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天際線屬於誰?】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舊公園路鐵橋旁一起計畫中的15層樓建案,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在地團體紛紛大樓恐遮掩柴山天際線,以及破壞當地文化景觀價值,希望市府應把關。然而,也有部分意見認為私人產權應受尊重,或是不認為柴山天際線的保留特別重要,到底天際線該不該受管制呢?
#天際線可以管嗎?
世界上當然有很多高度限制,最實用的理由自然是飛航限制,但除此之外,許久以前就有多個城市限制建物不得超過某些紀念物,例如帝俄時代,聖彼得堡的建築不得高於冬宮,就是要彰顯城市中的權力關係;而雅典的建築不得超過帕德嫩神殿、羅馬城內的建築不得超過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當然是歷史保存的緣故。
至於以天然景觀而言,加拿大的蒙特婁保護皇家山的景觀(限高200m但有例外)、溫哥華保護「#景觀廊道」來確保北岸山脈景觀(但有超額機制)、漢米爾頓規定建築不可高於尼加拉斷崖、美國波特蘭限高保護胡德山與西山景觀都是類似原因。
相對的,也有城市要求市中心建物達到一定高度,營造集中的天際線,最近的例子如台北信義計畫區有些街廓有「#限低」就是一例。
京都在制定城市景觀政策就強調,建築雖是私產,#但地景是公眾利益,需要市民共同來守護。為了在這兩者間取得平衡,各個城市就得制定能兼顧開發需求與景觀的各種遊戲規則。
#高雄的天際線有法可管嗎?
天際線的管理,大致可分為「硬規則」與「軟規則」,前者如透過法律明定全市或分區限高,後者則是透過建築許可審查等方式來進行。
高雄目前並未有針對都市景觀的規範,但在都市設計及土地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中,就會討論建物高度、造型與色彩對城市景觀風貌的影響。而本案其實尚未進入都審機制,連計畫都還沒提,市府現在也無從反對起。
問題就來了,針對高雄的歷史或自然景觀街區,有沒有需要明文法令來管理呢?
#市民對高雄城市景觀有共識嗎?
在哈瑪星開發案中,許多論者曾提到京都的景觀政策。京都是日本、甚至世界上對於景觀管理最嚴格的城市之一,早在1930年就劃定各風致地區,包含市區週邊的山林和有歴史資產的區域,進行建築管制。而在戰後快速成長期,因為京都塔等開發案的爭議,因而在1967年在《古都保存法》之下劃定特別保留區,1972年推出全日本第一部城市景觀政策。更在屢經檢討修改後,在2007頒布了更嚴格的景觀限制令,將全市建築高度分區限制在10~31m以下。不只限高,京都的景觀政策還包含建築設計管理、眺望景觀與借景維護、戶外廣告管制、歷史街區保護,合為「#五大支柱」。這是奠基於市民、政界乃至商界高度的共識之下。
舉例而言,從平安時代(起源說法不一)持續至今的五山送火,就在京都的景觀規範政策內,要確保在市內都能看見,甚至在某些特定觀看點,要透過視線模擬的方式,清出「遠距離景觀保留區域」。
比起京都民眾的高度共識,歷史僅百年的高雄,由於市民多為移入、城市景觀變遷快速、過去鄉土歷史保存意識不被重視,居民對於代表性「城市景觀」的共識較低。近年標誌性的高雄意象,往往是霸氣的新建築,更讓市民難以對歷史景觀保存有所共鳴。
#利益的調整不是零和
對此,針對市民熟悉,被大量傳播的「特定觀看點」(例如忠烈祠眺望)來討論景觀保存,增進市民對城市認同,並且在「限高」以外,也在都審等機制中,討論建築語彙與色彩設計、歷史街區保護、人本街區營造等方向,更能喚醒市民對地景保存的重視。
另外我們也要強調,文化保存與開發利益並不衝突,與其叫文化局去檢討都發局已經依法頒布的「增額容積」規範,不如討論更彈性的容積轉移(例如可以額外轉往市中心其他區域),與其說不能蓋15層高樓,不如討論如何減少量體、如何退縮,在保留最大樓地板面積下(其餘可轉移),避免影響景觀。或比照溫哥華等城市,對於保留歷史建物之地主,進行額外的容獎,讓他處基地的容積與高度可以突破。
唯有在誘因上做好管理,才能在維護城市景觀、保護歷史建物同時,繼續讓大眾運輸場站沿線具有相當的發展價值!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北 市建築 高度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年初五的西門町 2000 vs 2021
上圖由郝振泰攝於2000年2月9日大年初五在臺北市武昌街二段拍攝,前方路口為昆明街,右邊是來來百貨台北店(1978年11月25日開幕、2003年2月10日歇業)。
下圖由張哲生於2021年2月16日大年初五在同地拍攝,右邊已變成誠品生活武昌店(2004年12月1日開幕)。
1978年11月25日,國泰關係企業「來來名店百貨公司」在台北市西門町電影街(武昌街與昆明街口)隆重開幕,以「讚美的焦點、流行的焦點、歡樂的焦點」為營業主軸。
其基地位於由昆明街、西寧南路、漢口街及武昌街所圍成大街廓的西南角,此街廓經內政部同意以建築物高度不受面前道路寬度之限制的特殊優惠,交換各建築物必須配合在街廓中央共同保留一13米寬的南北長向步行廣場的義務,再加上南臨之武昌街在部份時段封閉為行人專用區,所以來來百貨自始即具有難得的步行區百貨公司之性格。
觀察來來之建築解決方法,在西南及東南兩角接應人潮,分別處理成在造型上具有支配性之雙金柱大門,並挑高兩層,飾以大串亮晶晶之吊燈,略具一種商業之紀念性,成為來來之建築「商標」。
此外,在東面臨步行廣場處亦有一第三進口,惜在整體形式上不具重要性,似乎設計者對於中央步行廣場仍不及對都市道路有信心,因此相對地,來來對這條突破現行法規限制所創造出來的步行者的天堂,並未給出她應有的貢獻。
在室內空間方面,來來的創意表現在五層以上每兩層出現一次的兩層挑空,增進高層部份的吸引力,甚至因此使公共面積達總樓地板之40%,然而證之以開幕後之盛況,所費不貲的面積犧牲,似已換得了生意上的回報。
因此來來百貨及其東臨之步行廣場,正可代表著社會價值(對市民消費者的免費服務)與經濟價值(經營者的價值)的適當平衡,值得同類都市建築的參考。
1985年,國泰集團因十信案而將來來百貨公司轉讓給豐群企業集團。
西門町的來來百貨台北店原本計畫於2002年12月25日結束營業,但是在封館拍賣期間兩個月竟做了四億元的業績,於是,為了讓廠商、員工及豐群集團母公司好過年,便改延至2003年2月10日才關門。之後,誠品進駐來來百貨台北店原址,以「誠品武昌」之名於2004年12月1日開幕。2010年,誠品將武昌店閒置的高樓層(5至10樓)出租給國賓飯店,委由國賓開設平價旅館「台北西門町意舍酒店」,於2012年2月開幕。
來來百貨簡史:
1978年11月25日,來來百貨台北(西門)店開幕。
1980年11月25日,來來百貨台中店開幕。
1985年,豐群入主來來百貨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來來百貨桃園店開業。
1997年,來來百貨中壢店開業。
2002年,中壢店、桃園店歇業。
2003年,台北店、台中店歇業。
2013年,台中店轉型為旅館業,更名為「來來商旅」,於3月中開始營運。
台北 市建築 高度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年初五的西門町 2000 vs 2020
上圖由郝振泰攝於2000年2月9日大年初五在臺北市武昌街二段拍攝,前方路口為昆明街,右邊是來來百貨台北店(1978年11月25日開幕、2003年2月10日歇業)。
下圖由張哲生於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在同地拍攝,右邊已變成誠品生活武昌店(2004年12月1日開幕)。
1978年11月25日,國泰關係企業「來來名店百貨公司」在台北市西門町電影街(武昌街與昆明街口)隆重開幕,以「讚美的焦點、流行的焦點、歡樂的焦點」為營業主軸。
其基地位於由昆明街、西寧南路、漢口街及武昌街所圍成大街廓的西南角,此街廓經內政部同意以建築物高度不受面前道路寬度之限制的特殊優惠,交換各建築物必須配合在街廓中央共同保留一13米寬的南北長向步行廣場的義務,再加上南臨之武昌街在部份時段封閉為行人專用區,所以來來百貨自始即具有難得的步行區百貨公司之性格。
觀察來來之建築解決方法,在西南及東南兩角接應人潮,分別處理成在造型上具有支配性之雙金柱大門,並挑高兩層,飾以大串亮晶晶之吊燈,略具一種商業之紀念性,成為來來之建築「商標」。
此外,在東面臨步行廣場處亦有一第三進口,惜在整體形式上不具重要性,似乎設計者對於中央步行廣場仍不及對都市道路有信心,因此相對地,來來對這條突破現行法規限制所創造出來的步行者的天堂,並未給出她應有的貢獻。
在室內空間方面,來來的創意表現在五層以上每兩層出現一次的兩層挑空,增進高層部份的吸引力,甚至因此使公共面積達總樓地板之40%,然而證之以開幕後之盛況,所費不貲的面積犧牲,似已換得了生意上的回報。
因此來來百貨及其東臨之步行廣場,正可代表著社會價值(對市民消費者的免費服務)與經濟價值(經營者的價值)的適當平衡,值得同類都市建築的參考。
1985年,國泰集團因十信案而將來來百貨公司轉讓給豐群企業集團。
西門町的來來百貨台北店原本計畫於2002年12月25日結束營業,但是在封館拍賣期間兩個月竟做了四億元的業績,於是,為了讓廠商、員工及豐群集團母公司好過年,便改延至2003年2月10日才關門。之後,誠品進駐來來百貨台北店原址,以「誠品武昌」之名於2004年12月1日開幕。2010年,誠品將武昌店閒置的高樓層(5至10樓)出租給國賓飯店,委由國賓開設平價旅館「台北西門町意舍酒店」,於2012年2月開幕。
來來百貨簡史:
1978年11月25日,來來百貨台北(西門)店開幕。
1980年11月25日,來來百貨台中店開幕。
1985年,豐群入主來來百貨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來來百貨桃園店開業。
1997年,來來百貨中壢店開業。
2002年,中壢店、桃園店歇業。
2003年,台北店、台中店歇業。
2013年,台中店轉型為旅館業,更名為「來來商旅」,於3月中開始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