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香的因緣之九 》
「我已近耄耋之年,但尚覺慶幸,如今頂上毛髮仍然未曾添加半莖霜雪,齒牙尚未動搖,眼尚可穿線自如,終年未曾有過頭痛腦熱或風寒之疾……這些如今想起全是我在年輕時,在北京曾經居住一段時間,經由友朋之介,曾和王維老道長學習過醫術和拳術,後來始知道,王師乃近代受人景仰之奇人異士,其門下高士亦多,例如譽滿國內外之武術大家杜心五,對其功夫和修養就極為讚賞,日後成為亦師亦友之交。」方老道談及這段因緣時,從他的臉上神情,彷彿有著感今懷昔之慨⋯⋯。
方老道曾經在六朝古都的北京駐停過數年,原本是受道觀師父之命至西區的白雲觀受戒,後來經由北京某一道友之緣,謁見當時遠近遐邇的高人,人稱神仙的王心齋道長。當時他住在一座老道祠裡,平日裡有著絡繹不絕來求助、求依、尋求解答人生疑難者多不勝數,當日去拜訪時,也是等了好幾個時辰之久,王道長一見方老道,二話不說直接指出身上所患之疾在何處?有何症兆?一一細說,毫無含糊,接著又跟方老道提及祖先某房有人跳井而亡,未受超度,靈魂飄蕩,並且問詢方老道,此亡者在其年幼時家人把其過繼予他⋯⋯?這段話說得方老道膽顫心驚、虛汗直冒,因為王道長所說的幾乎件件皆是一言中的⋯⋯,那天所有訪客中就屬王道長和方老道所談的時間最長,或許也是宿世之緣,王道長說方老道和他有些因緣,可以閒暇時從他處學習些醫科及傷科之技,後來方老道能夠對於傷筋動骨、矯治刀患,並且擅治內外一切諸傷或熱症、瘡癰、諸毒症,這些本事是否皆從王道長處習得就不得而知,但有幾次有些骨盆、脊椎、手足錯位等相關病者,有的困擾多年,影響生活品質極深,但似乎不用三次,方老道皆有辦法使其歸位,並且毫無痛楚之況⋯⋯關於此點,我曾從旁仔細觀察,奇怪的是有些病症,老道並未觸及患者膚骨,但為何有些病者會眉頭深蹙,似乎有股熱氣在其患處來回竄動,不消一會兒卻又平靜如初,進而活動自如,叩謝稱奇不已。我了然於心,方老道和我在他處幾位老輩高人所見皆同,應是菩薩心腸所致,用自身畢生之精氣神所聚之氣,療人之疾,解人之痛,若無悲憫之心,恐難達此。
除了方老道之外,在過去所學道家尊宿師長所得之,香供在佛、道兩家都有其供香之道,在道教稱為太真天香,隨著所學傳承有別,也有聽聞過靈寶慧香、妙洞香⋯⋯等,整個道教所言道香其實所講的也離不開心香,一切都以心為主、為真,為精、氣、神之象徵,故稱德香,也稱無為香,因為和心神清淨度為重、為要,所求亦以心神統一、俯敬三清,不散亂,承事用敬,自然可得神助。
在中國焚香、點香的習俗從周朝便有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香的國家,因此在過去中國人的觀念總認為祭祀天人、神明,總要使神得知、得聞,因此尋找最好的香木,點燃香氣上揚,直達蒼穹,神明自然得聞,便會降福於民。漸漸地也開始講求香品的高低之分,這點從道教的宮廟中,一旦有任何法事、科儀以香齋天,便成了極重要的流程。隨著香煙騰空上供一切上、中、下三界中之高真諸神,都極為慎重⋯⋯。
方老道年輕少壯之時遍歷各省洞天福地,因此,一切齋戒、科儀莫不嫻熟,每當諸佛菩薩、諸天神明聖誕之時,方老道便會在幾天前就把他私藏上品香塊取出,切成香片用以祭天,他的道壇上有早期上品沉香木塊所刻三清道祖,雖然佛身不長被盛供在一玻璃匣中,但因為年代久遠,三尊聖像上已經流透出溫潤黑金色光澤之油光,令人好生恭敬歡喜,方老道說:「這是標準的閩南刻工,是我早期剛到台灣時尋找當時最好的福建師所雕刻,當時還是用商船寄艙漂流來台,因為香木本身精貴取得不易,我為了怕木身受潮,還花了大半月訂製錫作為盛裝之器,煞費苦心。沉香怕潮溼,怕過於乾燥,也怕霉氣侵襲,再加上要乘船,海上漂流期間船上水氣、濕氣過重,擔心時間過久整塊木頭價值和香氣受影響,因此,我便在匣盒下層以蜂蜜及上等老沉香一起盛放相隨以養其木,隨船的尚有兩大箱香塊,以及沉香所雕觀音像、沉香所製佛珠⋯⋯等香品一起隨行⋯⋯」
方老道在某日晚饍後一時談興大作,一邊啜飲著武夷老茶,一邊把自己所了解的心得和有緣者大談其道:「要選擇一塊好的香木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並且要懂得判斷抉擇,例如:挑選時一定要挑選油質的含量愈高的,品級愈是上乘,若是把木頭丟置於大海之中,經由打撈上岸此香便成水沉,本身油脂也算高⋯⋯」(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古都 清乃 在 Irene的美西灶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躲疫情在家看什麼?本週書單推薦】
孩子上網課的時候,我也很忙。白天忙得和陀螺一樣,不停煮三餐、清掃家裡、整理廚房、監督孩子完成學校的美勞作業,只有晚上孩子睡了之後,才能看書還我清靜。
這週推薦的書單有三本,風格內容迥異,但我都很喜歡。
📰第一本是「禪味京都」,作者秦就,法鼓文化出版。
不能出國的現在,我常翻舊照片,看看過去旅遊的美好時光。京都是我很喜歡的地點,雖然當時去的時候正值酷暑,但京都的古都之美,仍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些寺院,特別有味道。本書各篇文章介紹京都各寺院的歷史與故事,佐以禪味十足的照片,讓人不出國,神遊京都。
📰第二本是「捨不得不見你」,作者鍾文音,大田出版。
鍾文音寫下照顧生病的母親時,細膩的心情點滴。細膩到有時會令我窒息,太寫實,令人難以直視,我讀完一篇就需要轉換一下心情。雖然如此,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看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關係,有時角色互換,有時女兒踏著母親的步伐追尋過往點滴,書中說「故事從你開始,故事從我結束」。推薦各位,尤其也是為人女兒的妳。
📰第三本是「二人生活」,作者櫻木紫乃,時報出版。
婚姻生活長什麼樣子,唯有身處其中的人才知滋味,書的簡介寫「全書的短篇故事交織成一幅平實動人的婚姻生活圖像。猶如層層堆疊顏料的水彩畫,二人關係日益加深,當中並不總是完美。」平淡中看到兩位主角婚姻裡的深厚,也看到時間換來的溫柔。讓我想起前幾天看到溫昇豪的新聞報導,報導引述他說「我的家庭生活很平凡,就像白開水,沒有多好喝,但是不可或缺。」,也許作者想說,婚姻也如同白開水,沒有多好喝,但不可或缺,與各位讀者分享。
古都 清乃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城市天際線屬於誰?】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舊公園路鐵橋旁一起計畫中的15層樓建案,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在地團體紛紛大樓恐遮掩柴山天際線,以及破壞當地文化景觀價值,希望市府應把關。然而,也有部分意見認為私人產權應受尊重,或是不認為柴山天際線的保留特別重要,到底天際線該不該受管制呢?
#天際線可以管嗎?
世界上當然有很多高度限制,最實用的理由自然是飛航限制,但除此之外,許久以前就有多個城市限制建物不得超過某些紀念物,例如帝俄時代,聖彼得堡的建築不得高於冬宮,就是要彰顯城市中的權力關係;而雅典的建築不得超過帕德嫩神殿、羅馬城內的建築不得超過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當然是歷史保存的緣故。
至於以天然景觀而言,加拿大的蒙特婁保護皇家山的景觀(限高200m但有例外)、溫哥華保護「#景觀廊道」來確保北岸山脈景觀(但有超額機制)、漢米爾頓規定建築不可高於尼加拉斷崖、美國波特蘭限高保護胡德山與西山景觀都是類似原因。
相對的,也有城市要求市中心建物達到一定高度,營造集中的天際線,最近的例子如台北信義計畫區有些街廓有「#限低」就是一例。
京都在制定城市景觀政策就強調,建築雖是私產,#但地景是公眾利益,需要市民共同來守護。為了在這兩者間取得平衡,各個城市就得制定能兼顧開發需求與景觀的各種遊戲規則。
#高雄的天際線有法可管嗎?
天際線的管理,大致可分為「硬規則」與「軟規則」,前者如透過法律明定全市或分區限高,後者則是透過建築許可審查等方式來進行。
高雄目前並未有針對都市景觀的規範,但在都市設計及土地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中,就會討論建物高度、造型與色彩對城市景觀風貌的影響。而本案其實尚未進入都審機制,連計畫都還沒提,市府現在也無從反對起。
問題就來了,針對高雄的歷史或自然景觀街區,有沒有需要明文法令來管理呢?
#市民對高雄城市景觀有共識嗎?
在哈瑪星開發案中,許多論者曾提到京都的景觀政策。京都是日本、甚至世界上對於景觀管理最嚴格的城市之一,早在1930年就劃定各風致地區,包含市區週邊的山林和有歴史資產的區域,進行建築管制。而在戰後快速成長期,因為京都塔等開發案的爭議,因而在1967年在《古都保存法》之下劃定特別保留區,1972年推出全日本第一部城市景觀政策。更在屢經檢討修改後,在2007頒布了更嚴格的景觀限制令,將全市建築高度分區限制在10~31m以下。不只限高,京都的景觀政策還包含建築設計管理、眺望景觀與借景維護、戶外廣告管制、歷史街區保護,合為「#五大支柱」。這是奠基於市民、政界乃至商界高度的共識之下。
舉例而言,從平安時代(起源說法不一)持續至今的五山送火,就在京都的景觀規範政策內,要確保在市內都能看見,甚至在某些特定觀看點,要透過視線模擬的方式,清出「遠距離景觀保留區域」。
比起京都民眾的高度共識,歷史僅百年的高雄,由於市民多為移入、城市景觀變遷快速、過去鄉土歷史保存意識不被重視,居民對於代表性「城市景觀」的共識較低。近年標誌性的高雄意象,往往是霸氣的新建築,更讓市民難以對歷史景觀保存有所共鳴。
#利益的調整不是零和
對此,針對市民熟悉,被大量傳播的「特定觀看點」(例如忠烈祠眺望)來討論景觀保存,增進市民對城市認同,並且在「限高」以外,也在都審等機制中,討論建築語彙與色彩設計、歷史街區保護、人本街區營造等方向,更能喚醒市民對地景保存的重視。
另外我們也要強調,文化保存與開發利益並不衝突,與其叫文化局去檢討都發局已經依法頒布的「增額容積」規範,不如討論更彈性的容積轉移(例如可以額外轉往市中心其他區域),與其說不能蓋15層高樓,不如討論如何減少量體、如何退縮,在保留最大樓地板面積下(其餘可轉移),避免影響景觀。或比照溫哥華等城市,對於保留歷史建物之地主,進行額外的容獎,讓他處基地的容積與高度可以突破。
唯有在誘因上做好管理,才能在維護城市景觀、保護歷史建物同時,繼續讓大眾運輸場站沿線具有相當的發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