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時,彼一時 | 諺語新知
「此一時,彼一時」典出《孟子.公孫丑下》,形容時勢不同,情況不同。
前314年,燕國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奪回權力,反而被殺。見到北邊大亂,齊王召集群臣,說:「北邊的燕國大亂,我決定起兵北上,望諸卿有力出力,有謀獻謀,助我成功。」於是齊宣王派匡章率軍攻破燕國,燕王噲被殺,宰相子之逃亡,後被齊人抓住做成肉醬。
此時齊宣王向孟子請教稱霸天下的方法,於是孟子就開始了他的演講,遊說齊宣王棄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齊王垂涎鄰國的財寶不止一天了,孟子的話哪裡聽得進。於是齊國軍隊開始到處掠奪民財,最終導致燕人叛亂,不久齊軍就在趙、魏、韓、楚、秦等國的壓力下被迫撤軍,而燕人則共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齊宣王感嘆:「吾甚慚於孟子。」但此時不少大臣卻說這不是宣王的錯。孟子知道齊國不能行大道,他留在齊國遲早會被這批小人排擠,於是就辭去客卿。臨走之前,齊宣王趕來送行,表示給予孟子最好的生活條件,供他和學生們使用。孟子知道,齊宣王表面上說得很動聽,說要讓齊國人能上下都尊敬孟子。其實不過想借孟子的名聲來增加自己的威望。
在離開齊國的路上,孟子的弟子充虞問道:「老師的神色好像有不快樂的樣子。前些日子我曾聽老師說:『君子雖不見用於世,但並不埋怨上天;雖不被他人所了解,但並不責怪他人。』老師會有怨尤嗎?」孟子說:「過去是一種情況,現在又是另一種情況,不可一概而論。自古以來,大約每隔五百年,必定會有一位聖君興起,在這之間,必定也會有才德出眾名傳當世的賢人,出來輔佐聖王平治天下。從周代開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了!以五百年的年數來算,已經超過了,論時勢,也該有聖賢出來救世了。可是還沒遇著,那是上天還不想使天下平治吧;如果想要平治天下,放眼天下,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愉快呢?」
#知史 #諺語新知 #諺語 #中國歷史 #孟子 #儒家 #齊宣王
叛亂七公子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戰國名將生死錄】匡章─才運兼具的人生
歷史通常留給勝利者較為正面的描述,比如在戰國時代,身為最終勝利者的秦國似乎自商鞅變法後就一直維持進攻的態勢,打的關東六國毫無喘息之機。
但在先前濟西之戰的描述中,老ㄕ有提到,身為東方霸主的齊國曾屢敗秦國,以至於秦國有段時間不敢出兵關東,齊國這段鼎盛時期,有賴於一位橫跨三朝的齊國名將。
匡章,《戰國策》中的齊之名將。他的一生征戰,不僅樹立齊國的霸權,也將為我們後人詮釋戰國列強間的複雜鬥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仕威王,桑丘之戰
匡章在史書中的初次登場,是在齊威王末年,那時秦國向魏韓兩國借道進攻齊國,齊威王命匡章領軍迎戰。
當兩國軍隊在桑丘相遇搶占陣地時,雙方軍營出現犬牙交錯的情況,換言之,雙方彼此都有據點特別突出以至於離對方陣勢特別近,甚至陷入包夾之中。這時匡章實施一波極為詭譎的操作,那就是趁開戰之前雙方會派使者團進行交涉時,讓部分齊軍變更旗號混雜到秦軍之間,其目的就是在兩軍對戰時,讓潛伏的齊軍攪亂秦軍的佈陣。
於是匡章麾下的齊軍日漸減少,這不只迷惑了秦軍,連來到前線視察的齊國官員都不明白匡章的調度,於是向齊威王報告:「匡章放任士卒逃亡,他根本無心領軍只怕要帶兵降秦呀!」
眼看每一位視察官員都告發匡章,收到報告的齊威王倒是蠻不在乎的已讀不回,這讓朝中大臣心急如焚地建議:「這麼多人都說匡章背叛,看來一定是真的,大王還不趕快發兵攻擊他?」
然後威王表示:「安啦,匡章絕對沒有背叛,相信我吧。」
威王的回覆讓大臣著急到抓狂:「我們大王是不是腦袋有問題呀?如此漫不在乎,只怕我齊國子弟要慘敗於秦人之手了。」
過一段時間,前線戰報傳到齊王廷:「捷報!匡章將軍向秦軍發起進攻,日前相傳逃亡的士兵,其實是潛入秦軍之中,並在關鍵時刻發起襲擊,秦軍在內外夾攻下潰敗回國!」
這個消息對朝中大臣簡直是雙重震撼,一是看起來怯懦的匡章用兵竟如此高超,二是看起來狀況外的威王竟洞悉真相,大臣們彼此相賀的同時,也忍不住詢問威王:「大王何以認定匡將軍不會謀反?」
這時威王說:
「你們不知道,匡章的父母曾因失和,結果他的父親把老婆殺了並埋於馬棧下。後來匡章父親死了,我曾告訴匡章:『若是打了勝仗,就為你母親改葬。』可匡章拒絕了,他告訴我:『父親生前並沒有吩咐我可以為母親改葬,所以即便有大王的好意,我也不能擅自做主。』匡章為人子,尚不欺死父;為人臣,又豈會欺生君哉?」
好吧,我說真的,即便威王有所解釋我依然不懂這其中的關聯。我只能先提醒大家:每個時代的價值信念都有所不同。
比如:以前男尊女卑,關鍵在於生產方式下,是因為體力較好的男性承擔較多經濟壓力;時間來到現代,生產方式有所改變,體力不再是賺錢最重要的考量條件,男尊女卑也就站不住腳。
很多人會覺得讀歷史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將前人的判斷是做自己的依據或經驗。我不能說這是錯的,但這概念卻非常危險,因為幾乎沒有人會與自己的處境相同,更何況時間相隔甚久的前人?因此對於前人的考量或決策,我認為一定要先放大眼界去了解當時人事物的條件,如此能較不容易與現實脫節。
所以對於威王,我會以結果論來解讀:「他能洞悉細節並正確解讀以此達到知人善任的好領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奉宣王令,伐燕破楚
威王在桑丘之戰後數年內過世,其子接班,後世稱為齊宣王。在齊宣王六年,燕國爆發內亂,齊國乘機派匡章以救援的名義進軍燕國,由於燕國當時內耗嚴重,加上老百姓急迫的希望有人可以穩定局勢,結果匡章僅用50天就攻占燕國首都。
本來匡章已經立下不世之功,可是被勝利沖昏頭的齊宣王竟下令齊軍開始在燕國大肆劫掠,這激起燕國百姓反抗,而其他國家也因畏懼齊國吞併燕國實力會過於強大,所以組成聯合軍對抗齊國。
為了確保戰果,匡章連忙聚集軍隊與聯軍對抗,沒想到當聯軍發動攻勢時,本來屬於齊軍盟友的宋國軍隊竟臨陣脫逃,導致齊軍陣型露出破綻,聯軍因此大敗齊軍,齊國副將戰死,身為主將的匡章落荒而逃之後集結殘軍撤回國內。這場戰役被後世稱為「濮上之戰」,也成為匡章履歷上的污點,同時也讓列國爭霸的形勢變得更為複雜。
當時一級強國有三,分別是:自商鞅變法後富國強兵的秦國、擁有漁鹽之利而經濟實力強大的齊國、土地最廣人多勢眾的楚國。
這三國之間,時而倆倆結盟,時而又背盟跳槽,而齊宣王時期本來與楚懷王結盟,但後來在秦國相邦身兼超級嘴砲的縱橫家─張儀的忽悠下,楚懷王決定背棄齊楚同盟,這讓齊宣王火冒三丈,於是命令匡章統御韓、魏、齊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
當時齊楚雙方隔著沘水駐扎並僵持6個多月,因為雙方主將都很清楚,如果貿然主動進攻,那防守方很容易實施「半渡而擊」的戰術,也就是趁敵方一部分上岸,但其餘部隊還在渡河以至於首尾不接陣型混乱之際,防守方突然搶攻,到時進攻方不僅會死傷慘重甚至是徒勞無功。
(事實上,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涉水而過的進攻方都要承受極高的風險或是傷亡。
中國古代較為有名的半渡而擊戰例,是楚漢相爭時,當時項羽的部將─龍且渡河向韓信發起進攻,結果被韓信使用水攻將渡河部隊衝得七零八落,最終龍且部隊全軍覆沒。
到了現代,涉水而過的「搶灘」的慘烈戰例比比皆是,例如二戰中的諾曼地登陸,當時有4萬多美軍搶攻奧瑪哈海灘,結果遭到8千多名的德軍反抗,在擁有海陸絕對優勢下,美軍曾被打到進退不得,最終損失3000多人才攻下陣地,由此可見涉水搶攻的難度。)
雖然雙方無戰事,但作戰經驗豐富的匡章自然不會消極待機,而是一直在尋找楚軍佈陣的破綻,準備往敵軍虛弱處搶攻。但在國內大後方的齊宣王卻非常不耐煩,他派使者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結果匡章直接向使者懟說:「大王你可以把我撤職、把我殺了,甚至滅我全家;但你不能要求我在戰機不成熟時要求出戰、戰機成熟時要求不戰!」
知道對於專業人士來說,什麼事情最容易讓他們爆氣嗎?那就是「外行領導內行」。由此可見,宣王不及其父威王呀。
雖然匡章對齊宣王撂下狠話,不過他也清楚:「王上對我有懷疑了,若是再打不出戰果,對我乃至對全軍的情勢發展都堪憂呀。」
於是匡章配人偵查尋找容易渡河之處,問題是:沘水視野開闊,守備的楚軍也不是瞎子,當然想盡辦法阻攔。於是負責偵查的士兵,往往快到合適的觀察點時,立馬遭到楚軍放箭攻擊而慌亂撤退,使匡章完全蒐集不到有用的情報。
就在匡章都一籌莫展時,一位當地人這麼說:「你們這些士兵怎麼那麼死腦筋?要想知道哪邊容易渡河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一定是容易渡河的水淺之處;反之,楚軍兵少的地方,那就是水深難渡之地,就不明白你們幹嘛傻呼呼的渡河觀察被人射?」此話傳到匡章耳朵,他不由得大喜過望:「有道理,還是鄉親們看透徹,這下敵可破矣!」
夜幕降臨,楚軍主將唐眜準備和衣而眠,大部分將士也仗著沘水的天然防禦而放鬆戒備,畢竟最近齊國偵查兵看來一無所得,而自己也需要適當的放鬆才能面對不知何時結束的戰爭嘛……
殺!!!!!!
伴隨殺聲,齊軍從水淺之處趁夜渡河突襲,並瞬間攻破大營。楚軍被打得大敗而逃。這場敗仗對楚國影響極深,因為除主將以及2萬多士卒戰死,甚至有楚軍將領直接領導敗軍掀起叛亂並一度攻下楚國首都,楚國因此陷入一段分崩離析的亂局,自此國力大衰。
(順帶一提,為後世締造端午節的屈原,就曾經勸告楚懷王千萬別背棄齊楚盟約,但懷王依舊選擇背棄盟約,好獲得張儀口頭許諾的600里土地。結果楚國被齊國打的國家動盪,而張儀還很不地道的後來毀約,這讓懷王怒而功秦,結果又被秦國殺的損兵折將,只能割地求和。
也難怪屈原後來負能量大爆發,回想懷王的前任─楚威王,曾建立「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的一級強國威勢,如今卻因決策失誤而使楚國一蹶不振,他又怎能不痛心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揚威於湣王,函谷關之戰
雖然史書並未記錄匡章的年齡,但要嘛他長壽、要嘛他出生時間點非常巧妙,使他在齊宣王過世後,依舊能為齊湣王效力並活躍於一線戰場。也正是在湣王時期,匡章將迎來他在後世中留下最大意義的戰役。
話說湣王時期,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田文,回到母國擔任齊相。這位孟嘗君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事蹟就是雞鳴狗盜,此事的緣由,是秦國原本延攬孟嘗君擔任秦相,誰知後來突然想翻臉不認人,孟嘗君在底下眾多門客使用跑酷(學狗潛入秦功府庫偷東西)、口技(學雞叫騙守關人員以為天亮而放行),這才逃離險境。所以等到孟嘗君擔任齊相,他決定把當年在秦國窩的一肚子火加倍奉還。
(北宋王安石曾經diss過孟嘗君,認為他不是一個真正懂得用人的領導,原因在於:他只能用雞鳴狗盜之人幫自己逃走,而真正會用人的,應該會啟用英才及良將打爆秦國才對。
如今看來......王安石歷史沒學好呀,孟嘗君在逃離秦國後是有執行軍事行動的。事實上,這也是我自己讀歷史有時候會陷入的誤區,就是對人事物只存在深刻但片段的印象,而沒有拉長遠去看完整的脈絡,那就難免要鬧笑話了。)
在孟嘗君的主導下,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而聯軍的統帥正是匡章。此戰的過程不詳,但聯軍最終攻破秦國的函谷關,秦國只能求和並歸還魏、韓兩國一些土地。
為何會說此戰是匡章一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戰役?這裡就要先提一下函谷關,這是秦國最重要的門戶,一但攻破此處,接下來就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秦軍將再無任何險要地勢可做防守。不過做為最後門戶,函谷關超級難打,甚至有曾經五國聯軍強攻,最後還是慘敗收場,以至於後世不少人認為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與函谷關的強悍防禦有極大關連。而匡章正是整個戰國時代唯一攻破函谷關的將領,換言之,他是最有可能KO秦國的人。
但也僅止於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ㄕ一己之見
函谷關戰役後,史書再無匡章的紀錄,所以匡章應該在樂毅伐齊之前就過世。
其實對於匡章,我實在很難做總結。從他輝煌戰績,他是位強將,但不像其他戰國名將有留下決定性影響的代表作(比如:商鞅變法、吳起著兵書、孫臏圍魏救趙);他也沒有什麼人格魅力,職場生活幾乎處於順遂狀態,所以也沒有曲折離奇的經歷可做文章。
除了透過匡章的戰歷突顯齊國曾稱霸一時已及戰國時代歷史,到底寫匡章還有什麼意義呢?想來想去,我的總結是:匡章是個幸運的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不得其時或不得其主?在重重限制下,最終無法展現自己。匡章的幸運在於人生中遇到知人善任的齊威王,或是廣納人才的孟嘗君,並且身處大國崛起的齊國,使他能運用雄厚的資源去支持自身不俗的實力,最終成就一番事業。而且在歷史長河中,他還能留下紀錄被後人討論,所以匡章真不是普通的幸運呀。
當然,幸運是難以複製的,可自身若無真本事,那即便良機來臨也難以掌握。不只是匡章,戰國時代有太多人都在等候崛起的契機,正如下章的主角,他將在生涯發展中主動改變環境為自己創造機會,最終成為一舉翻轉齊燕強弱之勢的全能型名將。
圖片為:函谷關位置圖
函谷關為何重要?因為當時要攻打秦國,如果走北方,必須先經過草原民族的地盤、如果走南方,也就是要從水路進入巴蜀,當時的航運沒有這個能力,況且巴蜀道路狀況極差;所以位於秦嶺及黃河缺口的函谷關,就成為關東各國進攻的最快捷路線。
叛亂七公子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病到嘔埋出黎嘅一日、跟住為咗恢復元氣瘋狂打機打咗一日,去到今日年初四終於出得番黎同大家見面,支持本Page請Click入內文比Clap,謝謝!//
早前說過的李開元《秦謎》、《秦崩》、《楚亡》三部曲,其實已看完一陣子,不過現在才有心情寫寫感想。
首先和呂世浩的《秦始皇》、《帝國崛起》、《敵我之間》三部曲相比,同時寫秦,李開元是有深度得多,不過呂世浩專研史記、寫的秦朝時代又比較廣,不局限於嬴政時代而已。假若對中史有一定認識的,建議直接跳過呂世浩看李開元。
至於李開元三部曲之間,又以《秦謎》較有新意,其餘兩本《秦崩》、《楚亡》雖然不乏李開元的個人見解,不過仍是以平舖直敘秦末至楚亡的歷史為主:當中較有趣的,大概是點出了原來嬴政只比劉邦大上三歲,所以嚴格來說兩者是同年代的人:這樣說來,其實兩人甚至很多楚漢之間的歷史人物,原來都一同見證著六國的滅亡。
又其實自二世二年起,起義軍即此起彼落,秦朝基本上已喪失大半關東地區的控制,就算有也大多和叛軍進入軍事對峙階段,所以說秦二世多行不義致令天下大亂未免有點冤枉,因為在他繼位的第一年大半時間都在清剿皇室及鞏固權位,就算宮廷胡天胡帝也享受不了多少;最多只能指責他不放寬苛政致令事情惡化,以及在關鍵時刻對章邯支援不夠而已。
至於蕭少滔引內地學者之言,說秦二世藉「復行錢」對六國領土作進一步經濟略奪就更加荒謬,一旦關東之地陷入戰亂,誰還鳥你甚麼發行新幣?秦半兩數量龐大,其實與其是否一種經濟侵略工具並無關係,最多只代表其流通性廣泛而已;甚至乎可倒過來說,貨幣發行量大令其更容易進行各種小額交易。又,秦朝的商業系統發展有多成熟亦讓人懷疑,一旦貨幣制度受到衝擊,重回以物易物制度其實並不困難,好像東漢末年黃巾亂後就有類似的情況。
重有,李開元話最後五個漢軍將項羽分屍而封侯,所以知道全部都係秦人,可想而知劉邦主力全部都係秦軍,另外D秦人應該都係好憎項羽…
相比起來,《秦謎》就當然有意思。李開元說這本是歷史偵探小說,雖然開始的時候下筆有點冗長,一看之下所言非虛。此書先以陳勝吳廣起義之際,打著楚懷王與扶蘇的復辟旗號這點,提出了質疑:「就算扶蘇是多麼的賢能,將秦皇室放在楚懷王旁邊也是有點彆扭」
接著他又以1982年發掘出來的「十七年,丞相啟、狀銅戈」,透過消去法:在位十七年以上的秦王只有秦昭王與秦始皇、昭王當時的丞相是魏冉、而且相當只設相國一人,從而推論出當時任秦丞相的昌平君名字為啟,亦即楚國王室熊啟,多麼精彩的推理!
李開元再提出一個問題:為何秦始皇的後宮,無論皇后與妃嬪,皆無記載於歷史之中?既然沒有,就只好再推論。根據嬴政以前秦王的歷史,后族對秦朝廷有極大影響力,嬴政父親得以成為太子,就得力於華陽太后。另一方面,秦朝歷來又有太后替兒子找來同樣娘家出身國的女子成為王妃的傳統。例如惠文王的妻子惠文后是魏人,所以兒子武王的王后亦順理成章是魏人;日後秦武王因舉鼎兩眼出血、折斷脛骨早死,弟弟昭襄王即位,來自楚國的母親升格為宣太后,在弟弟協助下一舉清剿公子雍與公子壯,將武王后送回魏國,然後秦孝文王的華陽后亦自然亦自然是楚人。
真正的問題是接下來的秦莊襄王,因為他早年在趙國做人質時已迎娶了妻子,因此日後夏姬亦順理成章成為嬴政的太后。然後夏姬與華陽太后必然在年幼秦王政即位時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鬥爭,李開元甚至推測夏姬與嫪毐發動叛亂進攻蘄年宮,其真正目的為消滅華陽太后的楚系外戚勢力。
基於平亂的昌文君與昌平君皆為華陽太后的楚系外戚以及秦王室傳統,李開元大膽推斷嬴政的正室必為楚人,生下的太子扶蘇亦為楚系外戚的權力軸心,我覺得這個推斷的可能性相當之高。而隨著日後華陽太后逝世、昌平君在日後滅楚之役倒戈、昌文君消失在歷史記載之間,楚系外戚力量必大受打擊,而嬴政將扶蘇外放至蒙恬管轄地,以致日後在立太子上出現了遲疑、以至陳勝吳廣將其與楚懷王並立,也就非常合理了。
當然,李開元一再強調,自己只是進行非學術性的推理,大家不應過份解讀;不過講古代史能夠有新觀點,而有一定論證並非憑空9吹,真是讓我看得非常過癮,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