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二十萬,是市場十倍價,卻讓客人甘願等三年】
和鹿港、台南的粧佛工藝名師相比,林千翔不一定成功,但在子承父業的傳統工藝裡,他努力找出新價值;捨棄低價代工,改走高價手工。
剛開始父母反對,他大鬧家庭革命,父母甚至罵他是垃圾,說我做這些攏嘸效!堅持超過五年,他的粧佛工藝已展進中國和大洋洲,而且很搞工!一尊二十萬,是市場十倍價,客人甘願等三年...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南散步】#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 | 從在地文化轉進當代藝術 / 李長潔 🙏 . 其實台南偽出國小旅行的最大目的,是台南美術館的「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我還是很本土的好嗎?(氣什麼XD)或者說,我非常迷戀台南充滿廟宇的宗教氛圍,那種日常中暈染開來的神聖性,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精神世界觀察。 ...
台南神像雕刻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南散步】#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 | 從在地文化轉進當代藝術 / 李長潔 🙏
.
其實台南偽出國小旅行的最大目的,是台南美術館的「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我還是很本土的好嗎?(氣什麼XD)或者說,我非常迷戀台南充滿廟宇的宗教氛圍,那種日常中暈染開來的神聖性,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精神世界觀察。
.
在台南辦「宮廟藝術展」,再適合也不過了。從7月到11月,幾乎有半年的時間,請你務必闔家來南美館觀賞這個兼顧傳統與當代、生活與藝術,跨越宗教表達與藝術展演的展覽。
.
▓ #同時體察傳統宗教工藝儀式與當代藝術展演
.
本展最有趣之處,是在於藝術家運用、挪用、創新、解構傳統宮廟的工法、技術、儀軌、概念,重新構成當代藝術作品的部分。宗教聖物與藝術作品對照觀看,頗感深意:一直以來,宗教就是藝術的起源。那些人類在原初社會,對自然神的崇拜,透過樂音、讚頌、舞蹈、繪畫,試圖進入到自然與人意識上的統合中。藝術,也同樣有著這樣的精神性功能。
.
▓ #畫咒形儀醮的五大展演
.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分為五個主題,我自己是分為畫、咒、形、儀、醮,策展規劃理解起來也非常簡單清晰:
.
#畫中有神—門神・雕樑:以門神的描畫延伸出一系列的神像繪畫藝術,可以見到筆觸技法的轉換,與表現方式所形成效果的差異。
.
#以文會神—籤版・符篆:以「咒文」為主題,用一整間展覽室,設計一個巨大的裝置,是我一個很喜歡的藝術家侯俊明的作品《符籙蒐》,用符咒化解 / 承認人的慾望,周圍則展示各式清代籤版,是的,上面也是滿滿的慾望喔!
.
#形以傳神—立體造形藝術:這一塊區域,多以雕塑造形藝術為主題,藝術家運用了神像雕刻、宮廟屋簷等材料、技法,重新塑造出新的宗教形象。
#敬之以儀—移動的神聖場域:第一次細看宮廟「聖物」的細節,那些在日常中使用的儀軌道具,原來是這們細膩精美。同時,這裡也探討了女性家將性別思考。
#築廟起醮—建起當代觀點的廟:最後一個主題,是拚場藝術撞擊團隊的〈起醮〉。運用一整個大型場域作為空間互動的場域,作品以「起醮」為核心概念,重新詮釋廟宇文化,並紀念為台灣爭取民主自由的前人們。如果作品場域可以更加開放,讓民眾步入廟宇結構中,一定能招喚心中政治的禁忌與神聖。
.
總體而言,這是一個很親民的藝術展,展覽時間也長,就挑個空閒去感受神明與藝術的恩澤吧~
|
📌#宮廟藝術展官網:https://www.tnam.museum/news/388
文字 | 李長潔
影像 | 李長潔
台南神像雕刻 在 裕ㄟ廟會攝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雕 刻 之 美 】
六合境 全臺開基永華宮 三鎮尊王
#台灣 #台南 #府城 #廟宇 #廟會 #傳統文化 #陣頭文化 #民俗 #六合境柱仔行全臺開基永華宮 #廣澤尊王 #三鎮尊王 #神像 #雕刻 #攝影 #紀錄 #Taiwan #tainan #traditional #Temple #culture #country #Taiwaneseculture #photography #picture #record #nikon #camera
台南神像雕刻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南散步】#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 | 從在地文化轉進當代藝術 / 李長潔 🙏
.
其實台南偽出國小旅行的最大目的,是台南美術館的「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我還是很本土的好嗎?(氣什麼XD)或者說,我非常迷戀台南充滿廟宇的宗教氛圍,那種日常中暈染開來的神聖性,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精神世界觀察。
.
在台南辦「宮廟藝術展」,再適合也不過了。從7月到11月,幾乎有半年的時間,請你務必闔家來南美館觀賞這個兼顧傳統與當代、生活與藝術,跨越宗教表達與藝術展演的展覽。
.
▓ #同時體察傳統宗教工藝儀式與當代藝術展演
.
本展最有趣之處,是在於藝術家運用、挪用、創新、解構傳統宮廟的工法、技術、儀軌、概念,重新構成當代藝術作品的部分。宗教聖物與藝術作品對照觀看,頗感深意:一直以來,宗教就是藝術的起源。那些人類在原初社會,對自然神的崇拜,透過樂音、讚頌、舞蹈、繪畫,試圖進入到自然與人意識上的統合中。藝術,也同樣有著這樣的精神性功能。
.
▓ #畫咒形儀醮的五大展演
.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分為五個主題,我自己是分為畫、咒、形、儀、醮,策展規劃理解起來也非常簡單清晰:
.
#畫中有神—門神・雕樑:以門神的描畫延伸出一系列的神像繪畫藝術,可以見到筆觸技法的轉換,與表現方式所形成效果的差異。
.
#以文會神—籤版・符篆:以「咒文」為主題,用一整間展覽室,設計一個巨大的裝置,是我一個很喜歡的藝術家侯俊明的作品《符籙蒐》,用符咒化解 / 承認人的慾望,周圍則展示各式清代籤版,是的,上面也是滿滿的慾望喔!
.
#形以傳神—立體造形藝術:這一塊區域,多以雕塑造形藝術為主題,藝術家運用了神像雕刻、宮廟屋簷等材料、技法,重新塑造出新的宗教形象。
#敬之以儀—移動的神聖場域:第一次細看宮廟「聖物」的細節,那些在日常中使用的儀軌道具,原來是這們細膩精美。同時,這裡也探討了女性家將性別思考。
#築廟起醮—建起當代觀點的廟:最後一個主題,是拚場藝術撞擊團隊的〈起醮〉。運用一整個大型場域作為空間互動的場域,作品以「起醮」為核心概念,重新詮釋廟宇文化,並紀念為台灣爭取民主自由的前人們。如果作品場域可以更加開放,讓民眾步入廟宇結構中,一定能招喚心中政治的禁忌與神聖。
.
總體而言,這是一個很親民的藝術展,展覽時間也長,就挑個空閒去感受神明與藝術的恩澤吧~
|
📌#宮廟藝術展官網:https://www.tnam.museum/news/38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wcLGvnlia8/hqdefault.jpg)
台南神像雕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老行業與職人魂」新書介紹
專訪攝影者: 黃名毅
內容簡介:
台灣最親近庶民,也最具傳承精神典範的老行業與職人,不僅涵蓋日常用品、民俗藝品,更包容食品、器物與傳統技能文化,讓人看見的,是台灣最具大眾生活特色與職人精神面面觀。
老行業是展現職人與匠師一生懸命的場域,所有傳統百藝與技能絕活都在此無所保留,本書不僅遇見20種台灣在地傳統老行業,以及世代傳承的老職人生命史,篇篇呈現職人過人的韌性與毅力,尤其職人展現絕活,澆灌了幾世代的使命,才能養成今日的風采,但時代巨輪無情的不停向前,老行業隨又面臨消逝或失傳的窘境。也因此,本書踏上追尋老行業與職人之途,雖無光鮮亮麗,卻處處能見幽微的光明與後輩傳承的希望,是不可錯過的傳世作品。
20.30.40世代看見的職人精神──
光餅+鹹味=鹹光餅,光餅,台式貝果?就得看老順香
★從順香到老順香──老順香糕餅店
素食者的夢幻食物,手工撈豆皮,堅持不加工
★土角屋內的豆皮──永順豆皮工廠
完全親手打造的手工汽車,只能用讚嘆形容
★老技術鎔鑄新靈魂──板金師傅和他的兒子們
吹霓虹燈管,是什麼東東,讓職人親口說
★老派的浪漫──霓虹燈微型工廠
聲音要好聽要傳遠,先需拉皮
★海邊的鼓聲──永安製鼓工藝社
機器能做的事,為何還要一根羽毛一根羽毛的黏?
★源自乞食的靈感──陳忠露雞毛撢子
吃冰不只是冰涼透心,還能承載幾代人的幸福感
★不只是賣冰── 幸發亭,蜜豆冰的回憶
傳統漢餅也能光彩奪人,看年輕氣息的翻轉
★目光如炷,第五代的年輕氣息──陳允寶泉
三把刀雕塑的時代,隨時代創新的木雕
★不允許退休的傳奇手藝──陳彫刻處
地方美食的訣竅,就在站穩腳步,堅持美味
★方與圓──正莊麻糬
從抗拒到展現手藝,成為最搶手的廟會燈藝品
★廟宇燈籠高高掛──森興燈籠店
還有更多老行業職人〜
★從澎湖二崁到台灣的中藥師──金元和蔘藥行
★跨世代的米奶粉──黃清松米奶粉
★撿風水──拾骨師李國雄
★家將教頭和他的神像雕刻兒子──道林軒
★戲夢人生──明山臺灣民俗佈景彩繪工作室
★老派紳士的新浪人風貌──華谷理容院
★神的孩子在神農街上──府城永川工藝社
★三人成行──三合成棺木行
★南方澳‧北方澳‧船仔旗──集豐海產行
作者簡介:莊文松
筆名柯帕。嘉義縣六腳鄉人。
熱愛書寫有關台灣地方史的旅行散文。從地方誌到社區發展以及人情故事,都是個人書寫的材料。隨筆散見《中華日報》「副刊」。
著有《在二樓窗口讀雨》(麥田,2001);《台灣的老港口與老碼頭》(遠足,2004);《寶貝觀音》(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我與世界失去了聯繫》(晨星,2014);《圖解台灣老地名》(晨星,2017)等書。
作者簡介:林珊
後現代軟骨頭,喜歡躺著不排斥坐著。視沙發為生活不可或缺之傢俱。搜集明信片及電影台詞。
最喜歡的歌詞是:「喜歡養狗,不愛洗頭」及下三句。未來想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攝影者簡介:黃名毅
1981年生嘉義人,2011年左右與全家人搬回嘉義縣朴子從農,作物主要為溫室小番茄,並開啟攝影興趣並自學,觀察在地人物生活,題材多以傳統行業、傳藝、農村產業、風景、小人物等人文為主,時常分享各式各樣產業勞動小人物影像。2016年夏天成立黃名毅生活工作室,從興趣兼職轉型以全職攝影為主要的收入及工作,同年底獲得國家地理頻道攝影比賽人物組銀牌;2017年初受邀參與紐約國際藝術展展出,同年獨立出版《大樹下的節氣生活攝影集》;2018年持續接受公部門委託工作,如台南觀光旅遊局、台中建設局、嘉義縣政府、各地農會單位、市公所等計畫案,並從事攝影課程教學,及農產電商平台之農友農產開發及採訪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eWA0EWWlS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