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對雙語國家的想法。
雙語國家,我們先定義是指「中文跟英文」好了。當然雙語也可以指別的語文組合,但那是另外一個層次的討論。
雙語國家對台灣來說重要嗎?
我認為很重要,我想大多數人也都認為英文很重要。
所以問題是,為何台灣的英文普遍程度不好?
不是因為台灣人沒有語文天份,而是,我們沒有使用英文的「環境」,或是沒有使用英文的「需求」。
要讓台灣成為雙語國家,絕對不是印幾塊雙語標示或路牌即可(更別提錯字跟文法或台式英文的標示到處都是)。
我們得去創造「使用英文的環境」。
得先灌輸一個觀念,「不要想去學完美的英文」。
什麼?胖犬叫大家不要學英文?
當然不是。
我說的是,「使用英文的心態」。
你不要想等到「把英文學好」,才使用它。
請了一堆老外家教,買了一堆英文教材,「想要把英文學好」。但在把英文學好的那天之前,你都害怕使用它,怕講錯、怕發音不好、怕單字拼錯。
如果你這樣想,你英文永遠不可能學好。
大家都說,「英文是溝通的工具」。
但許多台灣人的心中,「標準英文才能溝通」。
然後因為覺得自己沒辦法講標準或漂亮的英文,所以害怕用英文溝通。
該如何改變?
就是使用它,大量開口,說錯也沒關係,這邊忘記用過去式、那邊少加複數,都沒關係。
Relax。
你講錯的英文單字,不會回來咬你。
唯有克服這個心魔,才能開始享受用英文溝通的樂趣。
而英文的環境,該如何製造?
小時候,有人建議我去教會找外國人聊天。
但如果沒有宗教信仰,這的確蠻奇怪的。
現在,有人說可以去夜店或酒吧認識外國人。(但這招似乎台灣女生相較男生吃香😅?)
認真說,我有一個建議,也許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可以一起來思考一下可行性。
就是這幾年很夯的「打工度假」。
在疫情爆發之前,不少台灣人去國外打工度假,順便學英文。這點已不用我贅述。
我講的是,吸引外國人到台灣來「打工度假」。
Working holiday ,顧名思義,本質是度假,不是打工。但有了打工度假身份,你可以在當地「合法打工」。
意思是,一個外國人以「打工度假」身份來到台灣,如果不缺錢,他可以單純在台灣度假半年或一年。
但如果要打工,他也可以在台灣找份工作,合法賺錢。(因為如果是觀光簽證,他不能在台灣合法打工)
現在台灣幾乎算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疫情也最穩定,為何我們不想一個方式,等到疫苗出來後,鼓勵外國人到台灣打工度假?
屆時各地方政府可以統籌規劃這些人力,成為非正式的英文教學師資,甚至鼓勵他們到偏鄉教英文?
或是,跟小七或全家等超商合作,讓這些外國人到超商打工?
想像一下,我們每天去超商的機會有多少?這就是可以練習英文對話的機會。
當然,去超商當店員需要基礎的中文能力,實務上一定有難度。我只是拋磚引玉,丟出一個點子,大家可以發揮創意。
我的建議,也許可行性不高,但大家一起想,一定有可行的創意出來。
大家覺得呢😄?
台灣人英文複數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讓學生們眼神死的法文 🙄 🇫🇷 】
當我遇到沒有學過法文的朋友時, 只要開始聊法文他們就會說 「法文很難喔!」,為什麼台灣人對法文都這麼害怕呢?
其實我不覺得法文特別難學,相較於我之前學的德文、俄文還有阿拉伯文,我覺得法文真的是超級簡單 😂 不過,對只學過英文的同學們來說,確實會有些地方會讓他們翻白眼。
今天我要來分享每次新的學期,除了法文數字之外,也看到了其他讓一群新學生眼神死的點 🙄️👇
1. La prononciation : 發音
🙋♂: 老師 !法文要怎麼念 « o » ?
👨🏫 :這個字念 「ㄛ」。
🙋♂ :那 « au » 要怎麼念呢?
👨🏫 :一樣要發「ㄛ」。
🙋♂ : « eau » 呢?
👨🏫 : 也是發「ㄛ」。
🙋♂ : 這個組合 « eaux » 呢?
👨🏫 : 還是念「ㄛ」。
🙋♂ :🙄️ 🙄️ 🙄️
2. Le genre des noms : 名詞的陰陽性
🙋♂: 老師 !法文怎麼分別名詞的陰陽性呢?
👨🏫 :通常陰性單字的尾音為 « -e »。
🙋♂: 所以只要一個詞後面有 « e » 的發音,就可以猜是陰性嗎?
👨🏫 :不過,« e » 在詞尾就不發音...
🙋♂:所以聽到單字還是不知道是陰性還是陽性啊 🙄️ 🙄️ 🙄️
3. Les règles absurdes : 莫名其妙地規則
🙋♂: 老師 !形容詞如果來修飾複數名詞後面要加 « -s » 嗎?
👨🏫 :沒錯!
🙋♂: 例如,我要形容那些書都是 「紅色 」我就得寫 « rouges », 對嗎?
👨🏫 :沒錯,« rouge » 後面還要加 « -s »
🙋♂: 那為什麼對話有寫「橘色包包」« les sacs orange »,« orange » 並沒有加 « -s »呢 ?
👨🏫 :喔,那不一樣,只要那個形容詞也可以作為食物的名詞,就不能有單複數變化。
🙋♂: 什麼規則啊 🙄️ 🙄️ 🙄️
感覺學法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嗎?其實在台灣教了三年多的法文,我發現學生一開始很容易覺得很害怕。所以我開始用一些有趣的方式來讓同學們可以輕鬆地學習,並快速的上手。通常,學了幾個月之後,就開始將法文說的越來越流利。同學們後來也總是會說:「法文沒有一開始想像的這麼可怕!反而現在,很享受學習法文的過程 😊」
有在學習法文的朋友們,還有遇到哪些頭痛、翻白眼的學習點嗎?歡迎留言分享跟我說🤗
#杰宇的法文邂逅
#法文不難
#一起開心學習
#募資倒數3天
----------------------------------------------------------
【與法文的初次邂逅・入門法文】
朋友們!募資優惠倒數 3 天!
歡迎想認識法文、法國文化的朋友們來加入我的線上課程!從基礎發音、生活用語、文化大小事等小驚喜,通通分享給你!其中我的基礎發音,除了用注音符號協助之外,也放上了國際音標,讓世界各地想學法文的華人朋友可以快速掌握發音技巧!也會告訴你有哪些道地的日常法文單字、用語,讓你可以輕鬆融入法式生活,掌握交流的秘訣!
想來一場與法文的邂逅嗎? 目前推出的三人學法文66折的優惠活動,歡迎你帶著家人、朋友、鄰居,甚至是地球另一端的朋友們,一起相揪學法文!
點進來,拉近你與法文的距離 👉 https://jella.tw/native_languages/66
相揪學習夥伴團購區,一起開心學法文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2974467811714/?active_tab=discussion
台灣人英文複數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懂中國嗎?
有個日本導演竹內亮,沒多久前到武漢拍了個紀錄片,訪談武漢人,談瘟疫。中國是這樣的,你戴什麼眼鏡看,你就看到什麼。從竹內亮的角度看,武漢充滿人情,城市受盡委屈。而對我們外地人來說,這樣的紀錄片,把全球瘟疫的中心,給我們不可能親自造訪的人,一個認識的角度。但,就算看了一百遍,你能說,你懂中國嗎?
或者說,如果你住武漢,身歷幾個月的地獄之旅,而得以重回人間,你講的話,就代表中國,你就懂中國嗎?如果這樣都不算懂中國,誰才有資格說懂中國?中國這個大象,誰來摸,都只能摸個毛皮,看不清全貌。然而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能談中國事?
放屁。
英文有句話說,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not data「小故事的複數,不是數據」,你給我個鏡頭,給我些時間,我保證可以剪出一個和竹內導演不同的版本,一個台灣人人叫好,而武漢人人恨之入骨的武漢故事。不少親共的台灣年輕人,來我這地方大放厥詞的一些傢伙,你如果有辦法進到他們內心,你會發現,他們記憶中的國民黨威權時代,和台灣主流年輕人不太一樣。他們的故事裡,不但政府有情有義,人人忠黨愛國,社會安定而繁榮,而且父祖個個身世顯赫,盡辦大事。他們懂台灣嗎?不懂。而他們懂中國嗎?恐怕也不懂的。父親身份證上的祖籍,因為他們不再歸去,而變得遙遠而美好。他們的中國,早就不在這世上了。
但就算中國人也不懂現在的中國。
而且就算看數據,而不要講小故事,也一樣無法一窺中國全貌。不但中國的數字不可信賴,中國數字還一日數變,經常發生結構性的改變。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和江澤民時代一樣嗎?和習近平時代一樣嗎?不一樣。所以我們該「盡信書,而不如無書」嗎?中國的故事不能聽,中國的數據不能用,誰能懂中國?不應該是這樣的。
前面的那句英文,據說原意是相反的,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data,「小故事的集合,就是數據」。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當你不偏食地取用中國材料,用開放的角度看各種中國的資料、數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類似的模式,一再出現,你可能就接近真理了。所以在中國的小粉紅不懂中國,留在台灣的孤臣孽子,也當然不懂中國,因為他們是有偏見的。
「哼,你們這些逢中必反、猛抱美國大腿的台獨,才是有偏見的人。」也許,但我們作學問的人,有盡量看些別人不想看的東西就是。
但這不是懂不懂中國的重點。
我們經濟學的研究,尤其是做實證的,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只是拿著資料說故事,或者是「撈魚」,拿著迴歸分析工具,到處試數據。但這些實證的背後,其實都有模型在趨動。也就是說,因果關係已經在理論上建立,數據只是證實這樣的關係。雖說「相關性不等同於因果關係」,但如果變數控制得當,有理論當基礎的迴歸,其實得到的是因果關係的結果。經濟學大部份的理論基礎,都來自於系統的均衡,而最重要的均衡條件,就是「供需平衡」。
所以為什麼好的經濟學家看中國,知道要看什麼數據,因為在他們的腦子裡,數據配合著模型變動。車子突然賣多了,背後是人口增長的需求增加,還是生產力提升的供給增加,不同的趨動力,會有不同的結果。而不同的趨動力,背後又有不同的均衡條件,環環相扣。
持有這種均衡的看法,一旦配上大量的「小故事」,經濟學家就可以慢慢了解系統均衡的變化。這動態變化,也許觸覺敏銳的當事人,可以感受一二,但絕大多數的人,是當局者迷,因為習以為常,「中國人就是這樣,有什麼大驚小怪」。更有時候,這動態變化,是統治者,刻意掩飾,就更不容易讓平常人,尤其是當局論述,是可以不用驚動他們生活,讓他們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想像,就更不會讓他們察覺世局的變化。你說他們懂中國?懂個屁。
所以,小屁孩們,不要再來我這裡撒野,你才不懂中國。
經濟學的均衡觀,背後其實是人性。人性萬年不變,但人的行為會因外在環境而改變,因為自利的人性,會回應誘因。這也是為什麼好的經濟學家讀史。歷史的時間縱深,把經濟的供需均衡,加上了長時的動態觀。有這樣的深度,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正面臨什麼樣的改變,才不會井底之蛙一樣的認為,「中國一直都是這樣,你不懂」,或是「中國經過歷史的考驗,博大清深,且複雜,你不懂。」
罵別人不懂中國的,最喜歡嘲笑台灣人自豪的民主自由。我是覺得很好笑,黃安、黃智賢這些人,如果沒有台灣的民主自由,如果台灣真的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還有他們撒野的空間嗎?真以為成為罵台急先鋒,就根正苗紅,和人家當起趙家人來了?革命公子哥們,看你們當提鞋的資格都沒有。但因為有民主保障的言論自由,他們才能露盡當人奴材的狗腿樣,而沒有牢獄之災的危險。
「民主、自由」被那些個小屁孩、小粉紅訕笑,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不讀書,所以不知道人類為追求自由而產生的民主革命,正是推動人類社會均衡改變的最大推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因為他們不懂自由,所以看著美國疫情一天天變嚴重,他們開心的笑了,他們感到安慰,看吧,民主不能當飯吃,自由還會讓你染病死。
灰色有五十種不一樣的灰,自由更有不只五十種的自由,對各種自由的不同認知和實踐,是擁有自由的人,才會有機會論辯,才會有機會檢討,才會產生為保障自由的均衡手段。
美國建國之初,很重要的一個爭論點是宗教自由。絕大多數為新教徒的美國人,聖經、上帝和教會,都還是生活的重心。但因為思想啟蒙的緣故,具有進步思想的開國先賢,提出了真正的宗教自由,信什麼都可以,不信也可以,政府不可以介入信仰,更不可以為任何宗教,提供優惠,真正做到「政教分離」。這個宗教自由,就是日後美國變成先進國家裡,信基督教最虔誠的國家的緣故。傳統的歐陸國家,尤其是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國家,到了近代,反而國民都不上教堂,這些人,很多生下來就規定是天主教徒,人生對宗教的選擇,就是「天主徒」,「不信教」兩途,但美國不一樣,信基督的美國人,他們的宗教選擇,不是二選一,而是各種教派裡擇一,還可以不信教。因為你有選擇,所以你思辯宗教的意義,因為你做了選擇,所以你誠心信主。這種宗教自由帶來的深層宗教認知,不是儀式化的天主教國家所能比擬。
對自由的認知也是這樣。
沒有自由的地方,人生下來就只有兩種選擇,「視自由為無物,因為沒有,所以不屑自由」或者是「自由變成人生最大的想像,充滿渴望」。不管是哪一種,對自由的認識,就是黑與白。這兩種極端的看法,「美國人太自由了,亂得很」,「美國人多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都是有問題的。自由的五十種不同色度,只有在自由社會的人,才有辦法分辨。為什麼禁槍的問題這麼難解決,每年死於槍擊的人這麼多,因為這牽扯到美國的憲法、美國的生活方式,還有美國人對政府的態度。想要不受槍枝威脅自由的人們,怎麼用法律和民主程序,說服擁槍自重的其它人。或者是,不信賴政府,居住在危險地方的人,如何用憲法保障的方式,反對別人侵害他擁槍自衛的自由。這樣不同色度的自由,豈是沒嚐過自由的人能夠了解?
每天五萬個冠狀病毒病例,嚇死人,政府怎麼不管?不懂自由的人,怎麼會知道生死和自由,居然也可以有同等的比重。不懂自由的人,怎麼會知道笨蛋和傻瓜,和你有一樣的自由權利。
我一天到晚講「民主、自由」,會把它當陳腔濫調的,多半是這種對自由無知的人。而這些對自由無知,或者是享受著自由而無感、對自由不屑一顧的人,正是不了解自由正在對人類造成改變的人。上天造人,但萬年以來,人類一直沒有辦法把上天給的腦袋拿來發揮創造,人類一直束縳於為了求生存而不得接受的專制框架,近幾百年來,人類終於可以靠著解放的心靈,突破這個令人窒息的框架。這個改變專制均衡的勢,浩浩盪盪,沛然莫之能禦。
「中國人不適合民主、自由」,「中國有自己發展的道路」,這些獨裁者拿來唬弄、奴役人民的話,卻被這些可悲的小粉紅、小屁孩,朗朗上口。對史的無知,對世界大勢的不了解,才不知道中國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時候,正是少數中國人享有自由的時候。被奴役的人,把上天賦予的腦和心靈棄之一旁的人,豈有資格自封偉大。
我不懂中國,好吧,但你不懂自由,傻的是你,笨的不是我。
台灣人英文複數 在 "我是台灣人"英文怎麼說?I am a Taiwanese?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什麼?這句話很多人會搞錯?來看看名詞跟形容詞的用法! 學 英文 真的不難!不管是上下班、通勤、午休片刻 手機點開老外美語,你的口袋家教影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