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宣布】史考特動向
七月底史考特即將離開栽培我接近10年的長庚醫院,到診所服務鄉親了!
(2020年11月16號更新)我們目前有台北信義、新北江子翠、永和、新莊、桃園藝文共五個院區。
各院區門診時間裡「王思恒」就是我了(不敢用藝名看診XD)
我服務的項目包括運動傷害、骨骼、肌肉、關節、神經疾病、兒童早療復健、各種疼痛問題。
另外,我們的診所體系有一個新的臉書粉絲頁「原新健康」
https://www.facebook.com/starforcerehab/
裡面會有許多其他醫師與史考特,針對復健、疼痛、運動、健康知識所產出的內容,歡迎各位追蹤!
目前暫時沒有提供飲食諮詢、或是重量訓練指導,但這部分我與夥伴們會慢慢努力,希望在今年底明年初開始提供這樣的服務。
【掛號】下載app三分鐘搞定!
iOS
https://reurl.cc/N66dD6
Android
https://reurl.cc/VXXOe5
台北長庚醫院掛號系統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急診醫師來看台灣的急診
《港台急症異同》
在參觀過台北的三間大醫院後,我的感想是——(1)天下烏鴉一樣黑;和(2)香港的急症服務實在自愧不如。
這三天,我們參觀了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和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人家和我們面對的問題一模一樣:等入院。(病房沒床供需要留醫的病人,要擠在急症室等候數天)
1.
每日求診人次約為350(榮總)至600(長庚),六成是緊急(第3類別)或以上;
香港的女王醫院每日求診人數為500人左右,同樣是六成為緊急或以上病人。
2.
由於是大醫院,掛號分流時,病人已經仔細分好內科、外科和兒科急診,由專門的急診醫師去看,兒科更是會派醫師來駐診。
香港沒有這個分類,所有問題都是由急症室醫生一手包辦。
如果一個被分到外科的肚痛病人,後來診斷是糖尿酮酸中毒(DKA)的話,就會推回去內科急診處理,就在隔壁三十秒路程左右的距離。
3.
在台大醫院,診症間就如一般辦公室般,只有1.5米高的間隔分開,沒有布簾,開放式問診,完全沒有私隱可言,我敢肯定病人百分百會聽到隔壁的所有對話。
台大的醫生說,台灣病人對此不太介意,最重要是快點有醫生看。
如果要檢查的話,就請移玉躺到另一邊共用的輪床上。
這有如八十年代香港的門診,一房兩個醫生用。
4.
說到最敏感的候診時間,三間台北醫院的第三類別全部都可以在半小時內看到醫生。
所以,第四、五類別的病人若果在一個多小時內還沒看到醫生的話,就會衝出來護士站罵娘。
我覺得台灣的醫師好像特別在意媽媽被問候,在香港,病人動輒等四五六七甚至十幾小時,問候家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已經對這些罵娘聲麻木了,家母身體健康,多謝關心。
台:「你們第三類都等兩小時,那第四怎麼辦?」
港:「放棄了。」
台:「放棄了!這樣也可以?」
港:「我們也不想,只是無可奈何。」
5.
至於等床情況,都是等大概100至150人左右,因為台灣的急症室佔地普遍比我們大,所以即使四處都是病人,我們都能夠輕鬆通過。
台灣一般會把觀察房分做幾區,直接派年輕急診醫師駐守,而不是臨時拉夫;日間的護士病人比大約1:10-15左右,派藥是電子化的。
台灣沒有急症科病房(Emergency Medicine Ward)的分工,地下觀察房就已經是了,就像香港十年前一樣。
不過,三間醫院的急診都有深切治療區(E-ICU)的設置,因為他們可以同時有一打半打已插管的病人在等 ICU 床,會由急診醫師先治理。
6.
CT 和 MRI 都是屬於急診部的,有餘暇時可以和其他部門分享,但急診有優先權。
香港急症室沒有 MRI,我們急症的CT Scan 常常要和病房爭,所以CT 都可以等個兩三小時。
我同意即使沒有 MRI ,也不會影響到急症醫生的判症能力,現在由病歷、體檢和 CT 都已經在大部分時間得到診斷。
但是,這對早期缺血性中風和脊髓受壓的病人來說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在找腦科或骨科會診後,直接去照 MRI ,減少把病人推來推去浪費掉的時間。
7.
最落後的,我認為是電子病歷系統。
長庚醫院示範了她們的系統,板面實而不華,快速,而且有常用範本(Template)可以參考,淘汰手寫病歷。
另外,還有有急症就診看板,每個病人正在等候甚麼,都能夠清清楚楚公布出來,(如:陳O文⋯等抽血;李O美⋯等上房)減少家屬發問,讓護士能專注護理。
8.
台灣急診醫師一班8至12小時,台大和榮總沒有固定吃飯時間,只有空閒時偷10至15分鐘把飯倒入口。
長庚的情況較人性化,各有3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輪流替補。
至於香港的急症醫生,有最少6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這小小的福利就是比台灣好一點⋯⋯
台北長庚醫院掛號系統 在 Dr. Ray 的急症室迎送生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港台急症異同》
在參觀過台北的三間大醫院後,我的感想是——(1)天下烏鴉一樣黑;和(2)香港的急症服務實在自愧不如。
這三天,我們參觀了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和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人家和我們面對的問題一模一樣:等入院。(病房沒床供需要留醫的病人,要擠在急症室等候數天)
1.
每日求診人次約為350(榮總)至600(長庚),六成是緊急(第3類別)或以上;
香港的女王醫院每日求診人數為500人左右,同樣是六成為緊急或以上病人。
2.
由於是大醫院,掛號分流時,病人已經仔細分好內科、外科和兒科急診,由專門的急診醫師去看,兒科更是會派醫師來駐診。
香港沒有這個分類,所有問題都是由急症室醫生一手包辦。
如果一個被分到外科的肚痛病人,後來診斷是糖尿酮酸中毒(DKA)的話,就會推回去內科急診處理,就在隔壁三十秒路程左右的距離。
3.
在台大醫院,診症間就如一般辦公室般,只有1.5米高的間隔分開,沒有布簾,開放式問診,完全沒有私隱可言,我敢肯定病人百分百會聽到隔壁的所有對話。
台大的醫生說,台灣病人對此不太介意,最重要是快點有醫生看。
如果要檢查的話,就請移玉躺到另一邊共用的輪床上。
這有如八十年代香港的門診,一房兩個醫生用。
4.
說到最敏感的候診時間,三間台北醫院的第三類別全部都可以在半小時內看到醫生。
所以,第四、五類別的病人若果在一個多小時內還沒看到醫生的話,就會衝出來護士站罵娘。
我覺得台灣的醫師好像特別在意媽媽被問候,在香港,病人動輒等四五六七甚至十幾小時,問候家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已經對這些罵娘聲麻木了,家母身體健康,多謝關心。
台:「你們第三類都等兩小時,那第四怎麼辦?」
港:「放棄了。」
台:「放棄了!這樣也可以?」
港:「我們也不想,只是無可奈何。」
5.
至於等床情況,都是等大概100至150人左右,因為台灣的急症室佔地普遍比我們大,所以即使四處都是病人,我們都能夠輕鬆通過。
台灣一般會把觀察房分做幾區,直接派年輕急診醫師駐守,而不是臨時拉夫;日間的護士病人比大約1:10-15左右,派藥是電子化的。
台灣沒有急症科病房(Emergency Medicine Ward)的分工,地下觀察房就已經是了,就像香港十年前一樣。
不過,三間醫院的急診都有深切治療區(E-ICU)的設置,因為他們可以同時有一打半打已插管的病人在等 ICU 床,會由急診醫師先治理。
6.
CT 和 MRI 都是屬於急診部的,有餘暇時可以和其他部門分享,但急診有優先權。
香港急症室沒有 MRI,我們急症的CT Scan 常常要和病房爭,所以CT 都可以等個兩三小時。
我同意即使沒有 MRI ,也不會影響到急症醫生的判症能力,現在由病歷、體檢和 CT 都已經在大部分時間得到診斷。
但是,這對早期缺血性中風和脊髓受壓的病人來說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在找腦科或骨科會診後,直接去照 MRI ,減少把病人推來推去浪費掉的時間。
7.
最落後的,我認為是電子病歷系統。
長庚醫院示範了她們的系統,板面實而不華,快速,而且有常用範本(Template)可以參考,淘汰手寫病歷。
另外,還有有急症就診看板,每個病人正在等候甚麼,都能夠清清楚楚公布出來,(如:陳O文⋯等抽血;李O美⋯等上房)減少家屬發問,讓護士能專注護理。
8.
台灣急診醫師一班8至12小時,台大和榮總沒有固定吃飯時間,只有空閒時偷10至15分鐘把飯倒入口。
長庚的情況較人性化,各有3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輪流替補。
至於香港的急症醫生,有最少6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這小小的福利就是比台灣好一點⋯⋯
台北長庚醫院掛號系統 在 台北長庚醫院網路掛號系統 - 醫院醫院幫幫忙 的推薦與評價
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心臟外科·腦腫瘤神經外科·顯微重建整形外科·耳鼻喉科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依政府法律規定: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 ... <看更多>
台北長庚醫院掛號系統 在 林口长庚医院挂号系统. 台北長庚看診查詢2023-在Facebook/IG ... 的推薦與評價
麗山高中. 林口长庚医院挂号系统. 院區間接駁專車:由基隆院區轉乘區間專車僅~分鐘,每20∼30分鐘一班。 網路掛號掛號查詢看診進度掛號說明各院區掛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