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需要的是先讓自己快樂】
⠀⠀⠀⠀
這應該是最近關係系列的最後一篇了,還是得再次感謝許多認同並能明白我說什麼的朋友,然而如果看不懂的朋友也不是你的問題,是我的表達方式可能讓你覺得不太舒服。
⠀⠀⠀⠀
接著我最後一次澄清,身為一個異性戀男,我覺得我講得比較能有說服力的,的就是男生的心態與遇到的地雷,但有趣的是大家還是在乎性別,而不是在性別背後的相處模式。
⠀⠀⠀⠀
後來想想,很多比較現實的環節還是應該關起門來說,所以今天來推個亞瑟的新書,雖然這本他是說寫給女生看的,但我覺得有許多的基礎價值觀是一致的。然後還是要說,這篇還是依性別劃分的,討厭這種劃分法的就請繞道吧。
⠀⠀⠀⠀
另外對男生提一下,這本書講了很多女生的內心思考,如果你希望能更知道許多女生在想些什麼,我覺得這本書有很多很細膩的環節,包含當你女朋友在鬧脾氣的時候,也許你可以透過這本書思索出對方的需求。(前提是你願意)
⠀⠀⠀⠀
然後這邊是想提取出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點,那就是當我們一個人就能過得快樂時,才更有可能進入交往。簡單來說,先搞定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才更有可能進入親密關係。
⠀⠀⠀⠀
我想大多數人沒辦法進入交往階段,就是不太快樂。我常常看到感情不順的人,常常都會有許多負面情緒。有些是付出得不到回報的委屈,而更誇張的是偏激,甚至仇恨的情緒。
⠀⠀⠀⠀
但我必須說,這些人還是有機會進入感情的。我曾經也有一段戀情,我感覺比較像是兩個人在舔舐傷口的過程。一開始可能會很有共鳴,同病相憐,但交往很久的結果,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
因為彼此都會對彼此的期待很高,明明你都知道我受傷了,你怎麼又再讓我受傷了呢?在這樣的期待下,兩個人更容易放大檢視對方,甚至說出你這樣跟那個前男/女友有什麼兩樣,進而導致更可怕的結果。
⠀⠀⠀⠀
所以我個人的想法其實是,如果你一個人也能活得很快樂,其實不用做太多事,基本上還是會吸引到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想過的快樂,而當你有這樣的特質時,你自然會吸引到追求快樂的人。
⠀⠀⠀⠀
然而有些人可能的不順,是自己雖然本來很快樂,但交往之後,為了應付對方開始疲於奔命,最後漸漸地變得不快樂,覺得還是單身就好。我想這樣的問題,就是對方其實不太快樂,然而他就會開始吸取你的快樂。
⠀⠀⠀⠀
我自己有個朋友,他的女朋友常常很不快樂,常常要把情緒往對方身上丟。記得那時候我們幾個朋友去看全面啟動,但女朋友卻要在公司加班,我們邀請她等等一起來吃消夜。
⠀⠀⠀⠀
來了之後我朋友跟她說電影很棒,之後要帶她再看一次。沒想到她直接破口大罵,說:我在加班你還要刺激我,我一輩子都不會看這部電影,你愛看自己去看。
⠀⠀⠀⠀
當然,後來他們分手了。如果你有發現,如果我們總覺得是別人要對我們的情緒負起責任,我們會很難快樂,甚至想辦法要對方滿足自己。
⠀⠀⠀⠀
而這通常也是我過去常犯的錯,我總是覺得對方應該要照顧我們自己的情緒,應該要讓我快樂,但卻從來沒有讓自己為自己負起責任。
⠀⠀⠀⠀
更可怕的是,當我們往往覺得對方是真愛,是我們人生一切的幸福來源。此時的對方要背負多大的壓力呢?而在壓力之下,快樂自然會被擠壓的,最終關係也就不復存在。
⠀⠀⠀⠀
然後看到這邊,你大概是願意看得下長文的,除了快樂這件事,我想推另一個點是,很多人都想著怎麼樣去愛別人,但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要什麼,甚至不知道如何接收對方的愛。也就是大家都在想辦法變得『有用』,卻不是讓自己變得『可愛』
⠀⠀⠀⠀
舉例來說,我前一篇寫到所謂的渣女,大家除了生氣之外,可以想想為何這樣的女生受男生歡迎。這邊就不展開說了,我實在太害怕又讓人暴怒了。簡單提一下就是這樣的女生會讓男生有一種『我付出的愛真的被接收的感覺』
⠀⠀⠀⠀
我曾經聽過一個朋友被劈腿,原因是因為老公覺得就算沒有自己,我朋友也能活得很好。但老公的小三真的很需要他,所以就把一些該分的財產分一分,反正你也能活得很好。
⠀⠀⠀⠀
聽到這件事情,也許很多人都覺得生氣,但在生氣之餘我們也許可以思考一下,究竟是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原因呢?
⠀⠀⠀⠀
我想在其實有滿多男生,在找的不是一個可靠,聰明,獨立,甚至強大的女性。他們要的可能是需要我照顧,保護,陪伴的女性。
⠀⠀⠀⠀
所以很多人都會很生氣,為什麼那些綠茶裱跟渣女都在演戲,卻會被青睞。其實這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很明白男生需要的其實是對於自我的認同。
⠀⠀⠀⠀
我老實說,很多男生(包含我)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有人能夠覺得自己很棒,甚至崇拜自己。雖然這聽起來很難為情,但我覺得這很常是某種自我實現的議題。
⠀⠀⠀⠀
因此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今天的現場有個正妹,是不是有些男生就會想要改變平常的說話方式。有些人是展現出體貼,但也有些人想要開始透漏自己的厲害,我甚至聽過在酒吧有丟出車鑰匙比較的。
⠀⠀⠀⠀
然而如果你去看很多受歡迎的女生,就像是明明自己可以辦活動扛一堆東西,但遇到男生的時候卻會用娃娃音希望讓對方幫忙。又或是笑點低,有點天然呆,就算一個爛梗也能笑的花枝亂顫。
⠀⠀⠀⠀
綜合比較之後,其實很多男生真的很簡單,他們只是希望讓女生快樂,而回過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真的只有男生會這樣嗎?我認為很多感情不順的女生,其實也是同樣的套路。
⠀⠀⠀⠀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雖然是女性的視角,但我覺得他帶到了自己與自己的議題,用快樂來穩定關係,用穩定的情緒來思考感情的問題,用有效的溝通來化解衝突,並且用理性的策略來看待情感問題。
⠀⠀⠀⠀
而如果你是男生,你可以從反向來思考對方現在丟這個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她又要我展現讀心術了?甚至能找到有效對女生『撒嬌』的一些方法。
⠀⠀⠀⠀
總之講了這麼多,最後還是要推薦亞瑟這本書,希望能夠讓每個在愛情中還在迷惘的人,能有更多的參考依據: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9695
#忘形流簡報
#AWE情感工作室
#大家真的書出不停
#你們寫的速度都比我看的速度快了
#給點活路好不好XD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Marc Y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三揀科好似啲人結婚咁,錯!係慘過結婚,因為人地結婚一兩年發現性格不合都仲可以離婚,你發現你揀咗嗰科性格不合呀?除非你有兩三個X喺手,否則學校隨時唔比你drop,見到人地讀到舐舐脷,你想轉又無得轉,然後焗住讀焗住考焗住個成績跟你成世,諗起都覺得慘。因為你覺得咁慘,因為你覺得咁無奈,因為你覺得你自己掌...
反向思考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延期 3 個月,慣例於溽暑陪伴影迷的 #台北電影節 今年移至秋季舉行,幾經波折後也總算在今天開賣,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買到想看的電影?(《月老》真的超搶)
在售票之前先看過幾部片,心中喜歡的《引言》、《戰地微光》,前者完售、後者也僅剩下少量座位,原本想說推文催票,但看來好像也沒必要了。不過,台北電影節另一大單元「#XR全浸界」將於明(14)日中午啟動售票,藉此機會推一下其中的作品,尤其《#霧中》相當值得一看。
全文如下:
在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當下,實體被阻斷封閉,進而開啟各方雲端連線,更加速了「網路」的崛起,「實體」與「虛擬」間的關係就更加不斷被翻覆、挑戰。
也就是說,拜疫情所賜,從日常生活到藝術創作,數位應用變得更加被重視,而當藝術、影像的呈現方式,從實體轉入虛擬之後,就創造了觀眾不同的身體經驗與存在方式。換句話說,現在的人們的活動軌跡更是存於虛擬(網路)空間,藝術也就被數位化。然而,在這樣的浪潮中,身體感知的經驗轉換,恰恰正是虛擬實境所強調的。
虛擬實境在某程度上,帶來實體無法給予的特殊體驗,越來越多的影像創作者也試圖透過實體/虛擬的混合空間,創造人、事、物的嶄新經驗,未來虛擬實境能拓展至何種地方不得而知,但可以知曉的是,當技術、經驗、創意不斷交織,虛實整合已然是趨勢。至此,在虛擬實境技術逐漸成熟的當代,窺探全新的「說故事方式」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除了南台灣的高雄電影節持續耕耘虛擬實境領域之外,台北電影節也自 2018 年起,將注意力放置於 XR 作品的展示,北台灣就屬台北電影節有意識地持續策展 XR 單元,一南一北,成為台灣觀眾關注此領域藝術的重要渠道。
至於今年台北電影節「XR 全浸界」單元,帶來 10 部虛擬實境的影像作品,在此前先看過聚焦中國新疆的《#我在再教育營的日子》、描述蔡明亮童年往事的《#大師狂想曲:#蔡明亮》以及同志情慾話題作品《霧中》。這三部作品中又以《霧中》最有共鳴,本文就談這部 VR 作品。
【周東彥——《霧中》】
有「影像劇場詩人」之稱的周東彥,首部 VR 原創作品《霧中》去(2020)年在高雄電影節首映引起討論,作品聚焦於男同志的三溫暖蒸氣室,窺視男同志的情慾世界,並號稱台灣有史以來尺度最大的虛擬實境影片。
《霧中》也在今(2021)年順利入圍威尼斯影展 VR 特別選映單元(Venice VR Expanded),周東彥更入選文策院與法國新影像藝術節合作之「台法 XR 人才交流計畫」,在此領域上逐漸邁出步伐。
實際看完《霧中》,第一時間確實被片中實打實的「群交性愛」震懾,但安神定睛一看,《霧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除了所謂的「大尺度性愛」之外,影像有更深層的編排處理。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首先提到「觀看先於言語」,在約翰伯格的論述中,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
在上述簡短的陳詞論調中,可以視作約翰伯格某程度捨棄了言語的功能性,將「觀看」的動作置放於「言語」之前,或許這恰恰可以挪移理解《霧中》的核心內裡,甚至將 VR 技術的體驗做更近一步的詮釋。
《霧中》全片無對白,周東彥同樣抹除言語帶來的特性,從畫面一開始就將觀者釘在角落,強迫觀者貼合牆壁,透過主觀視角讓觀者浸身於三溫暖的場域,並凝視男同志觸發的性與慾,在此建構的,是觀者與被觀者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在觀者不斷將視線游移,找尋自身的「位置」時,便已經在摸索人、事、物間的多重關係。
而在這樣的關係被建立之時,周東彥在觀者的凝視之外,更積極地透過角色「打破第四道牆」的處理方式,強勢破除觀者與被觀者的距離,重新定義兩者間關係,觀者是「看」的一方,同時也是「被看」的一方。
就在「看」與「被看」同時存在之際,此刻,觀者在這種目光交會中,真正在實質意義上,毫無疑問地完全體認到正處於三溫暖的世界當中,是煙霧彌漫、潮濕春光的三溫暖中的一部份。闖入異域的觀者透過觀看試圖探詢、架構不一樣的世界,而這樣的視覺交流就無需對白交談,甚至更是人類初始的體驗——「觀看先於言語」,先會觀看和辨識,才會說話。
至於,在 VR 的技術應用之下,進一步讓觀者的身體「消失」,當觀者透過裝置,所謂的物質性(實體)被非物質性(虛擬)拋進一個全新的感官體驗時,《霧中》三溫暖的情色場域就並非是滿足某種獵奇式的偷窺癖好,歸結上述而論,創作者是以一種「感同身受」的切身性去述說、包覆著同志經驗,並希冀觀者也置身其中。這樣「實體」與「虛擬」展延而出的對話,反倒給予觀眾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身體經驗,這正是 VR 技術帶來的突破性感知。
然而,也值得一提的是,周東彥除了運用「打破第四道牆」讓觀者身歷其境之外,更透過「西裝筆挺」的異者闖入「裸體肉身」的場域之中,這名西裝筆挺的異者,在我看來有某種對比觀者的意味(觀者等同於西裝),同時象徵制序文明的介入,但這種衣裝文明顯然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偽善,立刻被周東彥削去了文明性,終成身體慾望的霧中份子之一。此作法也能暗示觀者與三溫暖中的男同志們緩緩趨於同化。
因此,短短 14 分鐘的《霧中》,周東彥除了拍攝性愛、口交等赤骨畫面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作者筆觸是一步步說服/催眠觀眾置身其中,這不僅是 VR 的表面技術,更多是來自於周東彥深層的影像鋪陳與核心概念。
不過,周東彥的《霧中》也挑戰了 VR 的 360 度環景的「自主性」。VR 說故事的特性是開放性而非限制性,更多的參與、體驗,讓觀者自由找到視角,能有效將 VR 的 360 度環景優勢發揮,當中的「自主性」儼然極為重要。
但周東彥顯然限制了觀者的自主性,因背後永遠是牆壁死角,便缺少真正的 360 度視野。然而,我認為這樣的限制性是有必要的,周東彥利用「牆壁」的特色,提醒了觀者「三溫暖場域」的封閉性,在此,周東彥則利用演員的位置與鏡位變換,在場面調度之下或放大、或深入、或遠離其感受,給予觀眾不同的覺知刺激。
而「牆壁」帶來的限制與封閉在《霧中》是重要的,影像到了最後,隨著鏡頭緩緩上升,四面牆壁逐步倒塌,三溫暖也不復存在,這樣的瓦解直接宣告男同志宣洩性慾的秘密場域隨之消散,當褪去了集體性,最終留下個人與其影子,都再再揭示了三溫暖此符號存在的特質與集體性。反向來看,流露出的是男同志「禁錮」在「牆壁」之中的寂寞以及「被保護力」,與外界阻斷、難以言喻的同志心情也就不辯自明了。
總結而言,《霧中》以「裸露性愛」為號召,試圖帶領觀眾步入同志情慾集合體的三溫暖中,而周東彥在 VR 影像獨有的敘事技法以及傳統調度之中,進一步創造出衝擊性的視覺體驗,令人歎為觀止,印象深刻。
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
反向思考意思 在 日式簡單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日餐桌」
生活目標和生活目的的喜悅是一個人的活力泉源。
例如餐桌是我的興趣,無論做什麼都覺得樂在其中,包括洗碗(笑)
這跟好麻煩、沒意思,完全取決於自己的一念之間,只要能保持著「或許會很好玩」的心態,察覺到箇中樂趣,就算是日常瑣事或是重複性的工作,只要讓自己覺得開心、好玩,就能提升動力。
要是遇到討厭的事,先試試反向思考吧!
#餐桌風景
反向思考意思 在 Marc Yam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中三揀科好似啲人結婚咁,錯!係慘過結婚,因為人地結婚一兩年發現性格不合都仲可以離婚,你發現你揀咗嗰科性格不合呀?除非你有兩三個X喺手,否則學校隨時唔比你drop,見到人地讀到舐舐脷,你想轉又無得轉,然後焗住讀焗住考焗住個成績跟你成世,諗起都覺得慘。因為你覺得咁慘,因為你覺得咁無奈,因為你覺得你自己掌握唔到自己既命運,於是同佢地一樣,啲人結婚之前就要搵風水佬去夾夾個時辰八字,而你就希望老師點條生路你行,話你知你適唔適合讀佢嗰科。
可惜既係,風水佬其實都算唔到自己要喺天橋底擺檔,你老師當年一樣算唔到自己適唔適合讀自己教緊嗰科,問來問去最後都無人話到俾你知你未來讀咩科會讀得好,就算我真係神算算得到你會讀得好,你都可能諗其實讀其他科會唔會更好。同學們,其實未來既嘢無人講得埋,潛質就係睇唔見先叫做潛質,所以今日想講既,唔係咩人會讀得好,而係咩人會讀得唔好,睇下你中唔中喇!
第一,你唔夠理性。咩係理性呢?理性既相反唔係感性,你睇多啦A夢都會喊嗰啲都可以係一個好理性既人,其實理性既意思,係你做決定既時候會考慮既係啲咩?一個理性既人,當佢做決定既時候,佢會盡可能諗下自己做決定既理由合唔合理。正常人大多數時候做決定都唔理性既,你落床邊隻腳會著拖鞋先?你點知而家喺你屋企嗰個女人一定係你呀媽?點解你覺得大隻佬多數係gay既?其實我地好多時候唔會諗自己既決定既理由,通通都係由習慣、印象、直覺等等黎做決定,因為咁樣最快,最有效率,亦都通常係好準確既。日常生活OK既,但係放落Physics入面呢,好一部分既同學之所以Physics讀得唔好,都係衰太習慣用直覺黎做決定,見到加速度有「速度」呢兩個字,就會覺得混亂,日常生活有摩擦力,所以一定要俾力啲嘢先會keep住郁,呢個印象入咗腦,以後一做到Newton’s first law就錯晒。理性既人鍾意思考,而思考好費時好費力好費精神,好多時俾人感覺係「咁樣咪得囉,點解你要諗咁多?」但係呢種願意思考既態度,正正係讀好Physics既一大重要元素。(DSE出卷最鍾意陰啲人用直覺做決定,目的其實係想將啲因為睇得多而習慣咗啲題型既人篩走,盡量想令到啲真係對Physics有理解既人高分。)
第二,你想像唔到。乜嘢係想像呀?就係你只係知道好片面好片面既資訊,然後你就要去構想一個好具體既內容,呢個過程其實要運用你腦入面既大量記憶體,情況有啲似你睇小說,小說只係寫啲文字出黎,啲資訊好片面,當你見到呢啲文字,你就要用想像力,去建造一個具體既情境,你要完整咁感受呢個想像出黎既世界,你就要記住入面每一個你想像出黎既物件既顏色、質感,每一個動作既聲音、節奏,呢啲既內容可能同你生活完全脫勾,意味住你仲要抑壓住你覺得唔習慣既衝動,所以你個腦喺想像既時間其實係不斷run緊。讀Physics其實同睇小說好相似,小說會逐字逐句話你知而家個場境係點,每一個人物做緊呢乜,而Physics一樣,喺Wave同optics入面尤其喺,Wave入面會話你知一個空間入面唔同既粒子既動作,從而要你想像返個大環境係點,Optics鍾意畫一兩條光線就表達晒所有其他光線,因為做唔到動畫,所以過程中好靠想像力,你個腦唔可以同時呈現出呢啲想像,你就會有諗諗下又唔知做緊乜既情況。(其實為左淺化Physics ,而家DSE出卷已經盡量俾多啲圖你,等你少啲出現想像唔到既情況,但係咁亦都反向證明咗,好多人係因為想像唔到而攞唔到分。)
第三,你數學出事。其實數學能力係Physics能力一個好重要好重要好重要既指示劑indicator,一來係Physics要計數,二來係Physics同數學所需要既能力需要有唔同,但亦有好大部分重疊。前者就大家都明,真係數學好屎既人,就會出現計計下計錯數既情況(DSE為左呢班人,已經盡量減少計數、或者係減少啲要計得複雜既數),後者反而係重要啲,雖然有好多數學既內容其實係應用唔到喺DSE Physics上面(上到大學情況就唔一樣),但係由於數學好既人,通常就係邏輯能力強,心思細密僅慎,語文能力普通而覺得數學入面搵到成功感既人,呢樣同Physics人既特性係十分之相似,所以數理數理呢兩科,成日俾人當係孖公仔咁樣唔係無原因。(不過真係會有數學好Physics差或者Physics好數學差既人存在,而且個人觀察,通常啲人都係數學好Physics差,咁可能係同第一點有關,Physics比起數學無咁好操。)
不過最後,以上都係講幾個有機會出事既位,但係未講到最多人出事既位,最多人其實讀Physics讀得唔好,係因為一個字,懶!老實講,有好多嘢係可以靠努力、靠啱既方法做到返黎,所謂努力,唔只係講你而家放幾多時間,仲講緊你由幾時開始努力,我自己成個小學英文嗰科都得過且過,大個英文唔好都唔好意思話自己無語言天份,因為我望住英文辣辣聲嗰堆,你知唔知人地細個花幾多時間同心機放喺語文度?你錯過咗學習能力最高既童年,上到中學你就會覺得自己比人地無天份,但你唔知道既係,呢啲所謂既天份,係有得靠努力、靠啱既方法追得到。要講「我失敗係因為我無天份無潛質」既門檻其實係好高好高,因為當你講得出呢句既時候,代表住既係你已經盡晒可以盡既力,試過無數既方法都唔得,咁你先可以咁講,而事實上,幾乎呢個世界無人可以咁講,所以我地可以做既,係當你想做得好既時候,用啱既方法,用努力去做好佢,「我究竟有無潛質呀?」其實諗黎都多餘。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fj65h8oe3s/hqdefault.jpg)
反向思考意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一些會議結束之後,都已經達成了必要的共識,並且要進入執行的階段。
這個時候呢,就有三三兩兩的人,私底下在討論說,剛剛的決議啊,其實是不OK的,有一些問題需要調整。
然而,你會有一種矛盾的感覺,那就是那你為什麼不在會議的當下,就提出你的看法跟想法呢?
你的想法絕對是對的,在那樣的狀況底下,本來就有話應該說。只是我們很少繞到另外一個角度去想,就是那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組織跟團體,讓我們有話不敢說呢?
其實,關於這樣的現象,曾經就有心理學家,叫做詹尼斯。他在上個世紀,他就研究美國,那個時候決定入侵古巴南部的豬玀灣的歷史事件之後,他透過一些研究,去描繪出這樣的行為。
那時候的背景是這樣喔,在1961年美國的前總統,約翰.甘乃迪。他想要利用1400個逃亡者,去推翻古巴的卡斯楚。然而這些人不是職業軍人,人數其實也很少。
所以,古巴知道他們要來的時候,就把他們全數殲滅。這樣的事件導致在冷戰期間,古巴本來是從置身事外的立場,變成是倒向蘇聯,還差一點引發核戰的危機。
其實仔細想想,約翰.甘乃迪和他身邊的人,是何等聰明的人,而且掌握了美國這麼大的情報機器,也不可能是有情資上面的缺乏。但是他們聚在一起之後,卻策劃出這個笨到不行的行動。
甚至於,在整件事情結束之後,他們的內部人,也說不清楚為什麼當初會做這樣的決定。後來,詹尼斯的研究就指向,其實這是一種「團體迷思」的心理現象。
所謂的「團體迷思」呢,就是一群人抱團取暖的時候,這時候大家的意見,會趨於一致;就算有反對意見,也不會提出來,因為不希望自己成為那個「不合群」的人。
然而,在這樣的狀況底下,就會造成很多不合理,或者是愚蠢的決定,它卻被實行的可能。所以,要能夠造成「團體迷思」會有三個必要的條件。
第一個叫做,一群喜歡彼此的人。套一句現在的語言,就是一群「同溫層」的人。
然後呢一個「小圈子」。這個小圈子可能是同事、同樣關注的議題,或者是同樣生活環境背景的人。
而第三個條件,就是「時間壓力」。要在期限之內,做出重要的決策。
所以你仔細想想,一旦有時間壓力,又加上一群同溫層的人,然後關注的議題都類似。這自然而然喔,就會產生一個我經常說的叫「專業近視眼」。
因為,大家太習慣只看、只聽、只想某個層面的部分,所以,自然而然也只會做出,某種慣性底下的決定。
其實最可怕的一點,就是如果在這個團體裡面,有人開始提出不同的意見,哪怕只是心中閃過一個念頭,心裡都有一個團體壓力,叫做「我會不會破壞這個團體的和諧?」
所以,如果要避免「團體迷思」的發生,就是當你有任何任務、任何計劃的時候,在團隊裡面,至少都要有一個不怕被炒魷魚、不怕被排擠、不怕被孤立的討厭鬼。
這個在天主教會裡面,在討論某個人,是否能夠被封為聖人的封聖會議裡面,也有安排一位叫做「魔鬼代言人」。
他就是負責不斷的去黑這一個對象,不斷的去找出這個對象,之所以不夠資格被封為聖人的原因。
這個魔鬼代言人的任務,倒不需要去分化,或撕裂這個團體。反而是透過這樣的一個人,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促使大家想得更仔細,想得更周延。
所以囉,如果一個團體要能夠做出好的決策,就要讓不同的聲音,可以被發出來。讓每個人都相信,可以把自己真心想說的話說出來,而且不用擔心被秋後算賬。
然而,如果回答你我現在生活裡,你有沒有發現,我剛剛講到三個字叫「同溫層」。當我們都很習慣,運用網路工具的時候,你會發現「同溫層」的效應,會越來越嚴重。
這就造成可能你在面對自己,的生命的很多決定跟決策的時候,你也有一種,叫做「隱形的團體計劃」。
因為你太習慣跟一群喜歡彼此的人,還有一個小圈子裡,去蒐集訊息、去思考訊息,如果又加上時間壓力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常常就會做錯決定。
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會跟朋友分享,我說喔現在的時代,你要找到自己的小圈圈太容易;你要能夠找到自己的同溫層,也太方便了。
所以這個時候,你反而要反過來做,「反過來做」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有意思的不要「抱團取暖」、有意識的聽聽別的聲音。
如果在你的專業或生涯裡,你有一些規劃、你有一些突破、你有一些想法的時候,有多少時候是你一提出來,就覺得自己好像變局外人,於是你就不敢去嘗試、努力。
因為,可能在你的內心深處,你會覺得跟大家在一起,還是比較安全。你發現了嗎?這不就是一種「團體迷思」嗎?
我想人生會有兩種後悔。第一種後悔,是有一些你想做的事,一直沒有去做,這是第一種。
然而,第二種後悔更慘,叫做有一些你想做的事,你沒有去做,一直到你見證、目睹了,有人把它做成功了。
所以人生說到底,我們還是得為自己負責任。透過今天的分享,你可以問問自己,你還要繼續「抱團取暖」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3月8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如同今天分享到的「抱團取暖」,其實有很多時候,當我們陷入「團體迷思」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分辨訊息的重要能力。
如果你發現,自己很難真正的看懂、聽懂,別人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他之所以這麼說、這麼做,的背後意圖。
如果你對這方面是有困難,而且你很希望透過好的提問,跟必要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的話。那麼我就相信,在3月8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會給你很大的幫助。
我很期待能夠在3月8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khmjpIB5aY/hqdefault.jpg)
反向思考意思 在 星光奈奈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服裝品牌SHEIN
https://goo.gl/i2tVhb
衣服哪裡找
https://goo.gl/Keqt7o
有些女生為啥異性緣好?看起來很好追、很好上
誰想砍荊棘、屠惡龍,才"有可能"把到女生?
反向思考
把看起來很親切、好追的女生
就像一大群惡狼追一隻小羊(羊瘦瘦的奶很大咩)
不太可能一起吃她啊!!會先互相撕咬,看誰活下來
比財力、比時間、比誰會講話..
還不如找競爭對象少的,贏的機率高很多
把看起來有難度的,譬如高冷的女孩
別忘了你可以挑女人,而不是只有被女人挑選的份
朋友的女友白天是嚴肅的老師,晚上卻浪到不要不要的
(這裡沒有黑老師的意思,純指個案)
如果當初覺得她太高冷而不追,就可惜了啊
當然你可以看到喜歡就趕緊上
我只是覺得人生有限、金錢有限
應該用最小力氣、最快的時間得到好東西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_nfU9QEQ7I/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Z76tW5zchQrgywngyl7WQZ2LY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