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有奇怪的班點要注意了,立馬低頭檢查手手( 小草西)
🗳️投票/長榮貨輪卡蘇伊士運河 你覺得誰是最大輸家?>> https://bit.ly/3lXYCO7
口腔黑斑 在 皮膚科 黃昭瑜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健康の偵探 | 皮膚膚色變化
小時候很喜歡看福爾摩斯這一類的偵探片,從人的外表行為發現蛛絲馬跡,推理破案。
皮膚是我們外在最大的器官,當身體健康狀況有病變時,身體無法代謝的物質過度堆積,就會形成膚色的改變。皮膚科醫師就好比健康的小偵探,在尚未排抽血檢查前,就從皮膚外觀,膚色的變化,發掘健康的蛛絲馬跡。
今天帶大家來認識一些有趣的膚色變化,以及其代表的健康訊號喔!
*~*~泛黃的膚色變化*~*~
泛黃的皮膚最直接就會聯想到「黃疸」,黃疸除了與肝臟不好,也可能和膽囊疾病和胰臟癌有關喔! 此外,過多的黃色胡蘿蔔素(carotene)也會造成膚色變黃, 成為「胡蘿蔔血症」。
差別在哪裡呢?
》「黃疸」 的眼白、口腔內膜會變黃
》「胡蘿蔔血症」不會,反而會出現在皮膚角質比較厚的手腳掌、皮脂腺比較多的額頭,和法令紋附近。
「胡蘿蔔血症」與過度攝取胡蘿蔔汁、番茄等紅黃色食物有關,然而甲狀腺低下也有可能會造成胡蘿蔔素代謝下降,而造成皮膚泛黃喔!
*~*~泛紅的膚色變化*~*~
很多皮膚疾病都會泛紅,這裏是指「Flushing 潮紅」。除了更年期的熱潮紅外,有些疾病如真性多紅血球症(Polycythemia vera), 類癌症候群(Carcinoid syndrome)和鯖魚中毒(Scromboid fish poisoning)都有可能會出現喔! 前兩類不常發生,往往都會合併一些身體的症狀,如腹瀉、頭痛、血壓變化等等。
「鯖魚中毒」偶爾會遇到,主要是在服用不新鮮的魚,造成全身皮膚潮紅、頭痛、心跳加速、拉肚子等症狀。大部分在服用的1小時內出現,持續到1-2天。是因為這些不新鮮的魚類散發大量的「組織胺」造成的。
「鯖魚中毒」不是只有鯖魚Mackerel才會發生喔,凡使用不新鮮的魚類如沙丁魚Sardine、鮪魚Tuna、鯡魚 Herring等都有可能出現喔。
*~*~泛黑到泛藍的膚色變化*~*~
膚色變黑的原因更多,最常見還是曬黑和皮膚發炎後色素沈澱啦!
只不過,有一些特殊膚色變黑的原因比較特殊,倘若你不常曬太陽,皮膚也沒有發炎。那可以考量是否合併以下的問題喔:
1. 荷爾蒙失調 : 通常會伴隨體重變輕、頭髮變粗等內科問題,如愛迪生氏症 、腎上腺功能不足、甲狀腺亢進等等。
2. 營養缺失:偶爾會在純素食的病人出現,是因為「維生素B12 不足」所造成的。因B12 主要來源為肉類,乳製品和蛋黃裡,幾乎不存在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因此純素食的人必須特別注意維生素 B12 攝取,以免造成貧血、神經系統失調、記憶力下降,和膚色變黑的問題。
3. 腎功能異常: 因腎臟代謝不良,造成過多的黑色素刺激性荷爾蒙(MSH)滯留,刺激黑色素分泌,造成黝黑皮膚,此外因為黃色的蘿蔔素和尿素無法代謝,會造成深功能不佳病人的皮膚泛黃、同時伴隨著乾燥性皮膚和皮膚搔癢。
4. 藥物副作用:如四環黴素 minocycline、抗瘧疾 antimalaria、心律不整藥物 amiodarone、化療藥物等等
5. 重金屬/金屬沈積症: 如鉛中毒、汞、銀、鐵沈積等等。
皮膚不只是我們外在的表徵,更是我們內在健康的指標。很多內在疾病早期會在皮膚表現,透過醫師的仔細觀察、問診,可以幫助病人找到潛在的內在疾病。
皮膚是不是很有趣呢? (´▽`)
如果你/妳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白斑與黑斑、皮膚膚色的變化,以及「正確」的皮膚保養。
歡迎參考「黑斑與白斑 有話要說」
大塊文化出版社。
博客來 https://reurl.cc/o9ybQM
墊腳石 https://reurl.cc/qmvbZg
金石堂 https://reurl.cc/dVybe8
#皮膚科 #黃昭瑜醫師 #膚色變化 #黑斑 #白斑 #黑斑白斑有話要說 #健康訊號
口腔黑斑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會上熱下冷嗎?】
現代有種十人中九人都有的問題,叫「上熱下寒」。
上熱的症狀是:動不動就上火、口腔潰瘍、喉嚨痛、牙齦出血、流鼻血、牙疼、腮腫、慢性中耳炎、目赤紅腫、眼乾眼澀、成年人長痘痘、甲狀腺類問題、頭熱、頭痛、頭脹、頭暈、血壓高。
下寒的症狀是:肚臍以下發涼、大便不成形、便秘、便溏、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尿頻、宮寒痛經、耐溫不耐寒、膚色暗沉、長黑斑、水腫。
為什麼會出現上熱下寒?因為上面動得太多。眼睛老在動,看電視、螢幕、手機;嘴巴老在動,吃各種各樣的垃圾食品、喝各種各樣的冰鎮飲料、服用各種各樣的西藥、聊著各種各樣無用的八卦;腦子老在動,各種念頭潮水一樣襲來,擔心工作、掛心家人、操心生活、動心情感、寄心小確幸。我們常常上半身生理心理都不停的在動,唯獨不動的就是坐在辦公椅的下半身。
在中醫裡,人的五臟六腑分為上焦、中焦、下焦,通稱三焦。心肺屬於上焦,脾胃屬於中焦,肝膽腎膀胱大小腸生殖系統屬於下焦。
中醫的基礎哲學理論是陰陽,陰陽相生交泰,火與水也要適當交流互換,才能平衡。我們因為上半身心理生理動太多,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因為飲食和久坐不動,所以中焦脾胃不通,火反彈回到上,腎水無法上流。這就是心火和腎水無法交流,出現上熱下寒。
換句話來說,就是上、中、下,三焦的交通堵塞,身體的熱能與陰液沒有跑到該去的地方,阻塞了身體能量的運轉。
上熱下寒,不是陽虛也不是實火,這時候如果不懂,以為下半身冷就是身體虛,補會上火,瀉也只是越來越寒。所以千萬別亂補瀉,最重要的就是「通」。
上焦和下焦要通,中焦很重要。中焦是脾胃,脾主升,胃主降,這兩個臟腑,需要運轉良好,中焦才能發揮作用,讓身體運轉自如,因此疏通脾胃是關鍵。
除了用藥,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處理上熱下寒?
一、通中焦,健脾胃。
想要上面的火能降下去,下面的水能上去,必須先把道路打通。
1、推腹:雙手從心口窩處向下推,一直推到少腹處,36下。再沿兩側肋骨向下推,各36下。每天一次。
2、練習八段錦的動作搖頭擺尾去心火,每天5分鐘。
二、泡腳降火:對於手腳涼,泡腳是非常好的方法。
1、艾葉水泡腳:艾葉15克,加水煮沸10分鐘,然後放涼到40°,泡腳至身體微微發汗。
2、花椒水泡腳:如果有腳氣,可以去花椒5克,用紗布包好,加水煮開泡腳
三、引火歸元:泡完腳後,搓揉腳底的湧泉穴,能夠滋養腎水,把上半身的火往下引。
四、艾灸散寒:中脘穴、關元穴,每天選一個穴位灸20分鐘,再灸三陰交穴和湧泉穴各20分鐘。
另外要注意和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
1、飲食:戒吃生冷食物、戒冰飲、戒會造成腸胃負擔食物。
2、環境:夏天盡量不開冷氣。
3、穿著:注意保暖,避免寒濕進入身體。
4、作息:不要晚睡,盡量11點前上床睡著。
上火下水要能互通,身體整體的能量和溫度才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