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黃偉民易經講堂
習近平明天南下深圳,參加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慶典。事出突然,林鄭立即宣布押後原訂於星期三公布的《施政報告》。
面聖是政治,施政報告是民生,兩者撞期,當然是政治先行,這是林鄭政府一直以來的邏輯。
香港之亂,就是這種價值邏輯導致。
三千年前的《尚書》,我們的祖先早說過: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這種政風之下,香港社會那得安寧?
深圳特區轉眼成立四十年,四十年前,那個草棚和爛地巴士總站,今日都成為一片高樓大廈了。
但它沒有取代香港。
四十年前,我也是剛開始新聞工作。這些年,聽過無數次,大陸的官員說,以深圳取代香港。不同的名目,不同的花臣,都記不清什麼大計了。總之,建滿摩天大廈,各式商場,但大陸誰都知道,香港是香港,深圳是深圳。
有點辦法的,像馬雲、馬化騰、李小琳、孟晚舟,都不會選擇在深圳定居生活。
大陸官僚不了解香港,從香港前途問題一開始,就不了解,到今日仍然一樣。
四十年前,他們叫香港人不要擔心九七,香港會繼續:馬照跑,舞照跳。
只要仍然有股票炒,買樓發達,香港人就會滿足。
他們不了解這個城市,紙醉金迷背後,醒目文化之外,有一股傳統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
這先要感謝金文泰港督。
金文泰在任期間,大力推行中文古文教育。這位英國人的歷史眼界,看出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可以阻止共產文化的荼毒。
馬列共產,和中華文化,南轅北轍,小學生中學生,隨口背誦了一堆古文經典和古詩,自有高遠理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這位港督,意會到地理上,香港連著大陸,共產風潮終有一日會南下香港,先從教育做起,這個城市,永遠不會接受沒有文化之根的共產主義。
他還成立了第一間官立中文中學,在那個年代,在英國的殖民地,是不簡單的歷史見識。
這間位於炮台山的官立中文中學,在他死後,更以他為名,紀念這位高瞻遠矚的港督。
林鄭用送中條例,喚起了這個城市深藏的核心價值。百萬人的走上街頭,用各式方法,告訴你,香港不是大陸。
香港人,面對惡法警察,濫捕濫判,死的死,走的走,入獄的入獄,但社會的抗爭意識毫無減弱。
背後什麼力量支持著?
反華勢力在策劃?
全港市民都收了美國錢?
外國勢力在背後指揮?
連說的人,自己都覺得白癡了,但除了這些,還有什麼解釋?
這就是中華文化。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性格。
除了金文泰,四九年之後避秦來港的文化大儒,工商領袖,藝術家等,都在做同一目標的工作。還有,香港過去絕對的新聞自由。
資訊流通,人人有所選擇,根據自己的立足點,價值追求,走自己的人生路。
習近平明日南巡,就像廿八年前,1992年鄧小平南巡。
當年八九六四,血洗天安門後,中共面對國際制裁,國內的批評改革的聲音再起。這是中共的宿命,真正的敵人在黨內。
鄧小平九二南巡,一錘定音,改革開放不走回頭路:
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
習近平擁毛反鄧,一直要和他比一比:
毛澤東令中國人站起來;
鄧小平令中國人富起來;
習近平令中國人強起來。
武漢肺炎,喚醒了文明世界,天下圍中,比八九六四後的國際制裁更嚴峻,黨內的反對勢力又起,他要學鄧,要借南巡震攝對手。
老毛發起文革奪權,文攻武衛,文用江青四人幫,武靠林彪。天下既定之後,林彪便是對手,不除,無法安寢。所以,林彪只能叛變,死在沙漠。
老鄧反共走資,改革開放三頭馬車,雙臂是胡耀邦、趙紫陽。十年經濟成績初現,胡紫宿命要落台,所以導致八九六四。
習掌權的前五年,高舉的是反貪腐大旗,用王岐山中紀委,除去對立山頭百萬官員。今日危機,對手不是特朗普,是王岐山的紅色血脈一系。
這就是中共的宿命,敵人在內不在外。
林鄭的特首任期在2022屆滿,梁振英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便是地下黨員,也不一定連任的。
在場邊熱身的人物,又此起彼落了。
葉劉旗袍宴客,曾鈺成耍出迴風舞柳劍。
曾主席突然上電視爆料,林鄭初掌帥印,即不客氣地對他說:
你的政黨搞了這多年,培養唔到什麼政治人才。
又說,民建聯當時兩位局長,蘇錦樑和劉江華,她都唔滿意。為顧全民建聯顏面,且留下一個。
又刻薄,又狠勁,很林鄭。
曾主席這番話,不是說給市民聽的,是說給所有土共聽的。
林鄭這類英國人訓練的政務官,百年以來,骨子裡就是看不起土共。
民建聯的葛珮帆和周浩鼎今日仍在死切爛切,鬥臭法官,又什麼「量刑委員會」,「監察司法委員會」,市民看來是破壞法治,林鄭看來是幫倒忙,引得馬道立反擊。
工聯會又成之什麼「投訴教師專線」,接受匿名投訴,抽出搞港獨教師,除牌,兼控以國安法。
但功勞只會歸楊潤雄,這類效忠政務官,市民又覺工聯會搞文革。
林鄭亦知道,連任要戰功,聶德權打公務員、楊潤雄打教師、范鴻齡打醫生護士,三條戰線只要見血,有人頭落地,就是軍功。
至於法官那邊,就由葛珮帆,周浩鼎去出醜。
曾主席告訴北京,林鄭即使連任,也失去民建聯和工聯會的支持,立法會內,政府無朋友。
至於葉劉,主席也留一劍。
主席說,葉劉和他,曾有私下密話。她說:香港人中,只有他倆人,有條件出任特首。但曾,吃虧在沒有政府工作經驗。
言下之意,只餘她,葉劉一人矣。
這番話是說給北京聽的。
她不懂得天山遯卦的道理。時代過去,要漂亮的轉身離台。
香港的局勢,發展到今日,大家在評估周庭的政治能量的時候,葉劉已經不屬於這個舞台。
她被時代的巨輪擠到台邊,但她死掹住台邊的麻繩不放,吊在半空。上不到台,下不著地。
沒有人可以永遠在台上演出。時間到了,鑼鼓聲盡,就會落幕。那一下離台身影,就是畢生的功架。
人生如戲,沒有人永遠在台上演出,也沒有人永遠是台下觀眾。你在看戲,人在看你。
這就是《周易》第十九卦,地澤臨卦,和第二十卦風地觀卦。
臨在台上,觀在台下,兩卦相綜,互為一體。
《雜卦傳》說: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臨卦說的是親身參與,觀卦說的是旁觀者清。
台上演戲叫做臨;台下睇戲叫做觀。
沒有永遠的觀眾,即使在台下,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地澤臨卦,像一個放大了的震卦。震為雷,為動。
震,充滿了積極性和動力。「帝出乎震」,生命是有主宰的;
「萬物出乎震」,眾生皆有主宰。
既有大震之象,所以,面對事情親自參與,積極面對就是臨。
風地觀卦,像一個放大了的艮卦。艮為山,為止。
要止得住,才能觀。觀得遠,觀得清,觀透全局只因為止得住。
人生本就是修行,臨卦是置身於紅塵俗世參與其中;觀卦則在孤峰絕頂,看世情百態。
紅塵孤峰,本為一體。
上山之後,明心見性,還是要重回人間,接受世情魔考。他日再上高山,體驗就完全不同。
臨是歷練,觀是內觀,人生的動靜行止,便如大震大艮之象的真義。
想要入門是臨,先得艮止是觀。把一身業障留在門外,再進去,這就是:「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我們一生這轉,無非是施與受。一邊是給予,一邊是接受。給的同時,也在受。有時施比受,得到更多。
什麼是施?什麼是受?
政府真心服務人民,人民擁戴政府。這樣施政,政權才能穩當。
臨卦兩支陽爻在最底,腳踏實地,身臨其境,管理一切事物。
孫中山說,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也就是說臨卦。
我們用政治看臨卦,用宗教看觀卦。
觀,是觀世音的卦,聞聲救苦之前,先要觀自在。自覺才能覺人。自己本身面目都不清楚,如何普渡眾生?
佛教講止觀法門。止就是艮卦的止欲修行;觀,就是觀卦的內觀自在。
基本八卦的艮卦,放大了,就是觀卦。
人要先止才能觀,無論儒、釋、道,三家都用這套方法。
地澤臨卦,政治關鍵在民眾,所以兩支陽爻在最下方,地位;風地觀卦,宗教涉及天道,所以觀卦兩支陽爻在最上,天位。
臨卦,是我們現實的生涯規劃;觀卦,則是形而上的終極追求。臨是人間現世的,觀是天道自然的。
當臨,政治上,施政上,出了問題,則觀,天道上,自上,災害就會相繼而來。
臨卦是人間政府的施政,當逾越了本份,界線;觀卦的天理便會回應了。這叫天譴。
這便是臨卦卦辭說的:
臨。元亨利貞。
至于八月有凶。
在十二消息卦中,八月,便是風地觀卦。
臨,說的是人間政治;觀,說的是宗教自然。
八月,代表觀卦象徵的自然現象。
自然現象反常了,便叫八月之凶。即自然現象失序,六月雪,冬日酷熱,地震,海嘯,颱風,暖化,都是八月之凶。
一旦現實的政權,行為超過了天理的界線,破壞了宇宙奉行的原則,傷害了人和自然的互動關係,臨的時候是過份了,觀的反應便會來。
這便是至于八月有凶!
2008年的915金融海嘯;
2001年的紐約911恐襲;
1999年台灣的921大地震……
都是在農曆八月發生。這都是天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出了問題,象徵宗教自然的觀卦,也就八月,作出了反應。
這也是我們口頭禪:人在做,天在看。人在做是臨,天在看是觀,就是臨觀兩卦的關係。
人做得過份了,天譴便要來了。
中華文化很重視這種天人互動的關係。
歷史上,每現重大天災,皇帝便齋戒沐浴,帶領群臣躬身自省,調整施政方針,罪己謝天。
換轉另一角度,要消弭天災,從臨的施政開始調整,觀象徵的宗教天道便會作出反應。
這便是我們文化中的天人相應學問。
https://youtu.be/6xu-ooriMO8
台灣佛教 五大 山頭 在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郎木寺的羅讓達吉(上。文長。有耐心者得天助😄😄😄。2004年寫作、拍攝。)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華嚴經‧如來出現品
是在攝影網站上知道郎木寺的。
一般的旅遊書不會介紹這個地方﹐即使會﹐也是輕描淡寫。
倒是老外﹐這兒成了他們的香格里拉。
原來的中甸﹐在改名為香格里拉之後﹐這名字成了宣傳詞﹐實質已經變了。
因此﹐他們不得不另外尋訪。
郎木寺只有一條路﹐全是沒有路面的泥土路。
到郎木寺的第一天﹐天是陰的﹐路是濕的。
路上沒什麼車。偶而有車經過﹐便濺起一灘泥。
起先我對這種落後感到失望﹐不過沒多久就習慣了﹐何況從物質上來說﹐郎木寺也不虞匱乏。
因此﹐路是不是會惹上泥﹐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外國人把這兒叫做小瑞士﹐人說瑞士是人間仙境。
那天黎明從山上往這山谷中的小鎮看﹐天光在樸拙的屋瓦上飛舞﹐納摩寺映著天光﹐顯現佛光莊嚴。
自然的美如同此地的人心。這特色﹐無可取代。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倒應該說瑞士是商業化的郎木寺。
成長在都市的人﹐照說就是商業化的一部分。
可是我卻嚮往沒有都市般疏離的小鎮。
這離世的郎木寺﹐卻有著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緊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和都市一樣﹐有著生活的規律﹐緊湊得讓人覺得熟悉。
達吉的出現﹐也是那麼熟悉。
在網路上知道他的名字﹐可是沒見過相片。
當我們走到納摩寺的售票口時﹐一位風度翩翩的喇嘛向我們走來。
「喂﹗買票啊你們﹗」要是在中國別的風景區﹐你只要越過了售票員施展權力的臨界點﹐一定會以投機分子看待。
可是﹐達吉給我們的態度卻不一樣。
「對不起﹐你們要買票。」他那可掬的笑容﹑和善的音調﹑和緩的節奏﹐把這個總是會讓人「不爽」的要求﹐柔化成初次見面的親切﹐消融那因為陌生而有的防衛。
論誰也料不到﹐去年十月才學的漢語﹐他卻把漢語的口語之美﹐以最謙虛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我問他是不是達吉﹐他很驚訝的看著我。那表情像是被逗樂的孩子。
「你怎麼知道﹖」
笑容﹑音調﹑節奏如同先前那樣給人以春風﹐但在驚喜中﹐又多了些稚氣和傻勁。
我解釋了一下﹐是在網路上看到他的名字。
達吉是納摩寺的導遊。後來在他家交談之後才知道﹐他開始並不想接下這工作﹐因為擔心這會讓他在佛法的修行上分神。
師父勸他許久﹐告訴他這是份利他的工作﹐讓遊客對納摩寺有基本的了解﹐同時也有機會讓遊客對寺院做些回餽﹐他才接下。
納摩寺也許還有其他令人激賞的僧侶﹐但達吉為這寺院塑造了一個清新的第一印象﹐為遊客打開了一扇通往純淨的大光明門。
我們跟著達吉繞了寺院一圈﹐聽了他對寺院的介紹。
他的笑容永遠在那兩眼照會的剎那﹐自然但卻準確地從心裡浮起﹐沒有停滯或猶豫﹐等著我的心去接納﹐等著以心做成的鏡頭去捕捉。
納摩寺全名是安多達倉納摩格爾登寺。
身為三大藏區的安多﹐雖然是最接近漢人的區域﹐但知名度在漢人中也可能是最低的。
在納摩寺的背後有個峽谷﹐峽谷從前常有老虎出沒﹐藏文的老虎音譯達倉。
那老虎後來被寺院的活佛制服了﹐成了不動的山頭﹐突出崖壁﹐成了寺廟的守護。
這峽谷裡有個洞穴﹐有尊自然形成的仙女石像﹐稱做納摩﹐於是寺廟也就順之命名了。
納摩本來也是惡魔﹐被佛降伏﹐就在那兒永生永世護佑寺院。
洞穴外有著經幡﹐祈禱著人類的和平。
這讓我想起了在台灣和美國許多公園可以見到的﹑以日文寫成的碑﹕「我們祈禱世界人類的和平」。
經幡卻沒有刻意祈求和平的字樣﹐和平卻盡在此「聖默然」之中。
西藏人愛好和平是天性﹐至少在文成公主將佛法傳入西藏之後就是如此。
這天性是不需要從發起戰爭的罪惡中學習的。
相反地﹐西藏人受到佛教的影響﹐不認為世間有不可改過的罪惡。
老虎﹑惡女﹐經佛的降伏﹐盡成護法。
接著我們到了大殿﹐那兒有第五世格爾登活佛的肉身。
黃教創始人宗喀巴七大弟子之一的格爾登﹐在一四一三年創立了這座寺院﹐世世代代庇護這香格里拉﹐直到一九五九年。
那一年﹐十一格爾登活佛隨著達賴流亡到了西藏。自那以後﹐寺院不得對外開放。
二○○○年﹐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座寺院的重視﹐促成格爾登活佛短暫地回到他的家園﹑也因為外國遊客頭上沒有那條政治緊箍咒﹐可以用他們的步伐實踐他們對這香格里拉的嚮往﹐「偉大的中共中央﹐在改革開放的正確思想領導之下」﹐更在商業的考量之下﹐終於讓這寺院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了。
活佛的神龕上放著功德箱。「像達吉那樣的好人﹐最多會說隨意奉獻﹐而不勉強人的話。」我猜。
然而﹐他對它一眼也不瞧﹐什麼話也沒提﹐沒有任何讓人窘迫的暗示。
在這窮鄉僻壤的川北甘南﹐郎木寺一切的所得﹐都是寺院自己想辦法的﹐其中也有信徒的奉獻。
台灣佛教 五大 山頭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時代推薦書籍:陪你去看蘇東坡》作者:衣若芬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琖淒然北望。
—蘇東坡
衣若芬教授做了三十年的東坡夢。一個女子,魂牽夢縈千年前的大詩人,考証他的出生地,走遍他被貶放的江山,飛行數十萬里,就為體悟蘇東坡寫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的心境。
蘇老當年一定無法想像千年之後,會有一個來自比他當時被流貶的黃州(今日湖北黃崗)更遠方的台灣女子,歷經千年時光仍幽幽傳遞思念。之後依靠她嚴謹的學術論証,尋覓東坡先生出生地,兒時往事,硯台隱喻,身高長相,甚至反駁了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記的史實錯誤。
三十年夢幻情牽後,衣若芬完成了這一整本書。何止紙薄情長,它太珍貴了!
出版此書飽讀詩書的悔之於臉書引用蘇東坡的詩句,撰寫他的閲讀感想:「晚景宜倍萬自愛耳」。歷經顛沛、苦難、羞辱、流離,那個一再被貶謫,猶須上表謝君恩的詩人,有著如此深刻的覺悟;晩年的東坡不只一次在信上這麼告訴朋友,用今天的白話説:「人老了,應該多愛自己一萬倍啊!」
這句評語,多麼適合疫情大流行下的我們。多愛自己一點,多愛我們仍擁有的時光,多愛我們的每一個踏步、每一個日子。多一些,再多一些,再多一些!
過去喜愛蘇東坡但懶於考証只享受其詩詞的我,從來只是悠遊於他和黃庭堅那一代才子的人生情境。
當命運被捉弄後,他們化苦為美,他們看厄如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我這叫借東坡,有時行樂,有時照斷腸。
而衣若芬教授可是真在林語堂的書裡認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樂觀幽默詩人後,她看到蘇東坡不被現實擊倒,始終在顚沛時刻,仍能保有自己的對應方式和生活趣味,決心成為研究蘇東坡的專家。
蘇東坡不是梭羅,梭羅是一個本性叛逆,需要遺世的人。蘇東坡卻不是,他戀家也深愛他的朝代,但在幾次寃案後,他看破了,看破了通判、禮部尚書的官位。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那些他父親帶著全家進京入考的抱負,最後皆可轉成輕雲薄霧。他反對朝中大權人士王安石,説了真話,從此一路被貶。貶的地方也真多,沒完沒了。結果到千年之後,一名叫衣若芬的女子帶著我們追逐蘇東坡一路的足跡。這好像悲劇之旅,好像文化考証,卻有點荒謬地如文化旅遊行書。
每一段路程,都是中國體制血淋漓對一位講真話、才情洋溢的文人,最真實的惩罰。那豈止是蘇東坡的故事。
但在蘇東坡,這些苦厄卻化為一路的詩作之旅。
當年如果他假一點,妥協一點,官拜更高一點還有蘇東坡嗎?
幸好他沒有!!!
這真是文人和權力之間,最好的結局。貶值他的人,只是歷史書上的名字,而蘇東坡卻傳承千年,如今到處是他的紀念館,塑像:以及以不同方式愛慕他的人。
無意之間,蘇東坡教導了人們離愁斷腸時如何自處:他並非追求孤獨,他像我們這些凡人。經常必須在荒涼煙滅的每個地方,找到自處之道。
貶至黃州,他寫下: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衣若芬説她想過這般的人生,流浪在時間的荒蕪裡,啜飲文字如甘泉。
我認為東坡的感慨可能更強,他是被棄絕的,被羞辱的流浪。但他去的地方,有山,有水,有風景且明麗。用現代的説法,他轉念地很快,縱情山水,怡然自得,樂觀幽默。
書一上市,我迫不急待的閱讀:試著摘錄幾段,勾誘各位,在這疫情壓著人悶悶的年代,跟著衣若芬追夢的足跡,一起尋東坡,學習他的自由自在。
也向我完全不認識的衣若芬致意。
* 幾乎所有蘇東坡長期居住過的地區,現在都興建了紀念館—浙江杭州、湖北黃岡(黃州)、廣東惠州,乃至於海南島(儋州)。這些紀念館都樹立了東坡的雕塑像,人們參觀紀念館,了解東坡與該地區的因緣,藉著東坡像,想像東坡的模樣。
在所有的東坡塑像之中,比較特別,而且是少見的坐像,在東坡的老家四川眉山三蘇祠裡,名叫「東坡盤陀像」。
從三蘇祠正門(南大門)進入,經過前廳、饗殿、啟賢堂,在來鳳軒前左轉,披風榭北面的水渠中,就見到東坡盤陀塑像。「盤陀」指的是東坡所坐的大石。根據《三蘇祠志》的紀錄,塑像由雕塑家趙樹同設計,「用白色水泥、河沙、大理石顆粒、顏料配合澆鑄仿紅花崗石雕琢」,重約六十噸,塑像與基石相連,總高四.一公尺,寬四公尺,厚二公尺。一九八二年四月動工,七月完成,費資人民幣五千餘元(新臺幣兩萬餘元)。
到三蘇祠參訪,免不了要和東坡先生「合影留念」。或站在像前;或坐於像側;或順著他臉龐轉向,遙望他左上方的天空,與他的眼神「空中接觸」。這一尊《東坡盤陀像》讓觀看的人有多種角度選擇—選擇怎麼看東坡,也選擇怎麼和東坡一起被看。
據說雕塑家參考了三蘇祠裡傳為李公麟的《東坡盤陀像》明代洪武二十九年(一三九六年)碑刻。隔著保護《東坡盤陀像》碑石的玻璃上下左右端詳,覺得和塑像其實不大一樣。玻璃反映出我的影子,照片裡的東坡碑刻和我的形貌重疊,好似把我的自拍像印在了東坡身上。
《東坡盤陀像》碑刻線描,東坡鵝蛋臉,天庭飽滿,鼻隆耳大,雙目有神,頭梳道士般的黃冠,衣袍寬闊,雙手執竹杖橫放膝頭,雙腿盤坐在不平的巨石上,石上鋪了豹紋的氈毯。這碑刻像說是出自東坡的友人畫家李公麟,可能有文獻的來源,和東坡亦師亦友的黃庭堅曾經寫過一則題跋,說:「李伯時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磐石,極似其醉時意態。 」李伯時就是李公麟。
東坡盤陀塑像的東坡面容比《東坡盤陀像》碑刻像清瘦,雙目細長,鬚髯飄飄,頭戴高士巾,身著交領衫,腰繫帶,腹間打蝴蝶結,帶穗垂於左側。東坡坐在左高右低斜傾的巨岩,左手支岩,左腿盤起,弓右腿,右手搭在右膝頭。沒有橫筇枝,也沒有豹紋氈。
同樣採取坐姿,東坡盤陀塑像卻不像盤陀像碑刻那樣正襟危坐,給人節氣凜然之感。他雍容嫻雅,眼神淡定,風雨不驚。從塑像的坐態和欹斜的姿勢看來,我認為雕塑家用了水月觀音的造型來詮釋整體的東坡外觀。
水月觀音圖像創造於八世紀,是中土佛教禪宗結合隱逸思想的視覺呈現。「水」和「月」象徵無實相無定性的虛空本質,在佛教經典十譬喻和〈證道歌〉之類的文獻裡時常出現,並有《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
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有紀年的水月觀音圖像,是五代後晉出帝天福八年(九四三年)的敦煌彩繪絹幡(法國吉美博物館 Musée Guimet 藏)。在千手觀音像下方右側有「水月觀音菩薩」榜題,描繪竹林前面,菩薩右手持楊柳枝,左手執淨瓶,坐在水中一塊大石上,盤右腿,左腳踏在水中的一朵蓮花。這種「自在坐」的姿勢,坐在水中磐石,搭配月亮(圓光)的形式,是水月觀音菩薩的基本樣態。
但是東坡畢竟不是菩薩,我們也不必神化他。這「自在坐」相的東坡,以及他畢生崇尚的自由精神,使我想把不大好懂的「盤陀像」名字改叫「自由自在像」。「自由自在」,不正是人們熱愛東坡的原因之一嗎?
* 帶著濕濡泥土的銀杏落葉,找不著完整無破損無褐斑的。我翻撿著,想至少帶一扇給遠方的友人,這是今年在東坡家,秋天陽光雨露過後的記憶。
兩株象徵東坡兄弟的六百年銀杏,每年都有黃扇飛舞,雖說是第三次造訪三蘇祠,今年我才有緣躬逢其盛。小心翼翼除去葉上的雜滓,夾進剛買的書裡。南朝詩人陸凱贈予范曄折枝梅花,有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我這效顰之舉,不過是心頭的思念牽掛。
下次再訪三蘇祠,不知何年何月,即使還能遇見黃扇飛舞,也不是同一片被我呵護過的落葉。無法重來,無法複製,無法替換。
* 在蘇東坡的世界裡再想到法國導演班諾.賈克(Benoît Jacquot)的電影《女人出走》(Villa Amalia)裡的女主角,在情感受創之後拋棄所有,讓一切歸零,重新認識自我─人生,有什麼非擁有不可的東西嗎?
* 我的注記蘇東坡不是受盡磨難,失去了權力,攀月不可得才回頭找尋:「初心」練就「自在」
以下是衣若芬的考証:
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裏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於形耳。」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軾寶而用之,且為銘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於德,或全於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這一方天石硯,有如東坡的傳家之寶。他十二歲時在紗縠行的空地玩耍,挖出了一塊形狀像魚,摸起來有如皮膚溫和瑩潤的淺綠色石頭。石頭上有細小星星的花紋,敲打有鏗鏗的聲音。他試著把這塊石頭做為硯臺,發墨效果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凹處能夠存水。父親蘇洵告訴他:「這是一方天然的硯,材質優異,就是外形不完善而已。」認為得到這塊奇石是對寫作的吉祥徵兆。
蘇洵為這方硯石刻了凹處,讓東坡能用來磨墨。東坡寫了銘文,思考「德」和「形」難以兩全,讓人聯想起《莊子.德充符》裡說的道理。世上很多人為存活而仰人鼻息,苟且偷生,東坡自勉「一受其成,而不可更」,堅持初心。
那一年蘇東坡才12歲。
* 42歲受審,先入獄月餘,隔年貶至黃州(如今湖北黃崗市,除了武漢之外,死了最多新冠病毒COVID—19的地方。)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
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塗,發書笥,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我的注記:又入獄又貶至千年前尚屬邊陲荒涼之地,只因慌亂之間找到兒時12歲,父親告訴他吉祥之物的硯台,東坡再交給二兒子蘇迨和幼子蘇過,傳承三代的心意之外,也代替了自己無法身為父親的陪伴的補償⋯⋯
一個小小紀念性的硯台,可以抵去了當下的悲慘命運⋯⋯
東坡那一刻如此歡喜,而非目睹此物,靜極生愁。
* 蘇東坡寫兒時故鄉蟆頤山踏青,詩句如清明上河圖,有畫面,有趣味,而非只有詩人自己的感慨:
東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人閒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遊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麕。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符禳新春。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東坡描寫在了一個自稱道人的吹牛販子,他攔住遊客強賣平安符,說能保祐家裡出大蠶繭和大肥羊。如果不買他的平安符,還會擺現生氣難看的臉色。大過年的,遊客不想破壞興致,就讓那位「道人」大賺一筆,他拿錢買了酒,就喝得酩酊大醉,倒臥路邊,還喃喃地說自己是「符神」。
* 同樣寫蟆頣山踏青,子由版:
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橋沒水不勝重,野店壓糟無復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鳥漸嚶鳴。洞門泉脈龍睛動,觀里丹池鴨舌生。
山下瓶罌沾稚孺,峰頭鼓樂聚簪纓。縞裙紅袂臨江影,青蓋驊騮踏石聲。
曉去爭先心蕩漾,莫歸誇後醉從橫。
最憐人散西軒靜,曖曖斜陽著樹明。
意思是:冰雪融解,江岸的青草翠綠迎春,人們乘船橫渡,走過可能是木板搭建的浮橋,登上蟆頤山。山下山上,平民百姓和達官顯貴都盡情飲酒作樂。蟆頤觀底的老翁泉水流潺潺,水邊的鴨舌草欣欣向榮,這歡鬧的景象在人散之後恢復寧靜,是子由最感舒適的時候。
我的注解子由這樣的詩句,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小鎮山頭踏青。
這正是蘇東坡所以傳唱千年的功力。
書籍: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
博客來:https://bit.ly/2QIYtPU
金石堂:https://bit.ly/33LBtoI
誠品:https://bit.ly/3dykafJ
讀冊:https://bit.ly/3amvsS4
【海外購書】
※ 博客來海外訂書流程請見:http://bit.ly/2HyFjYR
海外郵資一覽表請見:http://bit.ly/2HAZ2Hy
※ 金石堂香港OK提貨服務說明:https://bit.ly/2HFB9hS
海外訂購說明:https://bit.ly/2DPIAkf
※ 誠品香港OK便利店取貨服務說明和台灣以外的購物服務及運費說明請至常見問題FAQ點選查詢:https://bit.ly/2JKmuED