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勝利法?三哥被俘官兵回國後的自述,笑死後果自負】
原文鏈接: http://t.cn/A6Lpsobm
“加勒萬戰役後,中國士兵處於恐慌狀態”
作者:阿比南丹·米什拉(那個被俘飛行員也叫這個名字)
發布時間:2020年6月21日上午9:43 |更新時間:2020年6月21日上午9:43
新德裏:通過對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關押了至少60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印度軍官和士兵進行的心理評估和其他相關測試,對參與6月15日加勒萬河谷行動的中國士兵的思想有了重要的了解。
這10名男子包括兩名少校和兩名上尉,即使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關押了兩天多之後,也“出人意料”地情緒高昂,情緒樂觀。
《星期日衛報》(Sunday Guardian post)在聽取這10人的情況匯報時獲得的信息顯示,寡不敵眾且“手無寸鐵”(按照規定)的印度軍隊,並沒有因為中國士兵數量龐大而撤退,而是奪取了中國人用來毆打印度士兵的簡易棍棒和棍棒,並在14號巡邏點用同樣的武器殺死了“至少”20名中國士兵和軍官。
“這是星期四我們的部隊士氣高漲的一個原因。我們的人是在追趕中國人進入他們的控制區後被抓獲的,他們在聽說他們的長官桑托什·巴布上校的死訊後打算殺死中國人。這名官員說:“中國士兵看到我們士兵的突然襲擊,開始逃離並跑回自己的地區,隨後我們的士兵被抓了起來。”
這10人的情況匯報還顯示,在印度士兵以“純粹的戰鬥力”回應中國人的背信棄義攻擊後,中國士兵感到震驚和恐懼。在接下來的60多個小時裏,中國士兵對印度方面可能的報復非常焦慮,處於“恐慌模式”。“在我們的士兵被囚禁期間,他們(中國士兵)非常害怕。一位了解報告結果的官方消息人士說:“幾小時前,他們目睹了我們的一些士兵所表現出的原始戰鬥精神,預計在未來幾小時內,我們將有更多的士兵前來,對中國士兵施以同樣的待遇。”
據情報機構消息人士透露,在微博等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上,人們對6月15日晚喪生的解放軍士兵的遭遇非常不滿。“人們正在分享印度士兵的葬禮遊行和他們的火葬的照片,這些照片是以國家的全部榮譽完成的,並詢問他們自己的士兵發生了什麽。目前還沒有一條消息表明6月15日和16日陣亡的解放軍士兵的姓名和軍銜。這在當地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引起了很多討論。
這些披露證實了一個廣受討論的軍事假設,即中國軍隊,沒有進行任何真正的軍事行動,涉及真正的對手,而不僅僅是模擬戰爭演習,中國“大聲”讓全世界註意到,更可能在真正的戰場上動搖,因為他們確實如此對真正的戰爭沒有任何經驗。“6月15日晚,他們第一次看到了印度軍隊的真實面目,盡管人數寡不敵眾,但卻給對手造成了死亡。“中國士兵對他們看到的情況感到震驚,”這位官員引用了部分情況匯報會的內容。相反,印度和美國的軍隊幾十年來一直在進行真正的戰爭和戰鬥。
反恐少校印度 在 鄭錦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1941年12月25日
凌晨2時,日軍迫退港島西南班納山的守軍。日軍為完善步砲協調及掃蕩守軍殘部,決定將總攻擊延至26日清晨開始。12月25日上午6時,日軍派出被俘的退伍砲兵少校萬納思先(Major Manners)及淺水灣酒店市民委員會主席蕭士到對英軍處作非正式勸降。日軍保證早上7至9時停止軍事行動。
上午9時,港島西南南朗山高射砲陣地被佔,香港仔東側屏障全失。正午時分,英軍總司令部開會後,總督楊慕琦以「香港尚能抵抗」回覆。日軍隨即派出飛機及砲兵砲轟守軍各處陣地,並攻下巴理斯山,集結堅尼地道入口。英軍則在堅尼地道佈下地雷及路障,阻止前者前進。
下午1時40分,守軍退至柯布連道及美利兵房建立陣地。下午2時30分後,灣仔峽失陷,馬己仙峽守軍苦戰。下午2時50分,米杜息士營營長指柯布連道防線受九龍及正面砲火交叉打擊,只能維持多半小時。下午3時,壽臣山守軍在包圍下投降,小香港彈藥庫落入日軍手中。此時,西旅只有6門榴彈砲,每砲只剩60發砲彈。
下午3時15分,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向楊慕琦報告:左翼方面,禮頓山、海軍醫院失守,柯布連道難以維持,海軍船塢只能抵抗多兩小時。中部方面,灣仔峽及馬己仙峽已經失陷。右翼方面,班納山及壽臣山失守,最後的彈藥庫已落入敵軍手中。莫德庇估計,日軍最快於下午6時攻入維多利亞城,屆時位於域多利兵房亦將陷入近戰,癱瘓指揮系統,故此應該盡快投降,以免其他部隊未收到指示而繼續抵抗,因而被殘害。
楊慕琦立即知會布政司及律政司,致電駐港海軍最高級的軍官,三人均贊成投降。楊慕琦即向倫敦發電文,準備相應行動。莫德庇派人聯絡日軍,日軍要求楊、莫兩人下令英軍停火,前往日軍指揮部。傍晚時分,兩人抵達半島酒店,向第23軍司令酒井隆中將投降。
東旅方面,旅長華里士根據莫德庇凌晨「hold on to the last」的電令,繼續抵抗。根據日軍紀錄,第230聯隊第2中隊靠近聖士提反書院主樓時,深恐其為防禦據點,如臨大敵,不知其為英軍醫院。凌晨4時,屢屢受創的第2中隊進入院內大肆屠殺,最少60人被害,包括56名負傷臥床的英軍及加拿大軍人,部分醫護及學校職工都被刺刀殺死。英軍早上曾嘗試反攻,但被擊退。
晚上8時,華里士不相信英軍軍使傳來的投降消息,直至26日凌晨1時30分,華里士副官攜同米杜息士營營長簽署的手令回來,他才信服,但已不及下令摧毀赤柱砲台。凌晨2時30分,華里士下令東旅停火投降,成為最後投降的部隊。香港主要戰事至此告終。
-陳策突圍-
當日晚上,中國國民黨駐港代表陳策聯同十多名英國高級軍官,及三十多名其他官兵及情報人員,乘魚雷艇突破日軍海上封鎖,最終抵達惠州,成功逃出日佔區。其後,英國官兵經雲南、緬甸、到達印度及英倫。為表揚陳策貢獻,英皇授予他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KBE)。
-----
圖:12月25日聖誕節,楊、莫兩人前往停電的半島酒店,在燭光旁簽署降書。
References: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3)。
-----
香港保衛戰紀念徵文比賽現正舉行,請即投稿!
詳情可見:fb.com/199662707035172
反恐少校印度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昂山素季:真正的改变来自平等、理解、同情和仁爱
写在前面
缅甸在亚洲是个小国家,但却因产生了一位伟大的女性昂山素季,而受到世界不断关注。她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没有官衔,却是亚洲最有力量、最美丽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这位本来可以在西方过著优越生活的学者,因坚决为本国人民争取民主而失去了自由,曾被缅甸军政府囚禁15年。
6月10日到14日,昂山素季将要首次来到中国这片土地,我们在这里向这位坚忍、文雅、美丽的女性致以敬意。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曾将昂山素季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片名是《The Lady》。杨紫琼主演,演的非常好,极其有力量。李安导演说这部片是杨紫琼的“巅峰之作”。
——————————
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1945年出生,缅甸政治家,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昂山素季是领导缅甸独立的民族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在她两岁的时候,父亲遇刺身亡,她在母亲的抚养下成为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士,毕业后留校任职,并任职于联合国、不丹外交部等处,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是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
1960年15岁的她,曾随担任大使的母亲到了印度。在当地一所女子学院学习期间,“圣雄”甘地的政治和哲学“渗入她慢慢发展的心灵”。在佛教的薰陶下,她能保持心理平静,甚至是最严重的挫折也不能干扰她。在1991年,她获授予“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随后更多的奖章接踵而至,把她推上全球偶像的高度。
她今年已经65岁,其中有20年时间是在与家人的分离和不断的囚禁中度过的。在过去的21年里,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有15年被军政府软禁,失去自由的时间分别是1989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10年。昂山素季的罪名是因为追求缅甸的民主和法治。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我的家庭的分离,是我争取一个自由的缅甸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
1989年4月5日,当她和她的同伴一起进行在一个城镇的街上时,一队士兵挡在了她的面前,威胁着如果她们再往前走,就要开枪,昂山素季要求她的支持者们站到边上,独自一人毫无畏惧的挺上前云,面向黑洞洞的枪口,以一个柔弱之躯对峙一群手按扳机的军人。在相持的最后一刻,负责指挥的少校命令士兵不要开火。对于这种勇气,她曾说:“实现民主不要仅仅依靠别人的勇气与无畏。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作出牺牲,去成为一个无畏的有勇气的英雄。只有到那时候,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电影《The Lady》剧照
自1989年7月第一次被软禁以来,在过去的20年里,昂山素姬有14年的岁月是在监狱或居家软禁中度过的。2007年5月27日,原本是她软禁令届满的日子,按道理她应该能够自由地走出家门,与民众接触,但是缅甸军政府提前2天到她的住所,通知她软禁期将继续延长。
2005年6月19日:全球14个国家爆发反缅甸示威,要求释放昂山素季,因为这一天是她60岁的生日。DamienRice的这首UnplayedPiano也创作于此。据说被软禁期间,昂山素季没有消沉。她的生活十分规律,阅读诗歌、散文,学习法语和日语。她爱听摇滚乐,美国摇滚乐队“感激的死者”是她最喜欢的一支摇滚乐队。她还经常在夜里独自弹奏钢琴曲,但是她的钢琴坏掉之后想修复却受到了层层的阻挠。这也是damien这首歌歌名《unplayed piano》的来源。
点击这里查看嵌入的视频。
昂山素季深知,绝对不能采取以暴易暴的方法来解决国内的危机,这种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实际上却让自己堕落为与军政权同样的地步。在《自由》一书中,昂山素季指出:“一些人改变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当南非的旧政府、拉丁美洲的军事专政进行独裁统治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认识到这些变化不可避免,这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最好道路。我所表达的真正改变是通过理解、同情、正义、爱心后的内在变化。”
尽管遭受军政府的压迫,但昂山素季在获释后的公开演讲中表示,对军政府没有恨意,愿意与军政府对话,支持国家和解。在甘地、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之后,昂山素季又一次用行动向人们展示了非暴力、仁爱、勇气与坚持的伟大力量。尽管提倡爱比提倡恨更难组织群众,更难获得自由。但她深知通过仇恨获得的自由终归是虚假的自由,并且难以持久,很快就会失去。也正是因为坚信这一点,昂山素季才主张非暴力的抗争。因为从长远的人心来看,统治者别无选择,他们不得不改变,正是由于对政治的这种崇高认识,昂山素季才和甘地一样,为东方人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荣誉。
昂山素季和她的支持者在一起
也许,任何一个想要建立强大的、民主制的、并且坚定地确保反对国家滋生权力的民族,首先必须学习将自己的思想从冷漠与恐惧中解放出来。昂山素季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内心的坚定无畏与娇美容颜之间鲜明的对比。吕克贝松在拍《昂山素季》时,他认为自己今生都不可能见到昂山素季,这位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国际大导,在昂山素季面前却同样手足无措,“我感到非常紧张,在她面前,我想做到最好。”在谈及对昂山素季的印象时,吕克·贝松称自己感到在她身上存在着神奇的两面性——一方面,她美丽、平和,全力付出,而另一方面,她内心如此强大而且极有毅力。“这也是杨紫琼在扮演她的时候,最难把握的一点。在大多数时候,你爱她,但有些时候,你却不得不恨她,她就像一座钢铁铸成的建筑,意志坚强,不太表露自己的感情。”吕克·贝松说。
电影《The Lady》剧照
昂山素季和丈夫迈克尔·阿里斯的故事极其浪漫,而且感人至深,这也是个“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在不丹皑皑的雪山下,时任不丹皇室家庭教师的阿里斯向昂山素季求婚。那之后的16年,她是他忠诚的妻子,两个儿子的母亲,直到她偶然回缅甸短期探亲,从此陷入政治的漩涡之中,再也没有回过家。那10年中,迈克尔一直多方奔走,积极活动,希望能确保妻子人身安全。最后他得了癌症,到死也没有获得缅甸方面的允许,没能和妻子当面道别。
昂山素季和丈夫合影
昂山素季是缅甸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她两岁时,父亲遭暗杀身亡。素季的成长伴随着一种强烈的信念——完成父亲未竟的民主事业。
1964年,素季的外交官母亲把她送到牛津学习,她认识了迈克尔·阿里斯。阿里斯当时在杜伦大学读历史专业,迷恋东方文化,更爱这纤细安静的东方女孩。当昂山素季接受阿里斯的求婚时,她也提出一个条件:如果缅甸需要她,她就必须回去。阿里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之后的16年,素季是一位完美的家庭主妇。直到1988年一个安静的晚上,昂山素季和阿里斯在牛津的家中看书,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素季的母亲中风进了医院。当时两个孩子大的14岁,小的12岁。
素季迅速飞回仰光,她以为最多几个星期自己就可以回到英国,可是这动荡不安的城市改变了她的宿命。人民与专制军政府之间的对抗早已爆发。“昂山将军的女儿回来了”这个消息像草原上的野火一般在民间迅速扩散。一个由学者组成的请愿团体找到素季,请求她成为民主运动的领袖,她暂时允诺了。这个两个月前的家庭主妇已经一跃成为反对缅甸军政府野蛮统治的起义领袖。
而在英格兰的迈克尔只能通过收听新闻,焦虑地获取关于素季的消息。迈克尔担心素季会和她的父亲一样遭到暗杀,这种恐惧挥之不去。1989年昂山素季被军政府软禁在家,迈克尔松了一口气:她还平安。
电影《The Lady》剧照
迈克尔开始行动——为提高昂山素季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四处活动,希望这样可以让军政府不敢伤害她。迈克尔为此无私地倾注自己的精力,以回报过去那些年昂山素季为他所做的一切。
但是他也必须加以小心,因为军政府可以利用她嫁给外国人这件事在缅甸的媒体上来毁谤她。
五年过去了,素季的两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她却仍被软禁在家,她靠冥想、学佛、阅读曼德拉和甘地的著作度过每一天。迈克尔在这五年间仅被允许对自己的妻子进行了两次探视。实际上素季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申请离开缅甸返回英格兰和家人团聚,但是迈克尔也不会赞同她这样做。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迈克尔清楚地知道,素季就是人类宏大历史的一部分。在家里,他翻看素季返回缅甸之前阅读的书籍,他在墙上挂满素季获得的各种奖章——其中有199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他的卧床上方,悬挂着一幅昂山素季的巨幅照片。
已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通信不畅,迈克尔不知道素季是否还在人世,但有天他听到一个消息——昂山素季的家中传出优美的钢琴声。
1995年,迈克尔突然接到昂山素季从缅甸的英国使馆打来的电话,她说她重获自由了!迈克尔和她的两个孩子获得了赴缅签证。当素季看到自己的小儿子金姆已经长成一个小伙子的时候,百感交集。而素季在这五年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女政治家,软禁造就了她更加坚强的品质,她也决心继续留在缅甸,即便要与家人继续分隔两地。
昂山素季与她的两个儿子
1995年的缅甸之行是迈克尔和素季最后一次见面。三年后,迈克尔确证癌症晚期。他给素季打电话,告诉她这个坏消息,然后马上着手准备赴缅甸的签证申请,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当面和她告别。首次申请便以失败告终,之后他又申请了30多次。在这期间,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有很多著名人士为他写信请愿,其中包括罗马教皇和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后,一名缅甸军官面见昂山素季,告诉她:“你可以见你丈夫一面,但条件是你必须返回牛津。”
与丈夫孩子长达10年的分离,最终她得到这个最后通牒:你的家庭和你的国家,只能选一个。她悲痛欲绝。迈克尔和她都很清楚,如果离开缅甸便是永久的流放,他们共同为此奋斗的一切将化为乌有。
昂山素季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迈克尔了。她换上裙装,裙子的颜色是丈夫最喜欢的,还在头发上插上一朵玫瑰花。她前往英国驻缅甸大使馆,拍了一段告别视频给迈克尔,她在视频中说:他的爱是她能够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这段录影被偷偷运出缅甸,却在迈克尔去世后两天才寄达。
2013年,军政府终于宣布了他们实施政治改革的意愿,素季22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她推动的这种转变,和曼德拉为南非所作的事情一样。
此后,昂山素季与缅甸一起,迎来了新生。春风吹过了经历着漫长严冬的草原,爱的种子等到了春天。
© dapigu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5. | Permalink |
Post tags: 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访华, 民主化, 缅甸, 诺贝尔和平奖, 软禁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本文链接:http://ift.tt/1Qqg8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