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記藝】德拉克洛瓦「聖天使禮拜堂」
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以奔放構圖、燦爛色彩和大膽手法開啟歐洲藝術史上新氣象,不僅被寫實主義代表人物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所尊敬,更影響許多後輩,例如印象派眾人,如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竇加(Edgar Degas,1834 ~ 1917),或是後印象派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野獸派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等人。
1832年1月,德拉克洛瓦跟著法國外交史團到訪摩洛哥,北非穆斯林文化的特殊風情讓他的創作有了更開闊的面貌。
約莫半年後回到巴黎,繼續創作大型畫作參加沙龍展的同時,德拉克洛瓦又陸續承接多件龐大壁畫委託案,單純沙龍畫家的角色自此開始轉變。從四方畫布轉向巨幅牆面,這些大型畫作成為他後半生創作重點,佔據他多數時間。
如今在巴黎多處地方皆可見到他的作品,例如波旁宮(現國家議會)、盧森堡皇宮圖書館、羅浮宮阿波羅廳天頂、聖修爾皮斯大教堂聖天使禮拜堂…等等,都是德拉克洛瓦曾經揮灑才華之處。
--------------
左岸聖修爾比斯教堂(Saint-Sulpice)算得上是巴黎最大型的教堂,不同於西堤島上人氣王-聖母院為哥德式建築,這兒則是厚重結實羅馬式,教堂內的《聖天使禮拜堂》(Chapel of the Holy Angels)壁畫便是大師手筆。
聖天使禮拜堂壁畫的鉛筆和墨水畫草稿約於1849-1850年間進行,期間因為德拉克洛瓦被羅浮宮阿波羅廳天頂壁畫等其他委託案牽絆,不得不一再延宕,導致實際作業於1854年才開始動工。
但是不同於新古典畫派的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或是比利時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等大畫家門下有眾多子弟各司其職,德拉克洛瓦幾乎事必躬親,只讓學生協助構圖,其他工作則是自己一手包辦。這麼做的優點是可讓作品整體看來和諧統一,不過德拉克洛瓦本人卻是累慘了。
何況他老人家自從1841年之後健康情形每況愈下,拖著逐漸孱弱的身軀,加上教堂潮濕的環境,都增加了壁畫施作的難度,以至於《聖天使禮拜堂》一直到1861年才正式落成。
--------------
大師嘔心瀝血之作,聖天使禮拜堂壁畫共有三幅,都是以聖經故事為主題。
左右兩側壁畫主題分別是《雅克布與天使搏鬥》(La Lutte de Jacob )、《荷利奧杜爾被趕出聖殿》(Héliodore chassé du temple),皆由德拉克洛瓦直接在牆壁上作畫。因為曾多次調整構圖,所以實際上壁畫有好幾層,部份牆面上頭甚至有多達15層顏料。
天花板《聖米歇爾擊敗魔鬼》 (Saint Michel terrassant le démon) 則是先畫在帆布上,再行裝設於天頂。
因此要認識實則熱烈奔湧而非繾綣柔情的浪漫主義,除了要到羅浮宮瞧瞧德拉克洛瓦最著名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1830),還得來趟聖修爾比斯教堂,接受聖天使禮拜堂壁畫的震撼洗禮。
坐在禮拜堂牆邊的木椅上靜靜欣賞這三幅壁畫,只能不停讚嘆大師手筆的奔放豐沛、恢弘壯麗,無論內心如何激盪卻難以言語。
何況教堂於2017年才請專人清洗過,掃去上頭已累積四十餘年的風霜塵煙,此刻正是色彩最瑰麗美絕之際。
--------------
無怪乎連被畢卡索和馬諦斯尊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曾推崇〝德拉克洛瓦留下了法國最美的色彩〞,甚至有人認為〝法國藝術史如果少了德拉克洛瓦,整部近代藝術史都須重新改寫〞。
--------------
在創作禮拜堂壁畫過程中,德拉克洛瓦在教堂附近腳程約十多分鐘處覓得寓所,作為居住和工作室使用,一直到1863年在此去世為止。這裡現在也成為「德拉克洛瓦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Eugène Delacroix),由羅浮宮管轄。
羅浮宮不愧是財力雄厚又最富規模大器的美術館,為德拉克洛瓦美術館投入資源毫不手軟,盡力維持大師當年居所風貌,悉心照護庭院花草,同時定期舉辦特展,可說是小而精,美而好。
下次再到巴黎,別忘了來左岸沿著〝德拉克洛瓦之路〞拜訪大師作品,走過他曾經每日往返步行的巷弄,想像當年他老人家投入畫面埋首顏料的模樣,好好領略浪漫派的澎湃激情與燦爛色彩如何承續古典藝術的光輝,進而揚起現代藝術的前奏。
#浪漫主義很澎湃
#德拉克洛瓦
#防疫在家別亂跑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古月照今塵出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扯❗️
.
一個活生生的現代人,
被搞成個兵馬俑的模樣,
到底怎麼回事???
———————————————————————
大陸北方包括內蒙古、北京與河北等地,
出現大範圍沙塵暴天氣。
至於這波沙塵暴的威力有多大呢?
有大陸媒體就報導,
整個內蒙古地區,在短短7分鐘之內,
就被滾滾黃沙淹沒。
整個北京城,頓時也都變成了黃沙一片,
天空完全被土黃色的沙塵籠罩。
有外送員在沙塵暴天氣下,
仍然奮力出勤,結果抵達目的地之後,
整個人就像是兵馬俑一樣。
.
北京市氣象台指出,
這波沙塵暴來得又急又快,
才兩小時就從內蒙古吹進北京。
還有網友說,早上的北京還是風光明媚,
下午就變成黃沙滾滾。
.
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也發文指出,
大陸華北又吹沙塵暴了,
今年出現了很多次沙塵暴天氣,
頻率之高,「近10年來少見」。
.
【DJ本人認為...】
這照片真的太驚悚,
出門還是戴一下口罩保護自己好了!
😷😷😷😷😷
.
(新聞節錄出處:中廣新聞網)
.
【今日節目單元】
1-1、打歌挑戰賽:黃昺翔
1-2、高分貝心理測驗
2、咪奈大DJ:范揚景
.
大家可以在這裡討論今天的節目,
來.一.起.聽.節.目.和.蓋.大.樓.吧.!!!!!!!!!!!!!!!!!!!
古月照今塵出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水行俠鸚鵡杯】
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收藏藝術文物已成為稍具地位者,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新嗜好。一方面藉由數量稀少的精美物品彰顯身分,另一方面也可展現個人品味,如此奢侈的興趣甚至也成為各貴族間相互角力的項目之一。
比方巴伐利亞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五世(Albrecht V,1528-1979)從威尼斯和羅馬兩地所購得的古希臘羅馬文物,就足以讓他1568-1571年間在慕尼黑,成立文藝復興時期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古物收藏館(Antiquarium)。
雖說具備貴族身分,但藝術品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或永遠能低價購入,常常還是得跟畫家、藏家或商人討價還價;再者,長期贊助眾多藝術家也是筆大開銷。號稱每年光是花在藝術品上的投資就等於1000名士兵的年薪,加上修建宮廷、購買珠寶、成立圖書館…等雜七雜八的開銷,就讓這位巴伐利亞公爵大人去世時已經欠了一屁股債。
繼位的巴伐利亞公爵威廉五世William V(1548-1626)雖然接手老爸債務,但看起來相當〝子承父業〞,照樣繼續收購藝術品→本文所見的鸚鵡螺酒杯即為戰利品之一,也繼續贊助藝術家。(但是債務怎麼辦?人家是公爵耶,欠了錢總是比老百姓擁有更多資源可以應付啊)
從這個鸚鵡螺酒杯就可以看出威廉五世多麼有乃父之風。
=======================
鸚鵡螺其實不是螺類,而是跟烏賊、章魚一樣都屬於頭足綱軟體動物,簡單來說,就是帶著殼跑的花枝或烏賊。因螺旋外殼形似鸚鵡嘴部,才被稱為鸚鵡螺。鸚鵡螺分布範圍只限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藉由航海貿易,輾轉流傳至歐洲,被製成酒器或工藝品展示。海上貿易強國-荷蘭為鸚鵡螺杯重要製作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交易貨物中,也曾經包含數千個鸚鵡螺酒杯。
在巴伐利亞公爵父子的年代,貴族們除了熱愛收藏古代文物和藝術品,也把觸角擴及自然珍品,這些珍貴收藏品通常被保存在暱稱〝好奇櫃〞(Kunstkammer)的房間中。
對於貴族來說,在微觀世界中擁有一個完整的天地,也就是豐富多樣藏品,便可表明其實際統治地位→收藏越多奇珍異寶即表示勢力越大也越有能耐。因此他們爭相建立藝術收藏館,並開放給眾人參觀,好讓客人在讚嘆之餘,更加崇拜其財勢、博學與品味。
好奇櫃裡的寶貝,當然也包含了產地遙遠,相對難得,但是外型甚為優美的鸚鵡螺酒杯。來自東方的鸚鵡螺經由工匠悉心拋光打磨,呈現出晶瑩柔潤如珍珠般的光澤後,再裝飾上金、銀雕飾或珠寶。於是一開始的酒器功能,逐漸轉變為展示為主,成為歐洲貴族用來炫耀財富的道具之一。
圖中鸚鵡螺貝殼來自印度洋,鑲嵌著銀質鍍金裝飾,例如拿著三叉戟的水行俠(?!)海神大叔,以及他腳底下面貌猙獰的海怪,海怪的大嘴幾乎快要吞食了忙著逃命的老百姓。底座雕飾也相當講究。神話故事情節的幻想畫面,加上鸚鵡螺特殊造型與來源背景,透過工藝技術結合後,遙遠的東方世界似乎便翩然降臨北歐。
=======================
但鸚鵡螺杯當真可以拿來喝酒?其實還真的有人把它當成酒杯,而且在中國古代曾經有此一說:用鸚鵡螺杯盛酒,有如聚寶盆概念,永遠喝不完。以邏輯判斷,自然知道這是無稽之談,但若剖析鸚鵡螺內部構造,就能理解如此美麗的遐想從何而來。
原來鸚鵡螺內部總共由30多個腔室組合而成,每個腔室彼此以細小管道連接。作為酒杯飲酒時,酒液只會透過細管,流經一個又一個的腔室逐量釋出,需要很多次才能飲盡,因此才會造成永遠喝不完的錯覺。得來不易又造型獨特,鸚鵡螺杯自然成為文人雅頌謳歌的對象。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詩詞作品約萬首,鸚鵡螺杯也曾於篇章中出現過幾次。他在《蝶戀花·禹廟蘭亭今古路》中寫到:『禹廟蘭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盡湖邊樹。鸚鵡杯深君莫訴。他時相遇知何處。』
不要覺得鸚鵡杯裡酒太多,下次再一起喝酒都不知道哪時候了→藉由鸚鵡螺杯酒液循次流出的特質,傾訴了依依離情與感傷憂懷。
詩仙李白也曾在《襄陽歌》裡寫下:『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醱醅:音迫胚,釀酒之意)。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以每日要喝300盅鸚鵡杯的氣魄,道盡了無拘飲酒的暢快不羈和浪漫詩意,也傳達出泱泱大唐的曾經風光。不過要是漢水滔滔都變成春酒漫漫,那還得了→可見李大帥果真是個酒鬼…
=======================
這下子問題來了。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展『相對價值:北方文藝復興藝術的價格』(Relative Values: The Cost of Art in the Northern Renaissance)中,展出的這個鸚鵡螺杯,身價究竟多少?
再幫大家複習一下1550年的物價基準,175公克白銀的價值如下:
-乳牛一位
-倫敦或安特衛普熟練工匠35天的工資
-倫敦或安特衛普一般勞工59天的工資
-5350個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黑麥麵包
根據專家估計,水行俠鸚鵡杯要價18頭乳牛。
換言之,普通勞工要工作近3年才買得起;或者萬一巴伐利亞公爵家道中落三餐不濟時,可以換到9萬6300個麵包。假設一家4口每日需要食用3個黑麥麵包,鸚鵡螺杯就可以讓他們啃上88年都不怕餓肚子。
=======================
無論在東方或西方世界,鸚鵡螺杯都蘊含了相當有趣的功用及涵義,也是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縮影,雖說製作它們的工匠往往已被埋沒於歲月煙塵中。結論,以後在美術館和博物館再遇上鸚鵡螺杯,要對它尊敬一點。
#估價北方文藝復興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845648685871029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Met
#鸚鵡螺杯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