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174485032679507&id=650713228390036
依然進行的盛夏——《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陳雅明
拘捕人數1117人、檢控人數超過115人、死亡人數9人,這是從6 月9日至9月2日反送中運動紀錄的數據,還不包括傳媒與網絡觸不及的領域。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亡只是個統計數字,這是獨裁者的話。一場牽涉過百萬人的抗爭運動,裡面包含多少愛恨情仇、關係破裂,甚至不是成敗或時間可以修補。社會運動總是包含許多矛盾的感情,愛與仇、理想與暴力、純真與利益、失望與希望,人與人之間的拉扯及對峙比平白無事的日子赤裸裸得很,與恨。
當下有許多理性的分析。然而,當我們回顧雨傘運動、旺角之夜、2016年立法會選舉,留下更多的是感情。甚至可以說,驅使我們行動更多的是感情,而不是理性。雖然現時四周充滿訊息,卻好像少了共鳴,直播的出現帶來更多的關注,但沒有化解社運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造成的糾纏不清。《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是我在2014年後一讀再讀的書,同年代的人也陸續發現了這本書,並且不約而同認為這本書說出了每一個曾經參與社運的人內心深處一直以來找不到文字表達的聲音。
書中記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直捲全日本的激烈學運、社運,當時作者川本三朗剛剛大學畢業,當上記者,20多歲。後來捲入當中一些事情,最終被判緩刑兩年。60年代末,左翼思潮席捲全球,捷克布拉格之春、法國五月風暴、美國反越戰,全世界的知識分子、學生幾乎都是左傾,一些激進分子甚至受中國文革的毛主義吸引,書中描述的日本全共鬥等社會運動就是在那樣的世界背景發生的。
書的開首是學運結束10多年後,作者偶然看到一部法國獨立電影《沒有陽光》開始的,令他想起壓抑多年的記憶:
「那是一部詩意的紀錄片,馬克在東京所拍攝的風景,沒有特別的故事情節,電影如流水般認出又消失。在貓的墓前拜祭的老夫婦、新幹線、泪橋的勞動者、貓頭鷹招牌、電視中的妖怪電影、蓋在大樓屋頂的神社、鬧區的居酒屋、電車上睡覺的乘客……
在那樣平淡的日常風景中,畫面突然出現帶着頭盔的學生們正在示威遊行。原來若無其事的東京街頭,突然插進這異物般的示威遊行場面,因為太出乎意料而令我感到大受衝擊。
頭盔、遮住臉的白色毛巾、棍棒……一幕幕好似機械般處理過的負片剪影拼貼畫,讓現實中發生過的示威遊行,看來也像幻想中的事一般。只有這一片段看起來不是現在拍的,應該是60年代的事情。地點看起來是三里琢,那是場反對成田機場建設的鬥爭。我已經快忘記了,不,一直努力想忘記那段過去的我,突然無緣無故地被迫回憶起來。『真是的,我可不希望想起那些事』,正當我想跳過這個畫面時,傳來像是要蓋住影像般的女性旁白:
如果不懷抱幻想去愛,就是所謂的愛,我,可以說愛過那個世代。我對他們的烏托邦理想國雖然並不心動,不過,至少他們以原初的聲音喊出了自己的主張……
學生之中,有以肅清之名在山中互砍對殺的;有因過度研究應該打到資本主義,而當上最佳核心要角的。跟其他運動一樣,這裏有陰謀家也有功利主義者。不過這個運動,就像哲古華拉說的那樣,讓所有『對任何不義氣憤填膺的同志』都站起來,這溫柔,可能比他們的政治行動本身擁有更長的生命。所以,我絕對不讓別人說,20歲不是最美的季節。」
寫得太好的句子,任何轉述都是冒犯,所以原諒我直接引述那麼多。
川本三郎並不是想美化那一個時代,因為他面對過學運中許多的暴力內鬥、政治挫敗、死亡、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因此對他來說那段記憶是黑暗的、不協調的、無處容身的,十多年來也不知道如何面對那段糾結矛盾的記憶,就如村上春樹不時以60年代末70年代年初的日本作小說的背景。儘管那段是塵封在地下室最底層的記憶,川本三朗無法不對電影旁白的兩句話念茲在茲:「我,可以說愛過那個時代」、「這溫柔,可能比他們的政治行動本身擁有更長的生命」。於是,他開始回憶,開始寫《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從前讀這本書,總是匆匆翻閱書中談及死者們的情節,因為對比前段描述學運代表的青春及激情,死亡的敘述籠罩虛無及失敗的氣氛,令人逃避,只有若隱若現的認識。這個夏天卻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無法了解死亡如何處在一場運動的中心,其實無法理解川本三郎對那一個時代的想法。
「日本的夏天是死者的季節,是追悼戰爭中死去的人的季節。」
日本全共鬥運動以「10·8衝擊」為起點。1967年10月8日。那天,大學生在羽田機場附近展開抗議行動,阻止日本首相訪問越南,示威者之一的京都大學生山崎博昭在羽田弁天橋被機動隊殺死。
對於山崎博昭的死,「給我們帶來極大的衝擊,發起反對越戰的行動、和自己相同世代的人被威權殺害。這死亡的事實沉重地壓迫到我們身上,把想進入渺小日常性中的『我們』,不顧一切地勉強往歷史的、社會的方向拖出去,使我們無法避開那死亡。」
川本三郎在「死者們」那一章以開始的方式結束:1967年10月8日死去的京大學生山崎博昭對「我們」來說,遂成為「表現一個同時代的死」。任何人都不得不從那裏開始思考起,從那裏做活下去的生的出發。死曾經是「我們」生的中心。
「1967年10月8日」是一個巨大而沉重的符號,向那個時代的日本人投下了一個沉重的問題:「他死了,那時你在哪裡?」
「他死了,那時你在哪裡?」
日本的那個年代已經過去,香港的夏天仍然是進行式,這個夏天很可能比過去的任何一個夏天更加漫長。《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沒有香港的救藥,但可以找到有無以倫比的共鳴,正如書中的兩句話會在我們腦海揮之不去,直到許多年許多年以後的回望及和解:「我,可以說愛過那個時代」、「這溫柔,可能比他們的政治行動本身擁有更長的生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原初之黑原初之赤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天聽一點 #50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們都聽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人,成為我們的朋友,我們就會受他的影響。
然而這樣的影響,在很多的「心理學」實驗裡。其實所呈現出來的,會比你我原本認為的來得更大、更強,而且更深刻。怎麼說呢?
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提是我們心中認定,這個人是「朋友」,但是如果我們把層次降低一點,單純的只是你跟一個人,有一些可能很小,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共通點」的話。
在這個前提底下,比如說,你跟另外一個陌生人,只是在同一個月份出生的;就這樣子而已,你覺得你的行為,會受到他的影響嗎?
在我繼續往下講之前,你不妨靜下心來想一下;你覺得這麼小的因素,會影響到你的「行為」,甚至於,你的「道德價值觀」嗎?
不管你現在心中的認定是什麼,我跟你分享一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這個研究是賈林.基斯教授,跟法蘭西斯卡.吉諾教授,兩位學者,一起共同進行的。
他們找了一群人,以兩兩一組的方式,去進行一些測試。而這兩兩一組,其中一位是真實的受試者,而另外一位是實驗者安排進去的。
他們的做法是,在進行測驗之前,有一個負責監考的人,告訴這兩位。跟他們說:「好好玩哦!你們兩個是同月生的,而且還同年級。好!那我們開始測驗吧。」單純的只是講完這句話之後,開始進行測驗。
而測驗進行的過程當中,那一位暗樁,大概在測驗開始一分鐘之後,就大聲說:「我全部寫完了,那接下來怎麼辦?」這樣的狀態,其實對另外一位真實的受試者來說,是不合理的。
因為那一份考卷,根本不可能在一分鐘就寫完。所以,真實的受試者,一定會發現到這一位暗樁,其實是在說謊,而且是作弊。甚至於在考完之後,對答案的過程當中,這一位暗樁,也謊報了自己的分數。
實驗者就想看看,單純的只是在考試之前,由監考人員點出,你們兩位一個很簡單、很微不足道的「共同性」;那麼,對另外一位真實的受試者來說,他的行為、他的誠實程度,會不會受到影響?
那當然,有實驗組就會有對照組。而另外一組一樣的,監考人員在開始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真有趣,你們兩個在不同的月份出生,讀的年級也不一樣。好!那我們進入測驗吧!」
在監考人員講完這一句話之後,所有的流程,都跟我剛剛說的第一組,是一模一樣的。所以,這兩組的差別就在於,對於那個真實的受試者來說;第一組先被提示了,另外一位暗樁,跟自己是同月份出生的。而第二組,沒有這個條件。
透過這樣的小小的提示,而且是創造出來的心理連結;看看對於受試者,會有什麼影響?
結果發現喔,在那個沒有「共通點」的那一組;就是剛剛說的第二組,有29%的受試者浮報了自己的測驗成績。但是,對於第一組有「共通點」的那一組,你猜猜看,有多少人謊報了自己的成績?
這個數字,是高達有65%的人,受到了這個暗樁、這個臥底的影響,而謊報了自己的成績。「65%跟29%」,足足差了兩倍還要更多。
其實這兩位學者,進一步的去分析,這個實驗的結果。他們檢視了這些受試者,對於「作弊」的看法。
他們的方式,是在實驗前的一個禮拜,和經過了這個實驗之後,都請他們去填寫一份關於「作弊的態度」問卷。去瞭解他們的主觀感受上,對於「作弊」這件事情,不管在道德認知、價值判斷上有什麼改變?
他們比對了這兩份問卷之後,發現了喔。浮報成績的行為,會讓人的道德感降低;也就說喔,不管你先前的價值認定是什麼,只要你作弊,在這之後你就會開始覺得「作弊,其實沒什麼!」,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影響。
然而,如果回到這個實驗的情境。對於那些會作弊的人,純粹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共通點」,叫做旁邊這個傢伙,跟我在同一個月份出生,他作弊了;於是我因為這樣的「共同點」,而我跟著作弊,於是我整個人道德價值就沈淪了。
或許你聽到這邊,會覺得有一點嚴重;可是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生命脈絡,和真實的生命經驗裡面。我們的「道德底線」會一步步的退守,一直退到幾乎是「秀下限」這樣的一個狀態。
你想,它最原初的起始點,都是從哪裡開始的?是不是從一個你在心裡投射,或真實狀況裡面,你認為你跟他「有點像」的那個人,在你面前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於是你也跟著做了。
所以,談到這裡,今天這一段好像有一點在老生常談。但是,請容許我再多講一句,不要太過於相信,自己的自制力跟意志力;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希望今天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2019年4月13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如果你想要在文字表達上更精進,在現在的社會裡面,成為自己另外一項競爭力的話。那麼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4月13號的『寫作小學堂』,由嘉玲老師跟另外一位,專業的編劇陳怡璇老師,為大家帶領。
在過往學員的回饋當中,都帶給大家很豐富,而且很實際的前進。所以,希望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望在4月13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原初之黑原初之赤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電影短評\【攻殼機動隊 2017】
對我而言,看【攻殼機動隊】是一個美夢成真的體驗。
2017年版的【攻殼機動隊】作為改編作品,並沒有單一的忠於任何一個版本,而是把過往所有的作品的元素打碎重組,再加上一點自己的解釋,當然,押井守的版本仍舊是故事的主線,但是還是看得到各版本的元素出現在電影裡頭,進入PUB當中,少校的造型來自於【攻殼機動隊 ARISE】,公安九課分工合作的段落接近【攻殼機動隊 S.A.C】,巴特的故事與狗的橋段則是取自於【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甚至連【歡迎光臨虛擬天堂】這個押井守在2001年在波蘭拍的真人電影,英文片名「Avalon」都還被擺進電影當中作為一個彩蛋,讓我這種老影迷看得是會心一笑。
不只是致敬各大動畫版本,【攻殼機動隊】還很刻意的模仿了【銀翼殺手】那在巨響之後伴隨著字幕解說的片頭設計。看得出來導演魯伯特山德斯真的是個科幻鐵粉,無論是場景、人設乃至於劇情的中心思想,都亦步亦趨的緊跟著原作走,電影沒有出現以往好萊塢改編電影最容易出現的弱化原作精神,然後套上大量動作與笑料的問題,而是把【攻殼機動隊】拍成貨真價實的黑色電影,這個做法是很需要勇氣的,畢竟,黑色電影的主角與動作冒險電影的人物遭遇邏輯基本上是互相牴觸的。
而這部片的每個場景、每個細節與對話,幾乎都緊緊抓住【攻殼】核心價值觀的標準電馭判客風格-藉由一個發生在未來的黑色電影的框架,在查案的過程當中,去探究在這樣的時代當中,「人」所代表的真正意涵,你的身體、器官全都是機械了,甚至連你的意識都可以上載到網路之上,那麼肉體究竟還有什麼意義?沒有肉體的話,到底還是不是「人」?
早在1982年,雷利史考特導演的【銀翼殺手】就丟出過「記憶即人格」的核心思想-人格由記憶決定,所以掌握記憶,就等同於掌握你這個人,這也是片中最令人悲傷的一個設定,想想看,如果有一天,當你發現你的父母、兄弟、妻兒與工作全都不存在之時,那會是多麼悲傷的一件事?【攻殼機動隊】的每一代漫畫、動畫作品,也都不斷提到這個設定。但這一次,製作群試圖想要賦予不同的解讀方法,茱麗葉畢諾許所飾演的歐萊特博士對少校說:「記憶不等同於靈魂」,就是試圖要證明人格的獨特性,不是記憶這種資料消失就可以改變的,即使假造再多的記憶,你到最後還是會像【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脫離人類控制一般,回歸到原初的人格。只不過這一次的嘗試稍嫌片面,史嘉莉喬韓森到最後接觸到自己的「前世」的故事雖然說得通,但是電影的人物情感面偏向冰冷,少校與英雄互相理解的鋪陳也有點過於倉促。
另外,最遺憾的一點,就是素子與巴特的情感的鋪陳。
在1995年,押井守版本的故事當中,草薙素子老是以近乎裸體的形象執行任務,就是在傳達這個素子對「身體」的不在意,她不在意自己看起來是否赤身露體,因為軀體只是一個裝載意識的機械罷了,既然他是機械,那為何還需要穿上衣服呢?這個不在意身體的角色,搭配上一個珍惜肉體的巴特,老是為他那裸露的軀體披上衣服,素子覺得自己已經不像人,但是巴特卻一直把素子當成人來對待,這也是押井守版本的【攻殼】當中情感最為動人的關係,而這個關係一路延伸到續集【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我還記得,當我看到片尾巴特一個人獨自奮戰,素子現身幫忙,巴特把衣服披上素子「附身」的玩偶身上之時,忍不住一陣鼻酸,因為在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巴特對於素子真摯的情感。
可惜,真人版的【攻殼】缺乏這種能令我動容的情感張力,雖然它的確重現了這兩個角色彼此之前的信賴與情感,也加深了巴特這個角色私底下的人性,但是整體的表現還是沒有押井守在1995年與2003的動畫電影版來得深刻,巴特在這一次,沒有幫少校披上衣服,只是選擇把衣服丟給少校。
我想,這也是真人電影版的宿命,魯伯特山德斯作為狂熱的粉絲,讓電影充滿了致敬畫面與影迷才看得懂的彩蛋,卻也讓他成為一部走不出前作影子的作品。
但是,這並不代表【攻殼機動隊】不好看,身為一位已經看過多個版本的觀眾,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是在檢驗它有什麼新的劇情,而是像在看一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改頭換面成更寫實的樣貌,出現在我面前,而每次看到只有影迷才注意得到的細節時,我也不由得讚嘆,如果【攻殼機動隊】的世界是真的,應該就會這個樣子吧。
【攻殼機動隊】是一部很不錯的科幻劇情片,他的寓意深遠,畫面絢麗精彩,如果你從沒有看過【攻殼】系列,那這部電影會是一部非常好的入門,如果你是【攻殼】的老影迷,那麼不要去在意劇情,因為那些故事你多半都已經知道了,仔細看看那些小細節,你會看到很多製作團隊刻意留在畫面當中的驚喜。
原初之黑原初之赤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們都聽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人,成為我們的朋友,我們就會受他的影響。
然而這樣的影響,在很多的「心理學」實驗裡。其實所呈現出來的,會比你我原本認為的來得更大、更強,而且更深刻。怎麼說呢?
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提是我們心中認定,這個人是「朋友」,但是如果我們把層次降低一點,單純的只是你跟一個人,有一些可能很小,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共通點」的話。
在這個前提底下,比如說,你跟另外一個陌生人,只是在同一個月份出生的;就這樣子而已,你覺得你的行為,會受到他的影響嗎?
在我繼續往下講之前,你不妨靜下心來想一下;你覺得這麼小的因素,會影響到你的「行為」,甚至於,你的「道德價值觀」嗎?
不管你現在心中的認定是什麼,我跟你分享一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這個研究是賈林.基斯教授,跟法蘭西斯卡.吉諾教授,兩位學者,一起共同進行的。
他們找了一群人,以兩兩一組的方式,去進行一些測試。而這兩兩一組,其中一位是真實的受試者,而另外一位是實驗者安排進去的。
他們的做法是,在進行測驗之前,有一個負責監考的人,告訴這兩位。跟他們說:「好好玩哦!你們兩個是同月生的,而且還同年級。好!那我們開始測驗吧。」單純的只是講完這句話之後,開始進行測驗。
而測驗進行的過程當中,那一位暗樁,大概在測驗開始一分鐘之後,就大聲說:「我全部寫完了,那接下來怎麼辦?」這樣的狀態,其實對另外一位真實的受試者來說,是不合理的。
因為那一份考卷,根本不可能在一分鐘就寫完。所以,真實的受試者,一定會發現到這一位暗樁,其實是在說謊,而且是作弊。甚至於在考完之後,對答案的過程當中,這一位暗樁,也謊報了自己的分數。
實驗者就想看看,單純的只是在考試之前,由監考人員點出,你們兩位一個很簡單、很微不足道的「共同性」;那麼,對另外一位真實的受試者來說,他的行為、他的誠實程度,會不會受到影響?
那當然,有實驗組就會有對照組。而另外一組一樣的,監考人員在開始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真有趣,你們兩個在不同的月份出生,讀的年級也不一樣。好!那我們進入測驗吧!」
在監考人員講完這一句話之後,所有的流程,都跟我剛剛說的第一組,是一模一樣的。所以,這兩組的差別就在於,對於那個真實的受試者來說;第一組先被提示了,另外一位暗樁,跟自己是同月份出生的。而第二組,沒有這個條件。
透過這樣的小小的提示,而且是創造出來的心理連結;看看對於受試者,會有什麼影響?
結果發現喔,在那個沒有「共通點」的那一組;就是剛剛說的第二組,有29%的受試者浮報了自己的測驗成績。但是,對於第一組有「共通點」的那一組,你猜猜看,有多少人謊報了自己的成績?
這個數字,是高達有65%的人,受到了這個暗樁、這個臥底的影響,而謊報了自己的成績。「65%跟29%」,足足差了兩倍還要更多。
其實這兩位學者,進一步的去分析,這個實驗的結果。他們檢視了這些受試者,對於「作弊」的看法。
他們的方式,是在實驗前的一個禮拜,和經過了這個實驗之後,都請他們去填寫一份關於「作弊的態度」問卷。去瞭解他們的主觀感受上,對於「作弊」這件事情,不管在道德認知、價值判斷上有什麼改變?
他們比對了這兩份問卷之後,發現了喔。浮報成績的行為,會讓人的道德感降低;也就說喔,不管你先前的價值認定是什麼,只要你作弊,在這之後你就會開始覺得「作弊,其實沒什麼!」,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影響。
然而,如果回到這個實驗的情境。對於那些會作弊的人,純粹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共通點」,叫做旁邊這個傢伙,跟我在同一個月份出生,他作弊了;於是我因為這樣的「共同點」,而我跟著作弊,於是我整個人道德價值就沈淪了。
或許你聽到這邊,會覺得有一點嚴重;可是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生命脈絡,和真實的生命經驗裡面。我們的「道德底線」會一步步的退守,一直退到幾乎是「秀下限」這樣的一個狀態。
你想,它最原初的起始點,都是從哪裡開始的?是不是從一個你在心裡投射,或真實狀況裡面,你認為你跟他「有點像」的那個人,在你面前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於是你也跟著做了。
所以,談到這裡,今天這一段好像有一點在老生常談。但是,請容許我再多講一句,不要太過於相信,自己的自制力跟意志力;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希望今天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2019年4月13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如果你想要在文字表達上更精進,在現在的社會裡面,成為自己另外一項競爭力的話。那麼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4月13號的『寫作小學堂』,由嘉玲老師跟另外一位,專業的編劇陳怡璇老師,為大家帶領。
在過往學員的回饋當中,都帶給大家很豐富,而且很實際的前進。所以,希望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望在4月13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