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受邀
春天來了嗎 于彭Spring is Here Yu Peng
畫展開幕茶會演出
4/30(五)15:00 相約大院子賞畫聽箏
日期:2021/4/25(日)-5/26(三)
地點:大院子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展覽門票:
100元 (將作為歷史建築修繕費用)/玻璃屋餐廳消費不限金額,憑發票可免費入場參觀
主辦單位:大院子
策展單位:HAOHOUS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郭木生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榮嘉文化藝術基金會
——————————————————
💬展覽概述:
春天多數作為文人祈求轉機、展望新局的寄情比喻。「春天來了嗎?看到沒有」為于彭1987年水墨作品的名稱,展覽援引首句命題。
于彭一生未進學院習畫,創作不受任何框架約束與牽絆,叛逆超逸,任性逍遙,自成一格。然而,摸索前進的路上,時有具備「壞畫」特質的作品出現,如屢險境。1990年代之後,經過有意識地學習、意臨中國古代山水名作,尋求一種規範,既可避免畫面失控,又能保有自我。
自許為今之古人的于彭,喜以生活入畫,虛實交錯的怪誕場景,相對比例失真的奇趣構圖,呈現一種劇場式的奇幻美學。
展覽區分為兩個子題
「情境山水.園林春天」、「昨日依舊.勾勒于彭」,展出30餘件作品,年代橫跨1969-1998年,多數聚焦於1985-1992年,
屬於于彭早期創作(註),希冀觀眾在兩個子題中感受藝術家在傳統邊緣拓展當代水墨的視界,為筆墨山水帶來新機,為忙碌或規矩的世人呈現另一種生活樣貌,好比春天。
于彭看到了春天,我們看到了嗎?
📒註:學者吳超然將于彭畢生的創作歷程分為三個階段:(1)早期1980-1997年,(2)中期1998-2004年,(3)晚期2005-2014年。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拿撒勒又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於歷史上的加利利地區。與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計有大約12萬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猶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餘的是穆斯林。拿撒勒源自希伯來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賽...
「古代餐廳名稱」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古代餐廳名稱 在 姜采希 CC Music Studio 古箏 Guzh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古代餐廳名稱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古代餐廳名稱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古代餐廳名稱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古代餐廳名稱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古代餐廳名稱 在 [問題] 古代的餐廳有特別叫什麼名稱嗎? - 看板gallantry 的評價
- 關於古代餐廳名稱 在 古代餐廳名稱-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7月|網路熱推 ... 的評價
- 關於古代餐廳名稱 在 古代餐廳名稱-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7月|網路熱推 ... 的評價
- 關於古代餐廳名稱 在 方圓九里- 九宮格複合式餐飲- 各位午安,我們即將開業了 的評價
古代餐廳名稱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尾牙習俗知多少】
每年邁入農曆新年之前,陸陸續續看到許多人po出尾牙的照片,慰勞一年來的辛勤工作💦
雖然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公司選擇停辦尾牙,不過也有大型公司如鴻海、麥當勞將尾牙虛擬化移至線上,邀請員工Party From Home,為這項傳統活動寫下了嶄新的一頁✨
⬇️一起來看看尾牙的小知識吧⬇️
#尾牙名稱怎麼來
尾牙中的「牙」在古字是「戶」,指的是古代商行經濟往來的中間人,由於古代固定在朔月及望月時舉行交易,這地點就叫做「戶市」或「牙市」,通常頭家們會在隔天招待員工肉食,稱作「牙祭」🍖
而尾牙的當天其實是台灣商人祭祀土地公的日子,或稱作「做牙」。農曆年初第一次叫做「頭牙」,一年中最後一個做牙活動,沒錯~就叫尾牙囉🍲
#為什麼尾牙要吃刈包
除了祭祀土地公常見的供品三牲外,台灣人也有拿刈包當應節供品,北部地區還多了一樣潤餅。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因為刈包形狀像皮包,而潤餅的形狀像用紙包著銅錢,所以商家們認為這兩種食物象徵著吃了就會發大財、吉祥、富潤💰
此外,刈包又稱「虎咬豬」,因為外型很像老虎張嘴咬住豬肉,象徵過去一年的壞運全都入虎口、趨吉避凶,也因諧音似「福咬住」,希望新的一年福氣滿滿、事事順心🐯🐷
除了這兩個吉祥寓意外,商界也有腹黑傳聞,在尾牙這一天吃刈包有「謊言吞下肚」之意🙀因商人做生意常需要講「善意的謊言」,藉由吃刈包象徵把謊言包起來吃掉全部「歸零」,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無情雞讓你「食尾牙面憂憂,食頭牙撚嘴鬚」
傳統習俗上,如果公司在新的一年想要辭退某位員工,就會在尾牙的餐會上把桌上的雞頭朝向那位將被開除的人,或是由老闆「親自桌邊服務」把雞肉夾到員工的碗中🐔
會有這樣的習俗是因為台灣人個性敦厚,不習慣直接口頭辭退,而「雞」的台語發音又有「多餘」的意思,因此就由這道雞肉料理來替老闆說出。不過別緊張,現在的尾牙多半會把雞頭直接切掉,免得員工在享受美食的時候瑟瑟發抖🥶
#現代的尾牙
現今的尾牙不外乎就是抽獎和發紅包🧧,有些較大型的公司更會邀請藝人來表演💃🏻
而方才提到,因應疫情時代的衝擊,許多大公司今年採取「線上尾牙」的方式,讓員工在辛苦的2020後也能安全的同樂🥳
像是鴻海就透過員工票選的方式,選出數十家台灣頂級飯店餐廳線上採買,讓員工能在家安心享用這些伴手禮。神達電腦則是透過轉播的方式,讓員工線上參與表演和抽獎等活動。麥當勞更是將線上尾牙結合「手遊」,讓員工透過專屬的平台參與互動,創下了同仁們有史以來最高的參與紀錄。
從尾牙活動中,我們看到了台灣企業滿滿的創意和可塑性。每一項傳統活動都有深遠的意義存在,但同時又能因應時代變化參入各項創意元素,所以習俗才得以延續下去,更添增台灣民俗文化的多元樣貌✨✨
古代餐廳名稱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圖文版讀起來更好讀。齋主我向來看到消費史的書籍就愛不釋手,因為沒有甚麼比人類的消費行為,更能深刻理解社會的樣貌。此次閱讀《品味奢華》著實收穫良多,因其內容豐富,齋主僅能從其中擷取片段內容撰寫本文。實在也沒想到這篇文章,被我列入有品有閒系列文續寫的一篇。若你對本文有興趣,歡迎你也閱讀該系列文,若你對本書有興趣,也請你千萬買一本來支持。
#齋主談文化
=====================
巫仁恕《品味奢華》一書,透過具體紀載,探討晚明社會的消費文化。作者指出晚明社會已經形成「消費社會」,並且以士大夫的消費文化變動,對比社會各階層關係之轉變,重新建構社會活靈活現的樣貌。本書以多項消費行為為例,如乘轎、服裝、家具、旅遊及飲食等,帶領讀者思考為什麼禮制法律的約束,遠遠跟不上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
明代早期因為多年不安定,包含改朝換代、政變加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政局相對不穩定,在這樣的態勢下,經濟自然無法穩定成長,所以禮法制度得以維持。在中葉後,由於政局穩定、人民富庶,加上資訊傳播迅速,社會自然形成各類奢侈品消費或炫耀性消費,特別是江南蘇杭一帶。
「炫耀性消費」的概念,過去齋主《有品有閒》系列文中,有過詳盡的討論。這概念是由經濟學家范伯倫於19世紀末之《有閒階級論》中提出。意指消費者之所以購買該商品,並不單單因為其「實用性」或「使用價值」而選擇購買,更多購買的緣由是「想要區分與大眾的不同」,或者說是某種階級優越性。因此商品價格越高,未必會因此乏人問津,有些人反而會購買原因,恰恰是因其高昂到其他人負擔不起的售價。購買這類商品,被視作《有閒》。而後20世紀中葉,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更延伸這類概念,將資本分作經濟、文化、社會及象徵四種形式,換句話說有人是為了彰顯文化而購買,有人是為了人際關係而購買,更有人只是為了必須身分而不得不買。對此觀念有興趣者,歡迎延伸閱讀齋主過去的文章,在此不贅述。
明朝初期,不管是太祖朱元璋或成祖朱棣,都制定了許多禮法制度,其目的除了要重新樹立朝廷權威之外,也為了重新建立社會的倫理秩序。光是服飾一項,太祖便訂立了許多規範,從帝后將相到販夫走卒,都制定了相關規範,從圖樣、顏色、布料甚至是袖子長短都有相關規定。在這樣的規定下,自然社會上看起來井然有序,社會上各種職業和階級都一目暸然。
在乘轎文化上更是如此。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大明會典》明定無論官轎與民轎都不得雕飾龍鳳紋。職官一品至三品許用間金妝飾銀螭繡帶青幔,四品、五品素獅頭繡帶青幔,六品至九品用素雲頭青 幔。轎子比同車製,庶民車用黑油,齊頭平頂,皂幔。轎 子比同車製,並不許用雲頭。而後洪武六年又列。令凡舟車坐轎、除紅漆外。許雜色漆飾。五品以上、車用青幔。餘並不許。其坐轎止許婦人、及官民老疾者乘之。轎子不但針對社會的階級差異訂立詳細規範,甚至對於民間用轎也早有相關規定。
乘轎與服飾文化,是本書著墨最深之篇章。確實明初朝廷對於各類事務的規範都十分詳盡,也或許符合當時社會民情和消費水準,但社會政局穩定發展,帶動的勢必是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在生活越趨富裕的情況下,過去依據當時民情所訂立的相關規範,自是跟不上經濟發展。因此明中葉之後,富裕所帶來的奢侈消費習慣席捲民間,許多過去所訂立的階級規範,也在一次次的衝擊下逐漸破裂。
因為經濟能力的提升,服飾已不再只是彰顯經濟能力,更多的是為了顯現消費者的社會地位。經濟穩定發展的社會,必然產生許多資本主義下富賈商人。中國社會向來崇儒而貶商,這些經濟水平大幅提升的新富階級,自然無法接受社會地位連官職最低的芝麻官都不如,這怎麼可能為消費能力大幅提升的新富階級所接受。易位思考就很好懂,過去經濟能力差,只購買得起朝廷所規定的衣物,現在富甲天下了,難道還要依照規定購買過去那些爛衣服嗎? 人性使然,自然不會如此,因而開始模仿士大夫的穿著規定,只要保留相當的灰色地帶得以規避法律即可。事實上類似的行為並不只是發生在新富階級上,廣大的庶民百姓也因為經濟發展而提高了消費能力,也進而開始模仿那些較有社會地位者的穿著,不管模仿對象為士大夫或為新富階級。
明代因為政局穩定加上經濟發展,有著大量階級流動的需求。事實上朝廷也確實開放了比過往朝代更多的官位,甚至土木堡之變後還開放了商人能合法買官,但終生沒官做的儒生仍如過江之鯽。即便順利考上科舉,也未必真就能悠哉一世。
下層士人的社會地位著實尷尬。論財力他們遠遠比不上那些新富階級,論權力當然更比不上中高級官員,而好不容易考上了官,有了社會地位之後,榮華富貴也沒跟著來,反而發現日常生活中穿得比自己好的人多得是,甚至多數商賈和富二代,根本沒正眼瞧過自己一眼。晚明時「士商相混」的社會型態,除了買官所得到的官位之外,也多有士大夫從商而後致富者,因此在法規上實在難有明確的劃分和定義。對於下層士人來說,要保有自己的岌岌可危的社會地位,並不容易。
在大眾眼中,士大夫依然擁有社會階級和地位,因此士大夫更是成為大眾模仿的對象。因為經濟消費能力的提升,市井小民都在學習士大夫的穿著,儒服頭巾絲毫不足奇。即便嘉靖7年(1528)朝廷規定忠靖巾只能於某些士大夫所用,但到了萬曆年間(1563~1620)時,已為社會大眾用,甚至連衙門差役和算命師都在用。許多原本只有士大夫能用的服飾,平民百姓模仿也就罷了,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區域,許多被社會認定的底層職業,如奴僕、戲子、差役等都在仿傚。如此境況,可試想底層士人之社會處境。
士大夫雖然經濟能力不如人,權力也不如人,但在文化解釋權上還有一席之地。為了區別與其他仿效士大夫的平民百姓的差異,士大夫們開始利用在文化資本上的優勢創新服飾,進而維持其岌岌可危的社會地位。如前文所述之忠靖巾(冠)原為官員專用,後來生員也跟著使用,連平民老百姓也都跟著僭用,儒生為了區分與大眾的不同,加以裝飾修改,更名「凌雲巾」,以區分地位差異。
政治經濟穩定的發展,打造富庶的晚明生活。富庶的平民生活,才有能力模仿上層階級穿著,這種模仿他人穿著的行為,直接創造了時尚流行服飾。正因為流行時時刻刻在改變,禮制階級也隨之變得模糊而不可分。如果人人都有能力專錦衣華服,那真正區分社會階級的,也只剩下成本更高的其他「炫耀性消費」了。
比起服裝打扮來說,乘轎文化更是變化許多。明代初期便對乘轎者的身分階級及樣式有嚴格的規定,但隨著經濟發展、資本集中、城市化等影響,許多農村的剩餘人力都到了都市發展,龐大的勞動力帶動了乘轎服務的興盛。明初期的士大夫原本都騎馬或騎驢,但飼養良馬成本太高,多人共飼一馬也時有所聞,隨著城市勞動力上升,乘轎服務的價格比馬匹來得便宜太多,而轎子也遠比騎馬來得舒服快意,並且來得更氣派。
明代之初,乘轎文化尚未如此興盛時,朱元璋便針對文武大臣有乘轎騎馬等相關規定。太祖認為建國不易,武官需維持強健體魄和武術修習的生活,因此規定武官只可騎馬不可乘轎,只有文官大臣得以乘轎。聽起來立意良善,但唯獨出了個問題,那就是小文官也是騎馬,這讓武官直接被文官大臣比了下去,便是官勳再大的將軍也不能乘轎。事後想來,這或許是明代初期君主刻意為之,讓文臣大於武官,避免再興戰事,穩定社會發展的手段之一。但隨著社會穩定發展,武官帶兵的需求漸少,加上這些大將軍也終究會老,總會有被皇帝破例賜轎的一天,到了嘉靖萬曆年間,越來越多的武勳大臣都被破例准轎,慢慢這件事情也不怎麼稀奇了。
明代初期,對於乘轎者的身分是有嚴格規定的,只有三品官以上方可乘轎。但規定畢竟是老東西,隨著經濟水準的發展,乘得起轎子的人越來越多,這些規定也就隨之被打破了。前文提到明代「士商相混」的社會型態,許多富人讓孩子當官,許多當官的也變成了大商人,這些人的孩子也當然要循著相同的道路,若不是大商人就是考科舉。試想在如此優渥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又怎麼可能接受百多年前不准乘轎的規定呢? 是以明朝後期,除了考上舉人的也在乘轎,甚至連單純的富二代考生也在乘轎。試想以這樣的社會風氣,不難想像中高階級以上者,大多都靠著轎子代步,乘轎文化早已見怪不怪。
乘轎成為了彰顯社會地位的「炫耀性消費」。前文所提到的流行服裝,因為產量上升而售價降低,進而導致社會上幾乎人人消費得起,無可再以服飾差異區分彼此階級上的不同,因此門檻較高的乘轎,成為士商階級證明自身優越的最佳方式。
本書除了服飾、乘轎之外,也討論了家具、旅遊和飲食等面向,但都脫不了因為消費能力增加而出現的僭越,或是既有身分地位的人為了保有優越性,選擇了排斥廣大平民百姓的新樣式或新方法並重新建構其社會地位等相關論述,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不過本書真正帶給我啟示的,卻反而是對當代民主制度的思考。
為什麼當代的民主制度主張人人平等,法律上不再有階級上的差異? 人人平等或許是個口號,也因為平等是寫在憲法中的前提,導致我們鮮少思考這類問題。我們都知道民主制度建立在人權自由上,這種基礎個體的自由,建構了自由經濟市場。就如同晚明因為經濟發展快速,雖然不是民主政體,但市場消費卻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資訊流通得太快,產品發展得太快,消費者的心也改變得太快,這類自由市場無法靠著過往禮法制度硬性規定。這種硬性規定,反而成為人民刻意打破並效仿的法則,加上國家又怎麼可能有這麼多行政資源,成天針對這些不遵循禮法來逐一取締或執法?
或許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相同的消費革命或僭越並沒有發生在古代? 我們無可得知,只能給個粗糙的說法,可能是因為科技進步的速度太慢,交通技術的匱乏,甚至是經濟成長的幅度不夠,不足以在短短數十年間出現改變社會的大變化。反觀如今社會,短短數年間的變化,不管是產業轉型、供應鏈的改變、生產方式的革新等等,都不是16世紀的明朝人能想像的。這樣的社會,又怎麼可能靠著硬性禮法制度來管理?
民主制度取消了貴族特權,卻也成就了所有人民成為貴族的機會。正因為人人眼中都是機會,所以才會出現諸多浮誇到無可理解的炫富行為。這些「炫耀性消費」對民主社會來說是良好的象徵,正因階級沒有固化,民眾有階級翻轉的機會,所以才有追求幸福或分享成功的舉動。
那些存於民主制度中的惡俗消費舉動,諸如嘻哈歌手在勞斯萊斯裏頭撒鈔票、建商各種封官晉爵的建案名稱、整形診所廣告上每個看起來都一樣的複製塑膠人、臉書直播中充斥的盜版名牌精品、商標比臉還大的POLO衫、開賓士C300但加油只能加300元、排氣聲又大又難聽的汽車、下雨天還要悉心保護的名牌包,以及電視機上各種談財務自由的發財節目的等惡俗行為,皆是平日裡看不慣的惡俗。這些行為看似與本書無關,但其實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是某個市井小民在這自由社會中,表達幸福的一種方式。反過來說,正是因為人人都有自我的幸福得以追尋,民主制度才得以穩定成長。若人人都沒有表達幸福或成功的衝動,代表社會的階級固化已久,這股內心的抑鬱累積於內部過久,必定會導致一波巨大變動,例如戰爭或革命。
綜觀台灣十數年來,「炫耀性消費」是越來越多,不但許多年輕人每年都準備要出國遊玩,平時假日也不忘要去高級餐廳用餐,也追逐各類時尚或3C精品。這些需求也誕生了各類旅遊、美食和開箱部落客。雖然品質、品味和方式,不見得是社會上廣泛能接受的,甚至多數旅遊或美食內容也難入真正內行人的法眼,但這些資訊的出現和整理,代表整個社會是富裕且有能力追尋幸福的,更代表台灣政治和經濟是穩定成長的。這無疑是件好事。
我很推薦這本《品味奢華》給所有齋友。我沒有想過這本書的內容,帶給我許多啟發,甚至讓我重新反觀台灣社會的現貌,進而產生了更多的信心,和更樂觀的態度。
#齋主談文化
古代餐廳名稱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拿撒勒又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於歷史上的加利利地區。與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計有大約12萬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猶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餘的是穆斯林。拿撒勒源自希伯來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賽亞書》曾經以「枝子」來形容大衛家系的後代,在古代,許多大衛家族的不同分支居住在此地,這可能是此地名稱的由來。那裡是耶穌基督的故鄉。福音書中描述他的父母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住在這裡。在拿撒勒,天使加百利到瑪利亞那裡告訴他她將因聖靈懷孕,所生的將會是救世主,耶穌在降生後以就是在這裡長大。新約聖經時期拿撒勒是個不起眼的地方,人們打聽耶穌是會問:「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若望福音1,46)。今天的拿撒勒屬於最重要的朝聖聖地。在傳說中的瑪利亞故居和報信天使所在地地方。遊提比利亞當然不能錯過約旦河洗禮,相傳耶穌就在這裏接受聖約翰的洗禮。洗禮是基督教非常神聖的入教儀式之一,主禮者口誦經文,把水滴在受洗人額頭或將受洗人身體浸在入水中,表示赦免入教者的罪惡並賦予"恩寵"使其成為教徒。據說英國的皇室成員接受洗禮的時候,皇室都會派專機來到這裏,裝上一些約旦河水,然後再飛回到遙遠的不列顛,用約旦河的水為皇室人員洗禮。耶穌洗禮處每天都有來自於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膚色的人,據統計,每年人數超過了50萬人。黑門山,又名西雲山,是一座位於東黎巴嫩山脈南部的山,最高峰海拔為2,814米。頂峰位於敘利亞和黎巴嫩。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獲勝後,黑門山的南坡和西坡歸屬以色列控制。1980年,山脈的這一部分和戈蘭高地被以色列單方面合併。凱撒利亞腓立比位於很高很高的黑門山的山腳下,每年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流下來滋潤了大地,所以這個地方農作物非常的茂盛,大家就覺得這一定是繁殖之神的祝福,因此就變成香火鼎盛的拜神中心啦,他們在向上聳立的懸崖牆上挖了許多的洞當神的祭壇。他們拜的神叫做潘 (Pan),希臘人叫這個地方“Panias”來尊崇Pan(老潘長得像隻山羊,就是羊男的迷宮中的半人半羊怪神,還有很多電影和故事都有出現,他會吹笛子亂勾引別人) 。可參考資料:
路加福音2:39;4:16
馬太福音8:23-27
馬太福音5:1-11
約翰福音21
馬太福音8:5-18
馬可福音1:9-11
列王記下5:8-14
士師記18:5
列王記上11:3;12:2-20;12-13
馬太福音16:13-19
古代餐廳名稱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布魯塞爾Brussel是比利時Belgium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聯盟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布魯塞爾市位於布魯塞爾首都區。是一個通用法語和荷蘭語的雙語城市,法語的使用者佔較多數。另外,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語言被布魯塞爾的穆斯林廣泛使用。布魯塞爾這一名稱來自古代荷蘭語的「Bruocsella」一詞,意為「沼澤之鄉」或者「沼澤地中的家園」。布魯塞爾起源於公元580年左右。布魯塞爾大廣場Grand Place是城市中心廣場;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魯塞爾大廣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很多人將這裡看作歐洲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大廣場面積不大,長約110米、寬約60米,被中世紀的行會建築所包圍。市政廳的塔樓建於1402年,高約91米,是廣場上最高的建築。整個市政廳則建於1402年至1455年之間。11世紀大廣場已經稱為布魯塞爾的中心。考古人員發現,當時的地面水平高度比現在要低1.2米。1523年,宗教改革人士在此被執行火刑。1695年,8月中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其敵人威廉三世在這裡大規模衝突,在法軍的炮火下,市政廳大樓只剩下斷壁殘垣。重建的行會建築採用 了弗拉芒-義大利式。19世紀後期,大廣場的建築基本被翻修。布魯塞爾市政廳Hôtel de Ville坐落於大廣場中間。早期麵包房原建築是木製建築,當時的麵包師烤制麵包後,在此出售。1405年改為石制建築。在19世紀60年代末,麵包房被推倒重建,新建築採用 新哥德式,在此收藏了許多藝術作品。廣場十分富有生活氣息,各種酒吧、巧克力店、餐館點綴四周;人們坐在廣場上幽閒自在。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也曾居住在市政廳對面餐廳二樓現在有紅色玻璃的房間,他讚美這裡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天鵝餐廳是當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就在這裡寫成。
古代餐廳名稱 在 古代餐廳名稱-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7月|網路熱推 ... 的推薦與評價
有古代韵味的酒楼名字... 开牛肉面店最佳的店名· 咖啡会所取好记好念的名称· 港式点心粤菜海鲜中餐厅起名字· 面食 ... ... <看更多>
古代餐廳名稱 在 古代餐廳名稱-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7月|網路熱推 ... 的推薦與評價
有古代韵味的酒楼名字... 开牛肉面店最佳的店名· 咖啡会所取好记好念的名称· 港式点心粤菜海鲜中餐厅起名字· 面食 ... ... <看更多>
古代餐廳名稱 在 [問題] 古代的餐廳有特別叫什麼名稱嗎? - 看板gallantry 的推薦與評價
是想請問一下,古代的旅館好像大多是叫客棧吧?
那古代的餐廳(不供住宿的)有什麼叫法嗎?
還是說就叫XX樓之類的?那應該是比較大的餐廳
才這樣叫吧,如果小型或中型的餐廳呢?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40.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