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八 》
了悟禪師是惠空老和尚之高弟,他是我看過所有的修行人中念珠最長的一位,起初也不以為意,但後來隨著時日漸長,來往較頻,難免會注意到這位和尚胸前所掛的數珠為何有別於他人?某次因法務有所晤談,得閒便好奇地問:「和尚胸前這串念珠不知是何材質?從前並不多見。」和尚笑笑地回答:「木槵子,是老件,從我師公傳承下來……」
後來進一步了解,木槵子是何方聖物?恰好居住在新店的方老居士也有一串,不過沒有先前和尚的那麼多,和尚胸前經常佩掛的那串木槵子念珠據說有一千零八十顆,難怪可以在胸前繞圈圈,頗為醒目,再加上有些年代了,原本如黑漆色的珠質,乘以數代人的持唸,早已形成厚厚的一層漿膜,更增添些許的神秘能量。方老居士家中的那串木槵子念珠,說是早年用一位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作品與其交換所得,老居士很珍惜這串念珠,據說弘一大師也熟悉這串木槵子念珠。關於豐子愷,是近代推動佛教極有力的一位居士,我也頗為讚嘆!方老居士說早期他和朱光潛和豐子愷都常有機會一起吃素食、聊佛法,據老居士所說,他茹素及信奉菩薩戒,完全也是受到大師德行之感著。我去過老居士在台所居新店碧潭河畔的「報恩小築」,除了整壁的佛經之外,可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我和居士有來往約是在八〇年代初期,當時他已近中壽之年,但依然朱顏鶴髮,毫無老相。我喜歡聽他訴說著他和民初幾位高僧的行誼往事,老居士一邊手持老念珠,一邊神采飛揚,當講到入勝之處,還會瞪大著他那雙炳若觀火、明亮的雙眼,完全阻擋不了他的話語……。
和老居士洽聊過程中,也提及到我所看過的那串一千零八十顆的老木槵子念珠:「在台灣,我也經常和一些中國來台的和尚有機會碰頭,我倒是沒看過有人佩戴過這種念珠,或許台灣不是產地,據我所知,在中國長江以南還是有這種果樹,據說印度和日本也有這種植物……」現代的唸佛人鮮少提及木槵子,但在過去的中國,在隋唐的年代裡,便經常有提及木槵子念珠,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淨土宗的祖師——道綽大師,他向來也都是使用木槵子做為計算佛數的法器。順便一提的是,這位老居士和我都是善導大師忠實的唸佛弟子,而善導大師便是道綽大師的弟子。中國的淨土宗也是由於善導大師的出現,整個弘揚傳承至今,也因為善導大師的「楷定古今」,從此中國的淨土宗儼然成為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精神指標。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再來,從十歲出家開始,便研讀一切大乘經典,尤其精通《法華經》和《維摩詰經》等了義經論。
當他十八歲的時候,他有機緣觀看到淨土的變相圖,此種變相圖有說是因循於北齊直至唐宋,至於最早之源流是否來自於印度,也有說法,但可以知道的是在善導大師的年代,類似如西方變相圖的曼荼羅是當時流傳極廣的一種圖騰,也因為如此,後世許多有關於西方極樂世界相屬的畫像,也都是依據淨土三經中的《觀無量壽佛經》做為藍圖。對於唐代以後所遺留下來敦煌諸窟中的變相圖,近代日本專研淨土真宗之學者絡繹不斷訪視於敦煌莫高窟和變相圖相關的諸種曼荼羅,此類曼荼羅也和後來的金剛乘中觀想部分的本尊曼達拉唐卡有延續之關聯,真言宗、東密諸部中曼荼羅的文化也和唐代所盛行的此種風格有極相似的畫風。
我也曾看見過另一種形態的變相圖,但此變相圖應該是依《無量壽經》中所描述的內容而畫,特別是阿彌陀佛為主,莊嚴地安住於極樂世界中蓮花池的蓮花座上,雙手呈現說法的手印,佛的兩側有常隨西方三聖中之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畫中所畫的菩薩身上莊嚴之天衣、嚴飾應屬隋唐時期之服飾,再仔細觀察,便清晰可辨在蓮華池周圍尚有如雲海般大菩薩合掌恭敬圍繞著。如果對《無量壽經》熟稔的讀者,便可以依圖辨識出經中所說的三輩往生的情景,至於如何可以上輩、中輩、下輩往生之條件,經文中各有明述……,就如同佛在經中對阿難尊者所說的,就算是下輩往生,即便他無法在世時行使一切功德利益,但只要生起菩提心,一心至誠地唸誦阿彌陀佛聖號,同時發願投生安樂國,俱足三心,心中信願行俱足,毫無疑惑,哪怕是一念專誠地念誦……也必然在臨命終的時候夢見阿彌陀佛,可以往生……。總之觀看此變相圖時,依圖識經,印象更是無法忘懷……。
善導大師便是在他十八舞象風發之年,他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歡喜莫名,感動之餘,毅然決然地心中立下了此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願,從此之後他便朝著西方志業精進不懈怠地一路追尋。到了二十歲,值遇了《觀無量壽佛經》,更是悲喜讚嘆地說:「我過往所修行的法門中,幾乎都難以相應,唯獨只有此觀經法門決定可以超越生死。」大師沒經幾年的夙夜匪懈誦經唸佛,到了二十三歲那年,發心入終南山的悟真寺修持《觀無量壽佛經》,不斷地入定修持,不多久的時間進入了甚深三昧,在此定中,清楚如明鏡一般,整個極樂世界其中的八寶樓閣、蓮池、黃金寶座……等等勝境、不思議之景,就如同歷歷如繪在眼前呈現……如此成就在中國歷代高僧之中,可說是絕無僅有。
在此後幾年中,善導大師在唐貞觀十五年這一年,他去當時的玄中寺參謁道綽大師,與師見談之後,道綽大師極為欽賞善導大師的根器,歡喜之餘便傳授了《觀無量壽佛經》以及開示淨土宗之要義,此次見面更令善導大師發心弘揚淨土法門。事後布教卓錫於長安城,大力倡導念佛法門,一時之間淨土旗幟縱橫馳驟,大行其道,追隨其念佛之信眾短時間內便如雲屯霧集一般,散布各處,信眾多以阿彌陀佛再來恭敬之,從此道綽大師之衣鉢便傳承至善導大師之身上,大師以三十歲左右風茂之齡,儼然已成一代大師倡導淨土。(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受菩薩戒的條件 在 路希恩的人類圖碎碎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流日12-22的體驗(四) – 就不想要跟別人一樣的個體人】
這篇還是接續佛學講座的事件。
佛教團體或寺院,往往因為管理需求及戒律,所以有很多的規範。很多時候,因為規則太多了,上面帶領的人很難一一解釋細講,也更不可能依照每個個體差異而不同。舉例來說,我曾經回佛光山去參加菩薩戒,那是個好幾天裡兩三千人24小時都綁在一起的活動,所以根本不可能有誰有機會跑出去喘息一下。
為什麼在前一篇我會說對於主持佛學講座這件事,我未來不會想在嘗試,原因在於這其中過程我有太多「為什麼」,就像是大人管教小孩,要小孩穿衣、吃飯、做家事時,小孩很容易回嘴的那種「為什麼」,不見得是提問,更多的是一種反駁。所以當法師跟我說主持要穿西裝時,我就心裡冒出了「為什麼?」
我自己的設計中,連結G中心與意志力的25-51是個體人,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在判斷一件事時,有我自己的詮釋及價值,甚至在底層可能是非常傲慢的在覺得「為什麼要?」
所以當我聽聞某條規則,其建置的理由是「大家都這樣」,各種的為什麼就會依此而生,除非給我一個「夠有意義」或「夠合理」的理由,否則這種「為什麼要」的反應就會衍生出「我不要」的行為。但是平心而論,所謂的夠有意義或合理,其實也不過是按我自己的價值觀和我認同的理。比如說可能對其他人來說,「過去大家都這樣」可能就是可接受的理,對我來說卻不見得。
所以我後來對佛學講座主持所需的條件了解後,我在心裡給自己的合理詮釋是:「因為從場域、事件、單位都不是由我負責,所以我就遷就他們想要的,沒必要一直用自己的為什麼去增加抗拒」。
個體人是真的很容易想在同質化的世界跟別人不一樣。而從小到大,從上學穿制服到人們對於成功的定義,有多少「理應如此」是同質化的表現?
你是個體人嗎?
有甚麼大家都做,你卻抗拒的事呢?
又為什麼?
(本系列連載結束)
圖、文/路希恩
路希恩的人類圖活動:
人類圖夥伴時段
01月17日(日) 16:00-17: 30 有顏色的情緒中心
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166號5樓(全方位商務中心)
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vg8pN
01月24日(日) 12:00-13:30 情緒中心與22號閘門
台中市西區公益路155巷9號10樓(亞田商務中心)
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gM9pd
受菩薩戒的條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5 黃偉民易經講堂
疫苗之亂!
武漢肺炎按停了全世界,漫漫黑夜中,大家將疫苗視作曙光。
所以,全世界兵荒馬亂,大家都在搶疫苗。
英國,已經開始接種;
美國,在分發中,已經安排好次序先後;
加拿大,都收到疫苗了。
當八成國民已接種疫苗,再產抗體,群體免疫的效應出現,約需時一年左右。
富國強國的時間表有了。亞洲、非洲的弱國小國窮國在慌亂中。
什麼時候,我們的政府,才買到安全,可靠,有效的武肺疫苗?再按需要先後次序,輪到我,然後社會回復正常?
香港那位年年考第一的特首,也宣布,她也搶購到三批疫苗!
第一款:中國北京科興的CoronaVac;
第二款:美國輝瑞和德國的BioNTech;
第三款:英國牛津大學的AstraZeneca,洽購中。
她補充,市民當然不能選擇接種那一款,一切由政府分配。
幾小時後,政府再發稿澄清,第二款疫苗,不是美國輝瑞生產的,德國BioNTech研發的武肺疫苗,港府買到的,是交由上海復星生產的成品。
等於那些購物團導遊說的:江詩丹頓姊妹廠的名表,表肉一樣,價錢平一半。
簡單點說,香港目前買到的疫苗有兩種,都是大陸造的,一款北京,一款上海。
至於英國牛津大學那款,洽談中,即賭仔說的,有拖無欠。
大陸那款自我研發的CoronaVac最大隱憂,是研究參與接種的對象,為18—59歲,刻意避開60歲以上的老人,目的是拉高成功率。以便在全球疫苗競賽中,早點完成三期臨床報告(目前只有兩期),搶先推出。
試藥的人在59歲以下,但香港政府這批疫苗的首批接種對象,卻是60歲以上的長者和長期病患者,因為他們是高危族群。
至此,專業人士的態度,便是這樣:
袁國勇教授說,穿戴口罩自保,不打疫苗,等一年了解副作用再作決定。
醫學會會長蔡堅醫生說,自己唔會打住,呼籲官員先打,增加市民信心。
公共醫療會長馬仲儀說,對北京科興疫苗認識不多,她個人傾向不接種,等另一些疫苗再選擇。
中大許樹昌教授說,目前接種到全港大多數人產生抗體,最快都要2022年初。
即是我們要與武漢肺炎共同生活,起碼還有一年多。我們要適應這種生活。
林鄭則不滿市民“出出入入”,不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
她一貫的傲慢,離地,自以為是,不接觸社會為榮的態度,不知道有手停口停的搵食階層。
她不屑走入社會看民生,她說,她看到政府拍回來的照片,周圍都是人,唔想見到咁多人出出入入,所以要加辣防疫措施。
《周易》第二十卦風地觀卦的《大象傳》說:
風行地上,觀。
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風地觀,上巽下坤,所以卦象是風行地上。
先王,我們以前中華民族的領袖,會“省方”。省,是反省,反觀自己施政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做最深刻的省察檢討;方,是地方,一方水土一方人。觀卦上卦巽為風,下卦坤為土。觀,就是察看各地的風土人情。
所以,做領袖,要到處考察、觀摩、學習。
每一個地區,就有當地的民情,風俗。
作為領袖,就應該省方,到處觀察,決策才不會閉門造車,在辦公室空想出來的決策。
省方,領袖要到現場,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身臨其境,才會感同身受。有了臨,才能觀,了解真實的需要。這就是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同行地上,像風一樣的穿行地上,掌握四方的民情,決策才不會落空。
省方,目的就是要深入地方各區,修正檢討政策,反省施政,教化的方式是否恰當,讓決策落實於民間。
政府政策要確實利益眾生,不是擾民苛刻,就先要落區觀察民生。
觀民,觀的對象是民,老百姓。不到民間如何觀民?
省方為了觀民,觀民為了設教。既要省,又要觀。省是反省內觀,深入思維,全面觀察。親臨第一線,掌握第一手資料。觀民設教,接觸不同階層,各地的風土人情,地區需要,才可因時因地制宜,制訂政策。
“省方,觀民,設教”,六個字,說明了觀卦的領袖智慧,雖有很高的觀點,也必須落實到民間,知道老百姓的生活和需要。
很多人讀了書,拿了學位,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很了不起,是知識分子,看不起衣食奔波的勞碌基層。
傳統的知識分子身分,強調的,是對社會的責任,不是拿來炫耀騙人的!
《論語》子張篇第一章:
子張曰:
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讀了書,有了學位,未必就是知識分子。
一個知識分子,要見危致命,看到社會艱難的時候,要走出來,挑起這個責任,準備將命交給社會。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這樣的人物。文天祥的《正氣歌》,列舉了十二哲人。其實,他本人,也是在南宋無路可走的時候,接任宰相。表面上,他什麼都做不了,但他樹立了一個中華文化的價值座標。
肥佬黎、周庭、黃之鋒,還有無數的年輕人,在香港最艱難的時刻,承接了中華文化的價值座標,共同經營了時代的大事業,他們都是知識分子。
林鄭無論考了多少次第一,她都不是知識分子,絕對不是。
她連她出糧那分工都做不好。
見得思義。
得是得到,任何利益,權力,地位,都是得。
這得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思義。義者,宜也。這個是否自己本份應得的?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祭思敬。
發祀,泛指對一切天人之間的學問,對形而上的主宰,對因果,要思敬。
要戒懼因果,要謹慎因果。
佛陀有大神通,但對因果都無能為力。
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自業自報,別人改不了,菩薩改不了。
對這個規律,要敬,尊重。
喪思哀。
人死是喪。
《禮記》說的喪,廣義的,還包括時代的失敗。
一個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失敗,應有本能的悲憤,有責任的痛思。
這都是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的條件,立身處事的原則。
最後一句,具備這四大原則,其可已矣。子張說,那也算是可以了。
受菩薩戒的條件 在 受菩薩戒的條件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推薦與評價
【受菩薩戒的條件】「受菩薩戒的條件」#受菩薩戒的條件,藥師本尊咒-真言宗藥師佛灌頂法會現場金剛上師口傳藥師咒在家居士翻錄製,在家居士持準提咒21遍準提神咒準提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