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8月6日,美軍派 B-29 轟炸機攜帶槍式原子彈「小男孩」,對日本的廣島執行了人類史上第一次核武轟炸,造成9萬人喪命與可怕的後遺。三天後,1945年8月9日,美軍再度派 B-29 轟炸機在長崎上空投下收聚式原子彈「胖子」,導致近4萬人立即死亡,當時的長崎市人口有24萬,戰後估計死亡人數約達14.9萬人,而境內約有36%的建築物遭到破壞。
這段影片剪輯了三段美聯社在1945至1946年間針對美軍以原子彈轟炸日本之事件所製播的新聞影片:
(一)1945年10月4日播出的「HAVOC AND DEVASTATION IN JAPAN」(發生在日本的浩劫與毀壞)
影片一開始的原子彈爆炸畫面是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進行的原爆實驗。
1945年7月初,美國終於研製出了三枚原子彈,為此,美國總統杜魯門刻意延後了波茨坦會議的時間,因為他希望原子彈能夠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爆炸,以提高美國的國際地位。
1945年7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到達波茨坦。翌日,1945年7月16日上午5時29分45秒,人類歷史上的首枚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爆炸,實驗極為成功。
1945年7月30日,美英中三國在波茨坦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威脅日本若不立即投降,「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然而日本在當日便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於是杜魯門隨即在回國途中向軍方下達命令:「去投擲那顆大炸彈吧!現在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了。」
1945年8月6日早上8時15分,由美國空軍保羅·蒂貝茨(Paul Tibbets)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在廣島相生橋上空9400公尺高度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用於戰爭的槍式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於日本當地時間早上8時15分在550公尺高度爆炸,造成7萬人立即死亡,戰後估計因燒傷、輻射和相關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9到14萬。
(二)1945年10月15日播出的「NEWS FROM JAPAN - ATOMIC BOMB ON NAGASAKI」(來自日本的新聞-投在長崎的原子彈)
1945年8月9日,即廣島原爆後第三天,由美國空軍查爾斯·斯威尼(Charles Sweeney)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伯克之車」(Bockscar)在長崎上空9000公尺高度投下收聚式原子彈「胖子」(Fat Man),於日本當地時間早上11時2分在550公尺高度爆炸,導致近4萬人立即死亡,當時的長崎市人口有24萬,戰後估計死亡人數約達14.9萬人,而境內約有36%的建築物遭到破壞。
在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後六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時間中午12點,裕仁天皇宣布向盟軍投降,並在1945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影片一開始的原子彈爆炸畫面是在投擲原子彈的B-29轟炸機裡所拍攝的,然後可以看到日本裕仁天皇在部屬的陪同下視察遭到空襲的東京市區,接著他俯身看著桌上的地圖對部屬下達指令,到處是滿目瘡痍的景象。
影片最後拍攝於橫濱的美軍第四十八野戰醫院裡,美軍約翰·亞其諾(John Archinal)正在捐血給戰後自殺未遂的日本大政翼贊會總裁(日本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東條英機。
1945年9月11日下午4時20分,東條英機在三十多名荷槍實彈的美國憲兵衝進他家要拘捕他的時候,使用柯爾特32口徑手槍近距離射擊自己的左胸膛,但是沒有擊中心臟,後來當醫務人員把他抬上救護車時,他表示自己沒有朝腦袋開槍,是為了讓人們可以認出他的容貌,確認他已經死了。隨後,東條英機被送到橫濱的美軍第四十八野戰醫院進行救治,在美國軍醫盡力的施救與護理下,東條英機奇跡般地迅速痊癒了,接著,他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絞刑處死,並於1948年12月23日執行。
(三)1946年8月12日播出的「HIROSHIMA ANNIVERSARY」(廣島原爆一週年)
當年美軍決定原子彈轟炸地點的真相:
1945年8月9日,日本九州長崎市遭受了人類史上第二次也是至今最後一次的核子武器攻擊,當天美軍轟炸機原本要將原子彈投擲在小倉市,卻因天候因素將攻擊目標改為長崎,而此舉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
美國《大西洋》月刊回顧70年前美方選定原子彈轟炸地點的歷史,發現其決策過程交雜著面對人類命運的興奮與焦慮。千年古都京都一度要變成核彈的實戰試驗場,直到最後一刻才被剔除轟炸名單,決策者一開始就知道投下原子彈不是只為破壞日本的戰力,而是要在心理上給日本人最大的震撼,為了達成這點,就必須將攻擊目標選在民眾聚集的區域以瞬間殺死數萬人。
美軍是在1945年5月10日,也就是德國投降後三天開始討論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的地點,參與人員為科學家與軍方人員共同組成的「目標委員會」(Target Committee),他們討論的焦點是,選擇日本的哪個城市做為原子彈的投擲地點,最能展現這項劃時代武器的威力,進而對東京當局造成威攝性的震撼?
領導研發原子彈「曼哈頓計畫」的美國陸軍工兵團葛羅夫斯將軍(Leslie Groves),訂出了選定目標的四個要點。第一,轟炸城市必須是日本人情感上看重的地點,摧毀該城可以降低日本人繼續作戰的意志。第二,該地要有一定的軍事重要性,像是有兵工廠或是部隊集結地點。第三,該地必須仍大致保持完好,才能展現原子彈這種新武器的摧毀威力,因此不能選擇已經被美軍空襲嚴重破壞的城市。第四,該地規模要夠大,才能表現出原子彈的破壞力之廣。
與會人員立刻點出廣島是日本境內最大的「轟炸未觸及目標」,並將之列入考慮名單,而東京則是馬上被排除,因為其已遭受連番轟炸,在李梅領導的東京大轟炸之下更是被炸到只剩日本天皇的皇居宮殿區仍然矗立。
代表美國陸軍航空軍的科學家史登斯博士(Joyce C. Stearns)列出四個優先考慮的攻擊目標:京都、廣島、橫濱與小倉市,這四個城市都是「市區直徑超過3英里的大型都會區」,均能在原子彈爆炸中有效地表現出破壞威力,而且它們在當年8月之前應該都不會被美軍空襲。雖然也有人提出轟炸東京皇居的想法,但是基於東京已經被炸成瓦礫,會議認為轟炸皇居在軍事上的作用並不切實際。
史登斯指出,擁有100萬人口的京都既是日本重要的工業中心,也是日本知識與文化的中心,京都的古老木造遺跡容易破壞,轟炸京都符合彰顯原子彈威力的要旨。而擁有32萬人口的廣島亦具備同樣的吸引力,廣島是日本派兵的據點,市中心的彈藥庫也是原子彈絕佳的投彈目標,能同時對市區造成極大破壞,而且廣島多面環山,可以讓原子彈的爆炸效果更為集中。
與會者一致同意投彈瞄準點應選在城市中心,並避免瞄準已經疏散到城市邊緣的工廠或軍事設施,這個決定一方面這是要對市區造成極大破壞以彰顯威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投下原子彈的轟炸機必須在3萬英呎(1萬公尺)的高空投彈,以避免受到爆炸波的衝擊而損毀,而在這種高度下便只能瞄準大面積市區的中心。生產原子彈的洛斯阿莫斯軍備處副處長帕森斯更直接了當地說,轟炸市中心「對人員與物資的毀滅威力將非常明顯」,如果炸到任何軍事設施或部隊,只是附帶的好處而已。
葛羅夫斯將軍堅決反對預先警告轟炸地的居民,也反對選在無人地帶丟下原子彈,因為這樣將失去原子彈的震攝威力。他說,就算炸出來的彈坑非常巨大,敵人也不會感到佩服,原子彈投入實戰的第一與唯一目標就是該丟在成千上萬的日本人頭上。
1945年6月15日的備忘錄上顯示,目標委員會減少考慮攻擊的目標,不過京都仍舊是頭號標的,因為京都既是典型的日本城市,也有大量的木造建築與非常集中的民宅,並且有許多大專院校以及「文化地點」,而小倉也有絕佳的吸引力,該地是日本最大的軍火庫之一,而且可能藏有大批的毒氣。
但在「目標委員會」之外,美方另有一個「過渡委員會」(Interim Committee)參與原子彈的投彈決策。這個過渡委員會的成立宗旨是為美國總統提供運用原子能的諮詢,包括軍事用途與和平用途。過渡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包括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Henry L. Stimson)、即將成為美國國務卿的杜魯門總統個人顧問伯恩斯(James Byrnes)以及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與費米(Enrico Fermi),其層級看似比目標委員會高,但實際上,這個委員會的影響力在對日決戰的要務面前已日趨淡薄,葛羅夫斯將軍認為當務之急是贏得對日作戰,至於原子能與人類的前途則留待以後再談。
過渡委員會在5月31日召開一次馬拉松會議,會中有人質疑使用原子彈對於削弱日本的作戰意志,究竟與已經卓有成效的燒夷轟炸有何差別?歐本海默反駁說,原子彈將可以造成1萬到2萬英呎高的蕈狀雲,產生巨大的閃光,視覺震撼度遠非燒夷彈所能比擬,而且中子射線還能在三分之二英里範圍內殺人,歐本海默估計一顆原子彈便可以造成約2萬人喪命。
史汀生則是主張不要轟炸京都,因為這個他曾在1926年與夫人前往度蜜月而為其深受吸引的古都,「是個充滿藝術與寺廟的獨特地方」,原子彈轟炸日本「應該要瞄準軍事目標」。史汀生深被科學家估計的破壞力震撼,他在日記中寫道,問題已經不是「有多少平民會死亡」,而是「能有多少平民存活」。史汀生的焦慮使他在會議中訂下的使用原子彈三原則看似自相矛盾:一、不能給日本人任何事先警告。二、不該以平民聚集地當目標。三、應要盡可能在最多日本居民心中造成最深重的震撼。他想讓東京當局深受震撼而投降,但如果不選在殺傷力最集中的地方投彈,又怎能造成最大的震撼?會中最後的結論是,投彈的理想目標是「兵工廠以及大量圍繞兵工廠的工人住宅區」。史汀生藉此同意在住宅區向平民區域使用原子彈。
不過,史汀生依舊不放棄保護京都。葛羅夫斯很不滿意要把京都移除,因為京都是他心目中展示原子彈威力的絕佳場所,但在戰爭部長史汀生不斷的指示下,葛羅夫斯終於在6月30日很不情願地把京都從轟炸目標候選名單裡剔除。葛羅夫斯最後選定的四個目標,依序是廣島、小倉、新潟與長崎。地形崎嶇的長崎不是原子彈轟炸的絕佳地點,但是因為長崎造船廠曾是日本海軍多艘戰艦的誕生地,具有象徵性地位,因此被選上。7月25日,美軍敲定這四個城市作為原子彈的投彈目標,並預定在8月3日之後於天候狀況許可時進行轟炸。
1945年8月6日,晴朗的天候讓美軍派出B-29轟炸機,攜帶原子彈「小男孩」對廣島執行了史上第一次核武轟炸,約有9萬人因而喪命。三天後,1945年8月9日,另一隊B-29轟炸機前往轟炸第二目標小倉市,卻因天候阻礙觀測,改飛往鄰近的次要目標長崎,投下另一枚原子彈「胖子」,導致死亡的人數則多達15萬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避免了第三次的原子彈轟炸。
影片來源:British Movieton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q777_waKMJw6SZdABmyaA
「原子彈核彈差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Re: [新聞] 「原子彈爆炸誰負責」 高嘉瑜開砲質詢郝- 看板MRT 的評價
- 關於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核武系列| 第1季| 核彈原理| 第1集| 什麼是臨界質量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不止遊戲】一顆核彈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現在的核子彈跟當初的小男孩原子彈有何增進之處?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原子彈爆炸後...人僅留「恐怖殘影」 萬分之一秒就被烙在牆上... 的評價
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段影片剪輯了三段美聯社製播的新聞影片:
(一)1945年10月4日播出的「HAVOC AND DEVASTATION IN JAPAN」(發生在日本的浩劫與毀壞)
影片一開始的原子彈爆炸畫面是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進行的原爆實驗。
1945年7月初,美國終於研製出了三枚原子彈,為此,美國總統杜魯門刻意延後了波茨坦會議的時間,因為他希望原子彈能夠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爆炸,以提高美國的國際地位。
1945年7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到達波茨坦。翌日,1945年7月16日上午5時29分45秒,人類歷史上的首枚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爆炸,實驗極為成功。
1945年7月30日,美英中三國在波茨坦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威脅日本若不立即投降,「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然而日本在當日便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於是杜魯門隨即在回國途中向軍方下達命令:「去投擲那顆大炸彈吧!現在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了。」
1945年8月6日早上8時15分,由美國空軍保羅·蒂貝茨(Paul Tibbets)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在廣島相生橋上空9400公尺高度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用於戰爭的槍式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於日本當地時間早上8時15分在550公尺高度爆炸,造成7萬人立即死亡,戰後估計因燒傷、輻射和相關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9到14萬。
(二)1945年10月15日播出的「NEWS FROM JAPAN - ATOMIC BOMB ON NAGASAKI」(來自日本的新聞-投在長崎的原子彈)
1945年8月9日,即廣島原爆後第三天,由美國空軍查爾斯·斯威尼(Charles Sweeney)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伯克之車」(Bockscar)在長崎上空9000公尺高度投下收聚式原子彈「胖子」(Fat Man),於日本當地時間早上11時2分在550公尺高度爆炸,導致近4萬人立即死亡,當時的長崎市人口有24萬,戰後估計死亡人數約達14.9萬人,而境內約有36%的建築物遭到破壞。
在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後六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時間中午12點,裕仁天皇宣布向盟軍投降,並在1945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影片一開始的原子彈爆炸畫面是在投擲原子彈的B-29轟炸機裡所拍攝的,然後可以看到日本裕仁天皇在部屬的陪同下視察遭到空襲的東京市區,接著他俯身看著桌上的地圖對部屬下達指令,到處是滿目瘡痍的景象。
影片最後拍攝於橫濱的美軍第四十八野戰醫院裡,美軍約翰·亞其諾(John Archinal)正在捐血給戰後自殺未遂的日本大政翼贊會總裁(日本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東條英機。
1945年9月11日下午4時20分,東條英機在三十多名荷槍實彈的美國憲兵衝進他家要拘捕他的時候,使用柯爾特32口徑手槍近距離射擊自己的左胸膛,但是沒有擊中心臟,後來當醫務人員把他抬上救護車時,他表示自己沒有朝腦袋開槍,是為了讓人們可以認出他的容貌,確認他已經死了。隨後,東條英機被送到橫濱的美軍第四十八野戰醫院進行救治,在美國軍醫盡力的施救與護理下,東條英機奇跡般地迅速痊癒了,接著,他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絞刑處死,並於1948年12月23日執行。
(三)1946年8月12日播出的「HIROSHIMA ANNIVERSARY」(廣島原爆一週年)
當年美軍決定原子彈轟炸地點的真相:
7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9日),日本九州長崎市遭受了人類史上第二次也是至今最後一次的核子武器攻擊,當天美軍轟炸機原本要將原子彈投擲在小倉市,卻因天候因素將攻擊目標改為長崎,而此舉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
美國《大西洋》月刊回顧70年前美方選定原子彈轟炸地點的歷史,發現其決策過程交雜著面對人類命運的興奮與焦慮。千年古都京都一度要變成核彈的實戰試驗場,直到最後一刻才被剔除轟炸名單,決策者一開始就知道投下原子彈不是只為破壞日本的戰力,而是要在心理上給日本人最大的震撼,為了達成這點,就必須將攻擊目標選在民眾聚集的區域以瞬間殺死數萬人。
美軍是在1945年5月10日,也就是德國投降後三天開始討論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的地點,參與人員為科學家與軍方人員共同組成的「目標委員會」(Target Committee),他們討論的焦點是,選擇日本的哪個城市做為原子彈的投擲地點,最能展現這項劃時代武器的威力,進而對東京當局造成威攝性的震撼?
領導研發原子彈「曼哈頓計畫」的美國陸軍工兵團葛羅夫斯將軍(Leslie Groves),訂出了選定目標的四個要點。第一,轟炸城市必須是日本人情感上看重的地點,摧毀該城可以降低日本人繼續作戰的意志。第二,該地要有一定的軍事重要性,像是有兵工廠或是部隊集結地點。第三,該地必須仍大致保持完好,才能展現原子彈這種新武器的摧毀威力,因此不能選擇已經被美軍空襲嚴重破壞的城市。第四,該地規模要夠大,才能表現出原子彈的破壞力之廣。
與會人員立刻點出廣島是日本境內最大的「轟炸未觸及目標」,並將之列入考慮名單,而東京則是馬上被排除,因為其已遭受連番轟炸,在李梅領導的東京大轟炸之下更是被炸到只剩日本天皇的皇居宮殿區仍然矗立。
代表美國陸軍航空軍的科學家史登斯博士(Joyce C. Stearns)列出四個優先考慮的攻擊目標:京都、廣島、橫濱與小倉市,這四個城市都是「市區直徑超過3英里的大型都會區」,均能在原子彈爆炸中有效地表現出破壞威力,而且它們在當年8月之前應該都不會被美軍空襲。雖然也有人提出轟炸東京皇居的想法,但是基於東京已經被炸成瓦礫,會議認為轟炸皇居在軍事上的作用並不切實際。
史登斯指出,擁有100萬人口的京都既是日本重要的工業中心,也是日本知識與文化的中心,京都的古老木造遺跡容易破壞,轟炸京都符合彰顯原子彈威力的要旨。而擁有32萬人口的廣島亦具備同樣的吸引力,廣島是日本派兵的據點,市中心的彈藥庫也是原子彈絕佳的投彈目標,能同時對市區造成極大破壞,而且廣島多面環山,可以讓原子彈的爆炸效果更為集中。
與會者一致同意投彈瞄準點應選在城市中心,並避免瞄準已經疏散到城市邊緣的工廠或軍事設施,這個決定一方面這是要對市區造成極大破壞以彰顯威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投下原子彈的轟炸機必須在3萬英呎(1萬公尺)的高空投彈,以避免受到爆炸波的衝擊而損毀,而在這種高度下便只能瞄準大面積市區的中心。生產原子彈的洛斯阿莫斯軍備處副處長帕森斯更直接了當地說,轟炸市中心「對人員與物資的毀滅威力將非常明顯」,如果炸到任何軍事設施或部隊,只是附帶的好處而已。
葛羅夫斯將軍堅決反對預先警告轟炸地的居民,也反對選在無人地帶丟下原子彈,因為這樣將失去原子彈的震攝威力。他說,就算炸出來的彈坑非常巨大,敵人也不會感到佩服,原子彈投入實戰的第一與唯一目標就是該丟在成千上萬的日本人頭上。
1945年6月15日的備忘錄上顯示,目標委員會減少考慮攻擊的目標,不過京都仍舊是頭號標的,因為京都既是典型的日本城市,也有大量的木造建築與非常集中的民宅,並且有許多大專院校以及「文化地點」,而小倉也有絕佳的吸引力,該地是日本最大的軍火庫之一,而且可能藏有大批的毒氣。
但在「目標委員會」之外,美方另有一個「過渡委員會」(Interim Committee)參與原子彈的投彈決策。這個過渡委員會的成立宗旨是為美國總統提供運用原子能的諮詢,包括軍事用途與和平用途。過渡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包括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Henry L. Stimson)、即將成為美國國務卿的杜魯門總統個人顧問伯恩斯(James Byrnes)以及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與費米(Enrico Fermi),其層級看似比目標委員會高,但實際上,這個委員會的影響力在對日決戰的要務面前已日趨淡薄,葛羅夫斯將軍認為當務之急是贏得對日作戰,至於原子能與人類的前途則留待以後再談。
過渡委員會在5月31日召開一次馬拉松會議,會中有人質疑使用原子彈對於削弱日本的作戰意志,究竟與已經卓有成效的燒夷轟炸有何差別?歐本海默反駁說,原子彈將可以造成1萬到2萬英呎高的蕈狀雲,產生巨大的閃光,視覺震撼度遠非燒夷彈所能比擬,而且中子射線還能在三分之二英里範圍內殺人,歐本海默估計一顆原子彈便可以造成約2萬人喪命。
史汀生則是主張不要轟炸京都,因為這個他曾在1926年與夫人前往度蜜月而為其深受吸引的古都,「是個充滿藝術與寺廟的獨特地方」,原子彈轟炸日本「應該要瞄準軍事目標」。史汀生深被科學家估計的破壞力震撼,他在日記中寫道,問題已經不是「有多少平民會死亡」,而是「能有多少平民存活」。史汀生的焦慮使他在會議中訂下的使用原子彈三原則看似自相矛盾:一、不能給日本人任何事先警告。二、不該以平民聚集地當目標。三、應要盡可能在最多日本居民心中造成最深重的震撼。他想讓東京當局深受震撼而投降,但如果不選在殺傷力最集中的地方投彈,又怎能造成最大的震撼?會中最後的結論是,投彈的理想目標是「兵工廠以及大量圍繞兵工廠的工人住宅區」。史汀生藉此同意在住宅區向平民區域使用原子彈。
不過,史汀生依舊不放棄保護京都。葛羅夫斯很不滿意要把京都移除,因為京都是他心目中展示原子彈威力的絕佳場所,但在戰爭部長史汀生不斷的指示下,葛羅夫斯終於在6月30日很不情願地把京都從轟炸目標候選名單裡剔除。葛羅夫斯最後選定的四個目標,依序是廣島、小倉、新潟與長崎。地形崎嶇的長崎不是原子彈轟炸的絕佳地點,但是因為長崎造船廠曾是日本海軍多艘戰艦的誕生地,具有象徵性地位,因此被選上。7月25日,美軍敲定這四個城市作為原子彈的投彈目標,並預定在8月3日之後於天候狀況許可時進行轟炸。
1945年8月6日,晴朗的天候讓美軍派出B-29轟炸機,攜帶原子彈「小男孩」對廣島執行了人類第一次核武轟炸,約有9萬人因而喪命。三天後,1945年8月9日,另一隊B-29轟炸機前往轟炸第二目標小倉市,卻因天候阻礙觀測,改飛往鄰近的次要目標長崎,投下另一枚原子彈「胖子」,導致死亡的人數則多達15萬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避免了第三次的原子彈轟炸。
影片來源:British Movieton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q777_waKMJw6SZdABmyaA
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核武系列| 第1季| 核彈原理| 第1集| 什麼是臨界質量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核電廠與 核彈 最大的差異在於臨界質量的控制 核彈 的設計差異在於引爆方式, ... 與核分裂反應 差別 連鎖反應定義-用核分裂產生的中子觸發下一次核分裂0:. ... <看更多>
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不止遊戲】一顆核彈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本期承載遊戲中最常見到的元素—— 核彈 。 ... 【不止遊戲】一顆 核彈 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 【不止遊戲】遊戲與現實中,子彈威力究竟有多大 差別 ? ... <看更多>
原子彈核彈差別 在 Re: [新聞] 「原子彈爆炸誰負責」 高嘉瑜開砲質詢郝- 看板MRT 的推薦與評價
我想這些新聞大概就是吃定大部份的人只看標題,小部份的人看一下文字,
但不會細看裡面的影音....
裡面很明顯的高嘉瑜是說如果發生如果發生非恐怖攻擊,如核災、原子彈等
由誰負責,捷運有沒有應變措施。
郝龍斌說是國家,「哪有人會帶著原子彈路上跑?」是郝龍斌說的,不是高
嘉瑜說的,郝龍斌也扭曲了高嘉瑜的問題。
如果你看整個質詢,
https://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413833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81689
高嘉瑜是針對有人質疑北捷應變不當,提問北捷每年編列預算一百萬到西班
牙、美國等地考察各地捷運系統對恐怖攻擊的處置,已出國八十幾次,提出許
多報告,但北捷是否建立起遇到這類狀況的SOP程序,有沒有在這次事件展現出
來。以議員的職責,提出這樣的質詢沒有不恰當吧?
郝龍斌是提出要增加警力,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建立起各種突發狀況的處理程序,
然後加強乘客的防災宣傳吧?我記得以前捷運似乎還會撥緊急狀況的處置,現在
好像全部是廣告和一些讓座等軟性的東西.....說實在的,如果真的發生什麼狀
況,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當然捷運版的人可以說出一堆,但問題是一般
大眾不曉得,我就碰到有人說「為什麼當時不停下來開門讓大家有地方逃」= =)。
後面什麼「非恐怖攻擊」核災原子彈什麼的高嘉瑜顯然跑題了,但是也沒有報導
的那麼蠢。而且郝龍斌這樣嘻笑的回答老實說不是很恰當。
但媒體這樣報導之後,大家只看到「捷運上帶原子彈」,笑一笑就過去了。
忽略可能是更重要的問題....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RT/M.1400918437.A.503.html
「發生核災捷運有沒有應對措舉」算是聳動嗎.....
核災發生當然不是捷運局管的,但可能的突發狀況就要考慮有相應的應變措施吧
否則地震、颱風、殺人放火也全部都不是捷運局管的
但因為公共運輸空間的特殊性,既然可能受影響,就應該要有所考慮啊
(難怪會說台灣普遍沒有防災概念...)
不恰當是捷運安全是嚴肅的課題,郝龍斌以「哪有人帶著原子彈在街上跑」這樣嘻笑
的態度回應....
我倒不覺得議員可悲,我覺得把沒說的話塞進別人嘴裡、錯置議題,
讓應該被注意的事受掩蓋(這裡是指北捷有沒有針對突發狀況建立SOP,能不能有效執行
)的媒體比較可悲
所以我也說她跑題了啊
但是「核災或原子彈會全部毀滅」也不是正確的吧?會毀滅的應該是原爆中心一定距離
內,其他週邊地區的疏散等還是要考慮的,不是說全部一起等死。
其實北捷方面應該要說「比照大規模恐怖事件」辦理
重點還是媒體挑這種點報導除了製造笑料之外沒有建設性...
經過這些事件,我還真希望可以看到北捷可多宣傳防災資訊(不知道是我沒找對還是怎
樣,在他們網頁沒看到資訊),提出防災演練。
像東京メトロ
https://www.tokyometro.jp/safety/prevention/index.html
或都営地下鉄
https://www.kotsu.metro.tokyo.jp/subway/kanren/disaster.html
這樣,而不是只宣傳要讓位、不要吃東西之類的。
是哪個媒體說"市議員高嘉瑜提出,如果捷運列車上,有人帶原子彈或核彈引發災難"這種
沒有發生的事(這根本是造謠了不是嗎), 讓網路上焦點變成高嘉瑜多沒常識哪有人會帶原
子彈上捷運. 現在轉載的(包括中國媒體)都是轉載這一則來笑台灣議會多荒謬, 根本沒人
理會捷運防災工作
這樣子造謠還不能怪媒體喔...
要媒體確實報導不要扭曲會很困難嗎 = =;
怪不得會有什麼永和地方老人需要台大醫院之類的報導
※ 編輯: wuliaude (114.45.20.149), 05/24/2014 20:47: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