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去打疫苗了嗎?
當初開放時我就去報了名,第二波才登記上,還延遲了一個禮拜。
為何能排到這樣技術層面的問題,我不甚了了,總之在前天(8/10),我去打疫苗了。
當天早上十點,餵完狗的我吃了一顆壽桃,一包保久乳,喝了半公升的溫水就"慷慨赴義"去......
為何要說"慷慨赴義"呢?
要知道打疫苗就跟人生一樣,各種事情的發生都是機率問題。
#甚麼疫苗都有可能會出現各種副作用_甚至打死人,那只是機率問題而已。
就像是很多人會對花粉、橡膠、海鮮或甲殼類食物過敏,但有極少數人對米飯、澱粉,甚至是水過敏(聽過最猛的例子是一堆夫妻,女的對精液過敏,所以希望能方戴套,但男的對橡膠過敏,所以戴保險套就過敏,結果最後只能做試管才能順利產子的案例)
這些都是機率問題,打疫苗、吃各種藥物,甚至是麻醉也都會有不同層度的風險,所以每次醫生或問卷問我有沒有「曾經過敏」或「甚麼藥物或麻醉劑過敏」,我的回答都是 : 「還沒發現」,而不是"沒有"----因為可能我對某些藥物過敏,只是我還不知道而已。
所以當前新聞很多在報導某某疫苗打死人.......幾歲年輕人打了某某疫苗後死亡.........基本上,不是對醫療沒有足夠認識,就是沒有良心(的帶風向)
因為打疫苗跟吃藥一樣,副作用的發生很正常,且副作用很多,從「機率高但一般輕微」到「機率低但可能嚴重」,甚至是「機率極低但可能致命」的可能性都有;這是機率問題,不是疫苗問題。
上一個工讀生是越南人,問她「打疫苗沒?」,她回我「不敢打,怕死掉。」
我對她說 : 「打疫苗死掉的機率非常低,全台灣目前接種率大約40%,也就是將近一千萬人打過,但死亡的人大約兩百多,而且還無法證明跟疫苗副作用有關;而確診後死亡率在國外是一百個死兩個,在台灣是一百個死三個。你要拿超低機率的疫苗副作用死亡率,來賭確診後3%的機率,我不覺得會比較划算。如果你連發票都沒有中過二獎,基本上打疫苗當烈士還輪不到妳。」(她後來有沒有去打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打出問題的。除非能舉證是保存造成的品質問題,不然真的只是"倒楣"而已。
-----------------------
接下來說回自身經驗。
打完疫苗後,為了怕副作用來的太快,所以十點才吃壽桃的我,十一點半又帶回一碗素紅燒臭豆腐麵來吃。
因為素食裡面的素肉跟豆腐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疫苗在體內生效需要蛋白質作為它合成抗體蛋白的基礎施工材料,所以我早上吃的壽桃裡面的紅豆,喝了牛奶,還有午餐的素麵都是因此而來。
打完之後本來精神不錯,只是感到非常非常饑餓跟疲倦,覺得沒什麼,還挺高興沒影響作息,所以我趕快去買東西與剪頭髮,但事後想想我高興的太早了........
下午三四點,居然又開始餓了,於是開始蒐羅家中的仙貝餅乾來吃。到了晚上,本著補充蛋白質跟多吃多補充的原則,我叫了披薩、烤雞跟義大利麵好好地吃了一頓飽(OK,我知道有點誇張了,但我就是餓啊!! 腸胃攪動的那種強烈飢餓!)
晚上左右無事趕快入睡,但只睡一個小時後,先是微發燒燒醒(睡覺時發燒,總是會胡亂作夢),醒來後的我撐在床上,心理面暗叫 : 「OK~~終於來了嗎?!!」
起身的我先吃了藥。但我不是吃普拿疼,#因為普拿疼裡面含有咖啡因(才會在廣告裡強調"不嗜睡"的功能),而咖啡因發作時間大約一小時,所以如果真的吃了,絕對清醒到天明。
所以我吃的是一般醫院診所在拔牙後或感冒時給予的鎮痛解熱劑,他們會強調睡前飯後吃,就表示這種藥不大會影響睡眠。
吃過藥後,我接著盤點一下身上的狀況,發現當時的症狀有 : 頭暈、耳鳴、略想吐、全身的大關節都痛、倦怠,而下針的地方從痛一個點,擴張到半隻上臂......而且慢慢了解甚麼叫做"被卡車撞過"。
大家或許沒甚麼被撞或摔車的經驗。再被車撞得當下,因為緊張跟腎上腺素的關係,其實我們不大會覺得痛,只會覺得受傷的地方發燙,而且還會止不住地發抖(因為肌肉緊張後鬆弛)。
這都不算甚麼,真的會痛的是睡一覺起來。
(如果沒有甚麼內傷、腦震盪的)隔天醒來,會覺得全身關節都痛,整個人動一下就快散架一樣;而所有發燒之後隨之而來的全身痠痛,就是這種感覺。
當時的我從頸椎到尾椎,每一節脊椎都在痛(本來就有舊傷的第六七腰椎更嚴重),而這種全身性發炎疼痛,會放大原本就比較衰弱的地方,所以我全身有舊傷的地方,全部都在痛。再加上,本來副作用帶來的"類感冒症狀",讓疲倦的我更有被車撞到的體會.......
而副作用已經很麻煩了,更要命的是兩點痛醒的我因為有睡著過,所以神智清醒的睡不回去,就這麼“享受”【疫苗認證年輕人】的副作用到五點才不行了的睡著------待續
.
.
.
#有疫苗就快去打_不要挑
#副作用很正常_不是疫苗的問題
#嚴重副作用是運氣不好
#有症狀才吃普拿疼_不需要預防性投藥
#嚴重不舒服一定要送醫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去甲腎上腺素副作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疾病知多D】杞人會不會患上焦慮症呢?
《列子.天瑞》裡記載一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對,這便是「杞人憂天」的故事。
其實杞人會不會患上焦慮症呢?
常言道:「天跌落黎當被冚。」所以現在人們顯然不會「憂天地崩墜」,不過難免會有其他憂慮,以致「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無論如何……
《聖經.馬太福音》說: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第6章34節)
話雖如此,不過別忘記,這段經文其實還有下文……
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第6章34節)
這就是說,今天的難處今天還是要當的!
那憂慮來了,例如失意、失戀、失業,大家會怎麼辦?
暴走?抓狂?打機?掃街?血拼?摔東西?還是……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跟「喜」、「怒」、「悲」、「恐」一樣,「憂」本來是人其中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所以「憂」自身不是一種罪,更加不是一種病。
不過《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還說:
憂傷肺。
所以過分憂慮既傷心,又傷身,更加可能會悶出病來。
暫時姑且撇開中醫不說,在西醫上,過度憂慮便可能會悶出焦慮症。
至於其中一種較常見的焦慮症主要是「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在用藥上,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一般是首選,主要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例如Escitalopram、Paroxetine)、血清素與去甲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例如Duloxetine、Venlafaxine)。
雖然暫時還是不太清楚具體的作用原理,不過有研究指出這些抗抑鬱藥可能會調節神經傳遞介質(Neurotransmitter)受體的活化,例如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 Noradrenaline),理論上,便可能會紓緩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1]
至於不同的抗抑鬱藥各自有不同的副作用。
舉例說,
Escitalopram的副作用主要是失眠、噁心、疲勞。
Paroxetine的副作用主要是嗜眠(Somnolence)、噁心、口乾、無力(Asthenia)。
Venlafaxine的副作用主要是嗜眠、噁心、口乾。
除了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血清素與去甲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之外,其實還有三環類抗抑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例如Imipramine。
不過相較而言,三環類抗抑鬱藥的副作用一般較多,例如嗜睡、直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所以一般只會視為次選。
最後說回「杞人憂天」的故事,其實只需要告訴杞人「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列子.天瑞》)」並逐步釋除杞人隨之而來的憂慮,杞人便「舍然大喜。(《列子.天瑞》)」
說到底,心病還須心藥醫,解鈴還須繫鈴人。簡單說,治標重要,治本更加重要。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Reference:
1. Shelton RC, Brown LL. Mechanisms of 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J Clin Psychiatry. 2001;62(Suppl 12):10-15.
去甲腎上腺素副作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BC中文網】深呼吸的五大好處 你該如何練習?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大多數時候你根本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呼吸有多重要自不用說,但你知道嗎,通過調整呼吸可以讓你具有在瞬間改變思維和感覺的能力,特別是緩慢的深呼吸。
控制呼吸可以幫你減壓,甚至讓你頭腦更敏銳。
BBC科學節目主持人邁克爾·莫斯利醫生(Michael Mosley)在最新一期《就一件事》的播客節目中,介紹了控制呼吸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圍繞呼吸一些令人驚嘆的科學。
首先,呼吸的方式會影響身體中幾乎每一個器官。
呼吸不僅僅是為大腦和身體提供氧氣。呼吸的方式還可以改變思維和感受。它可以改變心率、並能降血壓、減壓、抗焦慮、減少痛感,甚至可以改變大腦化學物質、讓頭腦更敏銳。
因此,諸如冥想和瑜伽等許多歷史悠久的習練都以呼吸練習做基礎也就絶非巧合了。
大腦重置按鈕
當人有壓力時,大腦中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化學物質水平會增高。這時大腦的注意力網絡會受到干擾,讓人無法正常思維(有些人這時會開始屏住呼吸,但這會導致情況惡化)。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水平開始上升,從而讓大腦的藍斑核(the locus coeruleus)區域活躍起來。
藍斑核是指大腦中一個具體的區域,其功能與壓力反應有關。它會產生更多的去甲腎上腺素。隨著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進一步升高,注意力網絡開始不同步,因此很難專注一件事。
而深呼吸,就像剎車一樣讓整個系統叫停。它就像大腦的重置按鈕。如果停下來深吸一口氣,數四個數,然後再呼出這口氣,數六個數。
這樣做是針對大腦的藍斑核,讓去甲腎上腺素降下來,注意力網絡也會重新同步協調起來,正常運作。
英國神經科學家羅伯遜教授說,這是我們能為自己提供的「最精凖」的藥物了,沒有任何副作用。而且還可以在開會時練習,沒有人知道。
呼吸的力量
羅伯遜教授解釋說,控制呼吸可以幫助重拾自我控制的信心。它能給人一種掌控自己大腦、情緒以及思維的控制力。一旦持續幾秒鐘做下去,就能開始起作用。
「突然,你會覺得也許情緒不再是你無法掌控的最大恐懼了,」他說。
那應該如何習練呼吸呢?
羅伯遜教授說,關鍵是不要為了控制呼吸而掙扎。如果能讓呼出比吸入時間略長一點就證明做對了。
下次你感到有壓力時,記住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幾個深呼吸來改變大腦的化學水平。
以下是通過控制呼吸就可以輕鬆做到的五件事:
一,減壓和抗焦慮
通過深呼吸可以降低心率以及減少戰鬥或逃跑反應,從而讓萬千思緒平靜下來。它可以打破恐慌思維的惡性循環,讓人覺得對自己的身心有更大控制力。
二,改善記憶力和決策能力
已有研究證明控制呼吸可以改善記憶力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你此刻需要更清晰思維,試著放緩呼吸。思維也隨之更清晰了。
還可以利用深呼吸幫助做出更好的即興決定。根據對法國商學校一組學生的研究發現,在進行深呼吸練習僅2分鐘後,他們在決策任務方面的成績就提高了近50%。
三,有助減緩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與長期壓力密切相關。壓力越大,身體就越處於興奮狀態中。因此,對身體的疼痛信號越敏感。打破這一循環的一個辦法是專注呼吸,降低靜息狀態下的壓力反應。
四,幫助重新入睡
如果半夜醒來並難以重新入睡,你可以試試深呼吸,它有可能幫你讓大腦平靜下來,降低藍斑核的活躍度,以及降低你的警覺度,有助於你重返夢鄉。
五,長期益處
無論是通過以呼吸為主的冥想、還是呼吸練習、甚至是作為聲樂課程一部分的呼吸訓練,專注呼吸都能帶來持久的好處。
除了能幫助更好地控制壓力反應外,隨著時間推移,它還能讓身體進入更鎮定的休息狀態,對整體的健康有長遠影響 - 從改善心臟健康,到減少慢性炎症。
#健康
去甲腎上腺素副作用 在 主要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三環類抗憂鬱藥 的推薦與評價
SSRI和其他影響神經遞質的新藥物,例如多巴胺或是去甲腎上腺素,副作用一般比三環類抗憂鬱藥物少。有時候醫生會進行多種嘗試,直到找到最有效的藥物或藥物組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