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的圖。
#國際癌症研究署已認定酒精跟其代謝物乙醛為一級致癌因子。
#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與乳癌都可由酒精引發。
#台灣有近一半的人乙醛去氫酶功能不足致癌率是其他人的20倍
#酒精也會誘發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
酒精導致腸癌的原因,跟 #腸道菌相的改變有關,酒精將腸道菌屏障削弱後,腸內毒素以及有害菌就會直接侵蝕腸胃黏膜,進而引發各種胃腸疾病。
如果一個人長期大量飲酒,其腸道菌群和胃腸粘膜就會始終保持在酒精與有害菌雙重破壞下,日聚月累腸癌爆發。
2019年11月的《自然》(Nature)期刊有一篇研究論文,介紹如何使用噬菌體(英文bacteriophage,即一種殺滅細菌的病毒)來根除小鼠的酒精性肝病。
這個研究發現酒精性肝炎病人帶有「糞腸球菌」的比例特別高,是未飲酒者的2700倍,糞腸球菌會分泌一種稱為溶胞素(Cytolysin)的毒素,9成帶有溶胞素毒素的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在入院後180天內死亡。
#那試圖改善腸道菌相能夠降低傷害嗎?
先來說說,酒精會造成哪些變化,除了糞腸球菌增加, 某些抗發炎的好菌例如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還有一些乳酸菌會減少,致病菌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的細菌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不管是 #腸肝軸 或是 #腸腦軸,改善腸道菌相的紊亂,可以對遠端組織都有益處,有些研究發現使用特定 #益生元、 #益生菌補充、 #殺壞菌的抗生素可以透過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改善酗酒者的腸道屏障完整性和肝臟損傷。
雖然需要更多人類的研究證實,不過我始終相信針對腸道菌群的治療方案,可能改善酒精造成的不良預後,甚至是酒精成癮的問題也有望解決。
所以對於那些標榜「喝酒也能瘦」、「怎麼喝酒不會胖」的標語,或是「減醣也可以喝酒喔」的書籍,我非常不能苟同,都說酒精是一級致癌物了,胖瘦根本不重要,現在是要瘦不要命嗎?酒精可怕的地方根本不是胖的問題,而是對生命安全的直接危害。
不過我在門診也遇到很多,因為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喝酒應酬,不然會被老闆fire掉的個案。對於這些為了養家活口,為了生計不得不酒肉穿腸的人,我由衷憐憫跟不捨。
所以對於這些個案,我會想盡各種方式,建議提升好菌的飲食方針、益生菌的介入或是一些幫助酒精代謝的微量巨量元素,幫助他們平衡每天都會遭到破壞的腸道生態系。
我的感嘆是,如果你不用喝酒也衣食無憂,不用喝酒也能養活小孩,你還有選擇不用喝酒的權利,那你是幸運的,這社會存在很多辛苦人,是明知酒傷身,還是不得不吞下的。而我能做的,也只有繼續為這些身不由己的人,找尋一些可以修補傷害的線索。
願大家都能愛惜自己的身體,活著不苦,在病痛的折磨下活著,才是真的苦海無涯。
#壓力也是致癌因子
#因為壓力是飲食之後破壞腸道菌的第二名
危害因子英文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影評】《#搶救失業大作戰》在寒冬給街友最溫暖的希望 (7.8/10)
圖文好讀版:http://loory.tw/invisibles/
#新網站請多多幫忙點擊
《搶救失業大作戰》是一部法國劇情喜劇電影,由路易斯朱利安派特執導,奧黛莉拉米、諾艾米勞佛斯基、柯琳娜瑪絲耶侯主演,故事講述一間即將關閉的收容庇護所,當中收容了數十位無家婦女,社工為了讓她們有自給自足的能力,決定展開一連串的職業訓練,用盡辦法幫她們能找到工作,融入社會。
在法國稱呼街友有一個特別的專有名詞「SDF」(Sans Domicile Fixe),意指沒有固定居所的人們,他們不一定都像我們平時印象中的那樣露宿街頭,也可能是住帳篷、車裡、日租旅館或救濟收容所。而根據法國的調查,SDF大多不是缺乏任何專業技能的人,甚至其中超過10% 街友擁有高等教育的學歷,這不禁讓我開始思考,他們會變成這樣究竟是經歷了什麼?自己是否也可能淪落到如此處境?
實在難以相信《搶救失業大作戰》片中的街友角色除了兩位是專業演員之外,其餘皆由曾在街頭流浪、真實有過相關經驗的業餘演員所飾演,但即便如此,我們完全不需要擔心她們會有什麼不專業的演技或表現,或許也正是她們的「不專業」,我們才得以看到這些街友心中最真實、最貼近人心的一面。
作為一部相當溫暖勵志的小品電影,《搶救失業大作戰》最讓我喜歡的無疑是片中人物的塑造,其中關於那些我們平常無法接觸到,或者對其有些許偏見的人、事、物描寫,導演路易斯朱利安派特不僅是透過輕鬆幽默的敘事方式呈現底層社會的生活現況,甚至對社工面對法規與自身想努力做些什麼的兩難糾結,電影都把這些現實用輕鬆幽默的故事調性包裝,完完整整地攤在觀眾眼前。
或許有人會認為《搶救失業大作戰》這種呈現方式有些過於理想、脫離真實情況,但就我而言,這不就跟日前播畢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相同?如同英文片名《Invisibles》,與其說導演的目標是告訴我們該如何解決,倒不如說是提出問題讓觀眾看見、理解,並正視這個時常被忽略的重要社會議題之後,再去思考有什麼兩全齊美的辦法。常聽到人說遊民是亂源、是不穩定的社會因子,就以會造成髒亂或危害為由把他們驅逐,但這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是否也算是另一種視而不見?
SDF問題從來不是一夕之間就能解決,而是一個漫長且循序漸進的過程,如同《搶救失業大作戰》庇護所除了只有提供夜晚居住的場所,社工們也都能夠了解真正問題的所在,不論幫她們找到自己的長處、輔導就業、學習與人應對的正確方法,甚至最重要的,讓她們對長期居無定所的自己有自信,並給予她們努力實踐的動機與對未來的希望,我想都是政府與相關機構現階段最應該執行的方向。
整體而言,無論是法規與現實的衝突,或者對於角色的刻劃,《搶救失業大作戰》都呈現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街友背後,那個必須經過深入了解才能看見的不同樣貌,尤其是片中一位在求職過程中私毫不隱瞞自己曾因謀殺丈夫入獄的街友香妲,對於接受自身過去的誠實,始終抱持良善與坦率的態度,確實讓我們反思自己過去為她們貼下的標籤。全片就是充滿這麼多幽默暖心的橋段,看似輕鬆卻有著深刻的啟發,少了一道門,必能找到另一扇窗,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捷傑電影
危害因子英文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影評】《#搶救失業大作戰》在寒冬給街友最溫暖的希望 (7.8/10)
圖文好讀版:http://loory.tw/invisibles/
#新網站請多多幫忙點擊
《搶救失業大作戰》是一部法國劇情喜劇電影,由路易斯朱利安派特執導,奧黛莉拉米、諾艾米勞佛斯基、柯琳娜瑪絲耶侯主演,故事講述一間即將關閉的收容庇護所,當中收容了數十位無家婦女,社工為了讓她們有自給自足的能力,決定展開一連串的職業訓練,用盡辦法幫她們能找到工作,融入社會。
在法國稱呼街友有一個特別的專有名詞「SDF」(Sans Domicile Fixe),意指沒有固定居所的人們,他們不一定都像我們平時印象中的那樣露宿街頭,也可能是住帳篷、車裡、日租旅館或救濟收容所。而根據法國的調查,SDF大多不是缺乏任何專業技能的人,甚至其中超過10% 街友擁有高等教育的學歷,這不禁讓我開始思考,他們會變成這樣究竟是經歷了什麼?自己是否也可能淪落到如此處境?
實在難以相信《搶救失業大作戰》片中的街友角色除了兩位是專業演員之外,其餘皆由曾在街頭流浪、真實有過相關經驗的業餘演員所飾演,但即便如此,我們完全不需要擔心她們會有什麼不專業的演技或表現,或許也正是她們的「不專業」,我們才得以看到這些街友心中最真實、最貼近人心的一面。
作為一部相當溫暖勵志的小品電影,《搶救失業大作戰》最讓我喜歡的無疑是片中人物的塑造,其中關於那些我們平常無法接觸到,或者對其有些許偏見的人、事、物描寫,導演路易斯朱利安派特不僅是透過輕鬆幽默的敘事方式呈現底層社會的生活現況,甚至對社工面對法規與自身想努力做些什麼的兩難糾結,電影都把這些現實用輕鬆幽默的故事調性包裝,完完整整地攤在觀眾眼前。
或許有人會認為《搶救失業大作戰》這種呈現方式有些過於理想、脫離真實情況,但就我而言,這不就跟日前播畢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相同?如同英文片名《Invisibles》,與其說導演的目標是告訴我們該如何解決,倒不如說是提出問題讓觀眾看見、理解,並正視這個時常被忽略的重要社會議題之後,再去思考有什麼兩全齊美的辦法。常聽到人說遊民是亂源、是不穩定的社會因子,就以會造成髒亂或危害為由把他們驅逐,但這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是否也算是另一種視而不見?
SDF問題從來不是一夕之間就能解決,而是一個漫長且循序漸進的過程,如同《搶救失業大作戰》庇護所除了只有提供夜晚居住的場所,社工們也都能夠了解真正問題的所在,不論幫她們找到自己的長處、輔導就業、學習與人應對的正確方法,甚至最重要的,讓她們對長期居無定所的自己有自信,並給予她們努力實踐的動機與對未來的希望,我想都是政府與相關機構現階段最應該執行的方向。
整體而言,無論是法規與現實的衝突,或者對於角色的刻劃,《搶救失業大作戰》都呈現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街友背後,那個必須經過深入了解才能看見的不同樣貌,尤其是片中一位在求職過程中私毫不隱瞞自己曾因謀殺丈夫入獄的街友香妲,對於接受自身過去的誠實,始終抱持良善與坦率的態度,確實讓我們反思自己過去為她們貼下的標籤。全片就是充滿這麼多幽默暖心的橋段,看似輕鬆卻有著深刻的啟發,少了一道門,必能找到另一扇窗,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捷傑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