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宮很好玩
#ARVR3D通通有
#不用曬太陽就可以逛
大家知道「線上故宮」嗎?前一陣子我去逛了幾次,非常好玩,有AR/VR、3D、Podcast、Google Arts & Culture等各種介面,來跟大家介紹幾個有趣的。
首先是 #720度VR虛擬實境 ,帶你從故宮正門一路往裡走,平常曬太陽走到腳酸的超大場地和樓梯。在線上故宮,點點箭頭,就身歷其境!
也不用擔心不知道從哪裡逛,線上故宮同樣也有設定各種主題精選路線,就像有導覽員帶著你逛各個展間。我最喜歡「皇帝的玩具箱」,可以一覽皇帝過去把玩的珍品、金銀文物!
故宮最有名的 #翠玉白菜 、 #肉形石 、 #龍藏經 等經典收藏。在線上故宮,設計成3D展示,可以左翻右翻、各種角度觀賞,甚至比去現場看的還清楚😍
線上限定和Google Arts & Culture合作的展覽,精挑細選19個主題,也很值得看,未來也期待會有更多的展出。
其他還有開播到第三季Podcast,每一集講述不同文物故事,例如「張大千其實有些叛逆」、「朕知道了!揭露奏摺秘辛」、「古代的移動便利商店」,光是主題就讓人很想一探究竟。
還有 #線上展覽,除了故宮自己策展,也邀請民眾親自參與線上策展,用不同的角度詮釋文物。像是「超想睡特展」,介紹過去各種形態的床以及與床有關的圖畫,我才了解原來床在古代不僅是臥具,更是坐具被當作椅子使用。
Youtube頻道,不僅有文物與展覽精彩的介紹影片,還有一個相當新穎的主題叫作 #古畫動漫 ,讓書畫上的人物動了起來,就像在看動漫一樣。
#線上故宮
#還可以更好
今天正好教文委員會安排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吳密察院長業務報告,我趁機和吳院長討論線上故宮怎樣可以更好。
院長說,故宮自2000年以來便開始投入 #數位 工作,只是過去都統一放在官網裡。隨著數位內容發展越來越多,又因為疫情,便另外成立 #線上故宮 集結所有的數位資源,讓民眾更容易使用。
#實體故宮國外遊客佔快8成
#線上只佔2成
統計顯示,2019年實體故宮遊客共350萬人次,國外遊客276萬人次,佔整體的78.86%。
但線上故宮2020開辦第一年的500多萬瀏覽人次,國外瀏覽量卻僅佔兩成。
還有,實體八成的國外遊客以中國、日本、南韓等國為大宗;線上兩成的國外旅客改變成以美國、日本、香港、新加玻等國為主。
明顯的是 #中國 消失了,院長回應我中國民眾可能是受到網路 #防火牆 的限制而無法瀏覽。
但我也發現,除了中國, #南韓 也不見了。
目前故宮官網的語言設定分別有中文、英文、日文;而線上故宮只有中文與英文。或許是因為語言限制,影響國外遊客瀏覽的便利性,我建議院長可以研究看看增設線上故宮的語言。
故宮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博物館,實體遊客減少,正是 #化危機為轉機 的機會。
實體故宮外國遊客很喜歡,就要想辦法在線上故宮呈現,拉高線上故宮的國外遊客到訪數及比例。尤其是後疫情時代,台灣民眾有實體到訪的機會。外國遊客實體機會減少,必須要把遊客導入線上;更要努力觸及更多國家。
#線上故宮只計算總瀏覽人次
#改變計算項目才能對症下藥
#改善線上瀏覽品質
目前只有計算 #總瀏覽人次 作為成效指標,無法得知遊客平均在網頁的停留時間、不重複瀏覽量、跳出率、瀏覽頁數等資訊。
舉例來說,瀏覽者在網頁停留的時間越高,也就代表內容品質會讓瀏覽者想看完。跳出率越低,也就代表瀏覽者有再次點擊網站內的其他內容。
所以我也建議院長,要增加線上故宮的成效指標,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精進使者的線上體驗。
#線上帶動線下
#更好線上故宮可以吸引更多實體遊客
我認為線上故宮除了因應疫情,還要隨著數位科技發展做整體設計。更好的線上體驗,會促進瀏覽者「想要去現場看一看」的動能;就像我們看到超美的景點照片,也會想著有機會要去看看實體。
線上故宮絕對是一個值得再更多投入的方向,期許故宮進一步行銷到國際各國,帶動臺灣觀光。
#來逛線上故宮
https://theme.npm.edu.tw/npmonline/
邀請大家有空逛一逛、看一看。留言分享發現了什麼有趣好玩的內容,或是告訴我還有什麼可以精進的方向。
也請大家一起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讓更多人都能參觀這麼棒的線上故宮!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青松觀是一個香港道教慈善團體,「青松」取其「松柏長青,老當益壯」的意思。青松觀,亦指場所,青松觀的「青松觀建築群」,位於新界屯門麒麟圍青松觀路青松徑。青松觀,創立於1950年,屬全真教龍門派,道派溯源於廣東廣州至寶台。青松觀佔地20萬平方英尺,除了是信徒道侶聚合參道之宗教場所,亦是中外遊客及香港市民...
參觀香港故宮博物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再跟進M+博物館館藏問題】
今天我跟隨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與發展事務委員會下的監察西九文化區計劃推行情況聯合小組委員會,參觀了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演藝綜合劇場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大樓等,跟進西九文化區最新發展,並去局方進一步了解有關在購置、策展展品時的程序及標準等。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向我們表示,作為一間香港營運的公共博物館,M+一定會遵守香港法律、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法,同時會秉持最高的專業操守。
期間,我向唐英年查詢局方如何處理艾未未的《透視研究:天安門》的照片,對國家不尊重或侮辱國家的展品根本不應展出。唐英年表示,M+從來沒有計劃展出有關照片,他又指所有艾未未的作品均屬捐贈,並非M+購置。他指,自己不是法律界人士,不知藏品是否違法,但他相信國安公署閱覽後,如果認為任何作品違法,會主動接觸管理局,管理局會充分合作,依法處理。
上週我亦去信唐英年主席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馮程淑儀署理行政總裁要求交代當年購置館藏的過程及處理手法,他們說會認真處理及交代。
局方會於五月到立法會重新交代有關藏品的展出及造價問題,我會繼續跟進,如有任何意見,歡迎留言,我會直接向政府及局方反映。
參觀香港故宮博物館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遊走🚶♂️🚶♀️世界不同的博物館】#有獎遊戲
過往我們介紹過很多別具特色的博物館🌏,例如遠在極地的北極圈科學博物館;曾是科舉考場,今天則成為中國科舉博物館的江南貢院;以及見証過去人們面對疫病勇氣的伊姆博物館等。
雖然現在因疫情而旅遊受到限制,但不代表大家不能參觀世界著名的博物館。「Google 藝術與文化」早於2011年已經推出類似「Google 街景服務」的「Google 藝術計劃(Google Art Project)」,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及文化景點合作,利用街景拍攝技術,取得不同博物館的內部實景,並上載至互聯網供人參觀。直至今天,此項目推出的🖼虛擬遊覽功能,已經覆蓋超過100間世界著名博物館及文化景點。包括早前介紹的巴黎奧賽博物館和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以及諸如凡爾賽宮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等重要文化景點。
大家有興趣可以使用「Google 藝術與文化」,安坐家中而到不同的博物館及文化景點參觀🖱~
💻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
或回顧我們專頁曾介紹過的特色博物館文章👀!
紐約古根漢博物館 http://bit.ly/2LUNJ1z
巴黎奧賽博物館 http://bit.ly/2J5Bkqm
蘇州博物館 http://bit.ly/2WAWKPg
北極圈科學博物館 http://bit.ly/3nErJ90
非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國家博物館 http://bit.ly/37A3ymA
參觀後,不妨在💬留言位置寫上你最喜歡的博物館或文化景點,並📍標記3位Facebook朋友。我們會抽出3位入圍者,只需正確回答簡單問題及完成登記步驟,即可贏取香港製造的 Wellman惠民成人醫用口罩(ASTM Level 3)一盒(五十個獨立包裝)🎁,名額共3名!
📣參加辦法:
1:「讚好 / Like」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專頁及此貼文。
2:分享此貼文並設定為公開。
3:留言你最喜歡的博物館或文化景點,並標記三位Facebook朋友。
➡️活動時間:2020年12月2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晚上23時59分截止)
➡️得獎詳情:2021年1月6日於此帖文公佈得獎名單及領獎詳情
➡️條款及細則:http://bit.ly/2WxT3dh
#藝術 #美術館 #博物館 #旅行 #文化 #繪畫 #小遊戲 #虛擬旅行 #口罩 #送口罩 #art #culture #painting #colouring #giveaway #travel #destination #travelideas #game #virtualtour #mask
參觀香港故宮博物館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青松觀是一個香港道教慈善團體,「青松」取其「松柏長青,老當益壯」的意思。青松觀,亦指場所,青松觀的「青松觀建築群」,位於新界屯門麒麟圍青松觀路青松徑。青松觀,創立於1950年,屬全真教龍門派,道派溯源於廣東廣州至寶台。青松觀佔地20萬平方英尺,除了是信徒道侶聚合參道之宗教場所,亦是中外遊客及香港市民參觀遊覽之道教聖地。建築為我國傳統的民族特色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青松觀於1949年落成,在屯門市內自成一隅。觀內園地廣茂,殿宇巍峨,金碧輝煌,花林池榭,風景清幽;建築以純陽寶殿為中心,殿內恭奉著呂純陽祖師、王重陽祖師和丘長春祖師三代聖像。這座傳統道教廟宇,原是一處供人避世修道之所。觀內亭臺樓閣精巧典雅,蓮池樹石錯落有致,古木盆栽生趣盎然,極富傳統特色。觀內還珍藏著不少瑰寶,其中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館饋贈的燈籠。主樓純陽殿的四周分佈著精心設計的亭臺樓閣、巍峨殿宇、水榭牌樓、中式園林、四合院和魚池,佈局考究,與不同的樹叢、園圃、花卉和盆栽相映成趣,情韻自生,妙不可言。自純陽殿建成後,青華堂、翊化宮、旭日亭、眾妙之門牌樓等也相繼落成,嗣後不斷廣辟庭園,遍植四時花木,增設池榭樓臺、九龍彩壁等,古色古香,美不勝收;千姿百態的樹木,可從觀內精心修飾的盆景中窺見其縮影。每年4、5月期間,青松觀都會舉行盆景展覽,展出數百盆悉心栽種及修飾的珍貴盆栽,開放予公眾參觀。
中山公園,又稱屯門中山公園、龍門路中山公園,位於香港屯門區蝴蝶灣以北,面對龍門路,鄰近蝴蝶邨及兆山苑。相傳此地是孫中山當年與革命同志聚會的地方。公園內的青山紅樓屬於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建築物風格,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天的中山公園就是昔日青山農場的所在地。當時農場的面積廣闊,種植瓜類、水果、蔬菜、飼養雞 及鴨,能夠自給自足。青山農場地點隱蔽,是興中會的秘密基地,用作軍事訓練及儲存武器。著名的惠州庚子起義 及廣州黃花崗起義 事件,皆在青山農場策劃。紅樓內藏有一革命理論牌匾,相傳為孫中山手筆。公園尚有孫中山的銅像及紀念碑,還曾經種有6株桄榔樹,由黃興及孫中山所種植,目前均已經枯萎,只是餘下紀念碑文。近年,該處每年都會慶祝元旦日和雙十國慶,升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且高唱中華民國國歌與中華民國國旗歌,規模為香港之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gLTtzoQyXw/hqdefault.jpg)
參觀香港故宮博物館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出來搵工、社交,袋一兩個世界見聞必有著數,吹水有內容。
(下文自Wikipedia)
美術宮在三藩市的濱海區,加利福尼亞州 ,原本是構建了一個巨大的結構1915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以展示藝術的呈現有作品。 其中從博覽會只有少數倖存的結構,它是唯一一個仍位於原址。 這是重建於1965年,改造潟湖,走道,和的抗震加固在2009年年初完成。
除了 舉辦藝術展覽,它仍然是一個普遍的吸引力的遊客和當地人,是一個最喜歡的位置,婚禮和婚宴照情侶在整個舊金山灣區 ,而且它的微型複製品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圖標迪士尼加州冒險樂園在阿納海姆 。
美術宮是十王宮之一,在巴拿馬太平洋展覽的心臟 ,其中也包括教育,文科,製造,多樣化的工業,農業,食品,交通運輸,礦業和冶金和宮的宮殿展出機械。
美術宮由被設計伯納德Maybeck ,他的靈感來自羅馬和希臘建築在設計什麼本質上是從另一個時間一個虛構的廢墟。
在博覽會結束,而大多數的論述被拆毀,故宮是如此鍾愛,一個宮殿保存聯賽,由創辦菲比Apperson赫斯特 ,始建而公平仍在進行中。
一時間宮殿坐落連續藝術展覽,並在大蕭條期間,WPA的藝術家被委託來取代腐朽的羅伯特·里德在天花板壁畫的圓形大廳 。
1934年至1942年展館是家庭對18個燈光網球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被徵用軍方儲存卡車和吉普車。 在戰爭中,當聯合國在舊金山創建的結束,所用的世界政治家豪華轎車來自電機池那裡。 從1947年在大廳裡放各種用途:作為一個城市公園處倉庫,作為電話簿配送中心,作為標誌及座油庫,甚至作為臨時消防處總部。
而宮已被保存的拆遷,其結構並不穩定。 原本打算僅代表展覽期間,柱廊和圓形大廳並沒有內置耐用的材料,從而在框木,然後鋪上人員,石膏和麻袋型纖維的混合物。 由於建設和破壞的結果,由20世紀50年代的模擬廢墟,實際上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廢墟。
1964年,原來的宮殿被完全拆毀,與展廳只有鋼結構罰站。 該等樓宇然後重建永久性,重量輕,倒就地混凝土和鋼工字梁升起到位的圓形大廳的穹頂。 所有的裝飾和雕塑被重新構建。 唯一的變化是沒有的壁畫在圓頂,柱廊兩端掛架,以及展覽大廳的原始紋飾。
1969年,前展廳成了家裡的探索館互動博物館,並在1970年,也成為藝術劇院的966個座位的宮家。 [9] 2003年,舊金山市隨著Maybeck基金會建立了一個公共 - 私營夥伴關係,以恢復宮和2010年的工作做的目的是恢復和耐震補強穹頂,圓形大廳,柱廊和潟湖。 2013年1月,在封閉探索館在籌備其永久轉會至Embarcadero公司 。
如今,澳大利亞的桉樹邊緣圍潟湖的東部海岸。 許多形式的野生動物把自己的家也包括天鵝 , 野鴨 (特別是遷徙鳥), 鵝 , 烏龜 , 青蛙 ,和浣熊 。
美術宮不是從博覽會的唯一建築生存拆遷。 日本茶館(不要與日本茶館仍留在金門公園,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個困惑1894博覽會 )是由土地男爵海關斯威夫特在1915年購買並運輸駁船下灣貝爾蒙特,加利福尼亞那裡它代表的這一天。威斯康星州和弗吉尼亞州的建築被搬遷到馬林縣。 俄亥俄建築被運到聖馬刁縣,在那裡倖存下來,直到20世紀50年代。 進度的列站立了十年結束展覽後,但隨後被拆毀,以適應在濱海大道的交通。 雖然不是建立在展覽場地,從它的唯一的其他結構仍然站在原來的位置是舊金山市立體育館,現在被稱為比爾·格雷厄姆公民禮堂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1EINqM03a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