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秒到無限的三種不同時間偏見】
上週我們分享了一部可口可樂的影片(影片連結:http://bit.ly/2GaLRvX)。
內容是設計一個黑暗的場景,來破除大家第一眼看到的外在的標籤。
然而,這其實也同時製造出另一種標籤......
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看榮哲老師的微影評吧。
-
從1秒到無限的三種不同時間偏見 / 許榮哲
這是一支關於「偏見」的廣告。
主辦單位找了六個彼此不認識的陌生人來做實驗。
大致的內容是六個人在黑暗中,各自描述自己的來歷、背景,以及興趣喜好,其他五個人則根據對方的描述,想像這個人的穿著打扮,以及外形、樣貌。
正式進入主文之前,先問兩個問題:
一、哪一種器官最容易產生偏見?是眼睛、耳朵,還是心?
二、受測的六個人裡,為什麼有兩個阿拉伯人?這個比率會不會太高?其中一人的背景是「喜歡下廚,大部分時間都在廚房」,另一個人則完全沒有提到其背景(他是六人裡面唯一沒有背景的人)。
主文開始了──
影片開宗明義:「從一個人的外表建立個人主觀偏見只需要花七秒的時間。」
一開始,我就覺得不對,主觀偏見應該不用「一秒」吧!
只消看個一眼,偏見就會立刻、馬上跳出來。
直到下一句話出來,「所以我們邀請了六位陌生人,在『不同的燈光』下看彼此。將他們安排在黑暗之中……」
我這時才發現,「一秒」也是我的偏見。
影片裡提到的「七秒」,應該指的是先把人藏起來,僅僅通過對方的自述,讓其他人自動聯結以前的刻版印象,產生偏見。
用「眼睛」看,會產生一種偏見,不用一秒。
聽「耳朵」聽,會產生另一種偏見,大約七秒。
第一個人說:「我在法國的重金屬樂團玩音樂。」
我們姑且稱之為「金屬男」。
其他人立刻接口:「他可能有長頭髮,而且總是綁成馬尾。」
第二個人說:「我讀了很多書,像是認知心理學、行為科學,我曾在TED演講過。」
我們姑且稱之為「讀書男」。
其他人立刻接口:「感覺你像個書呆子,你認為自己很酷,但你依然是個書呆子。」
然而當燈打開時,眾人大吃一驚,讀書男滿臉刺青,反倒是金屬男一臉書卷氣。
更令人驚奇的是第五個人,他說自己是「極限運動員」,從事的是跳傘等高危險運動,然而燈一打開,居然是個坐輪椅的人。
極限運動的確很難、很難跟坐輪椅的人扯上邊。
緊接著眾人各抒己見,內容大同小異。
「很顯然的,我們不能以外表來評斷一個人。」
廢話。
「在深入認識一個人之前,我們不應該隨意的評斷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廢話中的廢話。
聽著、聽著,我開始感到不耐,人人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不用再特別告訴我們了吧。
(其實是說故事的順序出了錯,影片一開始就開宗明義,這是關於「偏見」的測試,因此觀眾如我早有預期,所以效果打了好幾折)
此外,六個找來的受測者,自己本身就是特例,他們是最常被外人用偏見看待的人。
所以燈一打開時,他們應該「會心一笑」,而不是虛矯的「大吃一驚」,然後像是得到什麼重大啟示似的說:「這大大的改變了你的思維、看法,還有心。」
他們早就應該司空見慣了,不是嗎?
最後,主持人請六位受測者從椅子下拿出事先藏好的東西──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logo標籤的地方,被另外一句話取代了:
「標籤是用在罐子上,而不是人身上」。
嗯,非常有道理,但依然不足以打動人。
這時我的偏見又冒出來了,為什麼是「可口可樂」這個品牌來說消除「偏見」的故事?
為什麼不是海尼根,或其他品牌?
至此,這支影片對我而言,評價一般般。
沒有驚喜,沒有感動,更說不上什麼「這大大的改變了你的思維、看法,還有心。」
影片已經來到最後三秒鐘了,應該沒救了吧。
影片結束時,打出了這麼一句話:
This Ramadan see without labels.
Ramadan=齋戒月
齋戒月看不見標籤???
齋戒月是伊斯蘭教的一個習俗,在伊斯蘭曆的第九個月進行。
意思是──這是一支專門為中東地區人民拍的廣告,只會在中東地區的齋戒月販賣。
我們對中東的印象是什麼?
答案是戰亂。
戰亂從何而來?
中東是一個混居了200多個民族的地區,彼此貼標籤的結果,撕裂了中東,造成這個地方常年的戰爭、傷亡。
這一支沒有「可口可樂」Logo的廣告,對一般人可能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對常年處於戰亂的中東人,它帶著強烈的反標籤、反歧視的訊息,每個人都心有所感。
有了這一層的理解之後,影片裡的某些東西開始有意義了──我回想起影片裡一處不尋常的地方。
先前受測的六個人裡,為什麼有兩個阿拉伯人?這個比率會不會太高?其中一人的背景是「喜歡下廚,大部分時間都在廚房」,另一個人則完全沒有提到其背景(他是六人裡面唯一沒有背景的人)。
在偏見的世界裡,人們對中東人的想像是「好戰的恐怖分子」,然而事實上,他不過是個「喜歡下廚,大部分時間都在廚房」的人。
至於中東人對另一個中東人的偏見是「敵人」(伊朗Vs阿拉伯,或伊拉克Vs以色列),但此時此刻,六個陌生人之中,他們兩人反倒是最最最親近的朋友。
用「眼睛」看,會產生一種偏見,時間不用一秒。
聽「耳朵」聽,會產生另一種偏見,時間大約七秒。
至於聽「心」想,也會產生另一種偏見,至於時間?它超越了現實的時間。我無法定義。
──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可口可樂logo意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可口可樂logo意義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可口可樂logo意義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可口可樂logo意義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可口可樂logo意義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可口可樂logo意義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可口可樂logo意義 在 coca-cola logo的評價和優惠,PINTEREST和商品老實說的推薦 的評價
- 關於可口可樂logo意義 在 魅力品牌培訓師【張為堯】 - 「第一印象的建立 - Facebook 的評價
可口可樂logo意義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1秒到無限的三種不同時間偏見】
上週我們分享了一部可口可樂的影片(影片連結:http://bit.ly/2GaLRvX)。
內容是設計一個黑暗的場景,來破除大家第一眼看到的外在的標籤。
然而,這其實也同時製造出另一種標籤......
為什麼呢?一起來看看榮哲老師的微影評吧。
-
從1秒到無限的三種不同時間偏見 / 許榮哲
這是一支關於「偏見」的廣告。
主辦單位找了六個彼此不認識的陌生人來做實驗。
大致的內容是六個人在黑暗中,各自描述自己的來歷、背景,以及興趣喜好,其他五個人則根據對方的描述,想像這個人的穿著打扮,以及外形、樣貌。
正式進入主文之前,先問兩個問題:
一、哪一種器官最容易產生偏見?是眼睛、耳朵,還是心?
二、受測的六個人裡,為什麼有兩個阿拉伯人?這個比率會不會太高?其中一人的背景是「喜歡下廚,大部分時間都在廚房」,另一個人則完全沒有提到其背景(他是六人裡面唯一沒有背景的人)。
主文開始了──
影片開宗明義:「從一個人的外表建立個人主觀偏見只需要花七秒的時間。」
一開始,我就覺得不對,主觀偏見應該不用「一秒」吧!
只消看個一眼,偏見就會立刻、馬上跳出來。
直到下一句話出來,「所以我們邀請了六位陌生人,在『不同的燈光』下看彼此。將他們安排在黑暗之中……」
我這時才發現,「一秒」也是我的偏見。
影片裡提到的「七秒」,應該指的是先把人藏起來,僅僅通過對方的自述,讓其他人自動聯結以前的刻版印象,產生偏見。
用「眼睛」看,會產生一種偏見,不用一秒。
聽「耳朵」聽,會產生另一種偏見,大約七秒。
第一個人說:「我在法國的重金屬樂團玩音樂。」
我們姑且稱之為「金屬男」。
其他人立刻接口:「他可能有長頭髮,而且總是綁成馬尾。」
第二個人說:「我讀了很多書,像是認知心理學、行為科學,我曾在TED演講過。」
我們姑且稱之為「讀書男」。
其他人立刻接口:「感覺你像個書呆子,你認為自己很酷,但你依然是個書呆子。」
然而當燈打開時,眾人大吃一驚,讀書男滿臉刺青,反倒是金屬男一臉書卷氣。
更令人驚奇的是第五個人,他說自己是「極限運動員」,從事的是跳傘等高危險運動,然而燈一打開,居然是個坐輪椅的人。
極限運動的確很難、很難跟坐輪椅的人扯上邊。
緊接著眾人各抒己見,內容大同小異。
「很顯然的,我們不能以外表來評斷一個人。」
廢話。
「在深入認識一個人之前,我們不應該隨意的評斷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廢話中的廢話。
聽著、聽著,我開始感到不耐,人人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不用再特別告訴我們了吧。
(其實是說故事的順序出了錯,影片一開始就開宗明義,這是關於「偏見」的測試,因此觀眾如我早有預期,所以效果打了好幾折)
此外,六個找來的受測者,自己本身就是特例,他們是最常被外人用偏見看待的人。
所以燈一打開時,他們應該「會心一笑」,而不是虛矯的「大吃一驚」,然後像是得到什麼重大啟示似的說:「這大大的改變了你的思維、看法,還有心。」
他們早就應該司空見慣了,不是嗎?
最後,主持人請六位受測者從椅子下拿出事先藏好的東西──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logo標籤的地方,被另外一句話取代了:
「標籤是用在罐子上,而不是人身上」。
嗯,非常有道理,但依然不足以打動人。
這時我的偏見又冒出來了,為什麼是「可口可樂」這個品牌來說消除「偏見」的故事?
為什麼不是海尼根,或其他品牌?
至此,這支影片對我而言,評價一般般。
沒有驚喜,沒有感動,更說不上什麼「這大大的改變了你的思維、看法,還有心。」
影片已經來到最後三秒鐘了,應該沒救了吧。
影片結束時,打出了這麼一句話:
This Ramadan see without labels.
Ramadan=齋戒月
齋戒月看不見標籤???
齋戒月是伊斯蘭教的一個習俗,在伊斯蘭曆的第九個月進行。
意思是──這是一支專門為中東地區人民拍的廣告,只會在中東地區的齋戒月販賣。
我們對中東的印象是什麼?
答案是戰亂。
戰亂從何而來?
中東是一個混居了200多個民族的地區,彼此貼標籤的結果,撕裂了中東,造成這個地方常年的戰爭、傷亡。
這一支沒有「可口可樂」Logo的廣告,對一般人可能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對常年處於戰亂的中東人,它帶著強烈的反標籤、反歧視的訊息,每個人都心有所感。
有了這一層的理解之後,影片裡的某些東西開始有意義了──我回想起影片裡一處不尋常的地方。
先前受測的六個人裡,為什麼有兩個阿拉伯人?這個比率會不會太高?其中一人的背景是「喜歡下廚,大部分時間都在廚房」,另一個人則完全沒有提到其背景(他是六人裡面唯一沒有背景的人)。
在偏見的世界裡,人們對中東人的想像是「好戰的恐怖分子」,然而事實上,他不過是個「喜歡下廚,大部分時間都在廚房」的人。
至於中東人對另一個中東人的偏見是「敵人」(伊朗Vs阿拉伯,或伊拉克Vs以色列),但此時此刻,六個陌生人之中,他們兩人反倒是最最最親近的朋友。
用「眼睛」看,會產生一種偏見,時間不用一秒。
聽「耳朵」聽,會產生另一種偏見,時間大約七秒。
至於聽「心」想,也會產生另一種偏見,至於時間?它超越了現實的時間。我無法定義。
──完
可口可樂logo意義 在 魅力品牌培訓師【張為堯】 - 「第一印象的建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而logo的顏色更是一家品牌經過挑選、搭配,選擇最符合自身品牌理念的顏色,呈現給消費者 就像是知名品牌可口可樂,logo配色以紅色為主題,是因為可口可樂市場上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