大致可分為兩部份:故居與一旁的花園,以及道路另一側,有著小溪、垂柳、蓮花池與日本橋的花園。前者可以看到莫內的生活起居環境與收集的日本版畫,後者則時常在莫內的作品中出現。
莫內花園一年中只有開放約七個月,因此開放期間總是吸引許多訪客。雖然有實施人數管制,但在夏天旺季時來訪時,園內還是滿滿的遊客,基本上沒有植物的地方大概都是遊客了。此外,也許是因為近幾年夏天熱浪發生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有些花朵感覺有些乾癟。綜合兩個因素,我想春天可能會是比較好的造訪時機。
參觀完故居不要直接離開,可以再走一段路去看莫內的長眠之處。莫內辭世後,就葬在鄰近吉維尼教堂的墓園。他的故居與花園原由他的次子繼承,然而在二戰後,莫內的故居及花園漸漸疏於照顧,最終捐贈給法國美術學院,並透過莫內基金會管理。經過耗時十年大規模的整建修復,終於在1980年代起對外開放。
如果時間寬裕,造訪巴黎之餘,或者前往諾曼第海岸途中,不妨來一探這位印象派大師的生活樣貌。
▌如何正確地使用各種鏡頭來幫影像說故事
我常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去歐洲旅行要帶什麼鏡頭。而最常見的回覆就是帶廣角鏡就好,因為歐洲大景多,帶廣角鏡才拍的下。這其實是相當糟糕的建議,因為在錯誤的場合下,使用廣角鏡反而會讓畫面中的元素分散,讓照片變得空洞沒有重點。事實上,我在莫內花園時,絕大多數照片都是用長焦鏡80-200mm拍攝的。
每個鏡頭都有不同的敘事用法,絕非只有廣角鏡可以拍進比較多東西、長焦鏡可以拍比較遠的物體而已。在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中,我將深入講解每種鏡頭的敘事技法與使用場合。同時搭配實例說明,如何透過各種鏡頭,使用放大誇飾感、壓縮感、日常感、時間感、縱深層次感等方式,來幫助你拍出更美、更有故事感、更能觸動人心的照片。
課程正在進行募資中,期間有六折優惠,詳情請見課程網頁:https://ps.yottau.net/3l2gu8
250元折價活動即將在8/9到期,請及時把握噢!
印象派中期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如漢密特簡短卻扎實的寫作風格,我們或許也能從那久遠的美國廣告文化理解霍普早期的創作。因為如此,霍普才會在八十多歲的職涯晚期被新一代的前衛藝術家視為是流行藝術的先驅,並大受歡迎。他終究還是擺脫了數十年來針對他的保守與守舊批判。
⠀⠀⠀⠀⠀
儘管周遭不斷地有新的風格來來去去,霍普仍毅然決然地堅持著自己引人入勝的畫風,連攝影的出現都不是問題。他可以說正是衝著攝影而來的。霍普給人的感覺像是自信地認為,唯有畫家才能決定畫布上所呈現的事物樣貌。並扎扎實實地為畫中的世界鋪了石頭、砌了牆壁、上了柏油,再用玻璃罐封裝起來。他的海景畫近似於 René Magritte;他也是一名善於封裝現實的畫家,但手法不同於霍普,他將現實轉換成幻象,對霍普來說沒有什麼是幻象。除此之外,儘管霍普年輕時曾向印象派畫家學習,但之後的創作也不是走這個風格。他不想要溶解視覺印象,相反的他要強化視覺印象:不是流動的盛宴,不,是永恆的確認。對於畫中的靜物,霍普更像是敘述者,而非畫家。他不只捕捉了美國的表面形象,更深掘了美國夢、探索了裡頭表面與實際之間極端差距的美國困境。可能一部關於美國的電影巨作變包含了這些所有的問題,而每個問題都包含了不同的故事:
⠀⠀⠀⠀⠀
旅館房間裡的人們辛苦地過了一天,某人深深地陷入了罪咎之中、沒有人真正地感受到家的溫暖、每個人都是庸庸碌碌;在鱈魚角白色房屋度假的情侶甚至從不將行李拿出來(霍普對此從不用特寫,與 John Ford 相同。)
⠀⠀⠀⠀⠀
直到五O年代中期,美國人才真正地開始認識霍普。《時代》雜誌甚至為他做了封面專題:『這是美國寫實主義的新篇章,畫出了過去未被描繪的世界。』當時的美國社會正著迷於心理分析,因此幾乎所有的電影都與佛洛伊德和榮格有關。霍普於畫作中所描述的「現代都市人的寂寞」突然成了高度關注的主題,而卡繆與沙特等存在主義作家的作品就像是把他的畫作付諸於文字。」
⠀⠀⠀⠀⠀
⠀⠀⠀⠀⠀
「霍普的創作剛好踫上了古典美國敘事電影的繁華時期,因此在觀察時,可以同時著眼於兩者,他經常以預期某事將發生或剛發生的角度描述一個地點,因此畫中呈現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或激烈事件後的孤寂,例如〈加油站〉這幅畫裡剛為汽車加滿油的員工。這個畫面源自 Nicholas Ray 的《亡命鴛鴦》。
⠀⠀⠀⠀⠀
古典美國電影的說故事人,例如 John Ford、Howard Hawks、Alfred Hitchcock、Anthony Mann、Nicholas Ray、Frank Capra 與 Raoul Walsh,多是在同樣兩三個類似的故事上不斷變化。而愛德華・霍普也是在寂寞的人麼、空盪盪的房間與無話可說的伴侶中尋找素材。這些作品的背景是城市不易看穿的假象,與其不友善、難以親近的一面。霍普的畫中常出現窗戶,但它們是指向外頭還是指向裡頭?答案或許因人而異。只是,那些窗戶似乎都沒有玻璃,因為沒有反射,他們也沒有單方面地阻止外頭的人看進來,或阻止裡頭的人看出去。
⠀⠀⠀⠀⠀
無論裡頭或外頭,在霍普作品中都是同樣不真實的生活空間,並散發出陌生的氛圍。那些窗戶往往都是開啟的,而我喜歡的畫作,通常是沒有什麼其他主題,而只是表現窗洞本身。例如霍普完成於 1963 年與 1951 年的晚期作品〈Sun in an Empty Room〉與〈Rooms by the Sea〉。」
⠀⠀⠀⠀⠀
⠀⠀⠀⠀⠀
「根據霍普的朋友所述,當他對於繪畫沒有靈感時,幾乎每天都會上電影院。在霍普的畫作中,電影院象徵了無憂無慮的時刻,〈New York Movie〉中的帶位人員在昏暗的影廳裡倚著牆,沈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播放的電影她已經看過無數次了);她散發出的沈著與平靜是霍普畫作中其他人物難以比擬的。從背景可以看見一部份銀幕上的黑白電影畫面,或許是 Howard Hawks 的《天使之翼》?這幅畫結合了霍普最常造訪的四個電影院元素,亦即海濱戲院(das Strand)、公共戲院(das Public)、共和戲院(das Republic)、皇宮戲院(das Palace)。為了這幅畫,他先前甚至以鉛筆畫了五十三福素描。喬在兩人的家中走廊當起了模特兒,為帶位人員擺姿勢,並同時身兼漆黑影廳中寂寞的電影觀眾:『為兩名觀眾擺姿勢,一個戴黑帽、白面紗,穿毛皮大衣;另一個戴咖啡色的晚宴小帽,亞麻領飾以羽毛。儘管兩個人坐在黑暗中,但若有燈光打在他們身上,一定會很顯眼。』雖然霍普『執導』並發明了他畫作中的每個小細節,但我還是驚訝於他探索該地點該場景的『真實』感。依據喬於日誌中的敘述,霍普會多次重返現場,僅為了研究門簾上的皺褶與椅背上的光線反射。
⠀⠀⠀⠀⠀
從霍普的畫作可以明顯看出,他相當為電影院與白色銀幕著迷,像是他在工作室經常面對的白色畫布,即是他的好友同盟。他為所有事物都描繪了具體的形象,並賦予了具體的位置,透過將事物捕捉到的白色平面來克服空虛、焦慮和恐懼:這便是他的作品與電影院的共通之處。這讓霍普成為他畫架銀幕上的偉大說故事者,與電影銀幕上的偉大畫家並肩齊驅。」
⠀⠀⠀⠀⠀
⠀⠀⠀⠀⠀
⠀⠀⠀⠀⠀
——〈美國夢圖集:愛德華・霍普〉
收錄於《#溫德斯談藝術:
塞尚的畫素與觀看藝術家的眼光》文溫德斯
https://bit.ly/2Swd0mr
⠀⠀⠀⠀⠀
⠀⠀⠀⠀⠀
⠀⠀⠀⠀⠀
#讀大師談論大師真是一大享受
#你最喜歡的一幅EdwardHopper作品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