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二月第三週 國內外大事報你知】
【一週大事關注焦點:中澳關係緊張中國對澳進口令再擴大/印度新德里農民反政府法案/英國脫歐貿易協議13日進行最終談判/中捷19日通車跳票盧秀燕鞠躬道歉/央行出手打房/法週刊小英總統與四大領袖並列】
國外:
#中澳關係緊張中國對澳進口令再擴大
今年中澳關係緊張,中國對澳洲祭出不少進口禁令,近日澳洲國會通過法案,賦予總統否決及廢除與外協議的權力,此法對中國「一帶一路」造成阻礙。
#印度新德里農民反政府法案
印度政府祭出〈新農業法〉引發當地農民反彈,並發動罷工。新的政策旨在開放私人企業購買農產品,農民擔心削價競爭會失去議價能力。
#英國脫歐貿易協議13日進行最終談判
英國通過脫歐公投後,明年將全面退出歐盟。但與歐盟的貿易協定遲遲未談妥,很有可能無協議的退出歐盟。
國內:
#中捷19日通車跳票盧秀燕鞠躬道歉
盧秀燕今天上午9時親自對外說明,道歉宣布取消12/19通車典禮,因為故障原因未完全釐清,「我寧可挨罵,但市民安全至上。」。
#央行出手打房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7日無預警宣布祭出房市針對性審慎措施,公司法人第一戶房貸限貸六成、無寬限期,第二戶以上房貸限貸五成,無寬限期。自然人部分,第三戶以上房貸限貸六成,無寬限期,高價住宅貸款(俗稱豪宅貸款)維持目前六成、無寬限期規定。
#法週刊小英總統與四大領袖並列
人民團結一致,台灣不只防疫模範生,穩定的經濟成長以及科技專長都不容忽視。
-
今年中國陸陸續續對澳洲出口的牛肉、葡萄酒、棉花等進行制裁。近日澳洲國會通過新法,賦予總理可以否決或廢除州政府與國外的協議,此法也將阻礙中國在澳洲「一帶一路」的發展。
兩國關係的惡化可追朔到2017年澳洲政府意識到中國在當地的勢力強大,干預澳洲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等。通過〈反外國干預法〉,將中國境外勢力驅逐,阻擋滲透。澳洲更是第一個禁止華為的國家;新冠肺炎爆發,公開呼籲聯合國針對疫情源頭中國,展開獨立調查。北京表示抗議,野埋下兩國交惡因子。
中國抵制澳洲商品事件,引發了諸多討論。台灣外交部在twitter 貼出澳洲紅酒照,表示「我們與澳洲站在一起」,美國也表示會在派對上使用澳洲葡萄酒,顯示了全球的防中陣線。
印度新德里農民因反對政府法案,進行抗議示威、大罷工,導致新德里地鐵多處關閉。印度政府今年祭出〈新農業法案〉包括開放私人企業直接購買農產品,放寬農產品價格管制、取消農作物最低保障價格等。農民認為此法案迫使他們失去議價能力,無力對抗資本的削價競爭。
預計今年脫歐的英國,與歐盟的貿易協定遲遲未談妥,在漁業與競爭條款等議題卡關。雙方都不樂見在談妥的情況下脫歐,若破局的話,英國恐面臨物價上漲、生鮮產品飆漲、外銷關稅等衝擊。
中捷於試營運期間發生連接器軸心斷裂,暫時停止營運,原訂於19日全面公車,但今日快出來道歉說要確定安全後才能通車。盧團隊只要出事就習慣拉人墊背。中捷的安全與通車台中市政府都要負最後責任,但盧團隊在試營運之前,不斷地將通車做為政績,但出事了就想甩鍋給北捷。對於只會收割的盧團隊,遇到危機就被人看破手腳,只會一再道歉。市民不需要只會作秀,出事卻一再道歉的市長,我們要的是願意承擔、願意做事的市長。
今年台灣房市受惠於防疫佳、台商資金回流、低房貸利率,使得房市景氣大好,但恐造成房價飆漲,民眾仍舊買不起房子。日前行政院拍板「實價登錄2.0」期望透過將房價資訊更為透明,幫助消費者了解市場波動;而12月7日時,央行則開始管控房屋與土地貸款的貸款成數,這讓很多投資客無法再透過貸款的大量資金哄抬房價,過去許多靠房地產起家的人,也紛紛出來反對此項政策,顯見此項政策已打中某些要害。
日前法國週刊,刊出小英總統與四大領袖並列的封面,並以「台灣怎麼做到的」為題,報導台灣防疫成功。除了防疫之外,穩定經濟成長及科技專長也都不容小覷。週刊指出:「儘管中國有優勢,但它離贏家還很遠。非法治國家資本主義與一黨專制獨裁者的聯盟不可能持久,它是人性的惡夢;而香港的示威與台灣的對抗,則是人性的展現。」台灣能於此週刊出現,主要就在於中國的打壓,反而讓台灣有了舞台、有了正當性,但圖中可以看到中國遮住了蔡英文總統的參賽號碼,猶如現在台灣的狀態:看得見,卻無名字。
#DecemberW3 #Eventsoftheweek
台中市房價 將全面上漲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906 中時專欄:林建甫》區域平衡需要新的國土規畫
為了拚經濟,新政府大力推動「5大創新產業」,其中桃園的「亞洲矽谷」,台中「精密機械」,台南的「綠能科技」,以台北資安、台中航太及高雄船艦作為基地的「國防產業聚落」及幾個生技園區串連的西部沿線「生技醫藥」,不難看出新政府想透過產業發展帶動平衡區域經濟成長的企圖心,也點出了非大台北地區縣市不滿資源過度集中的長期爭議。新政府嘗試解決國內區域不平衡發展的思維值得肯定,但其實透過產業發展來平衡各地區的發展只是第一步,從國土規畫著手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為了平衡各地區的發展,政府在2008年提出「3都15縣」規畫。因台灣的南北長約為400公里,台北到台中與台中到高雄的距離大約都是200公里。以台北、台中及高雄為區域發展中心,整合周邊縣市資源,以區域發展的思維運作,區域內互利與共榮,形成台灣三大都會區。
然而由於執行與操作時,依據《地方制度法》規定,先「由下而上」任由地方自行提案,後由中央來進行決策,在各方的角力之下,演變成為現在的6都。不僅原本平衡區域發展的規畫理念隨之破局,更因大都會數量倍增,讓原本就比較弱勢的小縣市更加邊緣化,城鄉差距擴大,剩下的16縣市中的大縣紛紛表達強烈不滿,拒絕當「孤兒縣」。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前台灣6大直轄市的現況十分不利其餘縣市的經濟發展。聯合國在70年代就已經證實全球「都市人口比率」與「人均GDP」的高度正相關,主計總處統計近20年台灣的數據,也發現兩者的相關係數高達0.93。也就是說,在台灣人口愈多的都市,該都市的人民收入更高,就算都市的生活又貴又擠又忙,但仍對鄉下的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大都市藉著吸納外地人才、集中大量資本而創造更多機會。
同時,依據主計總處2010年的《人口住宅普查報告》,台灣目前約有1600萬人居住在6都,占全台總人口的70.8%,104年度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6都所分得總金額占64.6%,較103年的63.9%提升。
許多專家憂心台灣城鄉差距將持續擴大,人口過度集中也將導致房價上漲、交通壅塞、治安惡化、產業汙染、綠地縮小等問題,而其他縣市的人口流失恐怕將會形成企業外移、就業惡化的負向循環,愈來愈被邊緣化。
準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國土規畫。其一,「北重南輕」的發展,加上南北藍綠政治意識,城鄉發展一旦惡化,國內社會階層對立將會更加緊張。其次,台灣大都市規模較國際大城市仍小上一大截。目前新北市397萬人最多,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人口都只比270萬稍多,桃園市211萬人,台南市則僅有188萬人,遠小於具有規模經濟處理的真正國際千萬人口大都市如紐約、倫敦、香港等。因此重新整併讓台灣成為北中南三大都會區,加上東部及外島合併的第四地理大區,則有諸多好處。
其實這三大都會區早已是同一個共同生活圈,例如新北市上班族有1/3到台北市工作,台北市約1/4來新北市上班,基隆每天有16萬人到台北市上班,桃園也有超過1/4的人是往來桃園、台北的通勤族。未來三環三線及北捷的延伸完成,可讓整體交通更加方便,北北基桃的合併可以水到渠成。而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的整併,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的聚合則可創造效益,並達到效率與治理的平衡。
國土重新規畫也可以緩解都會地區居住品質的壓力。現在台北市270萬人的擁擠,比起1945年的100萬人,理所當然要面對高房價、塞車、缺水、缺電、高物價的問題。另外更重要的是「防災」。國家地震中心早就提出警告,只要台北發生6級地震,恐怕將會因為土壤液化,造成重大的傷亡。因此國土規畫是除了經濟層面的考量,更需將氣候變遷、能源發展、水土保持、洪水防治、地層下陷、土地容受力等整體納入考量,用更全面的規畫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目前的6都、6個直轄市實在是荒謬的結果。我們衷心建議政府將思維提升至更高的國土規畫,全盤思考北、中、南、東區域的整體發展,做好規畫設計之道。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905005973-2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