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蜷川實花在巴黎|
幾年前陪女兒在台灣唸書的時候,曾經在台北當代美術館親身經歷日本攝影師蜷川實花的魅力。當時擠爆的人潮,和不停在鮮豔花朵中自拍和被拍的人群,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現在蜷川實花受法國珠寶品牌Van Cleef & Arpels之邀,在巴黎的凡登廣場舉行了一場珠寶與攝影的華麗聯展,相信巴黎人也會很快地感受到蜷川實花的魅力。
這次的展覽和台北當代美術館的展覽很不同,因為除了蜷川實花的攝影,還有Van Cleef & Arpels的頂級珠寶,和日本建築師田根剛操刀的魔幻展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預約看展,看不到的朋友請耐心等待巴黎地方媽媽之後的專文介紹,這個位在凡登廣場的珠寶攝影展非常的精緻精彩,值得一推!
同時也有4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台北當代美術館」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 的評價
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再見了!北車的「鳥人」⋯⋯
這個被大家暱稱作「鳥人」的超現實雕塑,是由藝術家何采柔、郭文泰共同創作的裝置藝術《夢遊》,11年來佇立在台北車站M1出口旁,不僅是日本觀光客訪台必造訪的景點之一,更堪稱是「北車路痴」的救援神器,想必許多人都說過這句「等等北車鳥人見」吧!
但由於「鳥人」的租約到期,加上藝術家認為作品展期過長,想收回維護,因此已在13日由台北當代美術館撤下,宣告她正式畢業🎓這些日子謝謝北車鳥人「帶路」,一起來認識「這位永遠長不大的女孩」吧👉https://bit.ly/3eedW6q
圖片來源: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提供
#鳥人 #夢遊 #台北車站 #裝置藝術 #YIG
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你/妳 可以 |
下圖是2010年時,我們受到台北當代美術館之邀,一起參加上海世博的上海台北雙城藝術展的作品,作品名稱叫News & Noise。
那不是我第一次去上海,不過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工作,工作過程至今讓我們深刻難忘。
首先是和我一起工作的二個法國人,班機早上六點多一到上海,時差還沒調就發現無法連上谷歌和所有的法國網路。無法自由上網嚇壞歐洲寶寶了,他們二個就發了瘋似的想找翻牆方式,叫他們休息也不肯,直到晚上台灣的美術館人員從展場回到飯店,給他們翻牆VPN軟體,兩人才如釋重負。而我,時差還撐了一整天,已累壞。
隔天我們去展場,我們三個人真是大開眼界。因為法國展場通常沒什麼工人在施工,人工高昂的因素,展場通常不是在外面做好再進場組裝,不然就是用最省人工的方式。而上海的展覽場中,我們看到上百人的工班同時敲敲打打,完全震撼。
然而初到中國的老外絕對是震撼連連,我們後來發現天花板和牆壁間有一個誤差,而這個誤差不是一公分或二公分,而是一個60公分的「大洞」。於是工頭喊了一群人,大家開始搬動曲曲折折、連在一起的牆面,就這樣硬生生把天花板和牆面卡在一起了。我們三人當時在現場看到牆角下眾多的人力搬牆,嘴巴真的無法合起來,忍不住想到「萬里長城」。
後來這二個法國人最愛回憶的,是我們工作到六點就被趕出展覽館,說是展覽館要關閉不能工作,硬是把大家趕出展覽館。後來他們二個回到飯店發現重要的器材忘在展覽館,就又折返回去拿。門口警衛說什麼都不讓我們進去,但看到老外氣急敗壞,拗了很久總算讓我們進去拿東西。哪知道一進展場,台北館空無一人,而上海館都是在布展的人。他們嘲諷的說:「這就是上海台北雙城友好?」
廢話了這麼多,這些都是我們第一次去上海工作的插曲,是劉姥姥進大觀園。
而我們2010年在這個展覽中的作品News & Noise,如其名,就是在討論新聞與雜訊。在網路上眾多的新聞當中,如何分辨真假?過多的新聞最後是否變成一種噪音干擾?這是一件互動式的藝術創作,原本只有字的黑白牆,當我們走進就會出現一張面孔,念一則新聞給你聽。這是我們當年反思網路資訊的藝術創作。
今天跟大家分享這件十年前的藝術作品,主要是希望能有更多人投稿第三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線上雜誌HAS雜誌,這一期探討的主題就是這個,真相與信念,在我們被眾多假新聞、假歷史等攻擊的當代,什麼是真相?而我們該相信的是什麼?
投稿者可以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或研究人員、學者,也可以是像我們這樣的藝術創作、舞蹈作品、攝影作品,線上雜誌的優勢就是可以用不同方式呈現表達。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的,請不要被語言所限制,覺得自己無法投稿國外雜誌。國際上,需要更多我們的聲音!
這裡投👇
https://humanitiesartsandsociety.org/open-call/
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VDKKVl1Ei4/hqdefault.jpg)
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1Usyu9y-UU/hqdefault.jpg)
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AY2v2ArhLU/hqdefault.jpg)
台北當代美術館 在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全臺灣第一座以「當代藝術」為展覽主軸的美術館http://www.mocataipei.org.tw/ 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Taipei, Taiwan 1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