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日】
大家知道8/1是臺灣的原住民日嗎?!
一起來科教館了解更多你所不知道的原住民小知識吧~
✨109/8/1-8/2 來科教館好康多多✨
‼有甚麼優惠‼
🔸 原住民出示身分證明文件可 #免費參觀科教館常設展及自策特展
🔹 持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門票,購買本館常設展門票贈送空中腳踏車體驗乙次。
🔸 持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門票,至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購買門票可享 #優惠價75元,出示學生證再贈送 #DIY材料組乙份 或 #免費租借語音導覽乙次 。
ℹ合作單位: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原民快閃攤位‼
📆 8/1(六) 10:00-12:00、13:00-16:00
📍 科教館9F科普傳播中心前中廊
🔸 設置 #臨時推廣攤位,展示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並帶領觀眾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之美,促進各族群彼此了解、尊重,呈現臺灣本土文化的多樣風貌。
‼原來認識你體驗工作坊--原風毛球吊飾‼
📆 8/1(六) 11:00-12:00、15:00-16:00
📍 9F大學堂
🔹從各原住民族的頭飾及腰帶上,常見渾圓飽滿的毛球裝飾,在祭典裡隨著身體舞蹈而擺動;而毛球在阿美族文化中也代表著祝福及圓滿的意義。原風毛球吊飾以毛球搭配豐富的織紋成為可愛的造型吊飾,讓我們從部落的服裝配件中,了解原住民族文化吧!
ℹ 適合10歲以上觀眾。
立刻報名👉https://reurl.cc/oLnLyj
原住民頭飾材料 在 巴黎玩家謝忠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K Place Paris Rive Gauche
早上御寶軒的公關打電話來關切上一篇臉書貼文, 所以趕快貼一篇新的來轉移焦點…
既然疫情嚴重, 大家少出門, 那就用眼睛來參觀旅館吧.
應該很少人聽過JK Place這個大眾知名度不高, 可是卻很菁英的義大利boutique hotel集團. 幾乎不做宣傳廣告, 連在巴黎左岸開幕也是靜悄悄的.
第一次聽到JK Place是在義大利的卡布里島(被Yonder雜誌選為全球100大最美旅館). 集團旗下的旅館有幾個特色: 房間數少, 完全不走奢華路線的居家氛圍, 現代感的義大利舒適感, 設計感強烈又兼具實用性的家具, 以及藝術氣質風的裝潢(到處有書架, 厚重精裝書, 建築藝術書…).
不過我最佩服的是完全不浮誇, 不追求表面炫耀, 心力全在品質材料等細節上的講究.
所以地點選在文藝氣息的巴黎左岸也就顯得理所當然, 既然要低調, 就選在小巷裡, 介在奧賽美術館和國會大廈之間的rue de Lille. 低調到門口根本看不出來是家高級旅館.
據說建築是以前的挪威大使館, 花了數年時間取得建築, 再改成旅館. 當然還是Jk Place的御用建築設計師Michele Bonan操刀, 讓巴黎左岸和集團位在羅馬, 翡冷翠, 卡布里的有一致的風格.
裝潢有很多裝飾藝術art deco的元素(冷硬的線條, 幾何的圖形), 但是在這些熟悉的現代感中, 設計師又不時地放了一些從古董市場裡找來的東方或亞洲風的飾品家具(屏風, 矮桌, 原住民頭飾, 面具…), 然而沒有違和感. 有的是選個角落坐下來不經心發現的驚喜.
而且以一家僅有29個房間的旅館來說, 公共空間相當大.
對於細節上的講究有個例子: 房間的咖啡機特別訂製皮革包住. 還有讓人會心一笑的有帽蓋的咖啡杯.
我去參觀時其實尚未完全完工, 最大的套房還在整修細部, 地下室的spa也還沒開幕(將會用Sisley產品).
當然要有一間義大利餐廳, Casa Tua. 是之前在巴黎宮殿級旅館Le Royal Monceau的一星主廚. 我沒吃到, 也就無法評論. 但是餐廳採光明亮的中庭空間很舒服.
這些年住旅館, 我越來越喜歡這類有自己風格的小旅館. 對我個人的口味來說,法國設計師的作品往往太富麗炫耀, 即使有點收斂的, 也還是有一種怕別人沒看到沒感受到的高傲自大. 或是矯情做態.
義大利的設計很注重實用性, 即時有時流露出一點誇張, 也是來自他們民族性裡的瀟灑不羈. 就是一種讓人很欣賞的無所謂.
#JKPlace
#boutiquehotel
#RiveGaucheParis
原住民頭飾材料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雜談──鄒族女子的頭巾|
「當天地大洪水逐漸退去……天神哈漠(Hamo)親自帶領族人開創新的生活天地。」
「天神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去向何方,僅在山巒間留下足印……鄒族便隨著天神的足跡停留下來,形成了最古老的部落。」
這是流傳在阿里山鄒族的一則古老傳說。「#鄒族」,譯自鄒語的「Tsou」,原意是「人」或「人類」的意思。過去人類學家多將鄒族分為「北鄒羣」與「南鄒羣」,而2014年的南鄒群則正式正名為「卡那卡那富族」與「拉阿魯哇族」,如今的鄒族多居住在阿里山地區與南投信義鄉久美村等。
這次介紹的這個藏品,來自於1880~1920年間阿里山鄉的尼亞支那社。
傳統鄒族男子衣服的材料大多以皮革為主,女子衣服則大多以棉布、絲或綢緞裁製而成,除此之外,已婚的鄒族女子平時還會在頭上纏繞黑色頭巾,也就是我們這次雜談中的照片。
鄒族女子的頭巾長約五、六尺,寬約一尺,兩端多有十至十五公分的刺繡花紋,其中一邊尾端縫上至少7個小流蘇球,顏色以鮮紅、黃、藍、綠、橙色為主。在第一張圖中,可以看見正反兩面的刺繡花紋是不同的,也是鄒族婦女的傳統工藝。
這樣美麗的織品,它除了可以是平常婦女們盤纒在頭上的額飾,必要時,還可以成為背帶,或是綑綁物品的布。
而在結婚或部落盛大祭儀時,又要如何穿戴頭巾呢?
首先先用三角纏頭的方式,當兩邊各出現三層後,再將尾端流蘇蓋至前額,綁上緞帶,就成了鄒族婦女盛裝時之頭飾裝扮。有時候更會插上植物作為裝飾,或是穿戴彩色毛線球頭飾,甚至是將長菸草插在頭巾上。
隨著時代演變,鄒族傳統服裝如今多只在祭典、婚喪等正式場合才穿戴。頭巾則改良為穿戴簡易的「#額飾」,以棉布為底,鑲綴上彩球,而流蘇則搭配通心軸、珠飾等。也因為邁入了工業社會,整體服裝在顏色的搭配上也有了新的面貌。
在不同時空,傳統服飾總會出現新的型式與搭配,而傳統和現代間的取捨、揉合一直都是每個族群面對的課題,但不變的是,其中族群文化精神的傳承。一如古老的赤榕樹(Yono),仍然佇立在群山環抱的山谷間,等待著Mayasvi祭儀時,戰神(( I'afafeoi、Posonfihi)沿著它下凡,帶給散落在各地的族人精神與力量。
參考資料:依憂樹.博伊哲努《台灣鄒族生活智慧》、國立故宮博物院《織路繡徑穿重山──臺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導覽手冊》、葉立誠《臺灣服裝史》、原住民族智慧創作申請書〈yxsx no cou 男女傳統服飾/服飾〉
圖片:攝於故宮南院、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查詢系統(引自典藏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