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看看比爾蓋茲】
近日比爾蓋茲出席了核能學會舉辦的核能大會,內容提及他剛出的那本書以及最近很紅的先進反應爐Natrium,我們需要核能解決共同氣候變遷以及貧窮的問題,而創新能讓核能得以有更多的突破與前景。
當然,比爾蓋茲未否認現行核電技術的存在,認為既有核電應繼續運行。
● 相關書單: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https://www.facebook.com/talkthatenergy/photos/2844738859083501
● 推薦影片:
Bill Gates talks about new Wyoming nuclear power project
https://youtu.be/WXAK9yYmZa8
Joe Scott 的頻道
https://youtu.be/laGuOleeeNg
Finland Might Have Solved Nuclear Power’s Biggest Problem
https://youtu.be/kYpiK3W-g_0
*******以下為演講翻譯全文*********
《為何我投資核能創新》
顯然,正如我們無法同處一室所現,過去一年半中,我們面臨著歷史性的全球公衛危機。COVID-19 已造成數百萬人死亡、摧毀了經濟,也干擾了地球上每個人的生活。
要說我們已經控制住了大流行,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那些無法完全獲得疫苗的國家。但我要說的是,我們現有的這些疫苗,它們是在首例確診出現後的一年內創造出的,這一點證明了人類透過創新解決全球問題的能力。科學家們透過共享數據與合作實驗研究疫苗,我們才有終結大流行的工具。
如你所知,世界同時面臨著氣候變遷的歷史性全球危機,如果我們不即刻採取行動,以減輕它的威脅,它將摧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目前,世界每年排放大約 510 億噸溫室氣體。我們需要在未來 30 年內將這個數字變為淨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我們將使用現有的每一個工具,以及...一些我們還沒有的。與疫苗一樣,許多中低收入國家還沒有像富裕國家般那樣獲得能源。這種不平等阻礙了他們的發展。因此,在實現淨零排放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提升更多能源的可取得性。
十五年前,我與一群專家坐在一起,探索解決全球能源貧窮及氣候變遷雙重威脅所需的技術。很明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一個重要工具是先進的核能。核能是唯一一種可以在地球上幾乎任何地方晝夜不停地在每個季節提供電力的無碳能源。它已被證明可以大規模地工作。很難想像未來我們可以在不使用更多核能又可負擔的達成電網脫碳的情況。
2018 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近千種讓美國實現淨零排放的情境,所有最便宜的途徑都涉及使用清潔、可調度用的能源,如核能。這就是為什麼,在我 2006 年的學習之後,我共同創立了 TerraPower。從那以後,我一直是董事長和最大的投資者,因為我相信這項工作對於解決氣候變遷和為每個人提供潔淨、可靠和負擔得起的能源至關重要(SDG7and13)。
今天,核電正處於十字路口。美國有將近 20% 的電力來自核能,它仍是美國最大的無碳電力來源。但是,縱使美國核電廠的表現良好,計劃關閉的反應爐仍遠多於新建的機組。坦白說,如果我們認真看待氣候變遷,我們也必須如此,我們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保這些反應爐繼續的安全運轉。而即便如此,僅維持現狀尚不足夠,我們需要更多的核能來實現美國的淨零排放並阻止氣候災難。
我一生都在快速發展的市場和依靠創新保持競爭力的公司工作。幾十年來,能源市場和(核能)技術變化非常緩慢,我們需要做得更好。任何技術都可能發生變化,正如我們在太陽能和鋰電池等技術中看到的那樣,成本的改善令人印象深刻。如同電腦產業,不創新的公司和行業將被拋在後面。這就是我推動 TerraPower 作為科技公司而不是能源公司的原因。這就是 TerraPower 的 Natrium 能源系統重新定義核電的設計方式並提供不同價值的原因。
Natrium 是由 TerraPower 和 GE Hitachi 合作設計的,我們的設計與眾不同。Natrium 並非使用反應爐的熱量產生蒸汽旋轉渦輪機,而是使用它來運行一個巨大的熔鹽儲能系統,該系統比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存儲系統大一個數量級。這意味著 Natrium 可以在需要時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也可以隨著風能和太陽能等變動再生技術的發電量下降提供支援。此外,Natrium 的設計降低了核電廠的建設成本和時間,同時提高了調度彈性,使核電廠對公用事業更有價值。
上週,我們宣布與能源部合作,作為先進反應爐示範計劃的一部分,TerraPower 將在懷俄明州一家即將退役的燃煤電廠所在地建造第一座 Natrium 電廠。我們將利用現有的電網基礎設施和那裡熟練的勞動力來建造和運營新電廠。我們希望除了能源效益之外,先進核能還可以為全球專業勞動力提供工作機會。
TerraPower 並非唯一一家考慮核電先進設計和應用的公司。這就是讓我對核能的未來感到樂觀的原因。我們看到對能夠實現脫碳的技術的需求不斷增長。許多創新公司正致力於將新的核技術推向市場,執政與立法者也認識到需要這些技術來解決氣候變遷並保持美國在核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我們有良好的基礎,但僅靠這些並不能確保美國核工業的成功。市場將繼續發展,其他能源技術將繼續創新。為了發揮其潛力,核工業需要擁抱創新和變革。我們還需要聯邦政府兌現其為先進反應爐示範計劃等項目提供資助的承諾,我們需要像 NEI 這樣的組織繼續推動重視潔淨電力的政策,並鼓勵管制機關對新技術更新他們的政策。
我藉由TerraPower付出行動 ,因為我堅信核能必定在淨零排放的世界中發揮作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共同努力,正如病毒學家共同努力以人類歷史上最快的速度研發出 COVID 疫苗一樣。從技術專家到公共事業單位,我們對核能在電網中的角色有著共同的願景,跨領域合作的趨勢從未如現在這般強烈。我期待著與你們所有人合作,讓這個未來得以實現。
▼英文逐字稿可看
https://world-nuclear-news.org/Articles/Speech-Why-I-invest-in-nuclear-innovation
圖片取自:路透社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定義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一次搞懂Net Zero、Carbon Negative、Climate Neutral..... (04/20/2021 天下雜誌)
氣候議題是全球列強的最大公約數,淨零Nert Zero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責任,我們該怎麼做?
Net Zero、Carbon Negative、Carbon Neutral、Climate Neutral、Carbon Footprint,這些關鍵字,已成為2021年各國政府、各大國際企業與環境組織、民眾最關心的議題。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不僅是企業、政府營運必須注意的風險,更是永續發展的契機。《CSR@天下》帶你一次搞懂跟淨零有關的大小事。
文:黃昭勇
一、為什麼會有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
2020年1月,微軟(Microsoft)宣布堪比人類下一個「登月計劃(moonshot)」的挑戰:在2030年實現碳負排放,屆時,微軟從環境中消除的碳排將超過所排放的碳。微軟更承諾2050年將從環境中消除該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來產生的所有碳排放,包括直接排放或因用電產生的碳排放。
2020年7月,蘋果電腦(Apple)公司宣布整個商業活動、製造供應鏈與產品生命中期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也展現出比IPCC(聯合國於1988年成立負責研究和評估變遷的組織)設定在2050年更積極的目標,最終要達到零氣候衝擊。
同一時間,微軟串連NIKE、星巴克、聯合利華、賓士汽車、達能等各產業龍頭,成立「Transform To Net Zero」聯盟,致力於推動各個產業往淨零排放轉型。
可以看出,不管是淨零(Net Zero)、負碳排(Carbon Negative)、碳中和(Carbon Neutral)還是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都是一種氣候行動的目標,都是要減緩、調適甚至逆轉氣候危機下的人類文明生存挑戰。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現在的氣候危機很大原因是人類工業革命產生大量溫室氣體,造成了地球暖化升溫,如果不阻止地球升溫超過工業革命前1.5度C到2度C之內,地球很可能在2100年就不宜人類居住。而要阻止地球持續升溫,一大關鍵就是在2050年以前,全球碳排放要降回2005年的水準。
因此,淨零、負碳排、碳中和、氣候中和等等,都是用來設定氣候行動的目標。
二、什麼是淨零、負碳排、碳中和、氣候中和?
淨零、負碳排等等都是針對氣候危機的行動目標,對大多數企業/組織來說,這些名詞的意義可能很接近,進一步分析這些名詞的不同定義,就可以看出對企業/組織的不同要求與使命。
根據IPCC的定義: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 ,是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清除二氧化碳達到平衡(衡量期間通常是一年)時,就代表達成碳中和,或是淨零排放二氧化碳(CO2)。
如果一個企業或組織清除的二氧化碳遠超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會達到負碳排carbon negative的效果。
淨零 Net Zero,是因為造成氣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不是只有二氧化碳,還有甲烷等等,要逆轉氣候危機光是減碳還不夠,必須是要減少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淨零指的就是溫室氣體排放接近零值。
IPCC指出,如果沒有自然的溫室效應,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會降到冰點以下,人類也無法生活。但燃燒化石燃料和濫砍濫伐等人類的活動,劇烈擴大了自然溫室效應,又會引起全球暖化。
科學家分析,地球的大氣99%以上由氮氣(N2)和氧氣(O2)組成,含量最高的氣體是氮氣(乾燥大氣中的含量為78%)和氧氣(21%),這兩種氣體幾乎不產生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主要來自於水氣,其次是二氧化碳(CO2),還有大氣中存在少量的甲烷(CH4)、臭氧(O3)、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氟氯烴(HCFCs)、氫氟碳化物(HFCs)等也會導致溫室效應。
IPCC認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汽車、飛機、發電廠、工廠中燃燒大量的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的CO2,增強了溫室效應;此外,排放到空氣中的溫室氣體生命期長達數10年以上且穩定,自從人類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的濃度急速增加,是最大的威脅。
至於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就是在努力讓各種溫室氣體朝向淨零排放之外,也考慮區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應,例如來自飛機凝結痕蹟的輻射強迫效應,企業或組織努力往零環境衝擊發展,就有機會達到氣候中和。
三、溫室氣體是怎麼產生的?
溫室氣體至少有下列七種:
二氧化碳(CO2),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時產生;
甲烷(CH4),主要由反芻動物(如綿羊和母牛)以及垃圾填埋場產生排放;
一氧化二氮(N2O),主要因為農作物的肥料使用和牲畜肥料使用過程排放;
氫氟碳化合物(HFC),主要來自冷氣、製冷設備排放;
全氟化碳(PFC),主要是鋁產業排放;
六氟化硫(SF6),主要由開關設備排放;
三氟化氮(NF3),主要在電腦製造過程中排放。
二氧化碳是對環境威脅最大的溫室氣體,不但因為排放大,並且它在大氣中會存在數百年以上;另一類生命期限長的溫室氣體是一氧化二氮,壽命也超過100年。
也因此,大多數企業/組織都把二氧化碳作為優先要減除的溫室氣體。
四、企業/組織要如何達到這些氣候行動目標?
要達到這些氣候行動目標,首先要知道自己所屬的企業/組織每年排放多少溫室氣體?有哪些營運或製造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因此要針對自己的企業進行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盤查,包括營運過程、生產製造。
在實務上,碳足跡盤查分為:
範疇一,是企業/組織直接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製造過程使用甲烷等氣體;
範疇二,是能源的間接排放源,主要是用電、熱或蒸汽造成間接排放溫室氣體;
範疇三,則是組織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像是員工的移動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
盤查之後,就要針對各種溫室氣體產生的狀態去分析,可以減少的就減少,不能減少的就替換。例如在範疇二的用電部分,節電就可以減少溫室氣體,但人類文明不可能不用電,因此就可以透過改變能源結構,像是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替代燃煤或燃氣發電,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五、為何多數國家、企業都是設定2030或2050年為行動期限?
聯合國在2015年制定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當時的設想是多數目標要在2030年達成。例如,針對SDGs 1的消除貧窮,就要求在2030年前消除每天生活費不到1.25美元(約新台幣35元)的極度貧窮;或是在2030年確保每個人都可以有負擔得起的潔淨能源可以使用、落實森林生態保護等等。
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5)完成了《巴黎氣候協定》,有上百個國家同意在2050年以前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巴黎氣候協定最重要的是同意的國家紛紛推動國內立法,將淨零目標立法,確保人類的共同目標可以達成。
美國在川普前總統時一度宣布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讓全球的減碳進程受到衝擊。但在拜登就任後,已經重新回到協定內。在拜登就任前,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也都提出了淨零時程,歐盟更是藉由綠色新政加速減碳工作。
因此,速度快的企業選擇在2030年達到淨零或是碳中和,最慢2050年達到這些行動目標,將會是所有企業與組織未來必須要完成的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1933
♡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定義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生能源發電是迫切且不可逆的硬趨勢!(10/30/2019 風傳媒)
推展再生能源發電是不可逆的趨勢。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公布民調,指9成民眾認為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已影響日常生活,也有8成以上民眾認為能源政見會影響投票意願,希望看到總統候選人提出更積極可行的再生能源政見。
文:連興隆/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創新學院院長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是國際關注的議題,但在台灣的總統大選中,是否有候選人有足夠的高度,看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並提出對應的政見,雖然是令人有所期待,但卻也不敢奢求。不過,就SDG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這目標而言,台灣的能源政策倒是有一個明確的對應標的,也就是於2025年實現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
為此,新修訂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求一定契約容量之電力用戶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再生能源設備或儲能裝置,或購買再生能源憑證(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 REC)或繳納代金。其中,REC是做為用電者使用綠電的證明,由於多數綠電(如風力、水力、太陽能)不會排放溫室氣體,因此,再生能源憑證往往也成為企業減碳的工具選項之一。
再生能源憑證最初的創設並非直接做為一般企業減碳的工具,其存在於美國與歐陸電力市場時間由來已久。REC最初設立之目的是因應歐美對發電業者的規範,要求發電業需提供使用一定再生能源發電配比標準(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 (RPS))的義務,因此,發電業者除非有自己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能滿足其RPS,否則必須透過再生能源電力市場購買REC來滿足其義務。
換言之,對於電力自由化的國家,政府透過RPS將使用再生能源電力的義務加諸在發電業者身上,以促進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
在台灣,電業法導入了電力排碳係數的規範,要求「公用售電業銷售電能予其用戶時,其銷售電能之電力排碳係數應符合電力排碳係數基準」。
電力排碳係數是指每度電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數,例如,107 年度電力排碳係數為每度電產生0.533 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可以想見,如果要降低電力排碳係數,就數學上而言,在公用售電業總銷售電量不變的前提下(整體用電量不變),只有讓總二氧化碳當量數下降了,也就是使用不排碳但可以產生電力的再生能源。
換言之,由於公用售電業被賦予了須提供符合電力排碳係數基準的電力,因此,公用售電業必須於再生能源市場購入再生電力,某種程度上,是將使用再生能源電力的義務加諸在公用售電業身上,而台灣的公用售電業就是台電。而所用的購電成本就是躉購費率。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求一定契約容量之電力用戶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再生能源設備或儲能裝置,或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或繳納代金。報載最新訊息是,『「用電大戶」定義將以與台電簽定契約容量五千瓩為門檻,須建置百分之十,亦即五百瓩的綠電』。這是明確將使用再生能源電力的義務加諸在「用電大戶」的企業身上。
做為「用電大戶」的企業與做為台灣公用受電業的台電,看似都成「苦主」。面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所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設備達27 GW的目標,用電大戶預計貢獻1.05 GW的裝置容量,而台電則透過躉購電價的誘因,促進再生能源發電業者開發再生電力。不過,這當中真正的「苦主」是誰,倒是值得探究。
就「用電大戶」而言,裝置10%契約容量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並非壞事。
以太陽能發電系統為例,第一、太陽能光電板每瓩每年在台灣可以產出約1000度電計算,500瓩相當於是產出500張的台灣再生能源憑證(T-REC),同時,對於夏季尖峰用電,太陽能的成本已具競爭力,對企業是加分項。
第二、再生能源的裝置成本持續下降中,長期趨勢對企業是賺錢的投資項目。
第三、以企業社會責任(CSR)角度來看,也是「用電大戶」的企業實踐其理念價值的機會。
就台電而言,電力排碳係數讓台電必須用躉購電價收購再生電力,以降低排碳係數。降低電力排碳係數當然是代表台灣在減碳上的成效,但是,這成效如果是用全民的納稅錢去補貼躉購費率買來時,我們要問誰會是真正的獲益者?
因為這個係數主要是給企業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的,每家企業都希望自己的碳排量比去年低,如果所有條件不變,企業的用電量也不變,但是計算出的碳排量減少,只是因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降低所致,那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了。
換言之,用全民買單創造出的低電力排碳係數,只是讓企業成了免費搭乘者(free rider)。
另一方面,就台灣以外銷為主的多數企業而言,使用再生能源將是可以預期的硬趨勢。
蘋果電腦這個台灣人熟悉的公司,他們對溫室氣體的排放計算是採用非常嚴謹的產品生命週期碳足跡的方法,也就是我們果粉購買了蘋果的手機,即使在我們手上使用,但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仍算在蘋果公司身上。
蘋果表示,它們2019年在全球各地所有的辦公室、銷售據點與資料中心皆已100%使用再生能源電力,而他們也將這項目標擴充到占它們溫室氣體排放總量74%的產品製造供應鏈上。
日前,聯合國宣布有超過60個以上的國家承諾,將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可以想見,這些包含歐盟在內的國家,為要達成這項目標,對於進口到這些國家的產品碳足跡必將有所要求。
也就是說,不論台電的電力排碳係數將會如何,對台灣很多外銷為主企業或高科技產業,能否取得足夠的再生能源電力或能證明其使用再生能源的REC,將是企業即將面臨的壓力。
試想,當台灣提供不了足夠量的再生能源給高科技企業滿足業者(如,蘋果電腦)的需求時,只能自力救濟靠境外分公司,否則,很有可能只能眼睜睜看訂單轉到競爭者手裡。
政府推動再生能源,不論從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的全球觀,或者是企業面對國際供應鏈減碳要求的壓力,都是方向正確的政策。然而,在現階段再生能源電力或REC皆屬於稀少性產品的情況下,面對一方須以優惠的躉購費率維持電力排碳係數符合規範,一方期待要有足夠REC供應,兩者之間的拿捏,勢必是政府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18764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