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讀大學的男生,我其實很困擾我喜歡男生還女生,性向是可以改嗎?
老實說,我看男生的成人片會有反應,當下也會覺得很興奮,但同時我每次看完後心裡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自責和罪惡感,因為我其實很不希望自己是男同性戀,甚至不喜歡我跟男同性戀的標籤沾上邊,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但可能從小傳統文化給我們的觀念也有關吧!我一直覺得男生喜歡上男生,甚至跟同性做愛是一件很不"正常"的行為,比如說,上天不是就是配對一男一女才有可能發生傳宗接代這件事嗎?那如果男生喜歡男生,他們怎麼生出小孩?我覺得我很在意我腦中的想法,但同時又對男同志的影片著迷⋯⋯
在每次看完男男影片並自慰後的罪惡感,就會讓我覺得很焦慮,想著很糟糕的事,比如說,這封信就是在做完這件事後寫的,我會想要找點東西來補償內心的空虛感和悔恨感,例如:我還會一直看YOUTUBE的影片,想解除內心的空虛,但每次就像滾雪球,罪惡感和自責感就愈來愈大,導致我就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生活也過得很亂,然後可能有好幾次做完這件事後心情真的很差,我就會暴飲暴食再催吐⋯⋯
我想知道,如何在看完男男成人片並自慰完後解除自己的焦慮與自責並回到原本的生活?」
——風無
有時候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明明理性上面知道某個想法會讓自己產生困擾,但是卻無法停止地會被這個想法給困住(我討厭自己是男同志),同時身體又會做出和想法相違背的反應(可是我喜歡看男男的成人片),於是就會產生認知失調:我腦袋裡面希望我自己成為的人,和我實際上面的渴望與行為不一致。
#認知失調的解套
那該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當認知失調出現的時候,有兩個常見的路徑,一個是改變想法(在這個例子當中,是接受自己喜歡男生這個事實),另外一個是改變行為(停止讓自己再看男男的成人影片)這兩條路徑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讓你的想法跟行為一致。
但有些時候,改變行為非常困難(例如對某件事情已經有慾望、習慣或成癮),改變想法又幾乎不可能(在這個例子當中,就是把「討厭男同志」的想法改成「喜歡男同志」,或是至少不要討厭),這兩條路都行不通,難道沒有第三條的可能嗎?
這次的節目當中提到了一個特別的方法,就是接受兩者都存在。在上面這個例子當中就是:喜歡看男生跟男生的成人片,並且會感到興奮,不一定是男同志。異性戀的男生,甚至是各種不同性別認同的人,都可能因為看男男的成人片而感到興奮。重點是這個影片,是否呈現出情慾的元素,並且勾起你的慾望。
#接受矛盾的存在
還有有一個方法非常好用,就是接受矛盾的存在。在這裡講一個小故事。
前陣子去 Taromak 部落探索 ,Lravorase Lra-madaralrae 在林道裡分享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趣:「你看這個姑婆芋,它其實已經被污名化了。大家都覺得姑婆芋有毒。什麼是有毒呢?就是人吃了之後會中毒、對人類的身體不好。但是這個山裡的姑婆芋,山豬會來吃,尤其是牠腸胃出狀況的時候,這是牠的藥。所以,有些東西是毒也是藥。」
「有些東西是毒也是藥。」最後這段話我老闆講過很多遍了,但我倒是第一次看到姑婆芋本芋,用它的葉子來包食材、做地悶石料理,也是第一次看見上面停放的玉帶鳳蝶蛹(這次運氣很好,分別看到了幼蟲、鳳蝶本蝶來吸食我們烹飪好的地瓜、還有像鐵甲蛹的蝶蛹)。
真正花時間好好端詳姑婆芋,與它學習相處之後,才發現真正可怕的並不是姑婆芋本芋,而是我們腦袋裡面對於姑婆芋的印象。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你恐懼的東西——當你凝視惡龍,就會發現惡龍並沒有你想像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想像。
而接受矛盾的存在是指,你可以同時接受它有毒,也接受它對山豬的腸胃病有幫助。你還可以利用它的葉子包裝食材。就像任何的東西都有不同的面向一樣,你可以接受光明跟黑暗都在同一個人身上存在,不因為你看到黑暗的部分多了,就代表它是不好的。
#接受感覺如實存在
回到這則信箱,在台灣多元性別平權、同志伴侶也合法的今天,很多「恐懼」或者是「害怕」同志的人,還有另外一種更特別的擔心是「覺得自己不應該恐同」,或者是「雖然我各種表現和喜好像同志,但是我希望我的性向可以改變」,這樣的感覺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畢竟很多恐懼是由許多社會文化、過去經驗所累積而成的,很難瞬間調整改變),你只要單純接受這個情緒「是真實的」就可以了。換言之,你可以試著承認自己有一個情緒是:「我看男男的成人片會有罪惡感,我害怕自己是同志,這個感覺是真的」。
像是一雙溫暖的手一樣,把這個感覺捧在手心裡,讓這個感覺不要孤單。
性別的自我認同是一條漫長的路,有時候光是接受自己「和原先的自己想的不一樣」,或者是承認自己「隸屬於一個從來沒有想過的身分」,就要花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走一趟認同的旅程。此外,有些時候你「好不容易接受的認同」,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
就像有些人一開始認同自己是異性戀,後來發現自己喜歡同性別的比較多,漸漸認同自己為同性戀,甚至後來發現自己在性取向上面有更多複雜多元的狀況,於是開始跳脫出兩個向度光譜的性別認同框架,採無性戀或者是其他性別認同,所所以才會說這是一條漫長的路。
矛盾本來就是人生的日常。
或許終其一生重要的並不是你喜歡男生或者是女生,而是你有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本身。當你真實地先接納自己的情緒,你也會慢慢地成為自己。
p.s.對性別認同我了解也有限, 更多資源可以到 同志諮詢熱線 詢問,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今天的節目這裡聽
https://bit.ly/3i2aGNi #海苔熊心理話 #同志 #自我認同 #性別認同 #海苔熊信箱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
厭女文化例子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因為民進黨自己過去就是專門做這種行為的加害者。
幫別的政治人物、支持者團體貼標籤,
為別的政黨分顏色、扣帽子,從中獲取政治利益。
他們覺得這是選舉能夠獲勝的武器之一。
現在被這種自己拿手的武器對待,自然覺得會很不舒服。
WIKI 上面的解釋
美國宣傳分析中心認為,貼標籤在歷史與個人人格發展上都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力。
貼標籤不但可以摧毀一個人的名譽,也可以激勵一個人達到非凡成就、或把人送入監獄、讓人瘋狂挑起戰爭並屠殺同袍。
標籤可以貼在個人身上,也可以貼在團體、幫派、部落、學校、政黨、鄰居、城邦、國家或種族身上。
貼標籤的手法將上述的個人或團體,也可能是一種事物,與一個負面的符號連結在一起。
宣傳者希望利用這種技巧,讓閱聽人在沒有任何依據的情況下,單單憑藉著被賦予的負面符號就因人廢言、直接拒絕某種事物或人物。
對民進黨來說,正面的標籤,過去的最近的例子就是抗中保台的辣台妹。
讓蔡英文化身成勇敢對抗習維尼的女英雌。
.
負面的標籤,則已經數不勝數。
團體的標籤來看,
從過去的芋仔、番薯,製造本省外省身分衝突、撕裂族群。講藍蛆跟黨國餘孽,打國民黨體制跟羞辱支持者,到最近這幾年打不聽話的4%韓柯昌粉韓藍教白蓮教中共同路人等等一堆。
對於民進黨敵對政治人物的標籤那更是多了去了,
以前的李登輝曾被民進黨說是黑金教父,
等到後來兩者結合,就開始說李是台灣民主先生、台灣國父。
侯友宜、柯文哲、韓國瑜、馬英九、朱立倫、連勝文等等,只要有威脅的人,都處理一下。
這些人被下的標籤多到不知道怎麼整理了。
塔綠班甚至連自己黨內威脅到自己的人都可以下標籤。
曾經的中共同路人賴副總統清德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什麼民進黨如此有恃無恐?
因為他們知道在台灣只要能夠贏得選舉,開始執政,之前選舉用多少惡毒下流的方法都無所謂,只要掌權,檢警調司法都是自己的。
所以只要能贏,甚麼方法不擇手段都可以。
過去高雄幾次選舉,不就這樣來的。
那怕是買票,沒錯,這個當初痛批國民黨買票的民進黨,也是有買票被取消當選資格的。
這就像是塔利班看到路邊一個回教蒙面女人,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再說,之後再看怎樣處理。
現在塔綠班的情況,就像胖虎在學校習慣欺負霸凌別人了,結果突然有一天被學校更強的人給揍了一頓,
那種感覺當然就是導致自尊心受損,
玻璃心破碎開始崩潰。
"以前都是我在下別人的標籤,怎麼現在換成我被下標籤了?"
"這種梗都是我在主導的,怎麼換成我變主角了?!"
而這個下標籤其實也不是甚麼政黨主導,
而是網路上討厭民進黨的集體梗。
那怎麼辦呢?
就開始把他導引到是別的政黨興風作浪幫民進黨貼標籤,製造衝突,去轉移衝突。
那有人說你這樣不是在比爛嗎?
不好意思唷,爛人還需爛招治。
對一個爛人、甚至是壞人,用正常方法是沒辦法好好處理的。
何況這也不是單一政黨搞的,而是網路上的集體搞笑梗。
就像你會對中國共產黨寬容嗎? 不會吧!
那你幹嘛對民進黨寬容?! 跟他們講道理根本是對牛談琴。
.
其實塔綠班要解套的方法很簡單,
我這個研究民進黨20幾年的教你們幾招。
只要你民進黨執政真的做得好,不要貪污搞事幹壞事欺騙人民,
幹壞事的一率開除黨籍永不錄用,大家有國外疫苗打不完,
人民不用打沒認證的疫苗去賭命,聽人民的聲音,
不要整天用社維法對付對政府有意見的人,
最重要的是網路上不要有一群綠色塔綠班暴民到處出征。
把清廉 勤政 愛鄉土這個口號真的實踐,
就不會有塔綠班這種標籤了。
不過很可惜,你們塔綠班是做不到的,畢竟只是個口號。
相信你們做得到,大概就跟相信中國共產黨會讓中國民主一樣。
你信嗎?
對吧? 塔綠班。』
Re: [問卦] 有人也覺得塔綠班紅的莫名其妙嗎? https://disp.cc/b/163-e6Fm |問卦原文 https://disp.cc/b/163-e6ER
厭女文化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父的鹽
.
創造新平台其實沒那麼難.
.
不需要矽谷或是什麼龐大的資源和資金,別忘了,臉書一開始也不過是哈佛的把妹網站,而且還是抄襲別人的.
.
台灣其實也有不少討論區,早期的台灣論壇、yahoo奇摩家族,更早以前的社群,還有pchome貼圖討論區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
他們背後都有資訊公司或是入口網站做支撐,而他們沒落也都有各自的原因,無論是被取代或是受眾人口流失,但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那時候還沒有臉書,而且消失前還有一定的使用人口,例如台灣論壇就曾經有網友發起搶救活動,但被經營的公司否決,這些網站即使沒落,仍然屬於一個層次而已,如果經營者認真投入,了解市場並且重新競爭,隨時都有重新點燃烽火的可能,大部分消失的原因是,他們覺得繼續投入成本不符合效益,當討論區開始廣告蔓延、機器人援交廣告大舉入侵,當他們管理人口開始缺乏,或者不想再繼續投入,無論是自然使用者先前產生的各種社會爭議、以及引起的司法案件,這都是開放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參與會產生的必然結果,當他們懶於管理,覺得弊大於利,對自己公司沒有利潤,所以「乾脆關了比較快」.
.
換言之,他們缺少了擁有一個龐大的社群網路主事者,應該有的「決心」和「使命感」,甚至察覺「使用者情緒」以及「未來發展願景」的藍圖,簡而言之,他們看不到後面的東西,以至於像祖克伯一樣,擁有一個龐大社群網絡是能怎樣呼風喚雨,日進斗金的視野,他們著眼的是,現在賺不到錢,而且會為我帶來麻煩.
.
自由時報早期也有一個類似讀者園地的東西,後來也是因為這種心態,當收益還沒到時,各種偏激的人在上頭爭執感覺很麻煩,後來也收了,不然,那也是擁有一個新聞時事討論區發酵的潛力.
.
產出一個論壇並不難,其實你只要拿Discuz!的程式架構,套用下去,也可以搞個現成的論壇,其實古早以前很多討論區都是用Discuz!的套裝軟件去改的,這個模組就是你所看到eyny討論區的樣子,臉書以前曾經有多點開花的論壇戰國時期,光之動漫、藍天動漫、Uwants、百合會討論區,都是類似的架構.
.
為什麼說搞一個社群討論區並不難呢?因為之前神父就搞過兩個,一個是掛在某新聞台下,另一個是某人力銀行,請軟體公司重新寫一個新的,提出符合自己的需求,價碼大概100萬,難的地方就在於,怎麼吸引使用者駐留,吸引人氣,進而產生影響力,更重要的,取得使用者的「信任」.
.
你說現在的臉書使用者信任祖克伯嗎?當然不是,不過一開始的臉書獲取使用者信任,的確突破了那個門檻,當初的臉書跟現在的臉書很不一樣,他們很認真的面對自己的使用者,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提出修正,反映讀者的意見,但現在不同了,說是取得信任,其實只要一開始能騙到就好了,當使用者投資太多的記憶、情感、習慣、人際網絡,我會說,這些都是使用者本身的資產,跟臉書無關,當臉書確定已經攫取到這些「資產」,並經過關鍵期,那麼他就不用顧忌使用者會脫離,甚至也可以不用管使用者的感受了,還能藉由剝削他們獲利,這就像,你已經存了一百萬到一間銀行,如果那間銀行倒閉或者你想拒絕使用那個銀行,改用別的,一百萬就直接損失了,那一百萬還提領不出來,銀行家根本就不用管你怎麼想,還能偷你的錢去做其他的事,這是一個綁架的情境,如果你下定決心,銀行還是會有所損失,但是情境已經變成,要怎麼宰你這隻肥羊又不要宰的過度用力,讓你跑掉,或讓一群人跑掉,這樣子拉鋸的掙扎關係.
.
而他們過往的態度是,想辦法留住你,或讓你贏得更大的面子,讓彼此能共存共榮,以使用者為第一考量,盡可能以不干涉你利益的前提下為自己迎取收益,變成了,以外來出資者的利益為優先,怎麼割你多少肉,流多少血,圖利他們為自己換來收入,這是兩個不同的情境,簡單來說,你從蚜蟲變成了要被切片的植物.
.
所以早期的臉書問題,是過於自由產生的問題,比如廣告詐騙太多,還有能用經營可愛貓貓的名目,騙了一大堆粉絲後,瞬間改名成商業平台,因為粉絲騙得夠多,掉了一堆粉仍然掉不完,早期的問題多是在處理這些使用者糾紛,現在,則是侵犯自由的問題,為了滿足某個「特定客戶」,開始化身成奴隸主,把自己的主人當成奴隸那樣獻祭.
.
所以,「不爽不要用」、「臉書又沒收你錢,你還嫌」、「一邊用臉書還一邊批評」,這樣子你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憑什麼過中國節的強暴邏輯,完全是一種錯誤,甚至是把臉書公司當成是私人企業,而你們只是被提供服務者,所以「廠商為所欲為,使用者只能忍受」,並將之視為一種在商言商的商業邏輯,這樣的祖克伯陷阱,更是大錯特錯,基本上,只要有搞過論壇的都明白,自然使用者才是實際的貢獻者,無論是他們的言論,他們帶來的新聞效益,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記憶,他們的生活點滴,他們吸引來的人,都是「他們的」,想想,一個臉書上面只有一個祖克伯,他每天報導自己如何在網路上罵罵前女友,然後偷竊其他女生的照片放上網品頭論足一番,幫她們打分數,這能吸引多少人?基本上,大概只能吸引到一些仇女廚而已.
.
這些使用者,才是論壇的本身,甚至是論壇的靈魂,少了這些人,臉書根本什麼也不是,所以你是一個經營者,或曾經管理過討論區,你必然知道的鐵則是,「你必須為自己的使用者負責」.
.
前面提到的許多興盛的台灣社群,就是因為「懶於負責」,所以才導致論壇消失,在道德上,他們還算是比較好了,乾脆關掉,誰也不欠誰,在臉書上,祖克伯幹的事是「責任移轉」,不是我要對你負責,而是你要對我的營收負責,繳不出保護費你就消失吧,不欠你一個,我的肥羊很多,就算你繳了保護費,給我錢,還是沒用,因為你給的不夠多,我的大金主,才是我真正要負責的對象.
.
因此,若我們要下一個真正的「商業邏輯」,真正的道理是,如果你遲早都會實行言論審查,並且圖利獨裁者,販售使用者的自由,那你一開始就要說清楚,在使用者的契約講明,「嘿,你他媽用我的臉書以後就要接受習近平的審查」,然後讓使用者勾選「同意」,所謂「不爽不要用」才能建立,這就像,你奪走了別人的東西,還要更多,然後你應該要負起責任的事情變成你們這些人得有滿足我的義務,這是典型的渣男思想,是說,祖克伯本來就是個渣男無誤.
.
對於英語的語境使用者,祖克伯還不敢這麼囂張,我不認為他會對於外國的facebook使用者,進行同等的言論審查,例如4xx之類的數字,這若套用在英語使用者一定會引起暴動,可能有些人只是提到自己的生日就被禁止發言,這般荒謬的事,只在中文使用者身上,或是針對台灣使用者,你能想像拍攝了四百二十六公里的路標就被臉書警告嗎?我相信國外也有這樣的路標,而臉書顯然對台灣具有針對性,一出現關鍵字馬上被警告,無論你該文有無產生影響力,甚至只有自己看到的狀況也會被限制,這已經超出了一般社群處理問題言論的界線,只是純粹的在找碴,刺激使用者的情緒,甚至可以說是在挑釁.臉書基本上已經隔開了兩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這也是當他審查西方的川普和武漢肺炎的時候,東方世界反而有些被遺漏掉,甚至可以明顯看出是被牽連的,而西方世界對於東方世界中共式的言論審查,似乎一無所知.
.
回到台灣的社群平台問題,其實台灣現存早有不少社群討論區,例如ptt,低能卡,mobile01,eyny,巴哈,比較冷門小眾的如糟糕島,也繼續存在,事實上,經營一個討論區並不難,你只要有10個常駐上線的使用者,這個論壇基本上就算「活著」而且繼續「生長」,以台派使用者為例,有一個外獨會討論區(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http://www.1949er.org/chat/index.php
算是一個神奇的例子,他的存在搞不好比ptt還古老,使用的還是pchome時期的留言板形式,堪稱是奇蹟了,至今還有許多美國、瑞典的會友在上面活動,他是一個討論政治的板,沒有其他東西,這在討論區歷史中,必須靠色情、盜版品、學生、男女交友等吸引人的基本配備中,特立獨行的玩意兒,他在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時,還發揮了一些影響力,當所有社群一片舔柯的時候,這裡卻是一面倒的挺姚,並上了新聞.
.
總而言之,創造新平台絕對不是難事,要不要去做而已,當爆料公社都有一個完全抄襲臉書的社群網站,而且ui還設計的挺不錯的,每篇文章還有幾百個讚,像是一個個人社群綜合討論區的集合體,那沒道理其他人不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上面我感覺不到「人味」,也就是自然使用者的氣息,過去神父參與經營的討論區,改幾個讚,一個人留幾百個留言也不是難事,所以,困難的點,並不在於創建,而是在於「駐留」,以及「一個適合的地方」.
.
舉例來說,在臉書上的台派使用者群集,絕對是一個具有豐富性、生命力甚至多樣性的群體,有人負責提供國際觀點,有人擅長思辨,有人喜好貼些搞笑的東西,遇到特定事件,馬上有插畫家奉上圖,各種迷因,多才多藝,一樣不缺,可以這麼說,那就是一群肥美有旺盛水草的阿瓦隆(Avalon),麻煩的是,當我們這群人腳下的土地開始鬆動,我們找不到一個「適合之處」可以移入.
.
舉例來說,我們很難想像這群人移入到低能卡,會是什麼樣的情景,低能卡是以大學生居多,以男女交友世俗瑣事為考量,他們已經有自己的文化,就像ptt初時的樣貌,並不是說上面都沒有台派,不過臉書的台派移入,到某一個子討論區,我不認為這是合適的,甚至能發揮台派的風采,影響力,都是個問號,可能格格不入居多.
.
所以,「適配度」顯然就是個問題,又比如說,台派使用者轉入到ptt去,這適合嗎?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們普遍對這裡反感,ptt比較像是一個已經崩壞的地方,那裏的使用者基本上綠共、塔綠班地說個不停,如果用一個征服者的姿態或者委曲求全,我想,對於兩者的使用者來說,恐怕是不願意的.
.
比如有人說,神父,你怎麼不回ptt發文,這個嘛,也不是不行,事實上我早就在那邊發過了,不過我已經跟那邊的使用者沒什麼交集了,發了,也不會令人感覺到當初的「神父」就在那裏,基本上,神父已經成功地轉移到臉書了,並且和原地的柯糞與母豬教徒結下不可解的仇怨,基本上,不是他們滾就是我亡,雖然他們在自己的地方吶喊神父過氣許多年,但在臉書的神父聲勢卻越來越旺,神父也樂得在臉書上打爆柯糞,完全不想回去糞坑.
.
Ptt是一個鳩佔鵲巢的例子,換言之,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後,那裏發生了大量的社群替代,大量的使用者出走,過去三位一體的黃金年代,已不復見,各個網路名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政治文,而且是最偏差的那種,反台獨,反民進黨,反覺青,兩岸一家親的存在.
.
可以這麼說,他們墮落至此,也有某種正當性,那就是有一部分原始使用者是自願的,自願的變成那樣,從一個太陽花的支持者變成柯糞,藍綠一樣爛,至於其下混入的五毛,柯文哲攜入的網軍,這都還在其次,有一群使用者的確陷入在一種被害者情節,阿北都是被誤會的,就好像我被誤會了一樣,他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選擇錯誤,即使認知到柯文哲是一坨屎,自己仇綠仇到腦殘而且親共,因為「都是你們逼我的」,過去人們芥蒂的親中、五毛、賤畜等等,現在他們可以毫不見怪,自然而然地接受,並以為是合理的,因為,只要能反民進黨就好.
.
他們陷入到一種防衛機制當中,並且自居主流,比起認清自身錯誤這點,那些提醒他們是錯誤的人,比什麼都來的可恨,即使認知到自己被詐騙了以後,比起騙自己的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被騙的人更令人憎惡,因為他們認為,是這些人使自己陷於錯誤,而不是自己有啥不對的地方,「我沒有錯」.
.
當陷入這種極度自私的情結,基本上是無解的,只能等待他們厭倦了會發現自身的利益開始被侵害為止,而這群在ptt的人正在式微中,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現象集中在八卦版,出了八卦版以後,他們基本上是被排擠的,而政黑板目前也有人在試圖守住防線,我們所說的墮落的ptt,基本上,集中在八卦版上,在其他版,這些自然柯糞基本上也會裝無知,若無其事的和其他人一起討論,他們也會害怕被貼上柯糞的標籤.
.
這種社群替代現象,也和ptt本身衰弱有關係,ptt本身有依靠一大票自然使用者發起的管理群,當這個學術網站人逐漸凋零,各個班級看板開始廢棄,這些管理人群也開始缺乏,並且缺乏內控和防弊,原本權力較大的管理者又過於僵化與怕事,導致錯過了可以糾正這個社群替代的時機.
.
這些改變看板生態的柯糞版主,其實跟當初母豬教徒入侵女版,當上版主,說要改變女版一樣,誠如韓國瑜所說「選舉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當這些操著不正常心態,也不是出自於維護該看板的利益,又無法證實背景和投票者是否灌票嫌疑的人,當上版主,並且一個版接著一個板擔任,還能去檢舉其他正常使用者,例如boyo,他們相比其他正常使用者,有較強的動機還有較多的時間,甚至還能當成一種工作,很快的,正常的人們就會逐漸脫離,甚至不想回去,即使,構築這ptt討論區的信度者,真正有貢獻的人,並不是他們,而是歷代使用者累積的記憶和智慧結晶,但他們就像後來居上的寄生蟲,當他們說話比誰都大聲,散播的情緒比誰都還要負面,甚至,自我中心到比誰都還要執著,那麼,他們就會是贏家,也是最後的輸家.
.
可以這麼說,當母豬教興起了這一種污染其他看板的模式,最後,母豬教仍然被柯糞這個新興群體所取代,母豬教徒基本也算是ptt使用者,柯糞就不太是了,他們當中有大宗應該是從line群組或者藉由柯網軍轉介而來的新使用者或者俗稱的買帳號,配合少數不肯認錯的自然柯糞汲取正當性,最後成為難以割除的ptt公害.
.
不知道母豬教主是否健在呢?事實上,柯糞一詞也是他發明的,這有點像塔利班被伊斯蘭國取代的情景,母豬教主曾經也力戰柯糞過,這也不得不佩服他了,基本上,母豬教徒攻佔看板,只是因為好玩(他們聲稱),柯糞攻佔八卦版,到萬華版散布罷免林昶左,這就很明顯具有政治動機了,而背後,可能來自特定政治人物的指令,而且有組織和系統,甚至還有文宣,聲明他們控制這個看板符合民主.
.
回到正題,我們都知道是杜奕瑾創造了ptt,那麼,杜奕瑾可不可以創造另一個ptt?
.
我想,很難.
.
正是因為討論區或社群,有其不可替代性,各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文化,這一點,不只是社群,也反映在社群人口,因此從一個地方移入到另一個地方,必然會產生「容器」問題,他可能不至於衝突,但會影響使用者意願,理論上,bbs當初也不只ptt一個討論區而已,有中山美麗之島,不良牛等等,只要找個學網下的bbs,台派人口大規模移入就行,但是,關鍵在於「習慣」,習慣使用臉書的介面是否能習慣bbs的介面呢?無論如何,必然對台派群集產生某種消耗和折損,而這些論壇之所以壯大而具有現在的規模,也都是白手起家的類型,例如巴哈姆特原本也是bbs,浮上瀏覽器介面成為一個討論區,當初,甚至兩方還試圖同步,不過漸漸地,巴哈姆特取代了巴哈姆特bbs,而成為現在的巴哈姆特,新陳代謝一番,也要花費數十年.
.
當初經營創造兩個討論區,神父也認識到了某些現實,討論區是成功做出來了沒錯,而且介面也很好,但關鍵仍在於如何吸引人駐留,神父的初衷也很簡單,那時,我還是個ptt名人,就是建立一個台灣本土的討論區,以防ptt沒落,或者被臉書綁架,神父進的第二間公司,他們有一個資訊部門做支撐,而且準備投入大量行銷費用,該資訊部門負責人甚至有打倒臉書這樣的理想,他也的確設計了一個如同linkin那樣的東西,做出個人社群融合討論區這樣龐大架構的形式,當神父被叫去說服高層,甚至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因為玩社群的都是像我這樣的魯蛇,都沒在工作的,所以,當我們有了社群討論區以後,也會連帶著用公司的網站來找工作,創造雙贏的局面.」
.
不過,關鍵在於,我的能力並不足,我害怕擔負風險,對於資訊,神父只懂一些皮毛,而最大的危機感來自於,我無法掌握討論區的自主性,誠如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企業想要搞社群,也是為了營利,無論是像祖克伯那樣掌握個資販售,或是藉由完全不會用臉書的客戶,服務他們,控制他國輿論來謀取自身公司的利益,其實我想這個不證自明,臉書上大多宣稱台灣商品販售,很多都是中國假網站投放的詐騙廣告,臉書上管制的仇恨言論,多是配合中共需要,小粉紅們定義的「辱華」,其他政治傾向,如統派仇恨言論,中國網軍的血洗台灣,他們基本上不管,這是明顯的雙重標準-我審查你腳下的灰塵有幾毫米,無視背後臭氣熏天的垃圾堆積,然後說,我這是在維護人們的健康.
.
記得某齣日劇有這樣的劇情,經營一個討論區的成功人士,他像朋友炫耀他怎麼營利的,他掏出手機,用管理者的名義刪除了一則貼文,因為那貼文的內容是在罵某某企業虐待勞工,接著,他的手機噹的一響,收到了一筆天價的入帳,來自於那個企業.
.
試想,如果劇中一個企業是如此,何況是有獨裁者用一個國家的資源挹注呢?
.
對於過去經營討論區的神父來說,不可能將一群支持台獨的人,移轉到兩岸交流的網站,同樣的,我也不可能因為企業的需要,而欺騙自己的粉絲,對於神父來說,我那幾萬的粉絲的優先順序,永遠比我被派發的工作還來的重要,所以神父儘管經營過兩個討論區,不過始終沒有將自己的身家性命賭下去,把我神父的臉書,用來為這個企業委託的討論區服務,賭上自己的信用,而我的能力不足,權力微小,兩方都是我自己創造的東西,但我拋棄了其中一個,成為失敗的員工.
.
因此,假使台派想建立自己的新平台,這完全是可行的,事實上,被臉書荼毒的,不只是台派群集而已,甚至連韓粉或是泛藍群集,也是高喊「民進黨控制臉書」的對象,但他們十分愚蠢,問題不再於民進黨,而是在於臉書,facebook,他們對於中文語境的使用者,基本上,採取的是放任給一群謎樣的獨裁者集團服務的商業模式,所以,他們並不是為了台灣島上任何一種思維服務,也不在乎台灣島上的每個人立場,他們在乎的模型,目前是繞著中國本位,在進行旋轉,因此,砍一個韓粉的臉書,就會刺激他們進攻民進黨,也符合他們圖利特定對象的目的,如果他們的客戶的用意,是在使台灣社會對立/分裂/混亂的話,與之目標相反的群集,也是他們利用的對象,他們也會毫不在乎的出賣韓粉或者深藍族群的利益,我們可以這麼說,不合理的言論審查,用仇恨歧視作為藉口,本身就是歧視的來源,因為他只針對你,也是製造仇恨的原因,兩方都是他試圖激化的對象.
.
所以,只有台派需要一個新平台嗎?我想,泛藍族群也挺需要的.
.
現在解決臉書箝制言論自由的問題,大概有兩條,第一條,請立委諸公或政府,效法澳洲或加拿大,對臉書的行為提出掣肘,這就是一個談判的過程,除了請他們停止言論審查以外,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例如,申訴的機制,懲罰的機制,要知道,如果你是一個論壇經營者,你受理檢舉的人應該要和受理申訴的人一樣多,簡單來說,你有本事關多少人,就要能放多少人,如果你不能受理申訴,那就停止檢舉,只有單方面的檢舉,整體來看,就是對所有使用者進行整體言論自由的縮限,很容易淪為報復式的檢舉,這只是在出賣整體使用者的權益.
.
再來,臉書判定違規次數,基本上是不能消除的,是永久刑罰,一般討論區的處理方式,應該是限制發言天數後即可釋放,臉書則有永久案底,今天一次不合理的罪名成功掛在你身上,他就會逐步的累積,直到你的帳號消失為止,當你被檢舉辱華兩次後,第三次可能因為一點錯誤,而被整體砍除帳號,「因為你過往的罪,所以很合理」.
.
第二條,就是創建新平台的道路,這絕對是可行的,就算短時間內不可能,需要長時間慢慢培養的社群,也好過「什麼都沒有」,當然,我們現在鼓吹關閉臉書,轉移到某某社群,這絕對對台派是一個巨大傷害,因為你明年就是選戰了,現在才想放棄唯一能抵抗親中勢力的武器,說要造一個新的,根本是緩不濟急,而且可以說是自殺行為,應避免簡單思維,要就全要,不要就全不要,要移轉到新的平台,就得徹底不使用臉書,或者,只能繼續被祖到任人魚肉,連一點新平台的發想都不被允許,這些,都是因噎廢食,正確的作法是,一面保留現有的工具,一面試著養自己的,把他養大,這就是戰備物資的概念,你要打國外疫苗,也要培養國產疫苗.
.
新的社群平台,是否只能寄望私人企業?民間組織?未必,低能卡當然是個例子,不過他明顯無法容納大量的使用者,以及符合主流使用者的習慣,ptt是另一個例子,講白了,他原本是台灣學術網路的資源,以學術性質為原始目的,是吃公家飯的,不過被一群柯糞惡搞成反政府兩岸一家親的極端討論環境,這根本不正常,如果民間有免於言論審查恐懼的需求,政府在公家單位上提供一個平台,也是可以的,是說,農委會都能為了農民,架設代購平台;唐鳳也能為兩千三百萬人,設計出疫苗登記網站,為了國民的需求,為了免於恐懼的自由,政府提供一個言論自由的平台,又有什麼困難?
.
今天是為了避免被境外勢力搞言論審查,社群媒體公司搞言論壟斷,這樣成立的理由,已經具有十足的正當性.
.
至於,「社群移轉」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舉個例子,比如徐閉被臉書封鎖,和被瘋狂檢舉後,她移轉到推特,而且短時間就得到龐大的受眾,比她原本的臉書還多,這是一個成功例子,和她的個人特質有關,她的粉絲願意跟隨她到另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像神父切斷臉書去推特大概會吃土,因為推特限制了字數.
.
也不用過度擔憂,人們只能習慣於臉書的介面和使用方式,所以永遠都要被臉書所支配,人們需要的,或許只是一個新容器,比如神父過去也是ptt重度使用者,也曾一度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戒掉ptt,不過,這其實不難,神父以前根本沒在用臉書,只用ptt,轉移的過程,中間一段時間的確不適應,不過後來很快就習慣了,現在根本沒上ptt,還怕帳號被砍了,所以偶爾會登入然後下線.
.
這始終是風險考量的問題,如果能有一個新的、合用的平台出現,那短時間內,大家說好,並且同時進入,重新創造並且迅速壯大一個新的社群,並非不可能,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對象,遇到對的事件,大家一起往對的方向行走,就能造起一個諾亞方舟,當初川粉的靈的轉移就是一個例子.
.
不過,以現在的時間來說,冒然轉移或廢棄舊有社群,對台派來說,風險實在太大了,必然流失大量同伴,或者,找不到彼此,失去現有的影響力.
.
新的平台的要件,必然是穩定的,至少要保證存在4、5年以上,坊間過去也有想取代line或者臉書的社交軟體,但他們大概開幾個月,不會經營,就直接關閉了,這是短視近利的行銷邏輯,一開始注定失敗.與其說是社群需要龐大資源才能產生,不如說是策略問題.這就像打線上遊戲,如果我玩一個不到一年就倒的伺服器,我怎麼會捨得讓自己上去練功打怪賺錢呢?搞不好練到了一個高等帳號,馬上系統就倒了,我損失慘重,這樣的遊戲,不會有人想玩的.
.
最後的最後,神父還是要說一件事.
.
你創造的東西,來自於你自己,你吸引人的,是你的記憶,你的觀點,你的魅力,你的畫工,你說故事的能力,你的智慧,你和你的夥伴共享的,是專屬於你們的小秘密,而人與人之間所連結起來的,叫做革命情感.
.
讓我們離不開的,並不是臉書.
.
我們離不開的,其實是彼此,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Weitung_Chen #使徒行者 #Jean 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尋找諾亞方舟】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厭女文化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現代人對於關係的困擾,有很大的程度都源自於跟「家人」的關係,假如你也想要舒服的跟家人相處,就一定要鎖定今天的節目。
在收看影片之前,不論你是在Youtube,還是Podcast收看還是收聽,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你的具體支持,是我們製作節目的最大動力~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跟大家聊聊「家人關係」這個主題。
我想對大部份的人而言,我們都是從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長大,小時候爸爸媽媽照顧我們,長大了想多跟爸媽親近,這是很自然的事~
家庭會傷人?
只是當家裡發生一些紛紛擾擾的時候,受到東方文化影響的台灣,大部份的人都希望以和為貴、息事寧人;畢竟同在屋簷下,能夠和諧相處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在我的實務經驗上,「息事寧人」這樣的思維,卻是辛苦的開始,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而且情緒每天都在波動、變化;要是一昧的強調「家和萬事興」,反而容易壓抑過多的情緒。
導致家人關係太糾結,到最後養育的恩情、陳年往事、甚至於是生活、情緒、財務,全部糾纏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一個學生的家庭困擾,他的情形是這樣子的~
我的學生是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畢業後有了工作,也曾想過搬離開家,不過考量到房價物價,掂掂自己有限的薪水,自己獨立生活實在太辛苦。
加上母親過幾年也會退休,怕媽媽一個人生活太寂寞,留在家裡跟母親作伴,還有人幫忙打理生活瑣事,想想也挺好的。於是她就選擇繼續住在家裡。
一開始還相安無事,可是隨著她工作越來越忙碌,母親對她的擔心就越來越多。怕她太忙沒時間吃飯、纖維質攝取不夠,每天都準備一大盆水果要她帶到公司去。
即使她表示整天的行程都在外頭,帶水果不方便,媽媽還是堅持。有的時候加班晚回家,媽媽也堅持一定要等門,不管她怎麼勸,要媽媽早點睡,都沒用。
她覺得兩個人住在一起很有壓力,想要搬出去,不願意自己變成媽媽的負擔,可是又放不下母親,怕媽媽一個人太寂寞,當然錢的問題也是一個考量。
這三方面的矛盾,一直在她心裡打架,讓她很糾結、為難,就跑來問我該怎麼辦?
媽媽講不聽,怎麼辦?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不過這倒讓我想起一位朋友,在對家人關係的衝突上面,他的面對和回應方式,非常經典,於是我跟我的學生說了一個諮商界前輩的例子~
這位前輩有兩個女兒,一個五歲,一個三歲,有天晚上,兩姊妹吵了架,妹妹先哭著跑到我朋友的房間告姊姊的狀;沒多久之後,姊姊也到朋友的房間,說妹妹的不是。
照常理來說,當父母親面對孩子吵架的時候,會很直覺的說「不要吵架!」或是會問「到底在吵什麼?」這一類想要介入排解,擔任調停者的角色。
不過我的前輩非常有智慧,他關注的焦點不是兩姊妹吵架的細節,而是跟兩姊妹說了一個「呵呵與癢癢」的故事~
「呵呵與癢癢」的故事
「森林裡啊有兩隻猴子,叫做『呵呵』和『癢癢』。呵呵和癢癢很喜歡一起 玩,玩得好開心的時候,都會哈哈哈一直笑,好開心好高興好興奮!
可是啊…有時候,呵呵和癢癢會吵架,一吵架,就會很難受,不舒服,不高興,很想要把對方推開,推得遠遠的…。
在一起的時候,會開心,會吵架,可是如果呵呵不在,只有癢癢一個,就會好無聊好無聊......」
這兩個小女孩在前輩的懷裡聽得很起勁,忘了哭,後來前輩接著說:
「森林裡啊,另一個角落,有一隻小河馬,牠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小河馬波波,小河馬波波有一天遇到小鱷魚赫赫,小鱷魚赫赫有看起來好可怕的牙齒,牙齒好尖好尖看起來就好可怕…
小河馬波波看著小鱷魚赫赫,說:『我要來數一數你有幾隻尖尖的牙齒!嗯∼∼∼一,二,三,四,五......哎唷喂呀,怎麼那麼多啊......』
小鱷魚赫赫,看到小河馬波波沒有被牠尖尖的牙齒給嚇到,忽然也開心的想要數小河馬波波的牙齒。
小河馬波波也有很多很多牙齒,而且啊,小河馬波波的牙齒圓圓的,好可愛喔!『一二三四五,哇∼好多可愛的小牙齒喔!』。」
小河馬波波和小鱷魚赫赫,後來還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下次把拔再跟你們說喔!」
前輩刻意賣關子,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兩個小女孩聽完故事,不約而同的翻下床,走到客廳,然後姊姊就跟妹妹說:「來,姊姊說個故事給妳聽。」
五分鐘前還吵的不可開交的姊妹,一下子又變得相親相愛了。
故事說到這裡,那位坐在我面前的年輕朋友,原本皺得很緊的眉頭鬆開了,嘆了口氣,笑了笑跟我說:「老師謝謝,我懂了~」
聽到這裡,不曉得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隱喻」是什麼?
會不會有種模糊的感覺,好像懂了一點點,又好像沒全懂呢?
事實上,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我並沒有提供我的學生,任何實質上的解決方案,而是跟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就能讓他主觀感受上的挫折、痛苦等等情緒,減輕了很多,那麼到底為什麼「說故事」會有用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這是因為故事裡有「隱喻」!
而所謂的「隱喻」,它是一種繞過表意識,直接跟潛意識溝通的語言。要是你對心理學有點概念,你就會知道,在心理學裡,人的意識層面分為表意識跟潛意識。
表意識的理智思維無法控制潛意識,不過潛意識卻無時不刻,都在影響著表意識的行為和選擇。
這就是我的諮商前輩~哈克,在面對女兒糾紛時的策略!
他不是直接調解女兒們吵架的「表面事情」,而是說了「呵呵與癢癢」的故事,就能繞過表意識,讓兩個女兒領悟到更重要的事情是「彼此的陪伴」,於是女兒們不吵了。
這就像是《孫子兵法》,很多人以為《孫子兵法》是教人打仗,用武力解決問題。但其實《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就請大家要多想想如何「不戰而勝」?不用流血、殺傷就能弭平衝突,才是更高境界~
如何啟動「潛意識」?
那你會不會很好奇,為什麼「隱喻」這麼神奇?
其實這個答案也不難,因為凡是有「隱喻」出現的時刻,它就意謂著在人們的心裡打開了「新的空間」,於是表面上過不去的事情,也就有了轉圜的餘地~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前面提到的哈克兩個女兒,她們在聽「呵呵與癢癢」的故事同時,她們的表意識就跳脫出吵架的情緒,全心全意置身在森林裡,跟呵呵與癢癢在一起。
跟呵呵癢癢一起笑、一起開心、一起森77、一起失去呵呵,然後發現了會好無聊、好無聊!
透過這樣的過程,兩個小女孩的潛意識,不知不覺吸收了「呵呵跟癢癢」的故事結局;知道失去彼此會很無聊。
於是哈克不必為兩個女兒調停和仲裁,兩個女兒的紛爭也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這就是隱喻的妙用所在!
同樣的,回到我的學生身上,雖然我沒有直接處理她和媽媽的關係,也沒有花時間協助學生細數她母親的好。
但透過隱喻和故事,她卻重新發現和媽媽的關係,不只有爭吵,其實還有滿滿的愛,他們都是相互在意的,誰缺了誰都不開心。
只是有時候,我們的心思會被一些小細節給佔據,覺得對方好討厭,好想討一個公道,證明自己是對的。
卻忘了,只要有任何一方願意先釋出善意,不被表象兇惡或憤怒的模樣給限制住,主動靠近,就能看到對方身上還有很多優點。
也正是因為這份善意,幫助自己長出更多心裡空間,看見美好。
事情不一定都能解決,可是心情很快有了出口~
那麼要是你也跟我一樣,很佩服哈克的智慧,很想跟他學習潛意識的語言,我會很鼓勵你,加入我們最新的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是哈克~黃士鈞博士,精心打磨一整年,在華人地區推出他個人的第一個有聲課程。
在【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裡,我們會隨著哈克的聲音,進入潛意識的世界,遇見全新的自己!
今年年初蔓延開的新冠疫情,對我們的世界造成許多經濟、交通、關係的破壞,而從更大的層面來看,這次疫情或許也在警惕我們。
當我們一昧追求成長、追求改變的時候,很可能是在傷害身邊的資源;就像人類之於環境的過度開墾、對生態的掠奪,這些都需要休生養息,才能恢復環境的健康!
同樣的道理,回到你身上,「表意識」為了生存而不斷擴張的人際關係,可能讓你感到疲憊或受傷,這也需要「潛意識」來幫你找回內在平衡。
我們在這個時刻,推出哈克的線上課程,是因為這個世界需要重新建立人與人的信任網絡,而【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就是能為世界、為家人重新找回愛與溫暖的課程,歡迎你的加入。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收看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記得把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打開。
而Podcast收聽的朋友,除了訂閱,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厭女文化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提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更新,透過心理學在生活裡的應用,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想要每天都有所進步,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
在我們行走江湖的過程裡,為了應付我們的客戶,或者是我們老闆的需求,我們常常要做一些對應的調整。
只是有時候很讓人洩氣的就是,我們明明按照對方說的原始版本做了調整,結果呢,他後來就推翻。
然後呢,推翻了一次、兩次、三次,到頭來他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本的版本;而這個原本的版本,就是你最初的版本,會不會有一種不知道在忙什麼的感覺?
假如你也有這樣的心情,常常在這種事情裡面吃足苦頭,那麼今天我要跟你分享一個表達上面的技巧,這個技巧就叫做「回到最初」。
所謂的「回到最初」,就是回到在時間軸裡面的源頭。比如說你的客戶,跟你反映這個計劃案會不會太樸素了一點。
這時候你可以回答:「確實如果要說樸素,它的確是樸素了一點。但是最初我們就認為我們的TA,對於太華麗的商品或者是呈現感覺到厭煩;所以才提出這樣的企劃案。」
你聽聽看,是不是同時接納了對方的訊息,然而又提醒了對方,我們最一剛開始所談的版本是什麼?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如果你的客戶跟你說:「為什麼要鎖定那些感覺到疲勞的TA呢?」
這時候或許你可以這麼回答:「在最開始的時候,貴公司跟我們說明,是以40多歲的單身女性為主要的TA。」
「不過依照我們所理解的,貴公司的客戶組成結構裡面,這個客群的人數,事實上是比較少的。所以呢,在我們進一步的研究資料裡面呈現,其實貴公司的TA的主要組成,用疲勞作為訴求,都會是他們很動心的部分。」
通過這個例子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我們給我們的客戶做這樣的回溯,這時候提問者,就能夠明白我們提案的主旨,或者是價值。
而且這個主旨跟價值,不是天外飛來一筆,是按照你剛開始給我的訊息,再去做衍生的。
於是對話的情景就很容易的引導到繼續去討論「那這個TA這個目標客戶真的適當嗎?」這樣子更深刻更有建設性的議題。
而且如果對方接受他們自己最初提出來的版本跟論調,那就很容易接受你所提出來的提案。
然而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也沒有關係,我們就回頭重新檢視,這所謂「最初的想法」究竟是什麼?這樣子就能夠在下一次提案的時候,做具體的修改。
然而在實務上我們也會發生,雙方對於最初的想法是不同調的情況,像這樣的狀況底下,就算說服對方接受提案,或者是部分的細節,這效果也會很差的哦!
然而透過不斷不斷的去回溯、回到最初的版本,他才能夠去確認我們彼此之間的認知,在哪個部分誤會了、扭曲了?
一直到我們怎麼樣去認定共同的認知是OK的,也才能夠從具體掌握的部分繼續的往下走。所以「回到最初」這樣的技巧,他有幾個好處哦!
第一個好處就是,我們有機會針對那些以自己的好惡啊,或者是感覺而遭受到否定的細節,去做進一步的討論,能夠以邏輯的順序去說服對方。
而第二個好處就是,透過邏輯的推演能夠再次的說明,我們為什麼要跟客戶做這樣的提案?
而第三個好處,就算最後的提案細節遭受到否定,也能夠成為下次提案的方針;因為如果這一次的被你否定了,那麼這一次你告訴我的,就是下一次的所謂的最初啊!
只要你能夠讓自己的提案、講的每一句話,都能夠回到是「按照對方給你的訊息」的源頭;那這個時候,對方也不太好意思不斷的去推翻自己以前的說法,那不就是打臉自己嗎?
而最後一個好處就是,由於因為不斷的回到最初的想法;所以呢,簡報的討論就會相對的比較深入。
因為談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追溯到最根本的脈絡,所以比較容易獲得對方的滿意度,或者是好評。
所以呢,聽到這裡,如果你覺得,常常對於別人的問題感覺到疲於奔命;而且呢,有一種被卡住的感覺。
那麼記得讓你的表達不斷的回到最初,去回溯最早討論的源頭是什麼?這個部分會對你很有幫助!其實這樣的想法,也呼應了我的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
在【自信表達力】裡面呢,我說我們要把我們的訊息要說清楚,其實邏輯很簡單,就是三個英文字叫做「What、 Why」跟「how」。
「What」我到底要跟你說的是什麼?而這個所謂的定題,所謂的起手式,就很適合回到最初的版本,「What」我到底要跟你說什麼?
而接下來「Why」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因為你最早先跟我說的是這個;所以我就按照你告訴我的,去做進一步的研究或者是做進一步的分析。
所以「What跟Why」,當它建構起來之後,接下的「How」,我要你做什麼,或者是我希望你怎麼理解?
這時候最後,我就可以去提出,那麼我整個企畫案,這整個設計的理路到底是怎麼樣?
所以記得一件事,不管你要說的是什麼長度有多長,它都可以套入這三個英文字的邏輯:「What、Why、how」,你要說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然而你希望對方怎麼做,或者是怎麼理解?
這樣的邏輯其實不管在我的授課教學,還是在YouTube 、Podcast內容的呈現,都帶給我很大的幫助。
所以如果你覺得透過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的頻道,帶給你很大的幫助的話,那麼你也想要在表達上面有所精進;那麼【自信表達力】這一門線上課程,就會是你所需要的。
然而不管你會不會參與這一門課,我都希望你在行走江湖的過程裡,透過今天分享的「回到最初」,能夠讓你在溝通跟表達裡面更如魚得水,希望能夠帶給你一些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除了訂閱以外,請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自信表達力】,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厭女文化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國際法的日內瓦公約裡明明就規定了「醫療隊無論何時均應受尊重和保護,並不應成為攻擊的對象。」為什麼這幾年來還是聽到越來越多醫療團隊受到攻擊的新聞出現。
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幾年來聽到越來越多在中東以及非洲地區的NGO團體,被他們正在幫助的當地人民厭惡。」不管你是醫療人員還是誰,基本上只要你是外來的白人,都很有可能會被當地民眾討厭;因為排外的風氣越是盛行,就會讓這些NGO團體所面臨的風險跟著升高。只不過醫療人員在國際間有明確的保障共識,所以被攻擊的新聞才特別顯眼。
雖然許多NGO團體來到當地,都為當地帶來許多實質的貢獻,但是,卻也帶來很多本來沒有的社會或是文化的衝突。有些是因為NGO內部人員或是組織本身的腐敗,對當地人民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比如說在肯亞,因為當地政治穩定、氣候宜人,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英文,是許多人參與NGO工作的首選。但是當地的NGO協調委員會就曾經說過,在肯亞活動的NGO人員大概有一萬兩千人,但是大部分做的都是一些其實沒什麼路用的工作,又可以領比當地人平均多四倍的薪水。有的NGO為了吸引外派人員,提供很好的福利措施,給房子、車子、保險,小孩子來有高級學校可以讀、家裡還可以請清潔人員和廚師等。這樣的規格對比當地還有36%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自然會衍伸出不少問題。
之前衛報更曾經報導過,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內部人員寫email對媒體爆料,說資深長官挪用防治伊波拉病毒的錢,幫自己的女朋友買機票,還有用不合理的高價從杜拜空運車輛。email裡還有提到,很多WHO的人員對非洲當地人有嚴重的歧視。如果這個爆料是真的,那就是WHO的人員自己把事情變成種族問題。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例子喔。我看到最誇張的例子,有一個美國籍的Katie Meyler,跟賴比瑞亞籍的Macintosh Johnson,兩個人一起在賴比瑞亞幫助政府設立學校。本來賴比瑞亞大概有60%的失學兒童,政府一聽說有人要來幫忙當然超開心的啊,他們就一直合作總共開了19間學校,在2013年的時候盛大開幕。結果還不到一年,隔年年一月就有護士發現學生感染了性病,結果竟然是被這個共同創辦人Macintosh Johnson強暴。
後續的調查還發現受害者根本不只這一個人,是大概30個人左右,年紀最小的受害者當時還只有10歲。後來這個Macintosh Johnson很快就被逮捕了,在2016年死在監獄裡,死因是愛滋病的併發症。
這都只是一些NGO團體反而帶來很多麻煩的例子,總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就已經普遍對於西方來的白人越來越不信任,甚至已經強烈到不少人希望這些人通通滾回去。雖然NGO團體對當地還是有不少貢獻,但就是會有豬隊友抱著「哎呀你們好可憐喲」、「哎呀我來幫幫你們這些落後國家吧」的這種「白人救世主情結」。
而且有些NGO或是民間志願組織,雖然這些名字聽起來都很厲害,但沒有任何單位可以來保證他們擁有專業技能與水準。所以當這些團體做著跨國援助時,基本上都只能靠各個國家自己跟這些團體互相協調。啊出包了怎麼辦,負責人最多最多就破產或是被判刑,大部分都是跑回自己國家被罵一罵就沒事了。但是他們所帶來幾乎的都是一些社會規模的問題,都不是只要少少幾個創辦人或是內部人員負責就可以處理的。要是真的出事了怎麼辦,這些國家難道就倒霉嗎?
因此前一陣子在非洲出現了一個叫做”No White Saviors”的團體,有當地人也有美國人,雖然規模不大,但宗旨是要呼籲大家在投入自己的資源參與援助之前,先花點時間多了解你想要幫助的人、國家、社會以及文化。才不會到了當地反而帶來更多問題。
在現今的國際環境,任何只要掛上”國際”的名字以乎就變得更困難。不管是救援工作或是各種跨國的經濟、文化協助,都是非常需要當地人民與NGO團體長期的信任及合作,才能有效推展。也許我們以前在全球化的年代,對與外國的交往,太強調好的地方,太忽略了壞的地方,造成反對全球化的勢力全面反擊。
但看到這些想要幫助人的救援人員這樣被攻擊,我不禁要想,是不是又只看到壞的地方,但把好的地方全都抹去了呢?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厭女文化例子 在 男人和女人展現了不同程度的厭女,一起來認識。... 的推薦與評價
厭女文化 對於助長女人厭惡他們身為女性特別有力,這是內化壓迫的例子之一。 愈多女人內化厭女文化的意向和態度,挑戰男性特權或父權體制就愈發困難。 ... <看更多>
厭女文化例子 在 厭女 的推薦與評價
政治人物失言錄—政壇中的厭女文化. 轉自女性主義有事嗎臉書,【政治人物失言錄Part II】妳沒生過小孩,哪懂人家天下父母心!,「女生太多,那就代表這個行業在沒落 ... ... <看更多>
厭女文化例子 在 [心得] 厭女-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dakouchou.blogspot.tw/2016/04/blog-post.html
方梓,生於1957年,她的散文集《采采卷耳》裡寫道,在她父母的年代,認為為了讓
妻子「聽話」,丈夫就應該要毆打妻子。
厭女,在臺灣所出版的相關書籍就我所知有兩本,一本是Gilmore寫的《厭女現象》
;一本是上野千鶴子所寫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此詞的定義在前者為「phobia」
,也就是「恐懼、害怕」,以致於鄙視、唾棄;後者,意謂著男性藉由貶低女性證立自我
的價值,女性也藉由男性的這套模式而認識自我。
前書搜集世界各地自原始部落到各個風俗文化包括西方,對於女性及其相關現象(包
括乳汁、經血或者是陰部本身,還有一些延伸出的認知與象徵等等)所引發的男性恐懼;
以及精神分析與結構主義的理論依據。
《厭女現象》是先寫例證最後再將理論獨立成章,而作者並沒有要扣合兩者的意圖。
作者只有在最後寫道:「我極不願意以通行的理論來解釋所有的事情,而寧願讓讀者用想
像力去選擇最好的概念或將各種概念結合起來。」但更顯然的事情其實是,作者所提出的
理論並不能解釋書中所列的所有現象,更何況有些現象的解釋方式並不需要使用精神分析
:有些原始部落會認為「性」本身是骯髒的,因為女性在性愛的同時會在男性身體裡注入
毒素,短時間內會讓男性在打獵時表現不佳,長時間會讓男性中毒而衰敗致死。
身為「正常合理」的男性,一看到這段話,覺得這實在是太有趣了。因為這根本就只
是縱慾過度而後軟腿罷了。許多相關與性有關的「想像」,它是可以很簡單的以男性面對
慾望的反應,包括男性在精蟲衝腦時就會有一些非理性的舉動等等,來解釋。在男性把過
錯加諸在女性時,自然偏向於女性對於男性是種邪惡,非理性的誘惑。例子要舉太多了。
如果把這些回歸到根本的生理,而話語權又掌握在男性手上時,就很自然的能夠理解為什
麼男性對於女性有著「厭女」,亦即「恐懼」的現象。
啊,我沒有腿軟過,為了本人的面子,一定要加這句話。
是啊面子問題,對原始部落就不是了嗎?
我國中的時候,買過一本「紀曉嵐傳」。裡面有一篇故事是乾隆下江南時,遊河,看
到一位美麗女子,乾隆目不轉睛的看著。事後,紀曉嵐打趣式的問乾隆:
「皇上可知道什麼東西力量最大?」
乾隆猜不著。
「是美女。剛剛有一美女,使龍頭隨之轉動。」
你眼睛都移不開了,這像不像是梅杜莎?
如果要評價這本書,我覺得太淺,而且離我們太遠。或許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例證一些
解釋,但跟生活難以連結;與其很膚淺的認為沒有價值,不如說我比較難以用以檢視我自
己的思想以及生活環境。雖然書中所說的事情在臺灣也有一些例證:
作者談論對經血的厭惡,例子中有中國認為經血是la-sam,譯註說這是「骯髒」的臺語
。我大惑不解,拿去問了一些女性朋友。他們說像是經期不能進廟宇,很多男性對於衛生
綿很忌諱、也包括只能說「那個」、「小紅」等等的就像是佛地魔一樣不能直指其名。
我完全不知道經期期間不能進廟,有其他男性看到衛生綿就會開始抓狂,我也很難理解
為什麼我前女友說「那個」而不願直指其名。但至少對於「經期」以及「經血」,我個人
並沒有書中以及朋友敘說的「厭女現象」。
從這裡開始,我要來談另一本《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首先要說的是,作者分析的工具也是結構主義以及精神分析,所以「日本的女性嫌惡
」並不是合適的標題,而據查,日文原名並沒有這一行字。這是翻譯,也就是聯合文學編
輯的問題。請在看本文或本書時把「日本的女性嫌惡」這行字自動刪除。
再來,我看到一半,從溫暖舒適的沙發上跳起來,坐上書桌,打開臉書,撰文,標題
是:「或許張愛玲是男的」。這本書提到一些男性看待女性的現象時,張愛玲的角色完全
就像是書中的男性,作著一樣的事情。如本書第71頁寫道:
「男人只有獲得男性集團成員的認可,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男人即使不具備任何其
他條件,擁有一個女人還是足以讓他成為一個男人。」
張愛玲〈傾城之戀〉:
「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點賤
。」
本書第72頁寫道:
「不管怎麼樣的女人,想要有男人緣的話,秘訣就是絕不能讓男人沒有面子。......
這些話就如同在告訴他:「只有我瞭解你的優點。」
這段話寫的根本就是胡蘭成對於張愛玲的手腕,胡蘭成是個非常會讚美女生的男人,
張愛玲本人缺乏自信,直接陷入胡蘭成的話語迷障中。這點,在半自傳作品《小團圓》以
及胡蘭成所撰《今生今世》皆相當生動:只有胡蘭成瞭解張愛玲。順帶一提,我前女友有
一回向我懺悔:「我真的太不會稱讚你了,我要反省。」
本書第85頁寫道:
「因此男人可以說「我愛你這件事,和你沒有關係。」」
張愛玲〈第一爐香〉,女主角薇龍說:「我愛你,關你什麼事?」這句話本為歌德所
說,不知張愛玲是否為之所用,但至少她也有一樣的說法。
以上的引文或許有一些斷章取義,而我學妹回了我一句話:「我不否認有這個現象呀
,但我覺得跟成熟度有關。」我完全同意。成不成熟是評價性用語,但我認為,這本書許
多非難男性對於女性的要求以及認知,其實同時也會出現於女性對於男性的行為中。
我看到一句話,心裡大笑,在第116頁:「女人追求的是關係,男人追求的是擁有。
」這句話談的是男性對於女性的支配,但我覺得,這完全適用於我跟我前女友之間,只是
,她追求的是擁有,我追求的是關係。如果談到支配,我想代換成另外一個詞,權力。我
前女友是女性主義者,而女性主義有一支談的是「權力」。在她文學院碩論的寫作過程中
,我常常跟她說:「我覺得人與人之間要看的是關係,而不是權力。」我在看她的論文時
,常常會覺得她用了太多權力作為分析的基準,但在我看來,她忽略了壓制之外的更多可
能性。
結論大概不只是張愛玲是男人,我也是個女人。
當然不是呀,荒謬極了。
頁127說男性認為「男上(應該是「人」,錯字)在床上這麼拼命的目的,只是為了
讓女人達到性高潮」,是為了以「陽具」「支配」女性的高潮。在佛洛伊德於此強調陽具
的語境也有著男性在性愛關係中不可取代性的意涵,但這位作者小姐,你佛洛伊德毒中太
深了,小的我還有舌頭跟手指。而身為男性,在床上不讓女人高潮你要幹嘛?自顧自的射
精就好了?讓女生高潮會讓我覺得快樂,是因為對方快樂了,我們共同完成一件事。
我前女友(不好意思又出現了但我實在缺乏樣本)跟我在床上時她跟我講過,她認識
許多跟我有相似特質的男生,但她對他們都沒有慾望,只有我有。或許在床上,這句話聽
聽就好,但,如此書說的,「男人自己有性慾的對象才是女人,沒有性慾就不是女人」,
在這層關係上,女人看男人,其實也成立。
說了那麼多,代表這本書沒有價值嗎?撇除作者認為自己是結構主義者以及精神分析
者的觀點,回到本文的一開頭方梓的例子,我看到的時候非常驚訝。我從來不知道在臺灣
一個男人叫女人聽話的方式是毆打,更何況在書中說這句話的是女性鄰居。社會在轉變,
無論是張愛玲的中國,民國初年,或者是我所在的臺灣,現在是西元2015年,都與書中所
描述的日本不一樣。
當外省人來台時許多本省人都非常訝異,外省男性會幫忙打掃家裡。在一些文學作品
中,外省男性被認為是非常溫柔的。或許我們也可以說民國初年的中國就已經有女權的聲
浪了,我看過相關的文獻,與現在女性主義的訴求相差不遠。我們該說社會有在轉變還是
沒有在轉變呢?當然有,但我想,一些最根本的東西還存在著,或者是,還在想像的範疇
中。
社會是不斷變化的,《厭女》中所提出的現象或是例證並不必然適用於我們的社會。
也或者是,在趨於平等的社會中,這些現象普遍化至男女之間而不獨尊於男性,也或者是
,我們能夠聽到女性真實的聲音。對於後者,女性主義所提倡的「陰性書寫」相當重要,
而我自己在看過一些女性作者的文章後,我全然分辨不了男性以及女性在思考有何相異。
可能是因為我看得不夠多,或許也是我缺乏分辨的意識,更也有可能是,男女並沒有傳統
男性語言下的分別。都有可能。
雖然我花了一些篇幅在反駁這本書的觀點,但它並不代表能夠完全否定這部作品;頂
多是說,我們能夠藉由這本書與自己身處的社會對話。
這個結論看起來過於理所當然。但我必須說很重要。
本書的內容,有些我認同,這的確是男性對於女性的欺壓,有些認為的確有這個現象
,但我的解釋跟作者不一樣,或許也不認同它是厭女的表徵;也有些,我根本性的認為這
與男女無關,也有些,我自己沒有定見。
至於什麼是我們社會男性對女性的壓迫,我想要先探討的是我們對於男性以及女性的
定見。事實上,我並不認為社會有絕對正確的定見;或許我們知道男生是看外表女生是看
感覺,但其實男生也是看感覺女生也是看長相,頂多只能說是比例的差異。接下來,我們
才能討論對於女性的想像何者是來自於男性的偏見,只是「想像」或更甚於是為了證立自
己的地位而對女性的壓迫;還是某種真實或事實。
我承認這個要求在現在不太可能完全作到,但我想男性的聲音在女權的討論極其重要
,不然就會像這本書所示的,對於男性的認知也充滿了各式的「想像」或是以偏概全。我
更認為,談女權不如談「性別」。男性在這樣的社會架構下所受的壓迫顯然沒有女性高,
但不代表不存在,它應該要是同時被確立而且一併改變的議題,兩者在某些情況中也有互
為表裡的關係,如網路上最常被炒作的議題,「付錢」。
至於我認同的部份,我不多說,那不是我該寫的事情;我也沒有為我所有不認同的事
情辯解,我只希望如果你看過本文後,有興趣看《厭女》,多想一下,那是不是真的,還
是作者對於男性的想像?或者其實它根本不適用於我們所身處的社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148.6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61587569.A.375.html
※ 編輯: DAKOU (36.231.148.64), 04/25/2016 20:34:13
※ 編輯: DAKOU (36.231.148.64), 04/25/2016 20:36:24
好問題XD
這其實是法學用語,ordianry prudent person。
我本來想要加註的但是我忘了。
直翻成中文是「一般人」,但也可以翻成「客觀的」,
代表它是個事實,而不是主觀認知。
我想講的事情是,這件事情是非常生理而很有可能大部份人都碰過的,
但在面對尋求抽象理論給予解釋的時候反而會很容易忽略這種很直觀性,生理性的東西。
※ 編輯: DAKOU (36.231.148.64), 04/26/2016 15:30:12
嗯...或許跟我一樣沒有宗教信仰就沒事了呢(咦OB)
哇,這真的是很重要的訊息,謝謝。
因為我特地去查了一下,我覺得這個副標很奇怪。
雖然本書中大部份都是以日本為例,
但它同時有「帶到」德國、英國、古希臘等地的一些看法。
日本,對作者的文章脈絡來說,只是例子,而不是她推敲的本體。
簡單來說,就行文而言,作者說的是「看吧,這些男人就是這樣厭女」,
而不是「這些男人作了哪些事情,因為它會導致某些現象,
所以這樣的行為為厭女現象。」
不過還是很感謝你的資訊。
異形算嗎?雖然我沒看過,但我的印象中,異形不是藉由子宮孕育小異形嗎?
它本質於其說牽涉到厭女,不如說女性本身就是生育體吧。
在(第一本)厭女的思考中,女性是加害者,但在異形中比較像是受害者,
這兩者感覺不太相同。
※ 編輯: DAKOU (36.231.130.27), 04/27/2016 08:37:0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