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以往,今年的台東慢食節成功落幕了。
流光溢彩,點點華燈,群眾滿足的表情映著光。當收攤結束,主辦單位吆喝店家夥伴拍紀念照時,我因為胃部不舒服,只能在不遠處的飯店以手機觀看直播,看著大家笑著鬧著,一面感慨現代科技的進步,不只如臨現場,還能發表短評加入嬉鬧。一面則是有著從容的感動,如同看著孩童成長般,台東慢食節由開始時的單純市集,介紹台東物產,漸漸轉為在地節慶,成為擬聚文化共識的重要祭典。
還記得數月前,津和堂的夥伴找我討論《有種餐桌》,當時就字面的意義探討保種概念。彼時想法有三,分別是「留種保護的傳統作物」、「台東種植的原生種作物」和「有台東特色的作物」。
第一類的保種概念,攸關地方生活文化,台東農友大多世代保留種子,透過作物延續傳統獨特的飲食文化,諸如小米、玉米、旱稻、芋頭、臺灣藜、油芒、花生、豆類、高粱、小麥等。第二類保種概念,指著台東特有的作物品種,譬如五節芒種的愛玉、台東的木鼈果、台東的山胡椒(馬告)等。第三類保種概念,指在台東的氣候土壤下衍生的多樣性地方品種,譬如洛神花和金針花等。
方向定調,津和堂的工作人員就開始一系列田野訪談,找參與的店家夥伴討論菜單,而我則忙著其他的事情,直到慢食節當天,才帶著朋友自台北出發,前往會場參加。
同行的朋友被慢食節震驚了,四十個台東慢食店家,用洛神、木鱉果、愛玉、小米、油芒、芋頭等呈現期間限定的「有種料理」,木箱和餐具出租區的構思,臨時洗手檯和環保性質的洗碗劑,美輪美奐且知識含量十足的「種子圖書館」拍攝區,還有為了活動特別出刊的《臺東慢食通信》等。
初次到訪的他,好奇詢問一開始的規劃中,台東慢食節就是如此構思嗎?
對此我聳聳肩,告知慢食節的一路轉變,秉持著探討台東生活風格的初衷,每一回舉辦,都會隨著台東人的生活微微轉變,這個過程一如春雨潤物,無聲之中抽芽長葉,此次此刻,朋友眼中的慢食節,恰好呼應著這次的主題《有種餐桌》。因為一枚稱為台東生活風格的種籽,已經透過津和堂一次又一次的活動,成長茁壯,散出更多種子,讓文化體系、情感記憶、在地智慧等,都以非典型的方式,保留在每一位參與者的內心。
於是所以,感慨感動,因為我有參加這次的台東慢食節,成為非典型保種運動的一份子。
台東農 會 木 鱉 果 在 旅行沙舟 張J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東農遊行》2—來自天堂的果實
你聽過木虌果嗎?
在我踏上這趟台東農遊行之前,對於這個長相特異的原生作物全然不知。
它有著檸檬的翠綠、芭樂的大小、鱉般形狀的種子、還有獨一無二的渾身尖刺,像來自山裡的孩子,另外,它卻有個很響亮的別稱—「來自天堂的果實」。
「不認識木虌果是很正常的,以前它們長在野外山區,大多成了原住民餐桌上常見的菜餚。」導覽員說。
這顆果實一直低調神秘,直到近十幾年來,國際研究發現木虌果富含維生素、胡蘿蔔素、葉黃素等多種成分,熟果的茄紅素更高達番茄的70倍,營養價值極高,可取代多種食物,於是,「天堂果實」之名不脛而走。
木虌果是一種蔬果,烹煮過後其營養成分才適合被人體吸收,它是苦瓜的遠親,因此也有「刺苦瓜」的別名。這幾年來,在農會的推廣下,漸漸開始有在地農民栽種這前景可期的天堂之果。台東成功鎮農會推出一系列體驗活動,從參觀農民栽種的果棚、煮食瓜肉與嫩葉、到自己動手DIY,做出散發天然橘紅色的木虌牛軋糖,帶你從產地到餐桌,一窺木虌果的究竟。
做牛軋糖是挺有趣的體驗,攪和內餡時,手勁萬不可少,鍋鏟要要不停旋轉、打磨,才能將一鍋看似「麻婆豆腐」的奇妙素材,轉化成滑順綿密的橘色餡料,是充滿技巧與力度的點心。
現場還可嘗試多種不同的木虌果商品,有木虌果汁、木虌果冰淇淋、還有木虌果海鮮燉飯,這些可口食物,無不自帶來自天堂的橘色光芒。
來台東農遊,千萬不可少了木虌果這一站,也許未來,你會慢慢在市面上看到它,但這裡,才是它最原始的家。
_
《台東農遊行》1—谷地花海:https://reurl.cc/pdo1ge
《台東農遊行》6月限定 行程報名👉https://reurl.cc/QdN9Xp
台東縣成功鎮農會
台東阿吉旅遊Go
台東農 會 木 鱉 果 在 張志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幫助小農農產外銷 介紹農產公司媒合海外市場
台東是農業大縣, 如何協助農民朋友做到貨出賺大錢,是台東縣政府努力的目標,日前饒慶鈴縣長特別指示志明前往重慶進行觀光旅遊以及農業市場調查此次行程有不錯的收穫 。
回到台東第一件事情,就是與台東農產公司黃總經理與行銷陳經理分享有關媒合農特產品到美國超市以及重慶地區事宜,可以幫助小農進行農產行銷。 隨後志明也特別前往農產公司辦公室向大家拜年,並了解台東在地農特產品品項,種類相當多樣化像是紅藜、 木鱉果、 特色茶、 薑黃等所做成的特色商品,每樣都代表著台東。未來會陸續媒合並推廣產業行銷機會,真正實現擦亮台東品牌並行銷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