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英國後我看見的東西 #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一出生就知道的事 #文超長慎入
另外打了一篇關於前面分享半路出家的矽谷軟體工程師的文章,不然那邊已經很長了,還要另外看完很長的心得,應該很累。
不知道大家看完了故事的想法是什麼。
看了作者的粉絲頁,顯然也是非常有人氣。其實我想說的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像是幾年前的我,看了以後大概會覺得,這條路是遙不可及的吧!
雖然作者一直提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自己是半路出家,自己艱辛的路程,但在台灣已經可以說是人生勝利組了。
來英國後,很多想法都改變了,以前看不見的東西,或者覺得遙不可及的東西,現在好像都沒那麼遙遠。
從小名列前茅、考上台大化工,這要是發生在我家,大概已經會是讓我爸媽可以到處去說嘴的事情。不知道該說這是城鄉差距還是因為我們是井底之蛙。
這邊並不是想要戰什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每個人的能力也不同。一路走來我一直覺得,看看身邊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大概是在作夢或者無比幸運吧!
就像作者說到,在矽谷,自己身邊的人都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之類的,其實看到以後我都很想說,難道在台灣你不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嗎0.0? 在台灣,你已經是在台灣的頂端了,所以看見的東西跟其他人不一樣。應該說,現實生活中,就好像線上遊戲裡的世界一樣,當你在新手村的時後,遇到的人都是低等級的人,然後當你到100等之類的,你身邊的都是100等的強者,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了110等的人,你就會覺得對方很強之類的。(雖然這個比喻可能不太好。)
不知道為什麼,「#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這句話一直讓人想起,即使我根本已經記不得到底是哪一本國文課本裡面的哪一個作者寫到的,我只記得是作者的爸爸跟他說的,但這句話一直烙印在我心中。(小時候沒有好好念書沒關係,只要記得有用的句子XD)
其實我從來都沒去過美國,我也不知道矽谷長什麼樣子,或許是待在英國很安逸,在劍橋的生活很安全又舒適,人家又常說什麼劍橋就像是歐洲的矽谷之類的,所以我也沒有特別想去美國生活(觀光可能可以考慮)。
還記得念研究所的時後,有人和我說,他覺得在英國找工作其實滿容易的,比美國容易多了(比較級),但那個人後來回台灣了。可是對當時的我來說,在英國找工作已經是萬般艱難了,聽起來當然也是覺得很刺耳,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我又能怎麼樣?沒有任何的相關工作經驗,大學也不是理工科的。(說真的連在英國都沒有人認為歷史系畢業會跑去寫程式,一般他們文科的就會一路在文科世界打轉居多)
我記得當時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去買了他們高中的數學課本,因為即使是畢業生等級的工程師的工作,都要考簡單的數字能力測驗(有點像我們國高中數學那樣),對很多人來講可能輕而易舉,但我還是花了很多時間練習。
來英國以後,發現長期留下來工作的人,幾乎也是台灣頂尖大學畢業的人居多,多到可以組成同學會、校友會等等之類的,當然這也是好事,代表來英國工作生活的人真的好多好多。有時候自己也會想,自己看見的世界真的改變了很多,以前在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人幾乎沒什麼人想出國,大家都說我們都是一科殘廢才會考上這間大學.......即使學校有好多交換學生的機會,大部分的學生卻只會申請去大陸,因為不用考多益。光是畢業要多益成績這件事情,就搞得大家很苦惱。
反觀這些在台大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真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那些在台灣頂尖大學生活過的人們應該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們總是一直朝著像往國外生活的目標前進,或者嚮往去更遙遠的地方生活,挑戰困難的工作,因為身邊的人都是如此,這些事情也看起來是如此的平凡。
然後,以前在我的大學,當你跟其它人說你想出國念書時,大家只會跟你說「加油」,除非你家有錢,不然根本不會有多少人想像我一樣,堅持去搞什麼留學貸款,然後一路走到現在(遙遠的還款道路)。但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因為當初去聽了一堂通識課,通識課的國文老師是東華博士班的學生,他說了原本自己都看好留學貸款要出國,最後還是留下來了,以及我的國中班導,他的夢想是出國念美術,他說了自己以前很努力兼兩三份工作,存了錢,很想出國,最後還是把錢在台北買了間小套房,然後結婚生子。那些人的遺憾,都成了我心中的動機,就是,難道像我們這樣的背景,就沒有機會達成夢想嗎?那這樣我老的時後會和他們一樣後悔嗎?
在台灣似乎已經沒什麼翻身的機會了(當時我是這麼想的),畢竟當你已經上了大學,念到了大三、大四,基本上事已成定局,出社會工作以後,更難去翻轉你原本的局勢。
從來我都不覺得,自己可能在寫程式或在電腦相關方面特別有天份,我也覺得看文件很煩,我喜歡看動漫、打電動、逛街、吃美食,和大家一樣,也不是一個工作狂(除非我做自己很喜歡的事情),常常也覺得好煩喔,為什麼薪水不能多一點。
我沒辦法像那些很厲害的人一樣,一直想要讓自己變強,一路拚到矽谷,或者一直想往上爬,一直努力精進自己(大部分時候我努力的學習或看書,也只是因為現實所逼)。常常我只是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許是有點安逸耍廢的日子。
我想要說的事情很多,但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說。
很多事情是非常無比複雜的。這些事情牽扯到,台灣整體的社會發展、政治社會文化、教育,階級複製,產業。並不是只是單純的,小孩能不能考上好學校以及出國念書工作,跟家庭背景的關聯性而已。
而且這件事情,並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是發生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即使英國也是如此。
如果出生在一個鄉下地方(例如基隆市),爸媽只是很普通的人,普通到可能會跟你說,好好念書,考上台大,然後看你的科系是什麼,假設是文科可能叫你考公務人員,假設是理工科可能就會一路支持你念書,尊重你的決定,即使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你在做什麼,如果是商科就會希望你找間穩定的大公司進去工作。 如果是女生,可能快要三十歲了就會希望你快點結婚,或者有穩定對象就會趕快希望你結婚,如果是男生就會問你,有沒有交女朋友,幫你準備聘金聘禮娶老婆。
如果你考上了清大或交大的理工科,畢業後進去聯發科或台積電或竹科大廠,爸媽也會覺得很驕傲,然後你可能在那邊沒日沒夜的工作,努力存錢買房子,希望賺錢好好孝順辛苦的爸媽,或阿公阿嬤。漸漸地你成為了科技新貴,你很努力地賺錢,為了要給家人好的生活,結婚生子之類的。
如果考上了普通或所謂後段的國立大學,家裡也會覺得,還好是國立大學已經很努力了,然後也是想辦法進入大企業工作,或中小企業,走類似的人生。
如果考上了私立大學,或者所謂的排名不太好的大學,家裡也是會覺得,好了,這樣也沒辦法了,那就趕快學習一技之長,看看能不能找份穩定的工作做做,也是努力朝向和前面兩條路的人生前進。
看完自己打的文字以後,都覺得可以畫一個流程圖了。
然後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可以跳脫這個流程圖? 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甚至會想到我要出國,我要挑戰世界的舞台?大部分的人畢業以後都還在還大學跟研究所的就學貸款,過著每天上班下班 加班熬夜的生活。
我覺得自己算滿幸運的, 家裡不用靠我養家活口,另外也因為我的阿嬤總是告訴我他去夏威夷旅遊看到的事情、去美國旅遊看到的事情(好像退休以後跟我阿公兩個人跟著宗親會一起去的),後來我阿公掛了以後阿嬤常常懷念,但也是因為這樣讓我很想知道世界長什麼樣子。
(阿公阿嬤都沒念過什麼書,因為戰亂,家裡貧困,但阿公很努力自學,算是識字,後來阿嬤才去念了補校,學國語)
反觀我的爸媽,雖然念到了五專、大學,但是卻非常無比的保守,總是希望我找個好人家嫁了(最好家裡有房子),然後考公務人員,沒事不要念研究所,念那麼多書幹嘛。
即使我們家是這樣,但從小學到國中,我們家已經比同地區的大部分的同學的家庭環境好很多了。
小時候也常常有書可以看,要買參考書、自修、課外書也可以買,甚至小學還可以去芝麻街美語學了快兩年,已經比其他同齡的小孩好很多了。
從小學以來,家裡也已經有電腦、印表機,這些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那些東西,我也沒辦法用ADSL,也不懂網路的重要性,也不懂電腦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由此可見,我大概比同地區的一些小孩,更有機會跳脫那個流程圖。
接著,即使沒有考上台北的明星高中,也進所謂的基隆第一志願,爸媽雖然不太高興,也就算了。高中時期,我的課業表現也不太好,也不太想去上學,也覺得念書很煩。學測考得不好,指考也沒好好念書,其實到現在我也不懂,當時為什麼念不下書呢?即使一直去圖書館,即使一直和同學揪團念書,即使知道自己應該要努力考上台大。
另一方面,高二的數學老師說,高一的數學老師沒教好,高一的數學老師說,國中的數學老師沒教好。但事情是,時光也沒辦法倒轉,他們說那些也沒什麼用,所以我數學學測和指考還是考得很爛。
其它科目,英文也普通,我最喜歡的還是國文跟歷史,但國文我偏偏又很討厭現代散文和現代詩,不知道為什麼.......比較喜歡的大概是作文吧!
剩下喜歡的是美術,可是除了美術課以外,平常也沒什麼機會可以接觸到,根本不可能跟其它學過畫畫的同學比,更不用想說去考設計系那類需要術課考試的系。
於是大學就自己填了喜歡的歷史系,就這樣了。
然後爸媽又吵著叫我轉系轉學,說什麼歷史系畢業會沒工作(這句話自從我考上歷史系以後不知道聽了幾百萬遍),我說可以去博物館啊! 也是公務人員啊! (之後他們就一直叫我考公務人員)。
我媽一直想要我念財金或會計系,其實商科我實在沒甚麼興趣,比較想念的大概是國際企業或者資管、企管那類的。我一直對電腦很有興趣(當時認為),然後因為不知道從哪個時候就想要創業之類的,或想當高階經理人,所以想念個國際企業(其實也不知道裡面在幹嘛)。
後來就雙主修了國企,經歷了一些挫敗,其實到最後自己也覺得沒什麼興趣,應該說覺得那些,商業策略滿有趣的,但實際上還要念會計、經濟、財務管理,然後一大堆分組報告,也覺得那些東西都很主觀。期間也是滿心灰意冷的,但是為了混個文憑,出社會好找工作以及對爸媽交代(畢竟他們還是給了微薄的生活費),還是得努力混到畢業。然後也覺得自己應該去努力弄個實習,參加了華碩校園CEO那個計劃,然後從此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價值的廉價工讀生,又一次心灰意冷。
然後緊接著又推甄研究所失敗,韓國交換了半年學生回來,只好先隨便找份工作做,一邊準備來英國念書。
期間,我的代辦一直擔心我會放棄,他說很多人工作以後就放棄出國念書了。當時我心裡想,怎麼樣都不可能放棄,要是放棄我就要一輩子領28K了。期間也經歷了在外商公司看到的人情冷暖,台灣人被外商壓榨,高階主管幾乎都是海外外派,看似著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光環,實際上領著28K還要犧牲生活品質。
寫著寫著連我自己都在想我的人生怎麼這麼悲慘,同時還要跟當時男友的爸媽吵架,我爸媽吵架,各種吵架,當時男友的爸媽也是傳統型的,想要找乖乖牌媳婦伺候他們,又覺得我配不上他們兒子,各種搞破壞搞分手,搞到兩家爸媽都一直吵架,搞到我媽都要去報警= =(大概跟台灣鄉土狗血劇情一樣)
還好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很重視感情的人,因為當時工作累得跟狗一樣,還要準備考雅思,擔心留學貸款,根本已經無法分心去搞那些事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馬斯洛的基本需求都滿足到,自己都快要餓死累死了,怎麼有辦法去思考其它的問題,什麼自我成就。(雖然胖子說那些心理學大師都沒有科學根據 不足採信就是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也是一路上很慶幸得自己果斷的做出一系列的決定。
如果現在要來回顧說,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情,或者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情,好像也不算太多.........因為如果當時就知道很多事情,今天大概也不會一路走到這裡,做出那些決定吧! 如果我一開始就念了資工系,可能就會去普通的公司當工程師,領著比做海運多一點點的薪水,過著偶爾去吃大餐、打桌遊、加班的小確幸生活,然後跟男朋友結婚生子之類的我猜.......
如果要說希望自己以前就知道的事情,我大概會說,希望自己在Durham念書的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以及剛畢業去工作的時候,積極進取一點,努力的跟同事多social 一點(雖然這個也很難啦!) ,然後多念一點英文,法文,多認真做一點事情?
目前回顧自己過去的人生,大概只有在英國這段日子覺得要改進,在台灣的日子其實都覺得是必經之路啊!
其實來留學的時後,認識的朋友們,有滿多都是家裡本身條件還不錯,爸媽也希望他們出國留學。有一個日本朋友和我說,以前有些霸凌他的人會說,還不都是因為他家有錢,所以可以去澳洲念書,可以去英國念書,可以好像有成功的人生,其實他根本什麼都不會。
所以我也不想說自己好像很努力之類的,別人都不努力,我相信那些家庭背景比較好的人,也是很努力的在他們的路上走。
也看過很多人,雖然家裡不錯,也不會跟家裡拿錢,一路打拼。
就像那些考上頂尖大學的人,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覺得他們優秀,也是因為他們可能從小就是很認真努力的人,所以才名列前茅,可能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在看漫畫的時候,他們都在家裡念書,當然也有很聰明的人,可以邊打電動看漫畫、參加各種活動、興趣,還是考上了頂尖大學。
我並不喜歡去做人跟人之間的比較,因為被什麼好比的,胖子也常說,他並不覺得劍橋大學畢業的學生有比其他人優秀,就只是他們可能比較幸運,可能從小環境薰陶,可能就是家裡有錢念了私立學校,可能就是剛好面試官喜歡他們? 各種可能性,但絕對沒有誰比誰優秀這件事情。(大概自從二戰以後他們很怕這種優越感?!)
這篇文章我主要想表達的還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視野就會不同,所以那個作者上了大學,就像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他的每一段挫折,也都是因為小池子裡的大魚去了大池子或者大海,遇到其它更大的魚,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
可是如果把他放回台灣這個小池子,他已經算是超級超級大魚了!
所以即使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很廢,自己跑到某個小池子裡可能會變成大魚?!
應該說我常常寫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所以才說是廢文XDDD 看得懂了人大概就看得懂吧!哈哈哈
台大 歷史系 雙 主 修 在 新新聞周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新聞》1562期精彩內容
【封面故事】 蔡政府遇「少子+高齡 化」雙重危機
今年2月,台灣老年人口將首度超過幼年人口。這是難以再回頭的一次變動,台灣國安將遇上少子加上高齡化的雙重危機,未來10年難以迴避五大人口困境,包括勞力短缺、貧富不均、高教危機、長期照顧、年金改革等。
蔡英文政府負責人口政策的政務委員林萬億雖然表示:「新政府面臨高齡少子化同時出現,情況比日本還嚴重,我們已注意到了!」但他說政府目前正處理幾大改革議題,之後會很快去面對。
只是高齡化問題來得又急又猛,也來得那麼無聲無息,是不是還有餘裕等其他議題處理完才面對呢?
【二二八事件七十年】台灣從美中共管到「中華民國」載體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70周年紀念。這個事件是台灣戰後史上衝突面最廣、死傷最為慘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事件。
從1980年代以來,對二二八事件的調查記錄、研究詮釋已累積了豐富的成果。不過,之前研究多聚焦在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則以國際視野重新審視二二八。她即將出版的新書《重構二二八》,從二次大戰後東亞秩序重組的角度看二二八,以及這個事件對往後台灣發展的影響。
陳翠蓮提出「戰後美中協力體制」概念,指出:「美國為掌握戰後國際優勢與遠東秩序,選擇中國國民黨做為合作對象。」美國在二二八事件中默許國民黨政府作為,之後美國政府內部出現「台灣託管論」,而到了國府於國共內戰失勢,美國一度動搖對國府支持、美中體制鬆動。最後,因韓戰爆發,美國與蔣介石政權再度攜手,中美合作體制重新確立、強化,直到1971年國府代表被逐出聯合國為止。台灣也因而成為「中華民國」的載體。
作者引用了許多日本國會圖書館二戰前後美國國務院、軍方、國安部門的資料、美國國家檔案館(NARA)檔案,還有美國戰略情報局(OSS)在二二八事件前後從台灣逐日發出的關鍵電報檔案。其中許多是之前二二八研究中未曾出現過的史料。
歷史雖然不會重演,但是在川普(Donald Trump)上任美國總統、舊的國際秩序在解構重組之際,重新檢視二戰後東亞國際秩序劇烈重組的歷史,可讓我們看清楚台灣如何走到今日,而哪些結構、元素是在改變,哪些則否。這將有助於我們判斷所處現狀,並對未來方向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政治】挺洪大逆轉 公教軍警推協調取代競選
去年初國民黨黨主席補選,多數退休公教軍警黨員把票投給了洪秀柱,孰料才過一年,全國公教軍警暨退休人員聯合總會竟發出聲明「倒柱」,「期待洪主席的一個轉念,一個優雅轉身」,主動站出來,號召主席參選人共同協商出新主席,避免國民黨陷入內鬥。
【內閣改組】表姊部長林美珠 搭救表妹總統民調
儘管行事作風低調,但身為某人「表姊」,讓林美珠躲都躲不掉鎂光燈的聚焦。如今將接掌因「一例一休」遍體鱗傷的勞動部,「表姊部長」林美珠要怎麼拯救「表妹總統」的民調支持度呢?
【人物】傅崐萁: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就在台海展開
花蓮縣長傅崐萁表示早於去年八月,就在媒體和縣府會議預告川普將當選美國總統,同時也認為搞民族主義的川普為吸資金回美降低失業率,可能會以發動戰爭做為手段,他警示蔡政府要全力避免台海陷入中美戰雲之中。
【司法】法務部新見解 劉泰英不必再入獄
法務部日前開會決議,重核假釋不再依往例只採計「實際在監日數」,只要假釋期滿且未經撤銷,將「全額扣抵」。此舉不但讓劉泰英不用再入獄,也讓假釋中的王令麟等人,好整以暇的算日子。
【財經】李瑞倉動嘴許願 投資市場湧出大紅包
封關年前,李瑞倉提出他對雞年台股成交量的期許。依照近期的數據,李瑞倉的「新年新希望」,標準其實並不算太低。不過,李瑞倉僅僅要了五毛,但熱錢出乎預期的湧入、新台幣升值的情況下,投資市場大方地給了他一塊的「大紅包」。
【財經】蘋果意外拉了聯發科一把
日前,蘋果針對專利授權費的問題怒告高通,訴訟未來一旦成功,有可能大幅削減高通的獲利,進而導致高通調整手機晶片產品的訂價策略,故聯發科也算是利害關係人。蔡明介、謝清江苦盼聯發科毛利率回升,或許蘋果可以意外幫上這個忙!
【川普風暴】「瘋狗」安撫日韓 安倍想當亞太領頭羊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先到亞洲安撫軍事盟友,接著日相安倍要帶著大禮去華府見川普。安倍雖急於迎合川普,美日關係卻愈來愈強調共同的敵人而非共同價值,而川普至今的談話正一再地減損雙方以價值為基礎的同盟關係。
【社會宅上路】社宅元年啟動 全力切入弱勢居住
二〇一六年,社會住宅政策成了總統大選候選人蔡英文的政見,蔡勝選後開始戮力執行。一六年十二月底,《住宅法》修正草案在國會三讀通過,為蔡總統八年二十萬戶社會住宅的政策打下重要基樁。
台大 歷史系 雙 主 修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交通問題 ◎#林燿德
紅燈/愛國東路/限速四十公里/
黃燈/民族西路/晨六時以後夜九時以前禁止左轉/
綠燈/中山北路/禁按喇叭/紅燈/建國南路/施工中請繞道行駛/
黃燈/羅斯福路五段/讓/
綠燈/民權東路/內環車先行/
紅燈/北平路/單行道/
--
◎作者簡介
林燿德,本名林耀德,1962年生於台北市城中區。原籍福建廈門,先祖僑居於緬甸仰光市;祖父林振成曾任台灣省府政務官暨行政院顧問,父親林瑞翰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林燿德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財經法學組。1995年5月與陳璐茜女士結縭。1996年1月8日逝世。
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最初發表於《三三集刊》(1978)等媒體。歷任《草根》詩刊編輯、《四度空間》詩刊藝術指導暨編輯委員、《書林詩叢》編輯委員兼執編、《台北評論》執行主編暨企畫主任、《台灣春秋》文學主編、《小說族》編輯委員、尚書文化出版社總編輯、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秘書長、《錦囊開卷》、《琳琅展卷》、《大師的印記》等多種公共電視節目企畫顧問暨編劇、《活水》文化雙週報特約主編、師大人文中心當代小說暨散文創作鑒賞課程教師、漢霖暨漢傑戲劇藝術團企畫顧問、有線電視節目顧問、《般若文教》執行顧問、羚傑企業有限公司出版部編輯顧問;並擔任《時報周刊》、《中華日報》、《自由時報》等多種媒體專欄作家及特約撰述。
曾擔任新加坡金獅獎、台灣幼獅文學獎、台大文學獎、《聯合文學》台灣省巡迴文藝營創作獎、桃園縣散文創作獎等多項文學獎決審委員;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新人獎、時報百萬小說獎等初複審委員。著有詩、散文、長短篇小說等各類創作三十餘種、編著選集《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等四十餘種;各項作品曾獲國家文藝獎、梁實秋文學獎首獎、時報文學獎首獎等三十餘項。
1988年以後,應邀至中國大陸、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沙勞越、新加坡、美國等地演講訪問或發表學術論文。作品入選爾雅版、前衛版暨現代詩社版年度詩選、九歌版與希代版年度散文選、希代版年度小說選、知識系統版科幻小說選、爾雅版年度文學批評選及各中外文版文學大系、選集。
林燿德曾自稱「永遠拒絕被編碼的愚人」,於八、九○年代的文壇極度活躍,充滿企圖心與創造力,在他逝後的十年,其作品仍受高度重視與研究。他的文學生涯,彷若一顆奮力燃燒的晶燦流星,超越時間的限制,至今仍兀自飛旋閃爍。
以上部分擷自詩人楊宗翰所編,網站詩路:http://dcc.ndhu.edu.tw/....../category/introduction/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被稱為八十年代台灣文學旗手的林燿德,本篇作品寫作於1986年。那是台灣的戒嚴時期,林燿德作為一個文學產量旺盛,勇於實驗與挑戰的天才型寫作者,以這樣的方式來呈現他特有的匠心獨具。
本詩使用大量的/符號來區隔字詞。雖不同於一般分行詩般以順暢的語句連結,欲判讀本詩並不困難,只要對幾個關鍵字詞稍一留意,便知其內涵:一是交通號誌(紅、黃、綠)燈,二是路名,三是交通指示。
通過上面的三個小提醒,回歸此詩的脈絡閱讀,不難發現,路名(作為現實生活的路標,他隱隱暗示著意識形態)是決定燈號紅、綠、黃的關鍵之處(紅綠燈的顏色應不須我在此處多做解釋),而在這些「意識形態」下你或者可以通過,或者禁止通行的「動作」得到的指示卻是充滿著沒有轉圜餘地的「權威字句」,這些字句中的「請」仍作為命令的修辭,而「禁止」、「限速」、「禁按喇叭」這些明確的限制,和「內環車先行」、「單行道」這類有著階級或隱隱呈現不可踰越規則的字句,又何嘗不作為一種上對下的命令而呈現?戒嚴時期的國家對人民,就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與思想檢查中,樹立一個又一個規則,直到隨著解嚴後社會風氣改變。林燿德這首詩堪稱是歷史的一個見證,而其呈現上的巧思之處,亦打破了一般對詩的想像而成立。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8/20150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